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激肽系统活动抑制 B.肾血流量减少使肾素释放减少 C.假性神经递质引起血流重分布,使肾血流增加 D.有效循环血量减少,使肾交感神经张力增高 E.肾脏产生的PGs和TXA2失平衡,白三烯生成增加
A.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 B.肺内压与胸内压之差 C.呼吸膜两侧气体分压差 D.呼吸中枢的节律性冲动发放 E.肺泡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压力差
A.Na+ B.K+ C.Ca2+ D.Cl- E.Mg2+
A.红细胞 B.白细胞 C.血小板 D.淋巴细胞 E.单核细胞
A.肌球蛋白 B.肌动蛋白 C.肌钙蛋白 D.原肌球蛋白 E.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
A.去甲肾上腺素 B.胰岛素 C.5-羟色胺 D.乙酰胆碱 E.多巴胺
A.产热不变,降低散热 B.加强产热,降低散热 C.加强产热,加强散热 D.降低产热,降低散热 E.降低产热,加强散热
A.单纯扩散 B.通道中介的易化扩散 C.载体中介的易化扩散 D.主动转运 E.出胞和入胞作用
A.胆囊 B.肝脏 C.胰腺 D.胃 E.小肠
A.集合管 B.远球小管 C.近球小管 D.髓袢降支细段 E.髓袢升支粗段
A.降钙素 B.肾上腺皮质激素 C.肾上腺髓质激素 D.促甲状腺激素 E.甲状腺激素
A.几个氨基酸经肽键相连而成 B.肽键与周围几个原子处在一个平面上 C.肽键与周围几个原子不处在一个平面上 D.一个氨基酸的氨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脱去1分子水,所形成的酰胺键 E.一个氨基酸的氨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脱去1分子水,所形成的化合物
A.蛋氨酸 B.丝氨酸 C.色氨酸 D.赖氨酸 E.谷氨酸
A.2’,5’-磷酸二酯键 B.氢键 C.3’,5’-磷酸二酯键 D.糖苷键 E.2’,3’-磷酸二酯键
A.结合域 B.手性中心 C.酶的活性中心 D.变构调节中心 E.化学修饰中心
A.降低cAMP水平,促进糖原合成、抑制糖原分解 B.激活丙酮酸脱氢酶加速糖的有氧氧化 C.抑制肝内糖异生 D.减少脂肪动员 E.促进肝糖原分解
A.胃肠道 B.骨骼肌 C.肝脏 D.胰腺 E.血液
A.1mol B.2mol C.3mol D.4mol E.5mol
A.骨髓 B.肠道 C.心脏 D.肝脏 E.血管壁
A.蛋氨酸 B.苏氨酸 C.色氨酸 D.赖氨酸 E.谷氨酸
A.黄嘌呤氧化酶 B.腺苷脱氨酸 C.尿酸氧化酶 D.鸟嘌呤脱氢酶 E.黄嘌呤脱氢酶
A.营养不良B.严重创伤和感染C.输液过多D.吸氧浓度过高E.机体免疫力低下
A.感染性疾病 B.产科意外 C.大手术 D.创伤 E.恶性肿瘤
A.干扰素 B.细菌 C.肿瘤坏死因子 D.白细胞介素-2 E.白细胞介素-6
A.细胞内,外液均减少,但以细胞内液减少为主 B.细胞内液并未丢失,主要是细胞外液明显减少 C.细胞内液无丢失,仅仅丢失血浆 D.细胞内液无丢失,仅仅丢失组织间液 E.细胞内外均明显减少
A.病因引起的体液性因子活化造成的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 B.病因引起的体液质和量的变化所致调节紊乱造成的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 C.病因引起细胞因子活化造成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 D.TNFα数量变化造成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 E.质量变化造成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
A.休克早期 B.盆腔肿瘤 C.泌尿道结石 D.前列腺肥大 E.肾缺血和再灌注损伤
A.可造成呼吸系统变化 B.可造成循环系统变化 C.可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变化 D.可造成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 E.肾功能无特殊变化
A.肺动脉压高 B.肺栓塞 C.高血压 D.肺动脉瓣狭窄 E.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A.在发育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B.属于获得性免疫 C.具有高度的专一性,针对性强 D.只对引发免疫的相同抗原有作用,对其他种类抗原无效 E.特异性免疫主要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A.芽孢 B.菌丝体 C.芽管 D.菌丝 E.孢子
A.具有典型的细胞结构 B.对抗生素敏感 C.含有DNA并含RNA D.必须在易感的活细胞内增殖 E.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A.菌毛 B.荚膜 C.中介体 D.胞浆膜 E.鞭毛
A.主要由革兰阴性菌产生 B.化学成分是脂多糖 C.抗原性强,其抗体称为抗毒素 D.致病作用相似 E.耐热
A.芽胞 B.鞭毛 C.菌毛 D.荚膜 E.核质
A.无包膜,以有丝分裂方式增殖 B.可引起脊髓灰质炎 C.病毒的防治一般用干扰素治疗 D.病毒主要侵犯婴幼儿的脊髓前角运动细胞 E.用注射相应的疫苗预防疾病
A.所有肠道杆菌都不形成芽胞 B.肠道杆菌均为G-杆菌 C.肠道杆菌中致病菌均可分解乳糖 D.肠道杆菌感染是通过粪-口传播途径进行传播的 E.大多数肠道杆菌是正常菌群
A.各组分的结构类型不同 B.各组分的分配系数不同 C.各组分的化学性质不同 D.两相溶剂的极性相差大 E.两相溶剂的极性相差小
A.华法 B.萃取法 C.结晶法 D.水蒸气蒸馏法 E.沉淀法
A.浓盐酸和α-萘酚 B.浓盐酸和β-萘酚 C.稀盐酸和α-萘酚 D.浓硫酸和α-萘酚 E.稀硫酸和α-萘酚
A.游离香豆素具有较好的结晶 B.小分子香豆素有挥发性 C.香豆素苷具有升华性 D.游离的香豆素易溶于有机溶剂 E.香豆素苷类能溶于水
A.含两个以上β-OH>含-COOH>含一个β-OH>含两个以上α-OH>含一个α-OH B.含-COOH>含两个以上β-OH>含一个β-OH>含两个以上α-OH>含一个α-OH C.含两个以上β-OH>含一个β-OH>含两个以上α-OH>含一个α-OH>含-COOH D.含-COOH>含一个β-OH>含两个以上β-OH>含两个以上α-OH>含一个α-OH E.含-COOH>含一个α-OH>含两个以上β-OH>含一个β-OH>含两个以上α-OH
A.4’-羟基黄酮 B.7’-羟基黄酮 C.5,4’-二甲氧基黄酮 D.7,4’-二羟基黄酮 E.5-羟基黄酮
A.由25个碳原子构成的甾体衍生物 B.具有羰基的甾体衍生物 C.具有双键的甾体衍生物 D.具有27个碳原子的六环母核 E.具不饱和内酯环的甾体衍生物
A.小檗碱 B.吗啡碱 C.阿托品 D.可待因 E.利血平
A.一般不易氧化变色 B.结构中存在酯基 C.结构中存在季铵结构 D.临床常用的局麻药 E.不可采用重氮化偶合反应鉴别
A.为黄色澄明易流动的液体 B.不易燃、易爆 C.对肝脏有一定损害 D.遇光、热和湿空气能缓缓分解 E.用于全身麻醉和诱导麻醉
A.本品不能用于抗惊厥 B.不能用于诱导麻醉 C.药物的脂溶性小,不能透过血脑屏障 D.本品系异戊巴比妥4-位氧原子被硫原子取代得到的药物 E.本品系异戊巴比妥2-位氧原子被硫原子取代得到的药物
A.结构中含有游离的羧基 B.又名扑热息痛 C.发生重氮化偶合反应,生成橙红色偶氮化合物 D.会生成少量毒性代谢物N-乙酰亚胺醌 E.本品过量时,N-乙酰半胱氨酸可用作为解毒剂
A.萘普生 B.芬布芬 C.阿司匹林 D.吡罗昔康 E.对乙酰氨基酚
A.哌替啶 B.可待因 C.氨苯蝶啶 D.盐酸哌唑嗪 E.阿托品
A.具有一个平坦的芳环结构 B.有一个阳离子部位与药物的负电荷中心相结合 C.有一个阳离子部位与药物的正电荷中心相结合 D.有一个方向合适的凹槽与药物结构中的碳链相适应 E.有一个方向合适的凹槽与药物结构中羟基链相适应
A.多巴胺 B.盐酸哌唑嗪 C.盐酸普萘洛尔 D.阿替洛尔 E.沙美特罗
A.有叔胺结构,易被氧化 B.有苯环结构,易被氧化 C.有儿茶酚结构,易被氧化 D.有儿茶酚结构,易被水解 E.有丙醇胺结构,易被氧化
A.卡托普利 B.甲基多巴 C.氯沙坦 D.普鲁卡因胺 E.胺碘酮
A.盐酸地尔硫(艹卓) B.尼群地平 C.硝苯地平 D.硝酸异山梨酯 E.卡托普利
A.又名双氢克尿塞 B.含磺酰基显弱酸性 C.碱性溶液中的水解物具有重氮化偶合反应 D.本品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绿色沉淀 E.主要是通过抑制髓袢升支粗段皮质部和远曲小管前段对Na+、Cl-和H2O的再吸收而发挥作用
A.异丙嗪 B.盐酸赛庚啶 C.富马酸酮替芬 D.盐酸西替利嗪 E.马来酸氯苯那敏
A.是治疗糖尿病唯一有效药物 B.人胰岛素含有16种51个氨基酸 C.单峰胰岛素是经凝胶过滤处理后的胰岛素 D.猪胰岛素与人胰岛素最为相似 E.不同种动物的胰岛素分子中的氨基酸种类稍有差别
A.增加稳定性,可以口服 B.降低雄激素的作用 C.增加雄激素的作用 D.延长作用时间 E.增加蛋白同化作用
A.抗疟药 B.抗丝虫病药 C.抗真菌药 D.抗血吸虫病药 E.抗滴虫药
A.抗代谢作用 B.参与DNA的合成 C.抑制β-内酰胺酶 D.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 E.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A.链霉素 B.庆大霉素 C.妥布霉素 D.西索米星 E.异帕米星
A.耐酶 B.抗菌谱广 C.耐酸 D.性质稳定 E.无过敏反应
A.维生素B1 B.维生素B2 C.维生素B6 D.维生素B12 E.维生素C
A.未知结构药物的真伪 B.己知结构药物的真伪 C.己知药物的疗效 D.药物的纯度 E.药物的稳定性
A.称取重量可为1.995-2.005g B.称取重量可为1.95-2.05g C.称取重量可为1.9995-2.0005g D.称取重量可为1.5-2.5g E.称取重量可为1-3g
A.USP B.BP C.Ch.P D.EP E.JP
A.干燥失重 B.溶化性检查 C.外观粒度、色泽 D.装量差异检查 E.微生物限度
A.软膏剂 B.气雾剂 C.眼膏剂 D.喷雾剂 E.栓剂
A.滴眼剂 B.气雾剂 C.喷雾剂 D.粉雾剂 E.注射剂
A.重量差异和崩解时限 B.装量差异和崩解时限 C.可见异物和热原 D.粒度和无菌 E.雾滴(粒)分布和微生物限度
A.细菌数 B.霉菌数 C.酵母菌数 D.病毒数 E.控制菌
A.Ag-DDC法 B.微孔滤膜法 C.酸碱滴定法 D.非水滴定法 E.硫代乙酰胺法
A.重金属 B.砷盐 C.氯化物 D.硫酸盐 E.铁盐
A.重金属 B.砷盐 C.硫酸盐 D.氯化物 E.水杨酸
A.70%~100%或更宽 B.80%~100%或更宽 C.70%~130%或更宽 D.80%~130%或更宽 E.±20%
A.10:1 B.7:1 C.5:1 D.4:1 E.3:1
A.在设计的范围内,测试结果与试样中被测物浓度直接呈正比关系的程度 B.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 C.试样中被测物能被检测出的最低量 D.样品中被测物能被定量测定的最低量 E.在规定的条件下,同一个均匀样品,经过多次取样测定所得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
A.滴定分析 B.紫外分光光度法 C.气相色谱法 D.高效液相色谱法 E.比色法
A. 银镜反应 B.芳香第一胺反应 C.制备衍生物测定熔点 D.硫酸-荧光反应显黄绿色荧光 E.银盐反应
A.地西泮 B.维生素E C.青霉素 D.盐酸利多卡因 E.盐酸普鲁卡因
A.水杨酸脱羧所致 B.阿司匹林发生水解 C.阿司匹林吸收氨气 D.阿司匹林产生脱羧反应 E.阿司匹林水解产生水杨酸,其酚羟基被氧化成醌式
A.硫酸反应 B.银盐反应 C.戊烯二醛反应 D.重氮化偶合反应 E.二硝基氯苯反应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E.6个
A.解除患者的痛苦,保障人民健康 B.肯定个人功利的同时去争取集体和社会的功利 C.以集体和社会功利为重 D.强调个人利益,集体社会功利与己无关 E.对集体和社会贡献大小
A.手拿药品晃动 B.吃时摇一摇 C.手拿药品晃动:“这样摇一摇再喝” D.手拿药品晃动:“饭前半小时,喝药前把药瓶摇一摇,摇匀后服用” E.无任何手势和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