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口含片 B.咀嚼片 C.控释片 D.泡腾片 E.薄膜衣片
A.NaCl B.MgCl<sub>2</sub> C.AlCl<sub>3</sub> D.SiCl<sub>4</sub> E.FeCl<sub>3</sub>
A.溶液 B.悬浊液 C.溶胶 D.乳浊液 E.固态溶液
A.CO<sub>3</sub><sup>2-</sup>:HCO<sub>3</sub><sup>-</sup> B.S<sup>2-</sup>:H<sub>2</sub>S C.NaH<sub>2</sub>P0<sub>4</sub>:Na<sub>2</sub>HP0<sub>4</sub> D.NH<sub>4</sub><sup>+</sup>:NH<sub>3</sub> E.CH<sub>3</sub>C00H:CH<sub>3</sub>C00<sup>-</sup>
A.[H<sup>+</sup>][OH<sup>-</sup>]的乘积增大 B.[H<sup>+</sup>][OH<sup>-</sup>]的乘积减小 C.[H<sup>+</sup>][OH<sup>-</sup>]的乘积不变 D.[OH<sup>-</sup>]浓度增加 E.[H<sup>+</sup>]浓度不变
A.吸光度 B.透光率 C.吸收波长 D.吸光系数 E.液层厚度
用SO42-沉淀Ba2+时,加入过量的S042-可使Ba2+沉淀更加完全,这是利用()
A.络合效应 B.螯合效应 C.盐效应 D.酸效应 E.同离子效应
A.H<sub>2</sub>C0<sub>3</sub> B.CH<sub>3</sub>C00H C.NaCl D.NH<sub>3</sub> E.NH<sub>4</sub>N0<sub>3</sub>
A.H<sub>2</sub>0 B.Na0H C.HCl D.SiO<sub>2</sub> E.A1Cl<sub>3</sub>
A.随机误差小 B.系统误差小 C.平均偏差小 D.相对偏差小 E.绝对误差小
A.肽键 B.氢键 C.二硫键 D.酯键 E.酰胺键
A.化学计量点 B.滴定分析 C.滴定 D.等电点 E.滴定终点
A.数值固定不变 B.数值随机可变 C.无法确定 D.正负误差出现的几宰相等 E.方向固定不变
A.氨基酸是两性化合物 B.等电点时,氨基酸的溶解度最小 C.α-氨基酸与茚三酮反应 D.能发生Vitali反应 E.α氨基(伯胺)可以重氮化
A.尿素 B.甲胺 C.三甲胺 D.氨水 E.碳酸钠溶液
在紫外线谱中,吸收波长最长的化合物是()
A. B. C. D. E.
()
A.对映体 B.非对映体 C.顺反异构体 D.同一化合物 E.同分异构体
A.方便性 B.安全性 C.经济性 D.普及型 E.有效性
A.保健食品 B.血清 C.抗生素 D.中药材 E.麻醉药品
A.阿司匹林 B.吗丁琳 C.吗啡 D.哌替啶 E.诺氟沙星
A.非处方药专有标识图案分为红色和绿色 B.非处方药药品标签、使用说明书、内包装、外包装上必须印有非处方药专有标识 C.红色专有标识用于乙类非处方药品,绿色专有标识用于甲类非处方药品 D.未印有非处方药专有标识的非处方药药品一律不准出厂 E.使用非处方药专有标识时,必须按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坐标比例和色标要求使用
A.开处方是医师、护士和药师的共同职责 B.进修医师、实习医师只具备麻醉药品以外的处方权 C.开处方的医师必须是经注册并有执业地点的 D.具备主治医师以上职称才具有处方权 E.执业医师无需培训考核即可取得麻醉药品处方权
A.布洛芬 B.泼尼松片 C.C维生素C注射液 D.哌替啶 E.地高辛片
A.1年 B.2年 C.3年 D.4年 E.5年
A.淡黄色 B.白色 C.淡红色 D.淡绿色 E.淡蓝色
A.最小中毒量与最小有效量间范围 B.极量与最小有效量间范围 C.治疗量与中毒量间范围 D.极量与中毒量间范围 E.95%有效量与5%中毒量之间的范围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麻黄碱 D.异丙肾上腺素 E.山莨菪碱
A.吡罗昔康 B.美洛昔康 C.舒林酸 D.酮咯酸 E.氯胺酮
A.多巴酚丁胺 B.多巴胺 C.氯丙嗪 D.α-甲基多巴 E.卡比多巴
A.癫痫大发作 B.癫痫持续状态 C.癫痫小发作 D.癫痫精神运动性发作 E.小发作合并大发作
A.抑制肾素活性 B.抑制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 C.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失活 D.抑制血管紧张素Ⅰ的生成 E.降低外周交感神经活性
A.扩张容量血管 B.减少回心血量 C.增加心率 D.增加心室壁张力 E.降低心肌耗氧量
A.普萘洛尔 B.普罗帕酮 C.普鲁卡因胺 D.苯妥英钠 E.美西律
A.中和破坏细菌内毒素 B.对抗细菌 C.防止发生并发症 D.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E.抑制一氧化氮合酶,减轻细胞损伤
A.抗炎不抗菌,降低机体防御功能 B.诱发和加重溃疡 C.肝肾功能不良时作用可增强 D.使血液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E.停药前应逐渐减量或采用隔日给药法
A.强效利尿药 B.中效利尿药 C.保钾利尿药 D.碳酸酐酶抑制药 E.渗透性利尿药
A.耳毒性 B.肾损害 C.神经肌肉阻断作用 D.肌痉挛 E.过敏反应
A.红霉素 B.羧苄西林 C.氯霉素 D.林可霉素 E.阿莫西林
A.对胰岛功能完全丧失的幼年型患者无效 B.对胰岛功能完全丧失的幼年型患者有效 C.对磺胺类药物过敏者禁用 D.主要用于轻型、中型糖尿病 E.对切除胰腺的动物无降血糖作用
A.一碳基团转移酶 B.二氢叶酸还原酶 C.二氢叶酸合成酶 D.β-内酰胺酶 E.DNA回旋酶
A.峰面积归一法 B.杂质对照法 C.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D.外标一点法 E.追加法
A.消除硫化物生成硫化氢的干扰 B.过滤砷化氢气体 C.防止反应液上升 D.富集砷化氢气体 E.纯化反应产物
A.国家药典委员会制定的药物手册 B.国家药典委员会编写的药品规格标准的法典 C.国家颁布的药品集 D.国家药品监督局制定的药品标准 E.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实施的法典
A.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千万分之一 B.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百分之一 C.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干分之一 D.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十分之一 E.称取重量应难确至所取重量的万分之一
A.供试品连续两次干燥或炽灼后的重量差异在0.1mg以下的重量 B.供试品连续两次干燥或炽灼后的重量差异在0.2mg以下的重量 C.供试品连续两次干燥或炽灼后的重量差异在0.3mg以下的重量 D.供试品连续两次干燥或炽灼后的重量差异在0.4mg以下的重量 E.供试品连续两次干燥或炽灼后的重量差异在0.5mg以下的重量
A.溶液中达到平衡的过程 B.两相中达到平衡的过程 C.固定相中的分配过程 D.流动相中溶解的过程 E.相对运动的两相(流动相与固定相)间分配平衡过程
A.1位 B.2位 C.3位 D.4位 E.5位
A.分子内的歧化反应 B.分子内的氧化反应 C.分子内的还原反应 D.分子内的水解反应 E.分子内的差向异构化反应
A.维生看A B.维生素C C.维生素D D.维生素E E.维生素K
A.1% B.1.5% C.2% D.2.5% E.3%
A.1ml B.1~不到10ml C.10~不到30ml D.30~不到100ml E.100~不到1000ml
A.方法误差 B.随机误差 C.试剂误差 D.仪器误差 E.操作误差
A.优势构象 B.最低能量构象 C.药效构象 D.最高能量构象 E.反式构象
A.盐酸利多卡因 B.盐酸普鲁卡因 C.盐酸丁卡因 D.盐酸布比卡因 E.盐酸氯胺酮
A.紫杉醇 B.依托泊苷 C.阿霉素 D.长春新碱 E.米托蒽醌
A.酯键 B.酰胺键 C.羰基 D.叔氨基 E.芳基
A.阿莫西林 B.阿米卡星 C.克拉维酸 D.头孢羟氨苄 E.氨曲南
A.间羟胺 B.去甲肾上腺素 C.异丙肾上腺素 D.麻黄碱 E.克仑特罗
A.原药 B.前药 C.软药 D.药物载体 E.硬药
具有下列化学结构的药物为()
A.抗肿瘤药 B.抗病毒药 C.抗过敏药 D.抗菌药物 E.抗溃疡药
A.头孢匹罗B.头孢曲松C.头孢氨苄D.头孢孟多E.头孢西丁
A.氢化可的松 B.环磷酰胺 C.苯巴比妥 D.柳氯磺胺吡啶 E.雷米普利
A.热压灭菌法 B.火焰灭菌法 C.干热空气灭菌法 D.射线灭菌法 E.滤过除菌法
A.粉碎→混合→制软材→制湿颗粒→干燥→整粒 B.粉碎→制软材→混合→制湿颗粒→干燥→整粒 C.粉碎→制软材→制湿颗粒→干燥→整粒→混合 D.粉碎→混合→制湿颗粒→干燥→制软材→整粒 E.粉碎→混合→制软材→制湿颗粒→整粒→干燥
A.具苦味或臭味的药物 B.药物的水溶液 C.药物的稀乙醇溶液 D.易潮解的药物 E.风化性药物
A.复方硫黄洗剂 B.炉甘石洗剂 C.复方碘溶液 D.石灰擦剂 E.鱼肝油乳剂
A.4.0~9.0 B.4.0~10.0 C.5.0~9.0 D.5.0~10.0 E.6.0~10.0
A.增溶作用 B.助溶作用 C.润湿作用 D.乳化作用 E.起泡作用
A.片芯→隔离层→糖衣层→粉衣层→有色糖衣层→打光 B.片芯→隔离层→粉衣层→糖衣层→有色糖衣层→打光 C.片芯→糖衣层→隔离层→粉衣层→有色糖衣层→打光 D.片芯→粉衣层→隔离层→糖衣层→有色糖衣层→打光 E.片芯→隔离层→糖衣层→有色糖衣层→粉衣层→打光
A.100℃加热 B.酸碱法 C.吸附法 D.离子交换法 E.凝胶过滤法
A.甘油 B.甲基纤维素 C.硅皂土 D.羧甲基纤维素 E.乙醇
A.注射用水 B.注射用油 C.甘油 D.丙二醇 E.二甲基亚砜
A.红霉素抑制氢茶碱吸收 B.氨茶碱抑制红霉素吸收 C.红霉素抑制肝药酶影响茶碱代谢 D.氨茶碱抑制肝药酶影响红霉素代谢 E.红霉素抗菌作用减弱
A.加入助溶剂 B.增加药物的量 C.制成盐类 D.应用潜溶剂 E.应用增溶剂
A.药物作用增强 B.药物代谢加快 C.药物排泄加快 D.暂时失去药理活性 E.药物转运加快
A.栓剂的pH及直肠环境的pH对药物的解离度和药物吸收有影响 B.药物直接从直肠吸收比口服受干扰少 C.药物的溶解度、粒径等性质对栓剂的释放、吸收有影响 D.栓剂插入肛门深部,可完全避免肝脏对药物的首过效应 E.适用于不能或不愿口服的患者
A.维拉帕米抑制P<sub>450</sub>肝药酶 B.P<sub>450</sub>酶促进维拉帕米的代谢 C.其他药可影响维拉帕米的排泄 D.维拉帕米血药浓度为非线性动力学 E.维拉帕米半衰期长,可影响其他药的代谢
A.青霉素 B.红霉素 C.庆大霉素 D.丙磺舒 E.氨茶碱
A.亲水小分子 B.亲脂小分子 C.亲水大分子 D.亲脂大分子 E.难溶性药物
A.弱碱性药物 B.强碱性药物 C.弱酸性药物 D.强酸性药物 E.中性药物
A.当食物中含有较多脂肪,有时对溶解度特别小的药物能增加吸收量 B.一些通过主动转运吸收的物质,饱腹服用吸收量增加 C.一般情况下,弱碱性药物在胃中容易吸收 D.当胃排空速率增加时,多数药物吸收加快 E.脂溶性、非离子型药物容易透过细脑膜
A.药品临床实验的申办者 B.药品临床实验的研究者 C.药品临床实验的监察员 D.伦理委员会 E.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A.6小时 B.12.5小时 C.23小时 D.26小时 E.46小时
A.不对称的S形曲线 B.对称的S形曲线 C.不对称的折线 D.对称的折线 E.不规则型曲线
A.延长 B.缩短 C.不变 D.无相关性 E.剂量的确定
A.不消耗能量 B.有部位特异性 C.由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转运 D.不需借助载体进行转运 E.有饱和状态
A.严重或罕见的药品不良反应 B.严重、罕见或新的不良反应 C.所有可疑不良反应 D.药品的不良反应 E.新的药品不良反应
A.大量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对孕妇不利 B.孕妇患有结核、糖尿病时不可药物治疗,以防胎儿畸形 C.妊娠3个月至足月,除中枢神经系统或生殖系统可因有害药物致畸外,其他器官一般不致畸 D.噻嗪类利尿药可引起死胎 E.受精后3周至3个月接触药物,最容易发生先天畸形
A.吲哚美辛 B.抗疟药 C.磺胺药 D.氨基比林 E.大剂量维生素K
A.因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未成熟,故镇静剂的用量应相对偏小 B.婴幼儿可应用哌替啶镇痛 C.儿童应尽量避免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D.儿童新陈代谢旺盛,药物排泄快,故可大量应用酸碱类药物 E.为防治佝偻病可既口服浓缩鱼肝油,又肌注维生素D<sub>3</sub>与维丁胶性钙
A.氨基糖苷类 B.万古霉素 C.多黏菌素类 D.碳青霉烯类 E.林可霉素类
A.胃酸分泌减少,一些酸性药物解离减少,吸收增加 B.肝细胞合成清蛋白的能力降低,某些易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解离型浓度增高 C.脂肪组织增加而总体液及非脂肪组织减少,某些药物分布容积减少 D.肾功能降低,当使用经肾排泄的药物时,易蓄积中毒 E.肝药酶合成减少,药物转化慢,半衰期延长
A.按药物的有效成分由肾脏排泄的百分率选择药物和用量 B.在肾功能轻度损害时,每日剂量减为原正常用量的1/3~1/2 C.需延长给药间隔时间 D.可用列线图法调整给药方案 E.完全通过肾外排泄的抗菌药,其用量也必须更改
A.癌症止痛的需要 B.临床手术的需要 C.医疗、教学科研和戒毒的需要 D.医疗和教学的需要 E.戒毒的需要
A.药品有效期是药品在一定的储存条件下,能够保持其质量的期限 B.未标明有效期的为劣药 C.进口药品常以Use before表示失效日期,以Expiry date表示有效期 D.药品的有效期是指药品有效的中止日期 E.药品的失效日期是指药品失效不能使用的日期
A.肯定、可能、不可能三级 B.可能、可疑、不可能三级 C.肯定、可能、可疑、不可能四级 D.肯定、很可能、可疑、不可能四级 E.肯定、很可能、可能、可疑、不可能五级
A.肾上腺素 B.碳酸氢钠 C.利多卡因 D.阿托品 E.尼可刹米
A.丙戊酸钠 B.阿米替林 C.卡马西平 D.布洛芬 E.盐酸伪麻黄碱
A.轻度中毒时有恶心、呕吐、上腹剧痛、吞咽困难等 B.当服药过量,血中浓度大于80μg/ml时即可出现急性中毒症状 C.急性中毒症状有眼球震颤、复视、共济失调等 D.血浓度超过50μg/ml时则可发生严重的昏睡以至昏迷状态 E.慢性中毒可致小脑萎缩和精神障碍
A.对症开药 B.以客观实际或科学知识为基础的高层次的用药 C.价格低廉 D.安全用药 E.以药物和疾病系统知识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用药
A.铝制品 B.铁制品 C.铝合金制品 D.不锈钢制品 E.铅制品
A.小儿剂量 B.按体重计算 C.按体表面积计算 D.成人剂量 E.成人剂量的3/4
A.形成磷酸化胆碱脂酶 B.形成硝酸化胆碱酶 C.胆碱酯酶水解 D.增强胆碱酯酶活性 E.抑制蛋白结构改变
A.恶心、呕吐 B.神经肌肉失调 C.高血压 D.低血压 E.昏迷
A.利尿剂 B.α受体阻滞剂 C.β受体阻滞剂 D.ACEI类 E.钙拮抗剂
A.二巯丙醇 B.二巯丁二钠 C.依地酸钙钠 D.亚甲蓝 E.硫代硫酸钠
A.磺脲类 B.双胍类 C.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D.噻唑烷二酮类 E.胰岛素
A.10~20μg/ml B.20~30μg/ml C.30~40μg/ml D.40~60μg/ml E.60~80μg/ml
A.阿莫西林 B.阿司匹林 C.华法林 D.环磷酰胺 E.泼尼松
A.按包装大小储存 B.按批号储存 C.分类储存 D.按生产区域储存 E.按进货时间储存
A.药品在规定的储存条件下保持质量合格的期限 B.药品在规定的储存条件下保持有效的期限 C.药品在规定的储存条件下保持稳定的期限 D.药品在规定的储存条件下保持不变的期限 E.药品在规定的储存条件下保持安全使用的期限
A.胃肠道反应 B.灰婴综合征 C.二重感染 D.呼吸抑制 E.红人综合征
A.调剂室药物从库房或备用库领取,应有领药制度 B.麻醉药品必须单独加锁存放 C.生物制品需冷藏的应冰箱保存 D.精神药品根据情况单柜或单抽屉存放 E.必须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和用药史
A.静滴大量四环素治疗肾盂肾炎,可引起暴发性肝代偿失调征候 B.妊娠后期应用红霉素十二烷基硫酸盐可引起阻塞性黄疸 C.孕妇需解热镇痛药时,应选用阿司匹林 D.泻药、利尿药可能引起早产或流产 E.孕妇如营养不足,可适当补充铁、钙、叶酸盐等
A.停药后药物的代谢产物产生的生物效应 B.停药后由于机体肝代谢障碍所导致的生物效应 C.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 D.停药后体内残存的药物产生的生物效应 E.停药后血药浓度未降至阈浓度时残存的生物效应
A.氟马西尼 B.麻黄碱 C.乙酰胺 D.吡拉西坦 E.咖啡因
A.美沙酮 B.纳洛酮 C.士的宁 D.阿托品 E.尼可刹米
A.1~20℃ B.不超过20℃ C.2~10℃ D.10~20℃ E.2℃以下
A.定期报告制度 B.不定期报告制度 C.逐级定期报告制度 D.随意报告制度 E.逐级报告制度
A.日 B.周 C.月 D.季 E.年
A.人口学资料 B.当前疾病史和既往就医史 C.完整用药史 D.过敏史 E.家庭收入情况
A.餐前1小时 B.餐前半小时 C.餐中服用 D.餐后半小时 E.餐后1小时
A.安全性 B.有效性 C.成本 D.效果 E.成本和效果
A.缓释剂 B.注射剂 C.糖浆剂 D.胶囊剂 E.泡腾片
A.患者的年龄大小 B.患者的受教育水平 C.患者精神状态是否良好 D.医生是否交待清楚药物的用量用法 E.以上全都是
A.头痛 B.口干 C.心率减慢 D.手足湿冷 E.多汗
A.有口干症状 B.尿液颜色的改变 C.剩余药量的多少 D.患者口述已服药 E.测定其血药浓度
A.0℃ B.10℃ C.20℃ D.25℃ E.30℃以下
A.与高分子化合物生成难溶性盐 B.乙基纤维素包制的微囊 C.药物溶于膨胀型聚合物中 D.以硅橡胶为骨架 E.通过化学键将药物与聚合物直接结合
A.溶出度 B.崩解时限 C.片重差异 D.脆碎度 E.含量
A.胃肠液成分与性质 B.胃肠道蠕动 C.循环系统 D.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 E.胃排空速率
A.1/2 B.1/4 C.1/8 D.1/16 E.1/32
A.细号砂滤棒 B.3号垂熔玻璃漏斗 C.0.22um的微孔滤膜 D.布氏漏斗 E.板框滤器
A.消耗能量 B.可与结构类似的物质发生竞争现象 C.由低浓度向高浓度转运 D.不需载体进行转运 E.有饱和状态
A.表观分布容积大 B.表观分布容积小 C.半衰期长 D.半衰期短 E.吸收速度常数Ka大
A.促进这些药的代谢 B.胺碘酮被快速代谢 C.增加这些药的吸收 D.增加胺碘酮的吸收 E.抑制这些药的代谢
A.可以改善药物的吸收性 B.可以提高药物的选择性 C.可以消除药物的不良味道 D.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E.可以使药物在体内进一步代谢转化为无活性的产物
A.剂量和清除率 B.剂量和表现分布容积 C.清除率和半衰期 D.清除率和表观分布容积 E.剂量和半衰期
A.喷他佐辛不属于麻醉性镇痛药 B.吗啡引起的呕吐可用氯丙嗪来对抗 C.吗啡在不影响其他感觉的剂量即可镇痛 D.麻醉性镇痛药的基本特点均与吗啡相似 E.纳洛酮可以拮抗各种药物引起的呼吸抑制作用
A.山莨菪碱 B.毛果芸香碱 C.东莨菪碱 D.氯解磷定 E.去甲肾上腺素
A.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丘脑 B.阿司匹林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促进散热起解热作用 C.解热药除使发热体温降低外,使正常体温也降低 D.阿司匹林是属于吡唑酮类解热镇痛抗炎药 E.阿司匹林和那西丁都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A.阻断谷氨酸的兴奋作用 B.抑制GABA代谢增加其脑内含量 C.激动甘氨酸受体 D.易化GABA介导的氯离子内流 E.增加多巴胺刺激的CAMP活性
A.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B.干扰肿瘤细胞的RNA转录 C.抑制肿瘤细胞的蛋白质合成 D.抑制肿瘤细胞的嘌呤合成代谢 E.阻止肿瘤细胞的DNA复制
A.多巴胺 B.去甲肾上腺素 C.苯丙胺 D.新斯的明 E.胍乙啶
A.最大效能与成瘾性之比是-常数 B.长期应用其缩瞳和止泻作用首先耐受 C.兼有激动和拮抗受体的药是最弱的 D.很多效应是与脑内阿片肽类相同的 E.镇痛部位主要在感觉神经的末梢
A.直接灭活凝血因子 B.激活血浆中的AT-Ⅲ C.抑制肝脏合成凝血因子 D.激活纤溶酶原 E.与血中Ca<sup>2+</sup>络合
A.阿托品 B.东莨菪碱 C.新斯的明 D.后马托品 E.山莨菪碱
A.促进内源性儿茶酚胺类物质释放 B.抑制磷酸二脂酶活性 C.激活磷酸二酯酶活性 D.抑制腺苷酸环化酶活性 E.激活腺苷酸环化活性
A.低血钾 B.血管神经性水肿 C.对肾血管狭窄者,易致肾功能损害 D.咳嗽 E.高血钾
A.镇痛作用 B.催眠作用 C.抗胆碱作用 D.局麻作用 E.降低胃酸分泌
A.硝苯地平 B.尼莫地平 C.尼群地平 D.维拉帕米 E.地尔硫卓
A.稀盐酸 B.维生素C C.半胱氨酸 D.鞣酸 E.果糖
A.硫酸黄鱼精蛋白 B.维生素K C.氨甲苯酸 D.氨甲环酸 E.以上都不是
A.口服叶酸 B.肌注叶酸 C.肌注四氢叶酸钙 D.口服维生素B<sub>12</sub> E.肌注维生素B<sub>12</sub>
应用异烟肼时常并用维生素B6的目的是()
A.增强治疗 B.防治周围神经炎 C.延缓抗药性 D.减轻肝损害 E.以上都不是
A.可乐定 B.普茶洛尔 C.肼屈嗪 D.特拉唑嗪 E.硝苯地平
A.对尿道感染常见的致病敏感 B.大量原形药物由肾排出 C.使肾皮质激素分泌增加 D.对肾毒性低 E.尿碱化可提高疗效
A.利多卡因 B.美西律 C.苯妥英钠 D.维拉帕米 E.胺碘酮
A.加强抗生素的抗菌作用 B.提高机体的抗病力 C.直接对抗内毒素 D.抗炎,提高机体对细菌内毒素耐受力,制止危重症状发展 E.使中性粒细胞数增多,并促进其游走和吞噬功能
A.口服后吸收不完全 B.肝内代谢转化快 C.肾脏排泄速度快 D.待已合成的甲状腺素耗竭后才能生效 E.口服吸收缓慢
A.氢氯噻嗪 B.呋塞米 C.氨苯蝶啶 D.依他尼酸 E.螺内酯
A.抗菌作用增强 B.肾毒性减轻 C.耳毒性加重 D.利尿作用增强 E.肝毒性加重
A.利福平 B.链霉素 C.吡嗪酰胺 D.对氨基水杨酸 E.乙胺丁醇
A.腺苷 B.普萘洛尔 C.维拉帕米 D.利多卡因 E.美西律
A.奎尼丁 B.西地兰(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 C.胺碘酮 D.美托洛尔 E.维拉帕米
A.硝酸甘油舌下含服 B.硝酸异山梨醇酯口服 C.戊四硝酯口服 D.硝酸甘油静滴 E.硝酸甘油口服
A.牛膝 B.大黄 C.当归 D.白芍 E.川芎
A.女贞子 B.黄精 C.桑螵蛸 D.珍珠 E.藤黄
A.果实类 B.根茎类 C.叶类 D.皮类 E.花类
A.质子泵抑制药 B.溴丙胺太林 C.丙谷胺 D.思前列醇 E.蒙脱石散
A.鲜地黄 B.生地黄 C.熟地黄 D.生地炭 E.熟地炭
A.呈类球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块状 B.外皮棕褐色至黑褐色,粗糙,有明显皱纹 C.体轻,能浮于水面 D.断面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 E.嚼之粘牙
A.炒前要净选,分档 B.大部分药物炒黄用中火 C.大部分药物炒黄用文火 D.火候最好用“手掌控制火候法” E.翻炒要均匀,出锅要迅速
A.蜈蚣 B.土鳖虫 C.斑蝥 D.海螵蛸 E.全蝎
A.增强滋阴降火作用 B.增强补肝肾作用 C.缓和药性 D.增强补脾益气作用 E.增强活血止痛作用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经集注》 C.《唐本草》 D.《中华本草》 E.以上均不是
A.表面微黄色,气芳香,味微甜 B.表面微黄色,光亮而带黏性,味甜 C.表面有焦斑,光亮而带黏性,味甜 D.表面微黄色,光亮,微有羊油气 E.表面黄绿色,气微,味苦
A.六神曲 B.麦芽 C.山楂 D.栀子 E.荆芥
A.相畏 B.相杀 C.相反 D.相须 E.相使
A.相须 B.相使 C.相畏 D.相杀 E.相恶
A.对中药形状的高度概括 B.对中药颜色的高度概括 C.对中药滋味的高度概括 D.对中药质地的高度概括 E.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A.麻黄 B.紫苏 C.荆芥 D.防风 E.生姜
A.辛甘温热药主升浮,如桂枝 B.性味苦寒的药主沉降,如大黄 C.花类质轻的药主升浮,如旋覆花 D.矿物质重的药主沉降,如滑石 E.种子、果实类药主沉降,如麻仁
A.蝉蜕、荆芥、柴胡 B.桑叶、菊花、辛夷 C.升麻、葛根、防风 D.薄荷、菊花、升麻 E.牛蒡子、蔓荆子、苍耳子
A.五味指的是辛、甘、酸、苦、咸 B.阳热证用寒凉药 C.寒与凉具有共同性 D.平性药作用平和,没有微寒与微温的区别 E.四气亦称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