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

某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某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话说千古风流人物”这一综合性学习课题时,另辟蹊径,从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出发,要求学生去调查当地传承下来的相关“风流人物及其故事或诗文”,并且指出学生可从以下途径去探索、搜集或发现;一是根据地名特点去寻访、探究;二是根据地方文化档案馆或地方志去查找;三是采访地方文化专家或老人,打听有关传说或记载。对于这项任务,教师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或放学后)完成。对这位教师的做法,评价不合适的是( )。

A. 厶旨够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把课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B. 将语文学习“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地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
C. 这位教师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注意培养学生的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能力
D. 该教师的综合性学习内容过于宽泛.没有切实考虑学生的能力和课余时间
题目列表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教学案例,按要求答题。  某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是这样设计的:在下边两种情况下,你将分别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说出来与同学交流一下。  (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某位教师把两个题目改为了下面的内容,并且让学生们进行讨论。改后题目:父亲来到崖下。看到“我”孤身一个在悬崖上。有几种救我脱险的方法?为什么文中父亲的做法让作者“永远忘不了”?  教师改变题目后,学生变得更有兴趣,对第一个问题的讨论,学生总结出以下几点:父亲救“我”的方法至少有三种:一是父亲直接爬上去把“我”救下来;二是先把“我”骂一顿,然后再救“我”;三是如文中父亲那样,让“我”自己下来。  对三种救法的后果,学生也发表了许多看法。第一种,“我”虽然被救下来了,但“我”可能还会如以前那样胆小。第二种,虽然“我”会被父亲救下,但“我”的心里会有抹不去的阴影。第三种。“我”可能会摔伤。  对以上案例的评价,不准确的是( )。

A. 课后练习的设计有它的必要性和目的性,随意改变不利于教学内容的统一性、连贯性
B. 学生在这些讨论中。更进一步地认识到这篇课文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C. 教师的练习比教材中的更有深度和思辨性
D. 讨论问题让课堂更富有生命力
微信扫码免费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