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乃”字在各句子中的词性、词义或语法作用:
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韩信拜将)
3.呜呼!士穷乃见节义。(柳子厚墓志铭)
4.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韩信拜将)
5.羽复引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书˙项籍传)
1.人称代词;你。
2.副词;表确认。
3.副词;才。
4.副词;竟然。
5.副词;仅、只。
说明“非”字在各句子中的词性、词义或语法作用:
1.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也。(更法)
2.焉足以知是且非邪?(答李翊书)
3.群贤不说自匿,百姓郁怨非上。(自知)
4.今东向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韩信拜将)
1.动词;非难。
2.形容词;不正确、不对。
3.动词;责怪。
4.副词;表否定。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副词,并说明其在句中的意义或作用:
1.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史记˙屈原列传)
2.使遂早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现而已。(毛遂自荐)
3.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4.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谏逐客书)
5.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6.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答李翊书)
7.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8.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烛之武退秦师)
9.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黄冈竹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