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X 纠错

(教学设计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寡人之于国也》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海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日:’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课文介绍《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个经典篇章。文中孟子以形象的比喻分析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并结合自己的"仁政""民本"思想提出解决"民不加多"问题的具体措施。这场对话,集中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也充分反映了孟子高超的语言艺术。单元介绍这个单元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这些散文中,有议论治国得失的,有总结军事经验的,有讨论学习和人才培养的。聆听其中的济世忠告,感受古人的襟抱与睿智,我们会更加体会到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宝贵,阅读这些充满智慧的篇章,还可以借鉴古人议论的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阅读时要多琢磨文章立论的方法,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以及由此产生的说服的力量。同时还应该有点质疑问难的精神,大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从而提高思考能力和议论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学生情况高一年级,班额45人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
问题:1.设计教学片段,引导学生体会《寡人之于国也》所表现的孟子的论辩艺术。

参考答案:

教师出示多媒体幻灯片:孟子对曰:"王行暴政,王乃暴君,故民不加多也。"提问:试比较原文和老师修改后的语言:孟子对日:"王行暴政,王乃暴君,故民不加多也。"探究能否替换原文?生齐读孟子和梁惠王的对话,思考问题。明确:不能,这样一来,梁惠王一怒之下可能就杀了孟子,孟子也就不能顺利地阐述自己的主张了。原文言辞有哪些特点呢?明确:设喻说理,层层推进。一个比喻,一个比较("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喻指梁惠王的治国方针,"百步"喻指邻国之政),达到让梁惠王自己否定自己的效果。提问:在你看来,梁惠王会采纳孟子的建议吗?为什么?师生讨论后明确,有两种可能:1.会采纳孟子的建议:
(1)孟子说得很有道理,说梁惠王与邻国本质相同"以战喻",既形象生动又含蓄,很有说服力,梁惠王能够认真听取孟子的建议。
(2)孟子是顺着梁惠王的思路提的建议,"民加多"是梁惠王最迫切的希望。孟子在讲述王道之始的三条措施和王道之成的四条措施时,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让人不得不相信按孟子所说的去做是能够"使民加多"的。
(3)孟子描绘的政治蓝图比较诱人,同时又有对比(罪岁,则民不至;爱民,则民至),所以梁惠王应该会采纳孟子的建议。2.不会采纳孟子的建议:(1)梁惠王希望"民加多"的愿望比较迫切,但他或许没有耐心施行孟子的建议。(2)当时的政治形势,容不得梁惠王按孟子建议行事。(相机补充历史背景)(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

查答案就用赞题库小程序 还有拍照搜题 语音搜题 快来试试吧
无需下载 立即使用

你可能喜欢

问答题

(教学设计题)苏轼词两首原文: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课文介绍:《苏轼词两首》都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其中《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对古战场的凭吊,表达了作者"人生如梦"的感慨;《定风波》以路上突遇大雨却未带雨具并因此淋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词人淡定自适的人生态度。学习两首词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人生旨趣。单元介绍:这个单元学习宋词。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这里选的是几位大家的名作,兼顾了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词的句式错落有致,长短悬殊。小令显得轻灵飞动,长调则更便于写景、叙事和抒情的交互融合。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欣赏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像,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学生情况:高二年级,班额50人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问题: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品味这首词中的景物描写。

参考答案:请学生朗读全诗,画出文中写景的句子。通过反复诵读,逐层讨论品析。(1)起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全词中起...
赞题库

赞题库-搜题找答案

(已有500万+用户使用)


  • 历年真题

  • 章节练习

  • 每日一练

  • 高频考题

  • 错题收藏

  • 在线模考

  • 提分密卷

  • 模拟试题

无需下载 立即使用

版权所有©考试资料网(ppkao.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