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18 B.13~16 C.3~8 D.7~9 E.8~16
A.回流法 B.煎煮法 C.冷浸渍法 D.超临界流体提取法 E.渗漉法
A.能全部通过1号筛,但混有能通过3号筛不超过20%的粉末 B.能全部通过2号筛,但混有能通过4号筛不超过40%的粉末 C.能全部通过6号筛,并含有能通过7号筛不少于95%的粉末 D.能全部通过5号筛,并含有能通过6号筛不少于95%的粉末 E.能全部通过8号筛,并含有能通过9号筛不少于95%的粉末
A.串油 B.低温粉碎 C.水飞 D.蒸罐 E.超微粉碎
A.益母草膏中,清膏与红蔗糖的比例是 B.浸膏剂中,浸膏相当原药材的比例 C.采用水提醇沉法精制中药提取液,加醇时的药液一般浓缩至 D.用阿拉伯胶作初乳时油、水、胶的比例是 E.含植物药较多的处方,制备蜡丸时蜂蜡与药粉的比例为
A.干热空气灭菌 B.滤过灭菌 C.热压灭菌 D.气体灭菌 E.流通蒸汽灭菌
A.微孔滤膜过滤 B.火焰灭菌 C.热压灭菌 D.辐射灭菌 E.紫外线灭菌
A.鞣质检查 B.均匀度检查 C.沉降容积比 D.融变时限 E.粒度
A.串料 B.加液研磨 C.串油 D.水飞 E.蒸罐
A.5号筛 B.9号筛 C.7号筛 D.8号筛 E.6号筛
A.烘箱烘干 B.鼓式干燥 C.冷冻干燥 D.沸腾干燥 E.喷雾干燥
A.1:1~1:1.5 B.1:3:1 C.1:2 D.4:2:1 E.2:2:1
A.合剂 B.口服液 C.干浸膏 D.煎膏剂 E.汤剂
A.水丸 B.口服液 C.胶囊剂 D.蜜丸 E.糖粉
A.微乳 B.混悬液 C.真溶液 D.胶体溶液 E.乳浊液
A.CMC B.Fο C.PVP D.AUC E.GMP
A.喷雾干燥 B.冷冻干燥 C.沸腾干燥 D.远红外干燥 E.接触干燥
A.润湿 B.乳化 C.助溶 D.增溶 E.潜溶
A.葶苈子 B.芒硝 C.阿胶 D.乌头 E.薄荷
A.血药浓度-时间下面积 B.二氯二氟甲烷 C.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平衡值 D.生物利用的程度 E.聚乙烯醇
A.15~18 B.13~16 C.8~16 D.3~8 E.7~9
A.滤过灭菌 B.流通蒸汽灭菌 C.干热灭菌 D.热压灭菌 E.紫外线灭菌
A.灭菌注射用水 B.纯化水 C.注射用水 D.制药用水 E.蒸馏水
A.纯化水 B.灭菌注射用水 C.注射用水 D.灭菌蒸馏水 E.制药用水
A.pH4~9 B.pH<4 C.pH=6.8 D.pH4.4~4.8 E.pH3.0~3.5
A.置换价 B.渗透压 C.沉降体积比 D.热原 E.固体分散技术
A.山梨醇注射液 B.氯化钠注射液 C.复方氨基酸注射液 D.血浆代用液 E.静脉脂肪乳注射液
A.等渗调节剂 B.局部止痛剂 C.防腐剂 D.抗氧剂 E.乳化剂
A.栓剂 B.粉针剂 C.注射剂 D.气雾剂 E.膜剂
A.松香 B.乙醇 C.凡士林 D.氧化锌 E.淀粉
A.复方氨基酸注射液 B.山梨醇注射液 C.氯化钠注射液 D.血浆代用液 E.静脉脂肪乳注射液
A.药材、食用植物油与红丹炼制而成的铅硬膏 B.药物与橡胶等基质混合后涂布于裱褙材料上的外用制剂 C.药物与基质制成的具有适当稠度的膏状剂型 D.用有机溶剂溶解成膜材料及药物而制成的外用制剂 E.药物溶解或分散于成膜材料中,经加工制成的薄膜状分剂量剂型
A.橡胶膏剂 B.滴眼剂 C.注射剂 D.黑膏药 E.软膏剂
A.增塑剂 B.增稠剂 C.避光剂 D.着色剂 E.芳香矫味剂
A.胶凝切胶 B.浓缩收胶 C.滤过澄清 D.煎取胶液 E.干燥
A.105~115℃ B.116~118℃ C.119~122℃ D.60~80℃ E.100℃
A.以蜂蜜为黏合剂 B.以黄酒、醋、稀药汁等为赋形剂 C.以炼蜜和水一定比例为黏合剂 D.以米糊或面糊为黏合剂 E.以蜂蜡为黏合剂
A.挤出制粒 B.干燥 C.整粒 D.β-CD包合 E.含水量≤2%
A.口含片 B.咀嚼片 C.溶液片 D.舌下片 E.阴道片
A.崩解剂 B.润滑剂 C.润湿剂 D.稀释剂 E.黏合剂
A.1:1~1:1.5 B.1:2 C.4:2:1 D.1:3:l E.2:2:1
A.以黄酒、醋、稀药汁等为赋形剂 B.以蜂蜜为黏合剂 C.以炼蜜和水一定比例为黏合剂 D.以蜂蜡为黏合剂 E.以米糊或面糊为黏合剂
A.隔离层 B.有色糖衣层 C.糖衣层 D.粉衣层 E.打光
A.崩解剂 B.润滑剂 C.润湿剂 D.稀释剂 E.黏合剂
A.微晶纤维素 B.甘露醇 C.轻质液状石蜡 D.碳酸钙 E.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
A.湿润剂 B.润滑剂 C.黏合剂 D.崩解剂 E.吸收剂
A.润滑剂 B.润湿剂 C.黏合剂 D.稀释剂 E.崩解剂
A.隔离层 B.粉底层 C.色层 D.糖衣层 E.打光
A.助流剂 B.崩解剂 C.润湿剂 D.黏合剂 E.吸收剂
A.干燥淀粉 B.半合成山苍子油酯 C.白炭黑 D.淀粉 E.10%淀粉浆
A.PVP B.L-HPC C.CMS-Na D.PVA E.HPC
A.肺泡 B.大分子药物 C.0.5~1μm范围的微粒 D.3~10μm范围的微粒 E.油/水分配系数大的药物
A.酶解作用 B.膨胀作用 C.产气作用 D.毛细管作用 E.通过改善颗粒的润湿性,促进崩解
A.胭脂红 B.二氧化硅 C.山梨醇 D.二氧化钛 E.甜菊苷
A.药物半衰期 B.血药浓度峰值 C.生物利用度 D.药物有效期 E.药物的分布
A.水解 B.成分相互作用 C.pH值改变 D.变色 E.气体
A.延缓水解的方法 B.防止氧化的方法 C.防止光照的方法 D.改进工艺的方法 E.制备稳定衍生物的方法
A.生物利用的程度 B.聚乙烯醇 C.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平衡值 D.血药浓度-时间下面积 E.二氯二氟甲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