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

郭淮作关中都督,甚得民情,亦屡有战庸。淮妻,太尉王凌之妹,坐凌事当并诛。使者征摄 1 甚急,淮使戒装 2 ,克日 3 当发。州府文武及百姓劝淮举兵,淮不许。至期,遣妻,百姓号泣追呼者数万人。行数十里,淮乃命左右追夫人还,于是文武奔驰,如徇身首之急 4 。既至,淮与宣帝书曰: “五子哀恋,思念其母,其母既亡,则无五子。五子若殒,亦复无淮。”宣帝乃表,特原淮妻。 【乙】褚公于章安令迁太尉记室参军 5 ,名字已显而位微,人未多识。公东出,乘估客船,送故吏数人投钱唐亭住。尔时吴兴沈充为县令,当送客过浙江,客出,亭吏驱公移牛屋下。潮水至,沈令起彷徨,问: “牛屋下是何物 ”吏云:“昨有一伧父 6 来寄亭中,有尊贵客,权移之。 ”令有酒色,因遥问 : “ 伧父欲食饼不 姓何等 可共语。 ”褚因举手答曰:“河南褚季野。”远近久承公名,令于是大遽,不敢移公,便于牛屋下修刺 7 诣公。更宰杀为馔,具于公前,鞭挞亭吏,欲以谢惭。公与之酌宴,言色无异,状如不觉。令送公至界。 【注释】 1征摄:收捕。2戒装:准备行装。3克日:定期。4如徇身首之急:好像救自家性命那么急。徇:谋求。身首:这里指性命。5记室参军:官名。6伧父()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 不正确 的一项是

A.【甲】文中写郭淮出任关中都督,战功显赫,深得老百姓爱戴。郭淮的妻子受到其兄王凌之事连累,被判处死罪。
B.【乙】文中的褚季野虽名气很大,过江坐行商贩船时,因客满被亭吏赶到牛屋睡觉,被骂 “伧夫”,却还能淡然自若,言谈毫无异状。
C.【甲】文中的郭淮是位非常奸诈狡猾的人,为了保住妻子的性命可以不择手段;【乙】文中的褚公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
D.【甲】【乙】两篇文章运用了相同的写作手法,都是通过一件具体的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题目列表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问答题

阅读《伊豆的舞女》下列节选片段,参考三个提示写出一篇不少于450字的短文。 提示: ()从这段情节并

阅读《伊豆的舞女》下列节选片段,参考三个提示写出一篇不少于450字的短文。 提示: ()从这段情节并联系全文看,“我”与舞女的感情性质是怎样的? 要求:主要围绕所给的材料和提示进行综合分析,不能分别回答问题。观点鲜明,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通顺,书写整洁。 第二天早晨一过九时,那个男人就到我的房间来了。我刚刚起床,邀他去洗澡。南伊豆的小阳春天气,一望无云,晴朗美丽,涨水的小河在浴室下方温暖地承受着阳光。我感到自己昨夜的烦恼像梦一样。我对他说:昨天夜里你们欢腾得好晚啊。”“怎么,你听见啦?”“当然听见了。”“都是些本地人。这地方上的人只会胡闹乱叫,一点也没趣。”他作出若无其事的样子,我沉默了。“那些家伙到对面的浴场来了。你瞧,他们好像注意到这边,还在笑哩。”顺着他所指的方向,我朝河那边的公共浴场望去。有七八个人光着身子,朦胧地浮现在水蒸气里面。忽然从微暗的浴场尽头,有个裸体的女人跑出来,站在那里,做出要从脱衣场的突出部位跳到河岸下方的姿势,笔直地伸出了两臂,口里在喊着什么。她赤身裸体,连块毛巾也没有。这就是那舞女。我眺望着她雪白的身子,它像一棵小桐树似的,伸长了双腿,我感到有一股清泉洗净了身心,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嗤嗤笑出声来。她还是个孩子呢,是那么幼稚的孩子,当她发觉了我们,一阵高兴,就赤身裸体地跑到日光下来了,踮起脚尖,伸长了身子。我满心舒畅地笑个不停,头脑澄清得像刷洗过似的。微笑长时间挂在嘴边。由于舞女的头发过于丰盛,我一直认为她有十七八岁。再加上她被打扮成妙龄女郎的样子,我的猜想就大错特错了
答案: (1)这段文字生动地表明舞女还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一个颇为幼稚的孩子。她对“我”的感情是很天真、很纯朴的,所以看见“我...
单项选择题

人是万物的尺度 人类在进化的蒙昧时期有一种感知层次上的数觉才能:在一个小的集合里边,增加或者减少一个东西,尽管他未曾直接知道增减,也能够辨认到其中有所变化。据动物学家观测,有几种昆虫和鸟也有这种 “数觉”。但实验表明,不管是动物还是人,数觉能力都是非常有限的。 那么是什么使我们赢得了用数来表达我们的宇宙的惊人成就呢 丹齐克认为,经历了一连串漫长的特殊的环境,人类在极为有限的数觉之外,学会了另一种技巧来给他帮助,这技巧就是计数。正是计数,才使具体的不同质的表达多寡的概念结合为统一的抽象的数的概念。前者是原始人的特点,后者则是数学发展的前提。 用什么来计数呢 依据语言学家的研究,数学语言的结构,几乎是普遍一致的。无论什么地方,人的十根手指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我们的十根手指毫无疑义地影响了我们数制基底的 “选择”。除了十进制外,还有其他两种相当的基底,它们的特征相当地表明了我们计数方法的拟人化性质,这就是五进制和二十进制。五进制起源于惯用一只手计数的民族,二十进制则起源于计数时手指脚趾并用的原始部族。 然而,从现代数学的观点来看,十进制无论如何都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如果让一群专家来选择基底的话。实用家可能坚持要用有最多因数的数,如十二,大博物学家毕封就曾经提议举世公用十二进制。数学家则坚持要用质数,例如七或十一之类作基底,如数学家拉格朗日宣利:用质数作基底有绝大好处!可是,从文化史的观点来看,改变数制的基底,即便可行,也是极不受欢迎的。计数这一人类精神生活的最重要方面之一,是起源于人类自身。设想要是人类没有屈伸自如的手指,而只有两只 “不分关节”的秃拳,那么我们采用什么进制呢 1 1. 对 “前者是原始人的特点,后者则是数学发展的前提”这句话中“前者”与“后者”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前者”指的是感知层次上的数觉才能,“后者”指的是计数的能力
B.“前者”指的是感知层次上的数觉才能,“后者”指的是统一的抽象的数的概念
C.“前者”指的是具体的,不同质的表达多寡的概念,“后者”指的是统一的抽象的数的概念。
D.“前者”指的是具体的,不同质的表达多寡的概念,“后者”指的是计数的能力。
微信扫码免费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