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尖向 面中心的圆三角形 B.支托表面呈球状突起 C.在 边嵴处最宽,向 面中心逐渐变窄 D.在 边缘处最厚,向 面中心逐渐变薄 E.支托底面与支托凹呈球面接触关系
A.单臂卡环 B.间隙卡环 C.三臂卡环 D.双臂卡环 E.下返卡环
A.单臂卡环 B.双臂卡环 C.间隙卡环 D.上返卡环 E.下返卡环
A.单臂卡环 B.双臂卡环 C.三臂卡环 D.圈形卡环 E.间隙卡环
A.颊侧近中,观测线上方的非倒凹区 B.颊侧近中,观测线下方的倒凹区 C.颊侧远中,观测线上方的非倒凹区 D.颊侧远中,观测线上缘 E.颊侧远中,观测线下方的倒凹区
A.卡抱作用 B.固位作用 C.稳定作用 D.连接作用 E.支持作用
A.连续杆式卡环 B.联合卡环 C.环形卡环 D.回力卡环 E.间隙卡环
A.1/2 B.1/3 C.1/4 D.2/3 E.3/4
A.龈向脱位 B.水平脱位 C.前向脱位 D. 向脱位 E.后方脱位
A.基牙的外形 B.基牙的倾斜度 C.基牙的导线 D.基牙的外形高点连线 E.基牙的大小
A.18# B.19# C.20# D.22# E.23#
A.舌臂垂直弯曲度较大 B.舌臂位于导线上 C.舌臂的位置较颊臂略高 D.舌臂较短 E.舌臂紧贴龈缘弯制
A.属一种单臂卡环 B.应与隙卡沟底贴合 C.应与颊外展隙贴合 D.应与舌外展隙贴合 E.应与基托离开0.5mm
A.0.1mm B.0.2mm C.0.3mm D.0.4mm E.0.5mm
A.2个面和2个轴角 B.2个面和3个轴角 C.3个面和2个轴角 D.3个面和3个轴角 E.3个面和4个轴角
A.连接修复体各部分为一整体 B.有利于义齿的固位 C.传导 力 D.美观 E.有利于义齿的稳定
A.缺失牙的部位数目 B.义齿的支持形式 C.组织情况,例如黏膜可让性 D.对颌的 力大小 E.以上条件均应进行考虑
A.激光焊接 B.电点焊 C.锡焊 D.银焊 E.以上均是
A.平行关系 B.垂直关系 C.交叉关系 D.重叠关系 E.没有关系
A.基托过薄 B.基托内有气泡 C.基托与黏膜不密合 D.义齿制作过程中模型磨损 E.人工牙排列在牙槽嵴顶以外
A.余留牙的颜色、大小 B.患者的面型 C.患者的肤色 D.患者的年龄 E.患者过去是否戴过义齿
A.人工牙的形态 B.人工牙大小 C.人工牙轴向倾斜 D.与余留牙协调 E.牙槽骨情况
A.水平曲 B.匣形曲 C.垂直开大曲 D.垂直闭合曲 E.以上均不是
A.唇系带 B.舌系带 C.下颌牙中线 D.分缺牙间隙 E.面部中线
A.上颌中切牙 B.下颌中切牙 C.上颌侧切牙 D.下颌侧切牙 E.上颌尖牙
A.后牙缺隙的长度 B.前牙的唇面长度 C.后牙缺隙的 龈距 D.后牙缺隙的长度和前牙的唇面长度 E.后牙缺隙的 龈距和前牙的唇面长度
A.适应范围较小 B.体积一般较大 C.异物感较强 D.磨除牙体组织较少 E.制作简单,造价一般较低
A.人工牙略小于天然牙 B.义齿的支持形式 C.义齿的稳定 D.牙槽嵴吸收 E.义齿固位
A.防止咬颊 B.增强固位 C.获得咬合平衡 D.提高咀嚼效率 E.减小支持组织负荷
A.美观 B.方便排牙 C.咬合时义齿保持稳定 D.保护牙槽嵴 E.曲线美观
A.人工牙的排列位置 B.人工牙质地 C.超覆 关系 D.平衡 E.人工牙的接触面积
A. 关系未对好 B. 关系不恒定 C.在排牙过程中损坏石膏模型 D.支架移位引起咬合增高 E. 支托卡环体部过高或模型 面有石膏瘤
A.0.5mm B.0.8mm C.1.0mm D.1.5~2.0mm E.2.5mm
A.缺牙的部位 B.义齿的支持形式 C.牙槽骨的吸收程度 D.基牙的健康状况 E.咬合无障碍
A.缺牙的数目 B.缺牙的部位 C.支持形式 D.基牙健康状况 E.基托厚薄
A.缺失区的部位 B.缺牙的多少 C.牙槽嵴的吸收程度 D.支持形式 E.人工牙的种类
A.牙槽嵴吸收较多处 B.牙槽嵴缺损处 C.颊侧基托 D.唇侧基托 E.腭侧基托
A.唇侧边缘 B.颊侧边缘 C.骨隆突区 D.腭皱襞处 E.上颌腭侧后缘
A.嵌体蜡 B.铸道蜡 C.黏蜡 D.基托蜡 E.印模蜡
A.基托唇、颊侧边缘区 B.上颌硬腭区 C.上颌结节区 D.下颌前磨牙舌侧区 E.下颌磨牙后垫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