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加强硫酸镁引起的呼吸麻痹 B.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与氯丙嗪合用,增加协同作用 C.排钾利尿剂使心脏对强心苷敏感化 D.使用新霉素同时服用维生素K1,相对加强合用抗凝剂的活性 E.苯巴比妥与华法林合用时使华法林抗凝作用减弱
A.散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丸剂 B.溶液剂>混悬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 C.丸剂>散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 D.胶囊剂>散剂>颗粒剂>片剂>丸剂 E.丸剂>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散剂
A.4.0~7.4 B.4.8~7.4 C.5.8~7.4 D.6.5~7.4 E.6.8~7.4
A.被胃吸收的药物经胃冠状静脉、胃网膜左静脉等进入肝门静脉 B.吸收到小肠内毛细血管中的药物经过十二指肠静脉小肠静脉、上肠系膜静脉进入肝门静脉 C.肠吸收的药物经过上肠系膜静脉、下肠系膜静脉进入肝门静脉 D.经淋巴系统吸收的药物进入全身循环 E.药物由肝门静脉、进入肝继而进入体循环
A.物理方面变化 B.化学方面变化 C.药动学方面变化 D.药效学方面变化 E.生理学方面变化
A.酶抑作用 B.酶促作用 C.协同作用 D.相加作用 E.竞争性拮抗作用
A.从血液转运至脑内的药物,可直接从脑内排出体外 B.药物从脑脊液向血液中排出,以被动转运方式进行 C.药物排出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脑脊液和脉络丛 D.药物排出过程中无需脉络丛参与 E.右旋糖酐或白蛋白之类高分子通过蛛网膜要有能量参与,即转运机制
A.华法林 B.地西泮 C.苯妥英钠 D.卡马西平 E.胃复安
A.体内药物下降呈指数关系 B.消除50%药物的时间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 C.AUCo→∞与药物吸收的量是不成正比关系 D.药物的排泄受剂量和剂型影响 E.可能存在其他药物对受酶活力限制的速度过程的竞争性抑制
A.一次给药后,药物转运速度在任何时间都是不变的 B.一次给药的AUCo→∞与剂量成正比 C.一次给药后尿排泄量与剂量无关 D.半衰期随剂量改变而改变 E.一次给药后IgC-t图不呈线性关系
A.药物透过表皮到达深层组织 B.药物通过表皮在用药部位发挥作用 C.药物通过表皮,被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D.药物通过破损的皮肤,进入体内的过程 E.药物通过毛囊和皮脂腺进入皮肤深层
A.络合物的形成 B.化学稳定性 C.溶液的黏度 D.渗透压 E.pKa
A.转篮法 B.桨法 C.化学法 D.循环法 E.崩解法
A.主要通过被动转运 B.主要通过主动转运 C.药物的非离子型分子透过细胞类脂质 D.离子型的药物向CNS转运极困难 E.一般说来,弱碱性药物容易向脑脊液转运
A.逆浓度差进行的消耗能量过程 B.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 C.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 D.不需要能量,不需要载体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 E.有竞争转运现象的被动扩散过程
A.老年人对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敏感性降低 B.老年人葡萄糖耐量减低 C.老年人受体功能增强 D.常规使用主要经肾排泄的药物时,药效降低 E.经胆汁排泄的药物作用时间缩短
A.30min溶出达70%以上 B.30min溶出达75%以上 C.45min溶出达70%以上 D.45min溶出达75%以上 E.60min溶出达70%以上
A.3~4 B.4~5 C.5~7 D.5~6 E.6~8
A.500ml B.600ml C.750ml D.900ml E.1000ml
A.微丸 B.微球 C.滴丸 D.软胶囊 E.脂质体
A.脑 B.肝 C.肾 D.脂肪 E.皮肤
A.C(溶液中t时刻的浓度) B.t(时间) C.S(表面积) D.A(扩散层厚度) E.D(扩散系数)
A.口含片剂 B.内服溶液剂 C.胶囊剂 D.静脉输液 E.吸入剂
A.胎盘转运机制包括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 B.胎盘屏障的性质与其他生物膜不同 C.胎盘作用过程明显不同于血脑屏障 D.大部分药物以主动转运通过胎盘 E.水溶性药物容易通过胎盘屏障
A.对于药动学实验中获得实测数据,寻求能够可观的反应药物体内动态特征的数据处理方法 B.通过实验求出各种药物的药动学参数,从而把握这些药物在体内质变过程的规律 C.研究各种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及其测定于计算方法给出药剂内在质量较为客观的评价指标 D.提出各种有合理依据的模型,求出模型的解 E.探讨化学结构与药动学的特征之间关系,指导药物化学结构改造,定向寻找高效、低毒的新药
A.固体剂型的吸收速度比溶液剂慢 B.经胃肠道给药的固体剂型以被动扩散为主 C.经胃肠道给药的固体剂型以主动吸收为主 D.药物从颗粒中溶出的速率小于药物从粉末中的溶出速率 E.固体剂型要经过崩解、溶出后,才能被吸收
A.应用利尿剂应间歇给药 B.不宜使用喹诺酮类药物 C.疗效好、副作用小的解热镇痛药是扑热息痛 D.治疗感冒的常用药是感冒通 E.根据身体需要使用微量元素及维生素
A.静脉滴注大剂量四环素治疗肾盂肾炎,可引起爆发性肝脏代谢失调,死亡率很高 B.妊娠后期应用红霉素十二烷基硫酸盐引起阻塞性黄疸并发症的可能性增加 C.需要解热镇痛药时,应选用对乙酰氨基酚,而不用阿司匹林 D.对泻药、利尿药等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E.若患有结核、贫血等疾病,合理的治疗对胎儿有利
A.被动转运和特殊转运 B.被动扩散转运 C.扩散转运、简单扩散 D.主动转运、被动转运 E.特殊转运
A.络合物的形成、溶液的黏度、渗透压、胶团的增溶作用及化学稳定性等 B.助溶剂、溶液的pH值、溶液的黏度、胶团的增溶作用及化学稳定性等 C.络合物的形成、溶液的pH值、渗透压、溶液的黏度等 D.溶液的黏度、胶团的增溶作用、渗透压、络合物的形成等 E.络合物的形成、溶液的pH值、药物油/水的分配系数影响及化学稳定性等
A.肝、血浆、胃肠道、肺、皮肤、肾、鼻黏膜、脑和其他组织 B.肝、口腔、胃肠道、肺、肾、脑和其他组织 C.胃肠道、血浆、肺、脑、肾、鼻腔、和其他组织 D.血浆、肺、肾、鼻黏膜、皮肤、口腔、胰腺和其他组织 E.肝、血浆、肺、皮肤、脑、胃肠道、口腔、肾和其他组织
A.Cmax大 B.表观分布容积大 C.AUCo→∞大 D.存在肝肠循环 E.受体亲和力大
A.葡萄糖 B.果糖 C.乳糖 D.甜菊苷 E.菊粉
A."房室"只代表心脏 B."房室"只代表脑组织 C."房室"代表心、肝、肾、肺中某一个器官 D."房室"是从药物分布的速度与完成分布所需时间划分,不具有解剖学的实际意义 E.为了实用,体内方式越多越好
A.50~100倍 B.100~200倍 C.200~300倍 D.200~400倍 E.200~500倍
A.脂肪类物质转运必须依赖淋巴系统 B.蛋白质类物质转运必须依赖淋巴系统 C.淋巴循环药物也通过肝脏,而存在首过作用 D.传染病使淋巴系统成为病灶,必须使药物向淋巴系统转运 E.癌症转移,使淋巴系统成为病灶,必须使药物向淋巴系统转运
A.50万个以上 B.100万个以上 C.150万个以上 D.200万个以上 E.250万个以上
A.距肛门口2cm B.距肛门口6~8cm C.接近直肠上静脉 D.接近直肠下静脉 E.接近肛门括约肌
A.存在饱和现象 B.属被动转运 C.能逆浓度梯度转运 D.受代谢抑制剂的抑制 E.与相同转运系统的药物共存时出现竞争性抑制
A.1/2 B.1/4 C.1/8 D.1/16 E.1/32
A.需要能量,可受硝基苯酚(DNP)的抑制 B.可从低浓度向高反方向转运,甚至有的药物只需通过一次肾血液循环,就可将药物几乎全部从血浆中清除 C.通过高浓度向低浓度被动转运 D.通过该机制转运的有机酸有竞争性抑制 E.如逐渐增高血浆中浓度时,药物转运量将达恒定值,即为肾小管分泌的饱和转运量
A.维生素B2可制成缓释制剂,提高维生素B2在小肠的吸收 B.抗菌素为了减少给药次数,常制成缓释、控释制剂 C.所有药物都可以采用适当的手段制备成缓释制剂 D.生物半衰期很短的药物,为了减少给药次数最好做成缓释、控释制剂 E.青霉素普鲁卡因的疗效比青霉素的疗效显著延长,是由于青霉素普鲁卡因的溶解度比青霉素钾的溶解度小
A.0.05h-1 B.0.78h-1 C.0.14h-1 D.0.99h-1 E.0.42h-1
A.青霉素 B.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C.万古霉素 D.磷霉素 E.利福平
A.吸收速度常数Ka B.达峰浓度 C.表观分布容积 D.达峰时间 E.清除率
A.药物通过表皮到达深层组织 B.药物通过毛囊和皮脂腺进入深部组织 C.药物通过表皮被毛细管和淋巴管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D.药物通过表皮,在用药部位发挥作用 E.药物通过破损的皮肤进入体内的过程
A.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是(Css)max与(Css)min的算数平均值 B.达稳态时每个剂量间隔内的AUC等于单剂量给药的AUC C.达稳态时每个剂量间隔内的AUC大于单剂量给药的AUC D.达稳态时的累计因子与剂量有关 E.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是(Css)max与(Cs3)min的几何平均值
A.需要酸性环境水解生效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 B.血液中游离药物的浓度增加 C.主要经肾排泄的药物,半衰期缩短 D.一些经肝脏代谢的药物会使血药浓度升高 E.水溶性药物的血峰浓度增高
A.药物向红细胞内转运,主要通过主动转运 B.药物向红细胞内转运,主要通过促进扩散 C.药物向红细胞内转运,主要通过被动转运 D.药物向红细胞内转运,一般通过被动转运 E.Na+K+通过被动转运进入红细胞
A.在受体部位进行竞争 B.用于不同受体 C.两种药间隔3个半衰期分别给药 D.改变受体部位的其他成分 E.影响不同的生理系统
A.是研究药物、剂型与生理因素相关的科学 B.是药剂学的基础,可以指导医院药学工作者合理安全用药 C.是研究药物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经时过程,并研究这些过程与药理强度的相关性的科学 D.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之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E.是研究药物对机体某些部位的作用机制及其方式
A.胞饮作用 B.滤过作用 C.细胞吞噬作用 D.促进扩散 E.脾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转运
A.药效动力学 B.临床药学 C.药剂学 D.数学 E.药物经济学
A.水溶液剂 B.混悬剂 C.舌下含片 D.缓释片剂 E.胶囊剂
A.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B.安替比林 C.氯霉素 D.华法林 E.西咪替丁
A.胃液的pH约在1~3左右,有利于弱酸性药物吸收 B.胃液的pH约在5~7左右,有利于弱酸性药物吸收 C.小肠的pH约在5~6左右,有利于弱酸性药物吸收 D.小肠液的pH约在5~7左右,有利于弱酸性药物吸收 E.大部分药物不受药物pH的影响
A.呼吸系统 B.肾脏 C.肝脏 D.消化道 E.胆汁
A.t1/2不变,生物利用度增加 B.t1/2不变,生物利用度减少 C.t1/2增加,生物利用度也减少 D.t1/2减少,生物利用度也减少 E.t1/2和生物利用度皆不变化
A.普鲁卡因 B.奎尼丁 C.氨茶碱 D.磺胺甲基异哑唑(SMZ) E.哌替啶
A.药物有较好的脂溶性 B.药物有较好的水溶性 C.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不紧密 D.药物分子量小于500 E.分布容积小
A.口含片 B.舌下片 C.多层片 D.肠溶片 E.控释片
A.肝>肠>颈部>皮肤>肌肉 B.肠>颈部>肌肉>肝>皮肤 C.肝>肠>皮肤>颈部>肌肉 D.肠>肝>肌肉>皮肤>颈部 E.皮肤>肌肉>肝>肠>颈部
A.表观分布容积大 B.表观分布容积小 C.半衰期长 D.半衰期短 E.吸收速度常数Ka大
A.改变胃肠道pH值 B.吸附作用 C.胃排空速率 D.肝脏血流速度 E.改变胃肠蠕动
A.碳酸氢钠 B.氯化铵 C.葡萄糖输液 D.维生素C E.丙磺舒
A.2~5分钟 B.4~10分钟 C.10~45分钟 D.15~60分钟 E.30~60分钟
A.消化道 B.胆汁 C.呼吸系统 D.肾脏 E.汗腺
A.利福平 B.巴比妥类 C.氯霉素 D.苯妥英钠 E.卡马西平
A.K B.Vd C.Ke D.Cmax E.Clr
A.固体剂型的吸收速度比溶液剂慢 B.固体剂型要经过崩解、溶出后,才能被吸收 C.经胃肠道给药的固体剂型以被动扩散为主 D.经胃肠道给药的固体剂型以主动吸收为主 E.固体剂型药物内增溶剂越多吸收越好
A.药物受到肠道菌丛的作用从而失效 B.药物给药后,从消化道排出 C.药物只有受到体内酶的作用而被代谢 D.药物吸收后被分布到全身各组织或器官 E.药物受到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
A.pharmacology B.pharmacodynamics C.pharmacokinetics D.pharmaceutical E.pharmacopoeia
A.生理因素、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的剂型 B.个体差异、剂型因素 C.生理因素、剂型因素、透皮吸收促进剂 D.性别差异、剂型因素、用药部位不同 E.年龄差异、透皮吸收促进剂
A.抗胆碱药 B.麻醉药 C.止痛药 D.β-肾上腺受体激动剂 E.β-受体阻断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