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混凝土强度等级 B.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C.纵向受拉钢筋直径 D.纵向钢筋配筋率
A.宜采用具有塑性较好的Ⅰ级或Ⅱ级钢筋。采用强度等级为C20~C45的混凝土 B.控制弯矩调幅值,在一般情况下不超过按弹性理论计算所得弯矩值的20% C.调整后每个跨度两端支座弯矩MA、MB绝对值的平均值与调整后的跨中弯距MC之和,应不小于简支梁计算的跨中弯矩M0的一半 D.考虑内力重分布,构件必须有足够的抗剪能力,应将斜截面受剪承载力所需的箍筋面积增加10%
A.除底层外,其余各层梁、柱的线刚度乘以修正系数0.5 B.除底层外,其余各层柱的线刚度乘以修正系数0.9 C.杆端分配弯矩向远端的传递系数:底层柱和各层梁为1/2,其它各层柱为1/3 D.对于内力叠加后节点的不平衡弯矩可以再作一次分配,但不传递
A.计算时对于板和次梁不论其支座是墙还是梁,将其支座均视为铰支座 B.对于两边支座为砖墙,中间支座为钢筋混凝土柱的主梁,若时,可将梁视作铰支于柱上的连续梁进行内力分析,否则应按框架横梁计算内力 C.当连续梁、板各跨跨度不等,如相邻计算跨度相差不超过20%,可作为等跨计算 D.当连续梁板跨度不等时,计算各跨跨中截面弯矩时,应按各自跨度计算;当计算支座截面弯矩时,则应按相邻两跨计算跨度的最大值计算
A.将各层柱的线刚度乘以0.9系数 B.除底层柱外,其余各层柱的线刚度乘以0.9系数 C.计算可采用弯矩分配法计算 D.计算结果各节点的弯矩是不平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