单项选择题

阅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课堂导入环节,回答问题。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十九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本文作者是谁?齐说(罗迦·费·因格)。他是哪个国家的人?(美国)  师:通过课前预习,同学们喜欢这篇课文吗?  生:喜欢!  师: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喜欢,有没有同学不喜欢?  生(小声):我不喜欢。  师:这位同学很有创见,你能说说不喜欢的理由吗?  生:①文字不太读得懂,以前都是写人记事的文章,或写景状物的一目了然,这篇文章读了几遍也不知写的什么?②我不知作者要告诉读者什么?③文章的层次我怎么也搞不清……  ④特别是文章开头的这幅图,答案太多,也觉得啰嗦,再往后我就不知道作者说的什么,实在读不懂。  以下对这段教学导入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样安排发展了学生个性化思维
B. 这样的安排与议论文这一文体特征相暗合
C. 这样安排把握住了“民主、科学、个性”的阅读教学的灵魂
D. 观察角度不同,所见也不同,教师使用学生问题导入,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题目列表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问答题

案例:  阅读两段教学实录(节选),完成下题。  教师A:《故都的秋》教学实录(节选) 师:如果把“泡一碗浓茶”改为“捧一杯香茶”,好不好? 生:不好。  师:为什么? 生:不太和谐。  师:为什么说不和谐? 生:反正觉得不符合作者的身份.具体我也说不清。  师:香茶和浓茶的味道有什么特点? 生:香茶突出气味香,浓茶则突出味道苦涩。  师:沿着这个思路再想下去。  生:感觉作者品的不是茶,而是他的生活,他的境遇,他的人生,还有他当时面临的世态! 师:对。了解这一点,我们就能知道郁达夫在“落蕊清扫”的那幅画面中,为何把自然景物描写到常人看不到的细腻程度。再如,在“秋雨话凉”一节中,作者为何把“话凉”的语调描写得那么细腻,这也是值得追问的事情。大家先来反复读这几句话,读完后说一说,从这么细腻的描写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教师8:《记念刘和珍君》教学实录(节选) (教师安排学生自读课文前三部分,思考问题: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分钟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师:在该部分中,鲁迅共写了有关刘和珍君的哪几件事? 生:三件事。第一,她预订《莽原》刊物;第二,她是“女师大学潮”的参与者,被刘百昭率人赶出学校;第三,被女师大开除后,租赁屋子作为校舍,鲁迅给她们授课。  师:概括得很好!那么,这三件事反映出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青年学生呢? 生:热爱读书,即便被开除了还想方设法学习。  师:(焦急)这似乎不是主要的,从中还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窘迫无助,教师示意其坐下,赶忙叫其他学生回答) 问题:  (1)请从“师生互动”的角度,评析教师A和教师B在教学中的差异。(10分) (2)请针对教师B的教学,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10分)

答案: (1)①新课程标准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实施策略中关于语文教学组织策略中指出“为了引导学生实现某一教学...
问答题

案例: 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题。 守住文化最后的净土 ①众所周知,一个民族用以区分其他民族的最显著的特点不是武器,不是权势,而是语言,是我们从开口说话到死亡一直都不能割舍的母语。 ②以前很不理解,明明都是说英语,为什么还偏偏要分出一个英式英语,一个美式英语呢?大都是同一种语言.干嘛还要创造一些彼此不能互相理解的词来增加沟通的难度呢? ③直到我渐渐长大,便开始懂了,甚至还有些同情那些美国语句。可能你会问,不论在哪一个方面都是居世界先列的超级大国的美国有什么值得同情的呢?但我认为,美国虽然有钱。却也贫瘠得很。说得夸张一点,就是除了钱,穷得什么都没有了。他们没有文化,没有语言,虽然强大,却没有自己的历史。说到这里,我想你应该理解美国人非要创造出一个关式英语的道理了吧! ④对,那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母语。对于当年那一批来到美国的英国人来说,他们早已不是英国人了。在远离了那个地方后,再也不能以英国人自居,自然也不能再说那里的语言了。所以他们选择了美式英语。独立,不仅仅是一场战争,一个宣言。独立,更是一种符号,一种语言。所以.在我看来。美国真正的独立是从美式英语开始的。 ⑤在我的认识中,文化一直就是一种混乱不清的理念,我们口吾声声说要守住中国的根,守住中华怏怏大国几千年的文化.可是该怎么守? ⑥我还记得早几年,爸爸的一个好朋友偕妻女回大陆,他很早就去了香港,并在那里成家立业。他的女儿与我年纪相仿,却始终不曾开口说话。某一次,我听见她和她爸爸的对话,纯正的英语让我很是羡慕。事后,我跟爸爸说了自己的看法,爸爸却说了句我当时听不懂的话,他说“她已经不是中国人了”。 ⑦直到过了很久的今天,我才明白爸爸那句话的含义,一个连国语都不会说的人,注定是一个回不了家的游子,俳徊走四方,却找不到根的感觉,很是可怜的。 ⑧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自下而上发展之根,是文化最后的净土。我们可以抑制肯德基,可以忘掉怎么拿筷子,但要记住,不要忘记母语,不要忘记——我是中国人。 ⑨守住母语,守住文化最后的净土,守住华夏之根。 问题: 请从第⑤⑦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⑧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进行改正。

答案: 第⑤段中的错别字为“怏怏大国”中的“怏怏”,应改为“泱泱”;第⑦段中的错别字为“俳徊”中的“俳”,应改为“徘”。第⑧段中...
微信扫码免费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