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题库
网课
在线模考
搜标题
搜题干
搜选项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统考)问答题每日一练(2020.02.20)
问答题
(教学设计题)李白《蜀道难》原文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课文介绍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四课,同单元的课文还有《杜甫诗三首》《琵琶行并序》《李商隐诗两首》。单元说明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上兼容并包,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有长足的发展,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对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诗歌本身的发展也趋于成熟,题材扩大,诗体完备,诗家辈出,风格多样。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歌意义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学生情况高三年级第一学期,班额45人。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问题:1.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2.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3.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的【研讨与练习】。【研讨与练习】唐代孟棨《木事诗》载:“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见日,由是称誉光赫。”试发挥联想和想象,改写成一则故事。
答案:
1.【参考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点击查看完整答案
问答题
请你给这位老师提几条具体可行的建议。
答案:
(1)组织春游活动,走进自然。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看看山川田野,听听鸟语虫吟,指导学生细心观察、真诚感悟、深入思考、获...
点击查看完整答案
问答题
阅读以下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我爱这土地》教学片段:(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品味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末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生1读得平淡。师请生2点评)生2:他最主要的是缺少情感,缺少一种泪水含在眼里的深挚爱国情。师:说得真好,你有这种情感吗?生2(摇头回答):没有!师:那么,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教师播放日本侵略我国东北,以及屠杀我国同胞的画面。)师:艾青写此诗正值祖国母亲惨遭蹂躏时,画面上就是当时的局部情况。下面,我们再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句诗。(学生情绪高昂,纷纷举手)(生3读得富有情感。师再请生2来点评)生2:他读得很有感情,但是他对朗读的停顿、重音处理还不是很好。(师就势引导,学生展开了对语气、语势、停顿、重音等朗读技巧的讨论。学生纷纷试读、纠正,再配合背景音乐齐读,课堂呈现高潮)请认真阅读以上教学片断,运用相关理论进行评析。
答案:
案例中,老师借助多媒体的氛围渲染,通过学生的互相评价,以及朗读技巧的点拨,引导学生不断地朗读,一步步体会诗人"为什么我的...
点击查看完整答案
问答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案例师:本文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在作者笔下,那一句能概括“故都的秋”的特点?生: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板书:清、静、悲凉)师:哪些段落来描写北国的秋?生:3~11自然段。师:文章是通过哪些画面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生:主要是刻画了五种景况: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闲话秋雨、佳日胜果。师:清静悲凉不是空穴来风,它来自作者对故都秋景的客观感受,在五幅画面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秋的?生:从秋声和秋色两方面(角度)来细致入微的展开描写。师:为什么作者要从声色的角度来刻画秋景?生:声色的角度能很好地表现出故都的秋的特点。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入其境。师:江南的秋有什么特点?生:“慢”“润”“淡”。师:作者为什么要提到江南的秋?生:对比,烘托出故都的秋与众不同的特色,也表现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1)齐读第3段师:作者选取了哪些平常的景物来写故都的秋?生:租来的一椽“破屋”,秋晨民居小院所见的“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槐树叶底“漏下的日光”,破壁腰中的“牵牛花”,“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师:回答很好,北平的秋意,果真是无处不在,写了哪些秋色?生:碧绿、青天、花朵。师:秋色的特点是什么?(颜色的格调)生:冷色调。用青蓝色,暗灰色,灰白色调绘出一幅冷色的画面。师:如果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目之所见都是这样的色彩与景物,你心里会产生怎样的感受?生:冷清。师:凄清如许。观秋色,故都的秋色好冷清哟!透人肌骨。又写了哪些秋声呢?生: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师:写了秋声,可我们还说它“静”,这是什么写法?生:以声写静的反衬手法。师:回答得很好,在秋天的故都,在那无际的碧天下,连小虫扫帚这样的细微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不正反衬出故都的寂静吗?谁能再举些例子?生:“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生:课文《荷塘月色》中,用蛙鸣来衬托月下荷塘的幽静。师:很好,在看到冷清的色彩后,又听到这微漠的声响,作者又会有怎样的感觉?生:更加孤独,凄冷。师:在这样的清冷寂静的声色环境中,作者做了些什么?生:“泡一碗浓茶”“细数”“静对”。师:这是怎样的一种心境?生:悠闲、惬意、对故都秋的一种热爱。师:回答很好,这幅画面作者正是通过对秋声秋色的描写,透露出一种悠闲、惬意、对故都秋的一种热爱,还有些须凄冷、孤独。……(2)读第3~8段,品味“秋味”(自由读、指名读、齐读)(3)师:北方的秋雨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体现在哪些方面?生:灰尘尘的天气,凉风一起,便下起雨来;秋雨过后,天气很快晴朗;秋雨过后,温度下降得快。生:干净利索,而不是南方的“混混沌沌”。师:很好。这幅画面出现了两个都市闲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的?生: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师:透露出怎样的心境?生:悠闲中透露出一种感伤寂寞。师:雨后话秋有一句,“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是出于什么目的?生:目的在于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长,好比是对着无边的大森林呼唤,呼唤的越响,回荡得越远,森林越发显得空寂。师:请两位同学读一下这句对话,让我们体味一下“故都的秋”的秋味。生:“唉,天可真凉了--”生:“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师:读得怎么样?生:太快,太平淡,没有微叹的语气。师:再读一遍。生:“唉,天可真凉了--”生:“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师:这次比上次好多了,请同学们齐读一遍。生:“唉,天可真凉了--”生:“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师:很好,的确让人感到一种浓浓的“秋味”。(3)读第5~9段师: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谁能描绘一下剩下的两幅图?生:第5段描绘的是秋蝉的残声图,作者从广阔的角度写出悲切的蝉叫声,每刻都引发人的思绪,叩击人的心扉。萧瑟的气氛笼罩着故都,让人顿生“悲凉”之感。生:第9段描绘的是枣树在秋天里的奇景图。虽然只是平常的枣子,作者却给以了另一种含意,把枣子的生长过程看作是秋由始至终的过程,赞枣子的同时也是赞秋。师:这两位同学都回答得很好,基本上把作者描绘的景象都表达出来。作者分别从色、形、声、味、实,来体现一个共同的主题“清”“静”“悲凉”,而这又是散文的什么特点的体现?生(齐答):形散而神不散。师:那么,文中的“形”是什么?“神”又是什么?形神又是怎样结合在一起的呢?生:“形”是五幅故都的秋景图,“神”是抒发了赞美、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两者的结合点是“清”“静”“悲凉”。师:很好。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由情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林黛玉在悲伤的泪眼中才会看到那纷飞的落蕊。那么什么原因会让作者把秋景看得如此的“清静与悲凉”?生:这肯定与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师:回答很准确,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小结:“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不难看出作者感情的底蕴,特别是“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一句,明确指出了作者写这一篇文章的感情特点。因而,作者用这种感情来看外界时,看到的就只能是冷清的秋色,听到的也只能是寂寞的秋声。那么,也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何不写香山的红叶,为何不写颐和园的游人如织了。……(4)品读第13、14段师:一支生花妙笔,把浓浓的秋味表现得淋漓尽致,几乎醉倒了我们,然而却先醉倒作者自己。他再次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为何?生:作者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与前文呼应,运用对比来形象地比喻两者之味的不同,说明了南国的秋的味比不上北国的秋。师:回答得很好。既然运用了比喻,那么本体和喻体各是什么?生:本体是南国的秋和北国的秋;喻体是黄酒与百干、稀饭与馍馍、鲈鱼与大蟹、黄犬与骆驼,相似点是“味”。师:回答得很正确,作者的意图正是如此。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一句话?生:直抒胸臆,表达对故都的秋无比眷恋之情,再次与前文呼应。师:很好,文章最后的议论,是点睛之笔。作者愿意以生命为代价,与北国之秋同在,这足见他对北国之秋所倾注的深情。问题:1.以上是一位教师在执教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课的教学实录的片段,阅读并进行评析。
答案:
1.【参考答案】本课体现了语文新课改的精神:第一,注重诵读教学,通过诵读加深对语言的感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
点击查看完整答案
问答题
请评析该教师设计的练习题与原题相比有哪些优点。(说出两点即可)
答案:
(1)教师这样设计,将“研讨与练习”中的问题设计得更加明确、更加具体,具有很强的引导性,有利于学...
点击查看完整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