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李英,55岁,丈夫去世已快二十年,独自把两个儿子抚养成人。可是没有想到两个孩子长大成人后却误入歧途,为求早日暴富,在其他人的诱使下,两人与他人合伙设计圈套引诱网友见面,并抢劫其钱财。后来事情败露,两人均被公安机关抓获,哥哥被判处缓刑,弟弟因情节较轻而被实施社区服务令(社区劳役)。
[问题]
社会工作者在对这对兄弟进行矫正介入时的工作内容有哪些

答案: 社会工作者在对这对兄弟进行矫正介入时的工作内容包括:
(1)建立档案与签订合同,实施目标管理;
(2...
题目列表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问答题

社区矫正对象赵某近日获得了一个就业面试机会,他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而且是服刑人员,肯定会遭到用人单位拒绝,所以在面试中表现得自卑,胆怯,不能自如应答,导致面试失败。
社区矫正对象陈某在快递公司上班,在一次送货过程中因小事与客户发生了口角,他更加觉得客户对他们这些有过犯罪经历的人是看不起和排斥的,争吵使他丢失了来之不易的工作。
社会工作者发现不少社区矫正对象都有相似的就业困境,决定为他们举办一个就业辅导小组。服务计划的理念、目标、主要内容如下所示:
理念(原因分析、理论基础):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就业辅导服务时,发现不少社会矫正对象存在着因非理性信念而导致的自我认知偏差及对社会认同低等现象,社会工作者决定以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为理论基础开展小组工作,帮助社区矫正对象通过改善自我认知以提升就业能力。
总目标:促进社区矫正对象回归社会
具体目标:1.改善自我认知;2.提升就业能力。
每节活动主题:
第一节:相互认识、建立小组契约、讨论小组计划;
第二节:分享就业经历;
第三节:邀请职业介绍所工作人员介绍就业讯息;
第四节:参观社区矫正就业基地;
第五节:学习面试技巧;
第六节:总结、处理离别情绪。
[问题]
分别对上述小组服务方案中的目标与活动主题的相关性,以及理论基础与活动主题的相关性做出简要评价。

答案: 小组服务的目标与活动主题应该严格贴近服务对象的需求,且二者之间要高度相关,案例中表现出来的是:
(1)各项活动...
问答题

社区矫正对象赵某近日获得了一个就业面试机会,他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而且是服刑人员,肯定会遭到用人单位拒绝,所以在面试中表现得自卑,胆怯,不能自如应答,导致面试失败。
社区矫正对象陈某在快递公司上班,在一次送货过程中因小事与客户发生了口角,他更加觉得客户对他们这些有过犯罪经历的人是看不起和排斥的,争吵使他丢失了来之不易的工作。
社会工作者发现不少社区矫正对象都有相似的就业困境,决定为他们举办一个就业辅导小组。服务计划的理念、目标、主要内容如下所示:
理念(原因分析、理论基础):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就业辅导服务时,发现不少社会矫正对象存在着因非理性信念而导致的自我认知偏差及对社会认同低等现象,社会工作者决定以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为理论基础开展小组工作,帮助社区矫正对象通过改善自我认知以提升就业能力。
总目标:促进社区矫正对象回归社会
具体目标:1.改善自我认知;2.提升就业能力。
每节活动主题:
第一节:相互认识、建立小组契约、讨论小组计划;
第二节:分享就业经历;
第三节:邀请职业介绍所工作人员介绍就业讯息;
第四节:参观社区矫正就业基地;
第五节:学习面试技巧;
第六节:总结、处理离别情绪。
[问题]
依据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结合案例,修正小组目标(总目标、具体目标),修正每节小组活动主题并简要说明其内容。

答案: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是以人本主义作为自己理论的基础,提出了著名的ABC理论。理性情绪治疗模式指出,服务对象的认知、情绪和行为...
问答题

刘某,男,46岁,年幼时父母离异,跟父亲和姐姐一起生活,不再与母亲来往。刘某小学时特别调皮,经常惹事,父亲脾气暴躁,常对他拳脚相加。刘某与父亲的关系一直很紧张,和姐姐则比较贴心。1992年,刘某因严重犯罪被判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服刑期间,刘某因表现良好多次被减刑,2008年底假释回家,按规定接受社区矫正。
回家后,刘某与父亲同住。父亲靠退休金生活,经济比较紧张,对刘某给家庭造成的影响耿耿于怀,常常冷嘲热讽。姐姐在大型超市当理货员,工作十分辛苦,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但还是非常关心弟弟,常常送些生活用品并帮忙洗洗涮涮。刘某觉得姐姐生活不容易,不愿给姐姐添麻烦。
目前,刘某没有固定工作,仍单身一人。看着昔日的同学、朋友都已成家立业,他也很想做点事情,可是做生意没本钱,找工作没技能。在屡屡碰壁后,刘某牢骚满腹,情绪很不稳定,在接受社区矫正初期非常抵触。社会工作者安排他定期参加社区公益劳动,但刘某经常迟到。
[问题]
社会工作者在与刘某建立专业关系时需要运用哪些专业技巧

答案: 社会工作者在与刘某建立专业关系时需要运用的专业技巧有:
(1)同感。社会工作者应通过阅读刘某的资料或与其接触,...
问答题

刘某,男,46岁,年幼时父母离异,跟父亲和姐姐一起生活,不再与母亲来往。刘某小学时特别调皮,经常惹事,父亲脾气暴躁,常对他拳脚相加。刘某与父亲的关系一直很紧张,和姐姐则比较贴心。1992年,刘某因严重犯罪被判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服刑期间,刘某因表现良好多次被减刑,2008年底假释回家,按规定接受社区矫正。
回家后,刘某与父亲同住。父亲靠退休金生活,经济比较紧张,对刘某给家庭造成的影响耿耿于怀,常常冷嘲热讽。姐姐在大型超市当理货员,工作十分辛苦,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但还是非常关心弟弟,常常送些生活用品并帮忙洗洗涮涮。刘某觉得姐姐生活不容易,不愿给姐姐添麻烦。
目前,刘某没有固定工作,仍单身一人。看着昔日的同学、朋友都已成家立业,他也很想做点事情,可是做生意没本钱,找工作没技能。在屡屡碰壁后,刘某牢骚满腹,情绪很不稳定,在接受社区矫正初期非常抵触。社会工作者安排他定期参加社区公益劳动,但刘某经常迟到。
[问题]
下列说法中,符合矫正社会工作价值伦理的有哪些
  • a.社会工作者应该认同刘某的价值、尊严及社会权利
  • b.社会工作者应该接受刘某本身及其过去的犯非事实
  • c.刘某的迟到可能是有原因的,社会工作者应该结合实际对刘某的问题作个别化处理
  • d.社会公益劳动是一种既定安排,社会工作者应该要求刘某在任何情况下都准时参加
  • e.社会工作者应该相信刘某是可以改变的

答案: 符合矫正社会工作价值伦理的有:a、b、c、e。
问答题

未成年人李某是一名在社区服刑的矫正对象。李某因琐事与被害人张某发生了争执,吃了点儿亏。事后,李某找好朋友黄某等图谋报复。第二天,李某等人埋伏在张某所在的学校门口,将张某肋部捅伤,致其左肾下部破裂,经鉴定构成重伤。法院审理认为李某等人聚众斗殴,且致人重伤,已构成伤害罪。但考虑到李某是未成年人,又是初犯,认罪态度较好,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到社区接受社区矫正。
在社区矫正期间,矫正工作者首先安排李某进行社区公益劳动,按时完成,不能迟到,严格执行。经过一段时间后,矫正工作者和社区让李某担任社区环保负责人,并由社区工作人员辅助。在担任负责人期间,李某表现良好。有一次区里检查社区环境卫生情况,社区让李某专门负责此事,李某光荣地完成了任务,受到了社区表彰。李某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这种成就感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他从中意识到了自己也是可以做一些事情的,他希望自己以后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问题]
根据矫正工作者对李某的一系列活动安排来说明,矫正工作者是如何对李某科学地执行社会服务计划的。

答案: 社会服务计划是通过无偿的社区服务,使服刑人员的心理结构和行为方式发生正向变化的一种方式。一般会采用循序渐进的三段式计划进...
微信扫码免费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