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药物吸收 B.药物分布 C.药物代谢 D.药物中毒 E.药物排泄
A.尿蛋白 B.尿葡萄糖 C.尿液隐血 D.尿胆红素 E.尿液的酸碱度改变
A.尿酮体 B.尿肌酐 C.尿沉渣结晶 D.尿血红蛋白 E.尿液的酸碱度改变
A.碘苷滴眼剂 B.羟苄唑滴眼剂 C.两性霉素B滴眼剂 D.多粘菌素滴眼剂 E.左氧氟沙星滴眼剂
A.眼睛疾病引起眼压升高导致 B.感染性发热、鼻窦炎的前驱症状 C.主观因素引起头颈部肌纤维持续紧张导致 D.范围局限,常无预兆,可由洗脸、刷牙、咀嚼、吞咽诱发 E.血管收缩与舒张功能发生障碍及某些物质暂时性改变所致
A.保钾利尿剂 B.直接血管扩张剂 C.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D.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 E.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
A.峰浓度 B.谷浓度 C.稳态浓度 D.稳态的峰浓度和谷浓度 E.确定个体患者的药动学参数
A.α受体阻断剂(α—RB) B.β受体阻断剂(β-RB) C.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抑制剂(ARB) D.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E.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A.胰岛素 B.苯乙双胍 C.格列齐特 D.瑞格列奈 E.罗格列酮
A.保泰松 B.布洛芬 C.美洛昔康 D.塞来昔布 E.对氨基水杨酸钠
A.一般可由当事人的主管或同事接待 B.微笑、示坐、倒水等,以取得患者的信任 C.接待人须有亲和力,并有一定的沟通经验 D.存留处方、清单、病历、药历、微机储存信息等 E.尽快将患者带离现场,到办公室或会议室等场所
A.胰酶 B.山莨菪碱 C.洛哌丁胺 D.左氧氟沙星 E.双歧三联活菌制剂
A.戒除烟酒嗜好 B.定期检查肝功能 C.尽量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 D.治疗必需,则应减少剂量或延长给药间隔,不要长期服用 E.随时监测和观察(如黄疸、肝肿大、肝区叩痛等)
A.维生素C与铁剂同服 B.磷霉素联用其他抗菌药物 C.普萘洛尔联用硝苯地平降血压 D.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复方制剂 E.硫酸阿托品联用解磷定解除有机磷中毒
A.常规剂量的25%~30% B.常规剂量的25%~50% C.常规剂量的35%~50% D.常规剂量的50%~75% E.常规剂量的75%~100%
A.儿童 B.青年 C.新生儿 D.婴幼儿 E.成年人
A.维A酸 B.青霉素 C.碳酸钙 D.维生素A E.普萘洛尔
A.利血平 B.氢氯噻嗪 C.福辛普利 D.尼索地平 E.特拉唑嗪
A.糖化血红蛋白 B.空腹血糖测定 C.血清C肽测定 D.血浆胰岛素测定 E.葡萄糖耐量实验
A.<150mmHg B.<120/80mmHg C.<125/75mmHg D.<130/80mmHg E.<140/90mmHg
A.烟酸类 B.贝丁酸类 C.胆酸螯合剂 D.胆固醇吸收抑制剂 E.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A.乙酰胺 B.异丙嗪 C.氯丙嗪 D.克林霉素 E.克拉霉素
A.不用或少用药物 B.选择适当的剂量 C.药物治疗要适度 D.提高老年人用药依从性 E.根据生理特点合理选择药物
A.主动方式 B.被动方式 C.教育方式 D.协商方式 E.指令方式
A.170~200g/L B.(5.0~12.0)×109/L C.(15.0~20.0)×109/L D.(3.9~5.3)×1012/L E.(6.0~7.0)×1012/L
A.钙制剂 B.氟制剂 C.维生素D D.甲状旁腺 E.双膦酸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