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定粉类粮食的粗细度时所用的电动验粉筛的回转直径是( )。
粮食及制品酸度测定中制各样品时, 样品采用( )粉碎。
植物油酸值测定中制备样品时, 样品不可用( )混匀。
处理粮食中粗纤维测定样品时, 如果样品能够完全通过( )的筛, 则使之充分混合, 用分样器或四分装置充分混合, 直至得到需要量的试样。
制备植物油样品时, 确认样品包装无损坏, 且密封完好, 如需检测其他项目, 应首先分出用于( )测定的样品。
食用植物油中皂化值测定的样品处理方法中可以采用( )将样品混匀。
测定食品中的铝, 用微波消解法处理膨化食品时, 称取试样( )于微波消解罐中, 加硝酸4~5 mL, 再加入过氧化氢 1~2 mL, 旋紧外盖置于微波消解仪中。
面粉筛的安装顺序正确的是( )。
凯氏定氮仪组成装置不包括( )。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原理是分子中的某些基团吸收了紫外可见辐射光后,( )而产生吸收光谱。
关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时叙述错误的是( )。
在较好的光线下测定淀粉斑点时, 眼与斑点计数器的距离保持( )。
关于马弗炉的使用环境说法错误的是( )。
抽滤装置中使用的漏斗为( )。
索氏抽提器中没有( )。
关于真空泵的使用叙述错误的是( )。
检验粮食的色泽时, 将试样置于( )下进行。
检验淀粉及淀粉制品的色泽时, 将试样置于( )检测。
检验大豆油的色泽时, 一级和二级大豆油所用罗维朋比色槽的尺寸为( )。
检验气味不易鉴定的颗粒状粮食加工品气味时, 将试样放入广口瓶内, 在 60~70℃的水浴锅中保温( ), 开盖嗅辨气味是否正常。
检验食用植物油的气味时, 将试样放入( )内, 在 60~70℃的温水杯中保温数分钟, 取出, 开盖嗅辨气味是否正常。
检验淀粉及淀粉制品的气味时, 取( )试样置于白色洁净的瓷盘中, 用鼻嗅气味。
检验卤豆腐干的气味时, 要求其( )。
测定粮食及制品酸度时, 一般取样量为( )。
粮食及制品酸度的测定中一般用( )浸提样品中的酸性物质。
关于粮食及制品酸度测定说法错误的是( )。
测定粮食中的脂肪酸值主要是用( )滴定样品中的游离脂肪酸。
苯提取法测定玉米中的脂肪酸值原理是用( )提取出粮食或油料中的游离脂肪酸, 用酚酞做指示剂, 用氢氧化钾标准溶液滴定, 由消耗的氢氧化钾标准溶液的体积计算脂肪酸值。
采用苯提取法测定玉米中的脂肪酸值时, 做空白试验需要用( )代替滤液。
用石油醚提取法测定大豆中的游离脂肪酸, 滴定时用( )做指示剂。
关于用石油醚提取法测定大豆中的游离脂肪酸说法错误的是( )。
植物油脂中的酸度是植物油中游离脂肪酸的含量, 用( )表示。
淀粉类制品中淀粉酸度测定的试剂不包括( )。
测定动物油脂的酸价时颜色较深的油脂用( )做指示剂。
植物油脂中的酸值是指中和 1g 油脂中( )所需氢氧化钾的毫克数。
关于用热乙醇法测定植物油脂的酸值叙述不正确的是( )。
用冷溶剂法测定植物油脂中酸值时配制氢氧化钾乙醇溶液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
关于用电位计测定植物油脂的酸值叙述不正确的是( )。
关于动植物油脂中过氧化值的表示方法叙述错误的是( )。
动植物油脂中过氧化值测定的原理是试样溶解在乙酸和异辛烷溶液中, 与( )反应, 用硫代硫酸钠溶液标定析出的碘。
关于动植物油脂中过氧化值的测定方法叙述不正确的是( )。
动植物油脂中过氧化值的结果单位表示正确的是( )。
粮食中的粗纤维含量是试样经过( )消解后得到的残渣, 经干燥、灰化后损失的部分占试样的质量分数。
粮食中粗纤维含量的测定原理是试样用沸腾的稀硫酸处理, 残渣经过滤分离、 洗涤, 用沸腾的( )溶液处理, 处理后的残渣经过滤分离、 洗涤、 干燥并称量, 然后灰化, 灰化中损失的质量相当于试样中粗纤维的质量。
测定粮食中粗纤维的含量时过滤所用的试剂是( )。
粮食及制品中的氮含量是淀粉及其衍生物样品中产生的( )和含氮化合物的氮含量。
粮食及制品中的蛋白质含量是淀粉及其衍生物样品中产生的游离氨基酸和( )的氮含量乘以不同粮食制品的换算系数, 以干物质的质量分数表示。
粮食及制品中粗蛋白质含量的测定原理是试样在催化剂存在下用( )消解, 反应产物用碱中和后蒸馏。释放出的氨被硼酸溶液吸收, 吸收液用硫酸滴定, 测定氮含量并计算粗蛋白含量。
测定粮食及制品中粗蛋白质含量时样品消化温度设置为( )。
关于用凯氏定氮法测定非发酵豆制品中蛋白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非发酵豆制品中的蛋白质, 所用乙酸钠一乙酸缓冲溶液的 pH 为( )。
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非发酵豆制品中蛋白质试样制备过程中试剂的加入顺序是( )。
用燃烧法测定非发酵豆制品中的蛋白质, 试样在( )高温下燃烧。
用燃烧法测定非发酵豆制品中蛋白质时, 试样用( )包裹后放入样品盘上。
粉类粮食中粗细度的测定原理是样品在不同规格的筛子上筛理, 不同颗粒的样品彼此分离, 根据( )计算出粉粒粮食的粗细度。
粉类粮食中( )是粉类粮食粉粒的大小程度, 以存留在筛面上的部分占试样的质量分数表示。
淀粉细度是用分样筛筛分样品, 通过分样筛得到的( )。
测定淀粉细度所用的电动检验筛振幅为( )。
淀粉细度的测定原理是用分样筛筛分样品, 通过分样筛得到( )。
淀粉斑点是在规定条件下, 用肉眼观察到的( )。
淀粉斑点的测定原理是通过( )观察样品, 读出斑点的数量。
用近红外法测定粮食中淀粉含量, 是利用淀粉分子中的( )等化学键的泛频振动或转动对近红外的吸收特性, 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粮食近红外光谱与淀粉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计算样品的淀粉含量。
测定淀粉斑点时眼与透明板的距离保持( )。
关于用近红外法测定粮食中淀粉含量的叙述错误的是( )。
测定大米直链淀粉含量时用抽提器抽提样品所用的抽提剂是( )。
动植物油脂不皂化物是氢氧化钾皂化后的全部生成物用指定溶剂提取, 在规定的操作条件下( )的所有物质。
用乙醚提取法测定不皂化物的原理是油脂与氢氧化钾乙醇溶液在煮沸回流条件下进行皂化, 用( )从皂化液中提取不皂化物, 蒸发溶剂并对残留物干燥后称量。
用乙醚提取法测定不皂化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用己烷提取法测定不皂化物的原理是油脂与( )溶液在煮沸回流条件下进行皂化, 用己烷从皂化液中提取不皂化物, 蒸发溶剂并对残留物干燥后称量。
用己烷提取法测定不皂化物时残留物的干燥温度设置一般为( )。
植物油脂的含皂量是植物油脂加碱精炼后, 油脂中残留的( )的量。
测定植物油脂含皂量的原理是试样用有机溶剂溶解后, 加入( )使皂化物溶解, 用盐酸标准溶液滴定。
植物油脂含皂量的测定中, 滴定时用( )趁热逐滴滴加 0.01mol/L 的盐酸标准溶液, 每滴一滴振摇数次,滴至溶液由蓝色变为黄色。
动植物油脂的皂化值是在规定条件下皂化 1g 油脂所需的氢氧化钾的( )。
测定动植物油脂的皂化值, 就是确定油和脂肪酸中( )的含量, 在回流条件下将样品和氢氧化钾-乙醇溶液一起煮沸, 然后用标定的盐酸标准溶液滴定过量的氢氧化钾。
测定动植物油脂的皂化值时, 估计的皂化值和取样量不相符的是( )。
粮食制品中铝的测定原理是试样经处理后, 三价铝离子在( )缓冲介质中, 与铬天青 S 及溴化十六烷基三甲胺反应形成蓝色三元络合物, 于 640 nm 波长处测定吸光度并与标准比较定量。
测定粮食制品中的铝时, 所用硝酸和高氯酸混合液的体积比是( )。
测定面条中熟断条率时, 所加水量大约为面条的 50 倍, 达到( )时间后才能将面条轻轻挑出。
粮食中粗脂肪含量测定的原理是将粉碎、 分散且干燥的试样用有机溶剂回流提取, 使试样中的脂肪被有机溶剂( )出来, 回收溶剂后所得到的残留物即为粗脂肪。
用索氏抽提法测定粮食中粗脂肪含量时抽提瓶的烘干温度为 105℃, 烘( ), 再烘 20 min, 至恒重。
粮食及制品的酸度为粮食及制品中含有的( )、 乳酸、 乙酸等水溶性酸性物质的总量, 以 10 g 样品所消耗的 0.1 mol/L 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毫升数计。
测定植物油的色泽所用的仪器是( )。
测定粮食及制品中的水分时, 将样品烘至恒重, 即为两次连续称量之差小于或等于( )。
测定动植物油脂中的不溶性杂质时, 将样品用石油醚溶解后, 倒入砂芯玻璃漏斗中用( )抽洗。
将植物油脂加热会产生絮状沉淀的原因是其在 280℃时会析出( )。
测定淀粉中的灰分时, 将试样放入马弗炉, 设定温度为( ), 灼烧 2~3h。
测定粮食中的碎米时小于整米平均长度( )的米粒并入碎米。
粮食中黄粒米的测定平行试验( )不超过 0.3%。
粮食中不完善粒的测定方法中双试验结果允许差: 大粒、 特大粒粮不超过( ); 中小粒粮不超过 0.5%。
淀粉的( )是在规定条件下, 淀粉样品表面光反射率与标准白板表面光反射率的比值。
测定粮油及制品黏度常用黏度计不包括( )。
( )是粉类粮食中所占的无机沙尘的量, 以沙尘占试样总质量的质量分数表示。
测定粮油及粉类粮食中的磁性金属物时, 磁性金属物测定仪控制流量在( )左右。
采用手洗法测定面粉中面筋的含量时, 待测样品和( )溶液应至少在试验室放置一夜, 待测样品和( )溶液的温度应调整到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