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

阅读《愚公移山》教学实录片段,完成题目。 师:用今天的眼光看,愚公的行为到底愚不愚?大家先听老师唱一首歌吧。 (歌曲:《愚公移山》,学生陶醉在优美的旋律中) 师:好,听完了歌曲,也学完了课文,现在大家来展开自由辩论,要求要围绕观点说话,理由要充分,先稍作思考。 (彩屏显示:辩题──愚公愚否?) (学生对愚公的行为议论纷纷:有人认为智叟才是明智的;有人认为愚公的精神是可嘉的,但做法是愚蠢的;更有人甚至认为中国人的落后正是信奉了愚公移山的愚蠢精神) 正方:我方认为愚公不愚,因为愚公移山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首先他移山有十分明确的目的,“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他对移山的过程和结果都作了考虑。 反方:愚公是愚的,他有勇无谋,不识变通。他虽有坚韧顽强、百折不挠的精神,但他缺少灵活变通的智慧。倘若他当初选择的是搬家而不是移山,那他只需把家搬迁,易地而居,二山问题即可迎刃而解,又何劳子子孙孙都为愚公的愚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荒废了他们的一生。愚公!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三岁小孩;子孙之难,无穷匮也。 …… 师:辩论谁都说服不了谁,但从大家的观点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共同点,就是愚公的精神是可嘉的,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但还要知道变通,要用新的方法来完成愚公“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理想。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的行为不能是愚蠢之“愚”,我们的精神应该像愚公一样的“愚”,那样我们个人和国家就大有希望了,正像歌中所唱。 (同时歌词显示在大屏幕上: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对以上案例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教师发挥自身优势,有效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利用歌曲展开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学习氛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
B. 从文本阅读教学,到口语交际教学,转换自如,展现了教师很好的课堂调控能力,体现了教师的课堂主体作用
C. 辩论,不仅给学生各抒己见、表现自我的机会,培养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D. 辩论式教学,体现了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允许学生追求真、善、美的开放式教学原则
题目列表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单项选择题

阅读一堂作文课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师:上次作文为大家布置的是写一篇事物说明文,我发现大家对说明文的逻辑顺序、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掌握得还算可以。 有一个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它和修辞学上的比喻类似,如何在文章中恰如其分的运用出来,那一定基于我们对其深刻理解,弄清二者区别的前提上。今天我们就来弄清二者的区别,学会使用打比方和比喻,让它们为我们的文章锦上添花。 (B)师:(幻灯片展示打比方和比喻的区别)说明文中的打比方是一种说明方法,因所要说明的事物和选取的打比方的事物之间存在共性,故此用来做比。它的目的是为说明服务,为了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某种特征,它只适用于说明文文体。而修辞学上的比喻适用于记叙文、议论文、小说、散文等多种文体,它的目的多是为了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为增强文采服务。它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类型。 (C)师:大家应该能大致清楚二者之间的关系了。再给大家举个例子来详细解释一下,翻开《看云识天气》看第一段内容:……它们有的像羽毛……有的像鱼鳞……有的像羊群…… (教师通过举例对照课件的内容详细解释了起来。学生们不时地在记笔记) (D)师:同学们不要只顾记知识点,要理解消化。记好后大家开始自己检查作文,看你们的文章中有没有使用打比方或者比喻,使用是否正确。没有使用的同学,看能不能将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加入到作文中。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准确的是()

A. 单刀直入直奔教学主题是简洁且有针对性的导入方式
B. 说明教师讲课准备充分,且恰当使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
C.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课堂节奏跳跃性大
D. 体现出教师重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地位,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微信扫码免费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