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作用受体改变 B.作用机制改变 C.效价增加 D.有激动药存在 E.有阻断药存在
A.青霉素类 B.多黏菌素B C.四环素类 D.氨基糖苷类 E.氯霉素类
A.LD50:25mg/kg,ED50:5mg/kg B.LD50:25mg/kg,ED50:10mg/kg C.LD50:25mg/kg,ED50:15mg/kg D.LD50:25mg/kg,ED50:20mg/kg E.LD50:50mg/kg,ED50:25mg/kg
A.克拉维酸 B.舒巴坦 C.他唑巴坦 D.西司他丁 E.苯甲酰氨基丙酸
A.无关 B.相加 C.相减 D.增强 E.拮抗
A.0.5天 B.1~2天 C.3~4天 D.5~6天 E.7~8天
A.治疗各种疾病的化学药物 B.专门治疗恶性肿瘤的化学药物 C.防治细菌感染、寄生虫病和恶性肿瘤的化学药物 D.防治病原体引起感染的化学药物 E.人工合成的化学药物
A.口服吸收量少且不规则 B.血浆半衰期为0.5~1.0小时 C.吸收后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 D.脂溶性高,房水和脑脊液中的含量也较高 E.主要以原形经尿排泄
A.对G+细菌的抗菌作用强 B.对G-杆菌作用强 C.对β-内酰胺酶稳定 D.对耐药金葡菌有效 E.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
A.与50%受体结合的剂量 B.引起最大效应50%的剂量 C.引起50%动物死亡的剂量 D.使50%动物无效的剂量 E.引起50%动物阳性反应的剂量
A.静脉给药 B.口服给药 C.舌下含化 D.肌内注射 E.透皮吸收
A.细菌产生了水解酶 B.细菌代谢途径发生了改变 C.细菌产生了钝化酶 D.细菌产生了大量的对氨基苯甲酸(PABA) E.细菌体内的抗菌药原始靶位结构改变
A.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使抗生素水解灭活 B.抗生素与大量的β-内酰胺酶结合,停留于胞膜外间隙中,而不能进入靶位 C.PBPs靶蛋白与抗生素亲和力增加,PBPs增多或产生新的PBPs D.细菌细胞壁或外膜通透性改变,使抗生素不能进入菌体 E.细菌缺少自溶酶
A.6.4L B.64L C.2.5L D.25L E.100L
A.四环素 B.红霉素 C.青霉素 D.庆大霉素 E.氯霉素
A.头孢噻吩 B.四环素类 C.氨基糖苷类 D.青霉素类 E.以上都不是
A.更换批号时不需要重新做皮试 B.青霉素属于静止期杀菌剂 C.钾盐对皮肤的刺激性轻,钠盐较重 D.天然青霉素中,青霉素C的性质不稳定,毒性 E.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应皮下或肌注0.1%肾上腺素
A.后遗效应 B.继发效应 C.抗菌后效应 D.特异质反应 E.变态反应
A.细菌产生了水解酶 B.细菌代谢途径发生了改变 C.细菌产生了钝化酶 D.细菌体内的抗菌药原始靶位结构改变 E.细菌产生了大量的对氨基苯甲酸(PABA)
A.与配体结合无饱和性 B.与配体结合不可逆性 C.结合配体的结构多样性 D.是位于细胞核上的基因片段 E.均有相应的内源性配体
A.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 B.难以避免,停药后可恢复 C.常因剂量过大引起 D.常因药物作用选择性低引起 E.副作用与治疗目的是相对的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抗组胺药 D.多巴胺 E.头孢氨苄
A.磺胺 B.甲氧苄啶 C.喹诺酮 D.利福平 E.对氨基水杨酸
A.药峰浓度 B.清除率 C.消除半衰期 D.药-时曲线下面积 E.表观分布容积
A.药物的作用强度 B.药物是否具有亲和力 C.药物是否具有内在活性 D.药物的脂溶性 E.药物的剂量大小
A.细胞膜通透性改变 B.产生钝化酶 C.代谢途径改变 D.产生水解酶 E.产生与药物有拮抗作用的物质
A.氯霉素 B.苯巴比妥 C.异烟肼 D.地西泮 E.对氨基水杨酸
A.药物吸收指自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B.药物从胃肠道吸收主要是被动转运 C.皮肤给药除脂溶性高的药物外都不易吸收 D.舌下或直肠给药起效慢,吸收少 E.弱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吸收增多
A.5小时 B.15小时 C.25小时 D.35小时 E.45小时
A.使激动药效应增加一倍时的拮抗药浓度的负对数 B.使激动药效应减弱至零时的拮抗药浓度的负对数 C.使加倍浓度的激动药仍保持原有效应强度的拮抗药浓度的负对数 D.使激动药效应减弱一半时的拮抗药浓度的负对数 E.使加倍浓度的拮抗药仍保持原有效应强度的激动药浓度的负对数
A.肺炎杆菌 B.铜绿假单胞菌 C.破伤风杆菌 D.变形杆菌 E.大肠杆菌
A.用化学方法合成的药物治疗 B.仅指对恶性肿瘤的药物治疗 C.仅指对病原微生物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 D.细菌和其他微生物、寄生虫以及癌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 E.内科疾病的药物治疗
A.戊巴比妥的排泄加快 B.苯巴比妥的排泄加快 C.两药排泄均加快 D.戊巴比妥的排泄快于苯巴比妥 E.苯巴比妥的排泄快于戊巴比妥
A.青霉素V B.苯唑西林 C.氨苄西林 D.阿莫西林 E.羧苄西林
A.与剂量无关的不良反应 B.在治疗量下出现的不良反应 C.由于遗传因素所致的代谢异常 D.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时出现的不良反应 E.属于变态反应
A.药物产生最大效应时所需剂量的一半 B.引起50%最大效应的浓度或剂量 C.一半动物产生毒性反应的剂量 D.产生等效反应所需剂量的一半 E.常用治疗量的一半
A.药的效应强度和效能均较大 B.A药的效应强度和效能均较小 C.A药的效应强度较小而效能较大 D.A药的效应强度较大而效能较小 E.A药和B药效应强度和效能相等
A.解离少,再吸收多,排泄慢 B.解离少,再吸收少,排泄快 C.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快 D.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慢 E.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快
A.二氢叶酸还原酶 B.二氢叶酸合成酶 C.β-内酰胺酶 D.胞壁黏肽合成酶 E.DNA回旋酶
A.甲药为激动药,乙药为拮抗药 B.甲药为激动药,乙药为激动药 C.甲药为部分激动药,乙药为激动药 D.甲药为拮抗药,乙药为拮抗药 E.甲药为拮抗药,乙药为激动药
A.副作用 B.毒性反应 C.后遗效应 D.变态反应 E.以上都是
A.连续增加剂量能按比例提高坪值 B.药物消除速率常数恒定不变 C.受肝、肾功能改变的影响 D.血浆半衰期恒定不变 E.单位时间内消除量与血药浓度有关
A.细菌的DNA B.细菌表面的青霉素结合蛋白 C.细菌的RNA D.细菌的核糖体 E.细菌的细胞膜
A.通常是不可以预知的 B.常发生于剂量过大时 C.与药物药理效应选择性高低有关 D.不是由于药物的效应引起的 E.通常很严重
A.药物恒速静脉滴注 B.按半衰期口服给药,首剂用加倍的剂量 C.按半衰期给药,首剂加倍 D.每五个半衰期给药一次 E.每五个半衰期增加给药一次
A.戒断症状 B.后遗效应 C.特异质反应 D.停药反应 E.继发反应
A.减弱 B.增强 C.不变化 D.被消除 E.超强化
A.革兰阳性球菌 B.革兰阳性杆菌 C.大多数的革兰阴性杆菌 D.革兰阴性球菌 E.螺旋体
A.降低尿液pH值 B.增加青霉素对细胞壁的通透性 C.抑制肾小管对青霉素的分泌,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存留时间 D.抑制肾小球对青霉素的滤过,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存留时间 E.扩大了抗菌谱
A.后遗效应 B.停药反应 C.特异质反应 D.副作用 E.变态反应
A.药物穿透生物膜的能力 B.药物激动受体的能力 C.药物水溶性大小 D.药物对受体亲和力高低 E.药物脂溶性强弱
A.小于治疗量 B.等于治疗量 C.大于治疗量 D.药物浓度低于阈浓度 E.与药物浓度无关
A.在中性溶液中药物的pH值 B.药物呈最大解离时溶液的pH值 C.是表示药物酸碱性的指标 D.药物解离50%时溶液的pH值 E.是表示药物随溶液pH值变化的一种特性
A.LD50/ED50 B.化疗指数有临床参考价值 C.可评价化疗药物的安全性 D.化疗指数愈大毒性愈大 E.化疗指数愈大毒性愈小
A.头孢菌素类 B.四环素类 C.大环内酯类 D.氨基糖苷类 E.磺胺类
A.口服药物未经肝门静脉吸收 B.生物利用度相同 C.口服受首过消除的影响 D.口服吸收完全 E.口服吸收较快
A.集中于肝细胞线粒体中 B.个体间无明显差异 C.专一性低 D.药物间无竞争性抑制 E.药物本身不影响该酶的活性
A.1 B.0.1 C.0.01 D.0.001 E.0.0001
A.药物剂量过大 B.药物毒性过大 C.药物吸收率高 D.患者体质问题 E.患者年龄过大
A.滤过B.易化扩散C.被动转运D.主动转运E.经离子通道
A.药物蓄积过多引起的反应 B.在治疗剂量时,机体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 C.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产生的不适反应 D.极少数人对药物特别敏感产生的反应 E.过量药物引起的肝、肾功能障碍
A.耐药性 B.耐受性 C.成瘾性 D.快速耐受性 E.习惯性
A.甲药LD50=50mg,ED50=100mg B.乙药LD50=100mg,ED50=50mg C.丙药LD50=500mg,ED50=250mg D.丁药LD50=50mg,ED50=10mg E.戊药LD50=100mg,ED50=25mg
A.随给药剂量而变 B.随给药次数而变 C.固定不变 D.口服比静脉注射长 E.静脉注射比口服长
A.耗能,且不受饱和限速与竞争抑制的影响 B.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扩散 C.受脂溶性和极性等因素影响 D.逆浓度梯度转运 E.利用膜内载体促进代谢物扩散且不耗能
A.与受体亲和力高而无内在活性 B.与受体亲和力高有内在活性 C.具有一定亲和力,但内在活性弱,增加剂量后内在活性增强 D.具有一定亲和力,内在活性弱,低剂量单用时产生激动效应,高剂量时可拮抗激动剂的作用 E.无亲和力也无内在活性
A.抗菌谱广 B.是广谱β-内酰胺酶抑制剂 C.可与阿莫西林竞争肾小管分泌 D.可使阿莫西林口服吸收更好 E.可使阿莫西林用量减少,毒性降低
A.主要用于革兰阳性细菌感染 B.耐β-内酰胺酶 C.耐酸、口服有效 D.抗菌谱广 E.相互有交叉过敏反应,可致过敏性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