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课题名称】《雪绒花》
【教学内容】弹唱歌曲《雪绒花》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运用吉他弹唱歌曲《雪绒花》,做到演奏与演唱配合较为默契。
2.学习并初步掌握在吉他上演奏C大调的三个功能和弦(主和弦、下属和弦、属七和弦)。
二、教学重点弹唱歌曲《雪绒花》。
三、教学难点较为准确地运用三个功能和弦为歌唱伴奏。
四、教学过程
(一)宣布课题本节课的内容是学习弹唱歌曲《雪绒花》。希望大家能够初步掌握这首歌曲的演唱和伴奏,为课下进一步熟练地弹唱这首歌曲打好基础。
(二)教师示范弹唱
(三)学生做探究性学习
(1)评价教师弹唱的艺术表现如何。
(2)探讨弹唱中的实际困难有哪些(不知道歌曲中的伴奏和弦及和弦的弹奏位置)。
(3)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互动式地学习“分解和弦”“扫弦”“切音的方法”“三个功能和弦的按弦位置”等知识技能内容。
(4)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相关知识,并明确知识要点。
(5)教师引导学生弹奏C大调的三个功能和弦。
学生演奏之前,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定弦,并且经过集体校音后再进入集体练习。
主和弦(C和弦):左手无名指按二弦三品,中指按三弦二品,食指按五弦一品。
下属和弦(F和弦):左手指横切,无名指按二弦三品,小指按三弦三品,中指按四弦二品。
属七和弦(G和弦):无名指按一弦三品,中指按二弦二品,食指按六弦一品。
(教师讲解和弦按位置,然后带领大家进行练习)
和弦连接练习:C和弦→G和弦→C和弦→F和弦→G和弦→C和弦。
练习前,教师提示学生:在转换和弦时,左手要放松;转换和弦的位置要准确、及时;先用慢速度练习,而后再逐步加快速度。
(四)分段练习《雪绒花》的伴奏
(1)第1-16小节学生视谱自学或互动地学习弹奏。(教师巡回辅导)教师引导学生集体弹奏。一部分同学弹伴奏,另一部分同学唱歌。练习两遍后互换。全体学生集体自弹自唱。
(2)第17-32小节练习伴奏音型:教师示范弹奏,学生学习实践。学生视谱自学或互动地学习弹奏。(教师巡回辅导)
教师引导学生集体弹奏。一部分同学弹伴奏,另一部分同学唱歌。练习几遍后互换。全体学生集体自弹自唱。
(五)完整地弹唱歌曲《雪绒花》
(六)观赏影片《音乐之声》中与演唱《雪绒花》有关的两个片段观赏后进行简单的评议。评议中,要明确自己在弹唱中存在什么差距,应该学习哪些艺术表现方法,应该达到怎样的一种艺术表现水平。
(七)再次完整地弹唱歌曲《雪绒花》
(八)布置课后练习有感情地弹唱《雪绒花》;注意演唱和伴奏的关系:演唱为主,伴奏为辅,二者相辅相成。

A.初步学会运用吉他弹唱歌曲《雪绒花》,做到演奏与演唱配合较为默契。
B.学习并初步掌握在吉他上演奏C大调的三个功能和弦(主和弦、下属和弦、属七和弦)。
题目列表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问答题

依照《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分析下面的教学过程,提炼出教学目标,并进行点评。秋思

A.背《秋思》。介绍作者及作品的历史背景。
B.讨论词的寓意和感情,有感情地吟诵(模仿古诗词吟诵),探讨在声调上的表现力,集体或个人各种形式吟诵。
C.讨论《秋思》每一句中表现的声响(如乌鸦叫声、流水、西风、马蹄声以及表现人的哀叹、思愁的声音)和画面(有表现的),充分发挥想象力。分四组,每一组画一句(最后两句由一个组画)。建议小组共同构思,是共同画一幅还是每人单独画后集体评出小组代表画,用什么方法画,由学生自己定。
D.各组展示,介绍本组的构思,自我评价(比较满意和不足的地方),其他组分析和建议(如何修改)。根据时间决定是课上还是课下再修改。
E.分两组,每组用人、打击乐器(包括音条乐器,也可选用其他艺术类乐器)、各种自制声响为这首词编一个配乐朗诵,并排练成一个小作品,朗诵形式由小组决定。
F.各组表演,并围绕表现词的意境和感情方面来讨论、评价。
G.讨论:怎样用身体动作表现这首《秋思》?在配乐朗诵的基础上,用舞蹈来表现,分组设计并排练,教师到各组观察,主要是看舞蹈编排是否围绕歌词所表达的情感(可以启发,但不能包办代替)。各组表演,并讨论、评价和修改建议。
H.为这首词配曲,先将词的节奏定下来,再给do、re、mi、sol、la五声音阶几个音,根据字的四声高低配曲调。学唱自己编配的歌曲。
I.教师出示由作曲家编配的歌曲《秋思》(已有谷建芬、舒泽池两个作品)。教唱歌曲(由于学生对词已非常熟悉,且尝试过自己编配,一般学唱会比较快)。
J.讨论作曲家歌曲的创作特点(可通过比较这两首风格各异的作品来分析,如节奏、曲调、音阶、音程、旋律走向,以及唱法等)。
K.全班分成舞蹈组、器乐伴奏组、唱和朗诵等几个小组,用作曲家写的歌曲进行创编。
L.创作一个诗乐舞作品《秋思》。先共同讨论一个总体构思,如选择哪一首歌曲,准备唱几遍,有无前奏、间奏、尾声(器乐)……然后分组创编、排练,再总排合成。
微信扫码免费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