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地方政府规章 B.部门规章 C.行政法规 D.地方性法规
A.《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B.逮捕证 C.委任状 D.营业执照
A.法和国家一样,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 B.法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 C.法同国家一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D.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要先于法的产生
A.统治阶级的意志 B.阶级斗争状况 C.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D.历史传统
A.法在本质上是社会成员公共意志的体现 B.法既执行政治职能,也执行社会公共职能 C.法最终决定于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国家结构、国际环境等条件 D.法不受客观规律的影响
A.法体现了一种意志 B.法体现了统治阶级意志 C.法体现了统治阶级整体意志 D.所有的法律都不可能反映被统治阶级的某些利益和愿望
A.法在本质上是社会成员公共意志的体现 B.法既执行政治职能,也执行社会公共职能 C.法的内容受社会存在这个因素的制约,立法者不是在创造法律,而只是在表述法律 D.近代以来的法律虽然与一定的国家紧密联系,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但是,法律的内容始终具有与人类的普遍要求相一致的趋向
A.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所有的国家意志都表现为法 B.所有“国法”意义上的法都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C.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因此,具有统一性和权威性 D.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这种特殊就在于它具有国家意志性
A.全国工人阶级意志的体现 B.全国公民意志的体现 C.工人阶级和全国公民意志的体现 D.工人阶级领导的全国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
A.法是调节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 B.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C.法以规定人们的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 D.法是阶级社会特有的产物
A.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更为具体 B.法律规定的权利多于义务 C.法律同时规定了权利和义务,其他社会规范,如道德规范、宗教规范等,只规定义务没有规定权利 D.法律规定的义务多于权利,而其他的社会规范,诸如道德规范、宗教规范等,权利和义务并重
A.社会规范都是通过一定的力量来保证实施 B.对于任何社会的法来说,都不可能指望全体社会成员自觉遵守 C.法必须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也即对违法行为实行不同形式的追究以至制裁,而且这种强制力具有普遍性 D.虽然违反了某种规范而没有受国家法律的制裁,但这种规范仍有可能是法律规范
A.法的普遍性 B.法的一般性 C.法的规范性 D.法的程序性
A.专门性 B.程序性 C.强制性 D.稳定性
A.概括性的属性 B.效率性的属性 C.普遍性的属性 D.连续性的属性
A.法是社会的产物,也是时代的产物 B.国家的法以社会的法为基础 C.法的变迁受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 D.任何时代,法只要以社会为基础,就可以脱离立法、法学和司法判决而独立发展
A.道德力量 B.社会舆论 C.国家强制力 D.风土人情
A.《资本论》 B.《共产党宣言》 C.《政治经济学批判》 D.《哥达纲领批判》
A.法律 B.行政法规 C.地方性法规 D.规章
A.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B.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C.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意志 D.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意志
A.全体主席团组成人员 B.过半数的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 C.全体代表过半数 D.全体代表的3/4以上
A.统治阶级中某个成员的意志 B.统治阶级中某个团体的意志 C.统治阶级整体的意志 D.居于最高层次的统治阶级的意志
A.相对于政治、哲学、道德、文化、教育等而言,只有法律才体现统治阶级意志 B.并非一切统治阶级的意志都是法 C.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人人必须遵守的、有国家强制力保障的“法律”中的统治阶级意志是法 D.“被奉为法律”这一说法,既说明了法的外部特征,也说明了法的阶级本质
A.社会环境 B.生产力 C.生产关系 D.法律环境
A.立法 B.执法 C.守法 D.法律监督
A.国家主席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国务院 D.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A.某女认为自己未达到法定婚龄而拒绝同男友结婚 B.海关工作人员认为某人有偷渡嫌疑而查办该案件 C.检察机关根据群众检举而对某人的贪污行为进行侦查 D.法院工作人员在办案途中发现两人吵架而依事实和法律进行规劝
A.从旧兼从重 B.从旧兼从轻 C.从新兼从重 D.从新兼从轻
A.法的适用 B.法的遵守 C.法的执行 D.法的制定
A.法律不经公布,就不具有效力 B.一切法律的效力级别高低和范围大小是由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基本法律所规定的 C.“法律仅仅适用于将来,没有溯及力”,这项规定在法学上被称为“从新原则” D.法律生效后,应该使一国之内的所有公民知晓,所谓“不知法者得免其罪”
A.法的内容 B.实施法律的主体 C.履行义务的主体 D.实施法律的主体和法的内容
A.提付表决 B.搁置 C.终止审议 D.废除草案
A.制定 B.修改 C.废除 D.实施
A.2000年3月15日 B.2001年3月15日 C.2000年4月15日 D.2001年4月15日
A.法律责任都是过错责任 B.惩罚是法律责任的最主要功能 C.法律责任是法律制裁的前提 D.法律责任总是导致法律制裁
A.提出法律案 B.审议法律草案 C.表决和通过法律草案 D.公布法律
A.该行为在法律上被确认为违法 B.该行为有故意或者过失的过错 C.该行为由具有责任能力的主体做出 D.该行为侵犯了法律所保护的某种社会关系和社会利益
A.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内一律适用我国法律,在我国领域以外原则上也适用我国法律 B.居住在我国境内的外国人或无国籍的人,除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人有违犯我国法律的行为,对其责任的追究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外,也都适用我国法律 C.我国公民在外国侵犯我国或我国公民利益,我国有权要求适用我国法律 D.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内一律不适用我国法律,而在我国领域外适用我国法律
A.凡是人能够做到的,都是法律所要求的 B.对人所不知晓的事项,法律不得规定为义务 C.根据法律规定,人对不能预见的事项,不承担过错责任 D.天灾是人所不能控制的,也不是法律加以调整的事项
A.适用法律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B.适用法律必须严格地根据法定职权并按法定程序进行 C.适用法律一般表现为直接凭借国家的强制力保证法律的实施 D.适用法律时通常是以制作法律文书的形式实现
A.全国 B.香港特别行政区 C.澳门特别行政区 D.两个特区均可适用
A.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 B.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C.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备案 D.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A.法律、地方法规、行政法 B.行政法规、规章、地方性法规 C.宪法、法律、行政法规 D.法律、国际条约、地方性法规
A.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B.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 C.一切普通法律必须符合宪法的规定精神和原则 D.宪法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A.依法治国 B.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C.“主权在民” D.“三权分立”思想
A.内容的根本性 B.效力的最高性 C.立法的原则性 D.实现的多层次性
A.德国宪法 B.英国宪法 C.法国宪法 D.美国宪法
A.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B.专门成立的立宪会议 C.特定的行政机关 D.国民会议
A.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B.维持阶级统治的工具、手段 C.国家的根本大法 D.国家的总章程
A.德国 B.意大利 C.法国 D.英国
A.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 B.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钦定宪法大纲》
A.《钦定宪法大纲》 B.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
A.1988年修正案 B.1993年修正案 C.1999年修正案 D.2004年修正案
A.1982年 B.1975年 C.1988年 D.1954年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沙俄宪法》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
A.全国各族人民和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 B.全国各族人民和一切国家机关、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 C.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 D.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
A.全国人大 B.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C.国务院 D.全体人民
A.与会代表的3/4以上多数通过 B.全体代表的3/5以上多数通过 C.与会代表的3/5以上多数通过 D.全体代表的2/3以上多数通过
A.法国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A.成文的宪法典 B.成文的宪法性法律 C.成文的国际条约 D.不成文的宪法判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