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对下列音乐鉴赏课例进行点评并分析。 要求: (1)对教学设计进行客观评价。 (2)教学设计亮点进行点评。 [课程名称]复调音乐的大师一一巴赫 [教学目标]略 [教学难点]体验感受巴洛克音乐的风格特征,掌握主调音乐与复调音乐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穿越”话题,导入音乐的穿越之旅 (二)新课教授:主调音乐与复调音乐的结构特征 1.聆听《铁血丹心》,引导学生讨论其旋律特征;聆听《欢乐颂》,指挥学生集体合唱《欢乐颂》旋律,对比主调音乐与复调音乐的不同特征。 2.聆听《马太受难乐》的第一分曲和第72分曲,分辨哪首是主调音乐,哪首是复调音乐。 3.聆听《马太受难乐》的第一分曲和萨顶顶演唱的《万物生》,引导学生对比,讨论: ①这两段音乐分别给你怎样的感受? ②适合在什么样的场合演唱? (三)深入探讨巴赫《马太受难乐》 1.简单介绍《马太受难乐》的创作背景、内容及结构。 2.从两首乐曲的节拍、力度、演奏形式、感情基调等分析它们的音乐特点与风格。 3.熟悉音乐主題,跟唱第一分曲和第72分曲主题。 4.播放《马太受难乐》第78分曲。 学生活动:聆听、对比、讨论是否延续了第72分曲的感情基调,它表达了怎样的场景? 5.思考总结:领略了《马太受难乐》的魅力,你觉得这部作品给你怎样的感受? (四)拓展与探究:讨论、思考对巴赫和巴洛克音乐的认识 (五)总结:略

答案: 课例点评题1.(1)教学重点突出、教学过程基本合理。在“教学过程”这一环节里,此课例基本符合讲课过程所要进行的四个基本步...
题目列表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问答题

对以下教学设计进行客观评价。 旋律的改编 一、教学理念 高中音乐课创作模块的教学是一个崭新的尝试,其目的是通过音乐创作的学习,培养学生表达音乐情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旋律、改编旋律的能力。前一节课学生已经了解了旋律的构成要素,本节课主要想通过“比较”这种有效学习的方式,对比中国歌曲《吉祥三宝》与法国电影歌曲《蝴蝶》,找出旋律改编的依据,并且通过改编节奏等几种方法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独立完成旋律创作或改编的自信心,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实际创作技能。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中国歌曲《吉祥三宝》与法国电影歌曲《蝴蝶》,找出旋律改编的依据,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2.了解旋律、节拍、节奏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习改编节奏的几种方法,了解“由于节奏的不同,同一旋律的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情绪也随之不同”的创作手法。 三、教学重点 找出旋律改编的依据。 四、教学难点改编节奏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1.“课前5分钟自由音乐空间”活动,由学生以小组形式介绍或表演他们所准备的有关音乐创作方面的知识,并进行师生评价。 2.导入,从报纸上的新闻“中国歌曲《吉祥三宝》涉嫌抄袭法国电影《蝴蝶》主题曲”谈起。 3.对比欣赏中国歌曲《吉祥三宝》及法国电影歌曲《蝴蝶》,讨论两者在旋律、节奏、结构、歌词、风格、意境等方面的异同,了解什么是抄袭,什么是改编? 4.阅读高中音乐课本《创作》,学习改编节奏的两种方法。一种是改变节拍,一种是改变节奏。 板书:旋律、节拍、节奏的关系。 5.举例说明:音乐课本上《小草》的主题乐句如果改为不同的节拍、节奏,将会使旋律的情绪和风格发生改变。这是一种改编的创作手法。 6.唱一下《吉祥三宝》的主题乐句,请同学在练习卷上写下自己改编节奏后的旋律,修改并演唱、评价。 7.小结。

答案: 《旋律的改编》教学设计,较好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教学目标合理、清晰,整节课以音乐要素为主线,引导着学生通过对比欣赏来感受理...
问答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分析下面欣赏教学课例,对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 高亢的西北腔 一、教学目标 1.仔细聆听西北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刨洋芋》《脚夫调》,让学生感受、体验音乐情绪,激发学生热爱民歌的伟大情怀。 2.通过聆听、比较和探究,让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内在原因。 3.让学生对“花儿”“信天游”有一定了解。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视频短片,从而引出西北民歌。 师:首先,我要给同学们看一组视频短片,同学们要考虑的问题就是这些电影是在哪里拍的,教师播放《大话西游》《乔家大院》等影视片断。 生:在西北地区拍的。 师:对的,这些电影都是在西北地区拍的,那么同学们对西北地区还有哪些了解呢? 生:气候干燥、煤炭资源丰富、喜吃面食…… 师:同学们知道的很多,那今天呢,我就要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西北民歌。 (二)新课教授 1.知识回顾 (1)民歌的概念及分类 师:在上新课前呢,我们要先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知识。有谁能告诉我民歌是什么意思? 学生:…… 师:民歌是人民表达自己感情的口头创作。民歌来源于人民的生活,也反映着人民的生活。它反映的是最底层、最普通的人民的心声,因此在内容上有鲜明的人民性,人民的喜怒哀乐,无一不反映在浩如烟海的民歌之中。常见的民歌体裁有: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儿歌和风俗歌等。 (2)西北民歌简介 西北民歌是指流传在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的民歌。同学们能不能从地图上找出我刚说的五个西北省区? 2.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 (1)介绍“花儿” 师:在西北民歌中以“花儿”“信天游”“山曲”最有代表性。花儿即是流传在青海、甘肃、宁夏三省(区)等地区的民歌,“花儿”又称“少年”,男青年唱的叫“少年”,女青年唱的称“花儿”。据说,“花儿”最少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它内容半富多彩,形式自由活泼,语言生动形象,曲调高昂优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深受回、汉、藏、东乡、土、撒拉等民族的喜爱。 (2)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 下面呢,我要请大家对照着歌词来听一首“花儿”,《上去高山望平川》,同学们自己轻声哼唱。 (3)分析《上去高山望平川》 师:大家都听完了,有没有发现这首歌的歌词有什么特点啊? 生:…… 师:老师给你们画了下划线,现在发现了吗?对了,歌词的格式是223、332、223、332,这种格式称为“双字双句尾”。这两段歌词,第一段是写景,给人一种苍茫辽阔的意境,第二段意在抒情,从表面上看呢,是一位男子将心中的女子比作了牡丹,表达了自己对心中的女子的倾慕之情,但实质上是揭露了旧社会的封建势力及其礼教迫使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难以实现。 师:那你们觉得这首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啊? 生:…… 师:全曲采用西北民歌中的2-5-6-1-2-5典型音列,并以2-5这一四度音为契机,推动曲调的进行。这首歌的旋律高尤开阔、自由舒缓,多使用假声和真假结合的演唱方法,富有西北民歌的特点。 3.欣赏《脚夫调》 (1)介绍“信天游” 我们听刚过了一首青海“花儿”,下面我们来听一首“信天游”体裁的歌曲,同学们对“信天游”有什么了解么? 生:…… 师: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小曲子”,是流行在我国西北部、甘肃及宁夏东部的一种山歌。歌词是以七字格代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而表现则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 信天游又分为两种,一种是节奏工整、结构严谨、旋律平稳、表达感情较为细腻;另一种是节奏自由、旋律高亢、起伏较大的。 (2)介绍“脚夫” 由于时间关系呢,今天我们就听第二种类型的信天游,《脚夫调》。那同学们知不知道“脚夫”是什么意思?师:在陕、甘、内蒙古、山西、青海一带,过去有靠赶着骡、驴、马等牲畜帮人运输的人,这种人称“赶牲灵”或“脚夫”。脚夫的生活很困苦,走南闯北,翻山越岭,风餐露宿,一走就是几天或至数月、数年,全凭两只脚谋生糊口。因此,他们在路途上总是靠着唱歌来排解内心的寂寞和忧愁。 (3)带着问题轮听 现在呢,就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去听这首歌。(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4)谈感受 我们都听完了,就请同学们回答一下老师的问题,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呢? 生:压抑、愤懑、低沉…… 师:这首歌曲的旋律基本上采用了上下句的单乐段结构。上句呢,旋律起伏较大,表现了脚夫激动的心情,下句则立刻低沉下去,并且呈下行状态结束在调式主音上,表现了一种压抑、愤懑的心情。 4.欣赏《刨洋芋》 (1)介绍《刨洋芋》 接下来要听的就是第三种了,山曲《刨洋芋》,你们知不知道洋芋是什么啊?洋字其实就是土豆。《刨洋芋》这首歌,歌词是采用比兴的手法,先以“土溜溜的蚂蚱”做起兴,而后引出主题——刨洋芋,生动的描写刨洋芋的动态、神态,表现了农民看到了自己丰收的劳动成果时的那种满腔喜悦的自豪的心情。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试着去感受一下收获的喜悦。 (2)欣赏并感受 师:听完了这首歌曲,你们觉得这首《刨洋芋》和前面两首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生:《刨洋芋》比较轻快、活泼,前两首比较高亢、深沉、自由。 5.总结 师:那你们觉得西北民歌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总结:西北民歌的旋律高亢、悠长,起伏较大,节奏自由。歌曲的内容大都表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爱情和劳动等方面。 6.问题探究:形成了这种高亢风格的原因有哪些? 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是什么原因形成了西北民歌这种高亢的、自由的风格呢?可以从西北人民的性格、生活和地形等方面去思考。 老师总结:同学都知道,西北地区的地貌主要都是黄土高原,这高原都是千沟万壑、连绵起伏的,而当地的人民也经常站在坡上,远距离呼喊、交谈着,为此,他们常常把声音拉得很长,因此便形成了这种高亢、自由的旋律。而当地人民的性格粗犷豪迈、不拘小节,在他们的劳动生活中唱歌,就是他们抒发感情的最好手段,他们用自己的歌声来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爱情的赞美与渴望。 7.介绍有民歌风格的通俗歌曲。 师:其实,现在有很多的流行歌曲和通俗歌曲都加入了民歌的元素,同学们能不能说一说你知道的呢? 生:…… 师:《黄土高坡》《一无所有》《在那遥远的地方》…… (三)课外拓展(《茉莉花》和西北民歌的差异) 师:接下来,我要给同学们听一首你们非常熟悉的歌曲。 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首歌叫什么? 生:《茉莉花》 师:那同学们知不知道这首歌是哪个地方的民歌呢? 生:…… 师:那我来告诉大家,这是江苏民歌。 上节课呢,同学们也都学习了音乐要素,我们就从音乐要素上将这首《茉莉花》和西北民歌对比一下,看看它们有什么区别。在旋律上,《茉莉花》是怎样的呢? 生:优美流畅、柔和婉转…… 师:那么西北民歌呢? 生:高亢悠扬、开阔起伏…… 师:在音色上呢?《茉莉花》是什么样的?西北民歌又是什么样的? 生:《茉莉花》是优雅甜美的,西北民歌是粗犷有力、音域宽广的。 师:速度上呢? 生:《茉莉花》是缓慢的、抒情的,西北民歌是缓慢的、自由的。 (四)课堂总结 民歌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正是所有艺术共同追求的最高境界,希望同学们能从这些歌曲中,学会鉴赏民歌的方法,体会民歌所表达的真、善、美,为将来更好地学习其他地域、风格特点的民歌打下良好的基础

答案: 本节课具有以下特点:(1)遵循了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了音乐课的特点,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音乐性原则。(2)通过将不同地...
微信扫码免费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