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矩阵
,已知线性方程组Ax=β有解但不唯一,试求:(1)a的值;(2)正交矩阵Q,使QTAQ为对角矩阵.
设有向量组(Ⅰ):α1=(1,0,2)T,α2=(1,1,3)T,α3=(1,-1,a+2)T和向量组(Ⅱ):β1=(1,2,a+3)T,β2=(2,1,a+6)T,β3=(2,1,a+4)T.试问:当a为何值时,向量组(Ⅰ)与(Ⅱ)等价当a为何值时,向量组(Ⅰ)与(Ⅱ)不等价
已知向量组(Ⅰ):α1,α2,α3;(Ⅱ):α1,α2,α3,α4;(Ⅲ):α1,α2,α3,α5.如果各向量组的秩分别为r(Ⅰ)=r(Ⅱ)=3,r(Ⅲ)=4.
证明向量组α1,α2,α3,α5-α4的秩为4.
设有齐次线性方程组
试问a为何值时,该方程组有非零解,并求其通解.
设齐次线性方程组
其中a≠0,b≠0,n≥2.试讨论a,b为何值时,方程组仅有零解,有无穷多组解在有无穷多组解时,求出全部解,并用基础解系表示全部解.
设αi=(ai1,ai2,…,ain)T(i=1,2,…,r;r<n)是n维实向量,且α1,α2,…,αr线性无关.已知β=(b1,b2,…,bn)T是线性方程组
的非零解向量。试判断向量组α1,α2,…,αr,β的线性相关性.
设α1,α2,…,αs为线性方程组Ax=0的一个基础解系:
β1=t1α1+t2α2,β2=t1α2+t2α3,…,βs=t1αs+t2α1,其中t1,t2为实常数.试问t1,t2满足什么关系时,β1,β2,…,βs也为Ax=0的一个基础解系.
已知三阶矩阵A的第1行是(a,b,c)不全为零,矩阵
(k为常数),且AB=O,求线性方程组Ax=0的通解.
设线性方程组
已知(1,-1,1,-1)T是该方程组的一个解.试求
(Ⅰ)方程组的全部解,并用对应的齐次方程组的基础解系表示全部解;
(Ⅱ)该方程组满足x2=x3的全部解.
设4元齐次线性方程组(Ⅰ)为
而已知另一4元齐次线性方程组(Ⅱ)的一个基础解系为
α1=(2,-1,a+2,1)T,α2=(-1,2,4,a+8)T.
(1)求方程组(Ⅰ)的一个基础解系;
(2)当a为何值时,方程组(Ⅰ)与(Ⅱ)有非零公共解在有非零公共解时,求出全部非零公共解.
矩阵的非零特征值是()。
A.1
B.2
C.3
D,4
已知下列非齐次线性方程组(Ⅰ),(Ⅱ)
(1)求解方程组(Ⅰ),用其导出组的基础解系表示通解.
(2)当方程组中的参数m,n,t为何值时,方程组(Ⅰ)与(Ⅱ)同解.
设λ=2是非奇异矩阵A的一个特征值,则矩阵有一个特征值等于()
A.
B.
C.
D.
设向量α=(a1,a2,…an)T,β=(b1,b2,…bn)T都是非零向量,且满足条件αTβ=0,记n阶矩阵A=αβT.求:(Ⅰ)A2.(Ⅱ)矩阵A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已知3阶矩阵A与三维向量x,使得向量组x,Ax,A2x线性无关,且满足A3x=3Ax-2A2x.
(1)记P=(x,Ax,A2x),求3阶矩阵B,使A=PBP-1;(2)计算行列式|A+E|.
已知
是矩阵
的一个特征向量.
(Ⅰ)试确定参数a,b及特征向量ξ所对应的特征值;
(Ⅱ)问A能否相似于对角阵说明理由.
设矩阵A与B相似,其中
(1)求x和y的值,
(2)求可逆矩阵P,使P-1AP=B.
设矩阵
,问当k为何值时,存在可逆矩阵P,使得P-1AP为对角矩阵并求出P和相应的对角矩阵.
设A为三阶矩阵,α1,α2,α3是线性无关的三维列向量,且满足
Aα1=α1+α2+α3,Aα2=2α2+α3,Aα3=2α2+3α3.
(Ⅰ)求矩阵B,使得A(α1,α2,α3)=(α1,α2,α3)B;
(Ⅱ)求矩阵A的特征值;
(Ⅲ)求可逆矩阵P,使得P-1AP为对角矩阵.
设矩阵
,已知线性方程组Ax=β有解但不唯一,试求:(1)a的值;(2)正交矩阵Q,使QTAQ为对角矩阵.
设二次型
,
其中二次型的矩阵A的特征值之和为1,特征值之积为-12.
(1)求a,b的值;
(2)利用正交变换将二次型f化为标准形,并写出所用的正交变换和对应的正交矩阵.
已知二次型
的秩为2.
(Ⅰ)求a的值;
(Ⅱ)求正交变换x=Qy,把f(x1,x2,x3)化成标准形;
(Ⅲ)求方程f(x1,x2,x3)=0的解.
设A为m阶实对称矩阵,B为m×n实矩阵,BT为B的转置矩阵,试证:BTAB为正定矩阵的充分必要条件是B的秩r(B) =n.
设
则A与B()
A. 合同且相似
B. 合同但不相似
C. 不合同但相似
D,不合同且不相似
设有n元实二次型
f(x1,x2,…xn)=(x1+a1x2)2+(x2+a2x3)2+…+(xn-1+an-1xn)2+(xn+anx1)2,其中ai(i=1,2,…,n)为实数.试问:当a1,a2,…an满足何种条件时,二次型f(x1,x2,…xn)为正定二次型.
设矩阵
(1)已知A的一个特征值为3,试求y;
(2)求可逆矩阵P,使(AP)T(AP)为对角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