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柱下桩基础如图所示,作用于承台顶面竖向力设计值F=2500kN,绕Y轴弯矩My=52.5kN·m若不考虑承台底地基土反力作用,请分析各桩轴力Ni间最大差值最接近于下列哪一个值()
A.10.1kN B.20.2kN C.40.4kN D.80.8kN
A.总桩数的1%,并不少于2根 B.总桩数的1%,并不少于3根 C.总桩数的2%,并不少于2根 D.总桩数的2%,并不少于3根
A.当持力层为黏性土、粉土时,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不宜小于2倍桩径 B.当持力层为砂土时,桩端进入持力层的深度不宜小于1.5倍桩径 C.当桩端持力层为碎石土时,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不宜小于1倍桩径 D.当存在软弱下卧层时,桩基以下硬持力层厚度不宜小于4.0m
A.一级建筑桩基应采用静力触探、标准贯入等原位测试方法综合确定 B.二级建筑桩基可根据静探、标贯、经验参数等估算,并参照地质条件相同的试桩资料综合确定 C.二级建筑桩基地质条件复杂时,应由现场载荷试验确定 D.三级建筑桩基可利用承载力经验参数估算
A.开始浇注混凝土时,导管应紧贴钻孔孔底,以防浇注时出现空隙 B.宜采用分层浇注.每次浇注时单层厚度不宜过大 C.每根桩的浇注时间应按初盘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控制 D.控制最后一次灌注量,桩顶应比设计标高略低
A.路堤墙墙高超过10m时,不宜采用锚定板挡土墙 B.墙面板所受的填料产生的土压应力应按三角形考虑 C.验算锚定板挡土墙整体稳定性时,稳定系数不应小于1.8 D.锚定板最上层拉杆至填土顶面的距离不得小于1.0m
A.地震作用力 B.泥石流作用力 C.洪水时的流水压力 D.墙顶护栏上的车辆撞击力
A.单平面滑动法 B.折线滑动法 C.圆弧滑动法 D.实体比例投影法
A.上游护坡面上部应自坝顶起 B.上游护坡面下部应至死水位止 C.下游护坡面上部应自坝顶起 D.下游护坡面下部应至排水棱体或坝脚止
A.锚杆体下料长度应为自由段、锚固段及外露长度之和 B.土层锚杆锚固段长度不宜小于6.0m C.锚杆自由段长度不宜小于5m D.自由段长度应超过潜在滑面1.5m
A.全新活动断裂带交汇处 B.厚层可液化土层分布地段 C.逆断层上盘 D.宽大活动断裂带内相对稳定的安全岛
A.采用地基处理措施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拟采用桩基 B.高耸建筑物为限制其整体倾斜,拟采用桩基 C.对沉降量有严格限制的建筑和设备基础,拟采用桩基 D.主要承受水平荷载和上拔力的建筑或基础,拟采用桩基
A.滑坡防治一般可采取支挡,排水及设置护坡等方法 B.挡土墙高度一般不宜大于3m C.计算挡土墙土压力时需考虑墙后膨胀土的水平膨胀力 D.墙背填土不可采用原土夯填
A.1.8m B.2.0m C.2.2m D.2.4m
A.按规模分类时应考虑固体物质储量和同体物质一次最大冲出量 B.可按泥石流的发生频率划分为高频率、中频率、低频率三种类型 C.按流域形态特征可把泥石流划分为沟谷型与山坡型两种 D.泥石流的发育阶段可划分为发育初期、旺盛期、间歇期
A.老采空区 B.现采空区 C.未来采空区 D.停采空区
A.设计地震分组和地震烈度 B.设计地震分组和场地类别 C.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地震烈度 D.场地类别与地震烈度
A.地震时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或重大建筑工程 B.地震时使用功能不应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 C.抗震次要建筑 D.除A、B、C以外的一般建筑
A.Ⅰ类建筑场地、甲类建筑、7度烈度 B.Ⅰ类建筑场地、乙类建筑、7度烈度 C.Ⅰ类建筑场地、丙类建筑、7度烈度 D.Ⅰ类建筑场地、丙类建筑、6度烈度
A.有陡峻便于集物集水的适当地形 B.长期地下水位偏浅且径流速度快 C.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 D.短期内有突然大量地表水来源
A.黏性土的液限为35,塑限为18,天然含水量为32% B.不固结不排水剪试验结果为cu=30kPa,ψ=0 C.标准贯入试验中贯入30cm的锤击数为6击 D.十字板剪切试验结果为:天然状态峰值抗剪强度为30kPa,重塑状态抗剪强度为10kPa
A.预应力锚索由锚固段、自由段及紧固头三部分组成 B.锚索与水平面的夹角以下倾15°~30°为宜 C.预应力锚索只能适用于岩质地层的边坡及地基加固 D.锚索必须作好防锈防腐处理
A.位于一般地段的高速公路工程不须整修即可正常使用 B.位于软弱黏性土层上的高速公路工程,经短期抢修即可恢复使用 C.位于液化土层上的一级公路工程,经短期抢修即可恢复使用 D.位于抗震危险地段的一级公路工程应保证桥梁,隧道及重要建筑物不发生严重破坏
A.地震是一个概率事件 B.抗震设防与一定的风险水准相适应 C.抗震设防的目标是使得建筑物在地震时不致损坏 D.抗震设防是以现有的科学水平和经济条件为前提
A.抗剪断 B.抗弯曲 C.抗倾覆 D.阻止滑体从桩顶滑出
A.石灰岩 B.白云岩 C.石膏 D.泥灰岩
A.矩形 B.梯形 C.三角形 D.抛物线形
A.众值烈度与基本烈度实际上是相等的 B.众值烈度的地震加速度比基本烈度的地震加速度约低0.15g C.遭遇众值烈度地震时设防目标为建筑处于正常使用状态 D.众值烈度是在该地区50年内地震烈度的平均值
A.膨胀变形量应取基础某点的最大膨胀量 B.胀缩变形量取最大上升量与最大收缩量之和的一半 C.变形差应取相邻两基础的变形量之差 D.局部倾斜应取砖混承重结构纵墙6~10m间两点沉降量之差与两点间距离之比
A.直接采用地震动参数,不再采用地震基本烈度 B.现行有关技术标准中涉及地震基本烈度的概念应逐步修正 C.设防水准为50年超越概率为10% D.各类场地的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都可以从《中国地震动反映谱特征周期区划图》上直接查得
一个建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的群桩基础,桩径d=0.8m,桩间距Sax=Say=2.5m,由于建筑场地浸水,黄土地基发生湿陷,桩四周出现负摩阻力,若已知中性点以上桩的平均负摩阻力标准值=12kN/m2,中性点以上桩周土加权平均有效重度γ'm=12kN/m3。按照《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的规定,该桩基的负摩阻力群桩效应系数ηn应取下列哪一个数值().
A.2.07 B.1.53 C.1.00 D.0.83
A.F1=2000kN,R=3.52ftkN B.F1=1000kN,R=3.52ftkN C.F1=2000kN,R=5.17ftkN D.F1=1000kN,R=5.17ftkN
A.垂直渗流带 B.季节交替带 C.水平径流带 D.深部缓流带
高承台基桩,其自由长度为l0,入土深度为h,且(a—桩的变形系数)。下列四种情况中哪一种情况对抵抗桩的压曲失稳最为有利(即桩的计算长度Lc最小)()
A.A B.B C.C D.D
A.桩长为12m的静压预制桩 B.桩长为12m的CFG桩复合地基 C.桩长为10m的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 D.桩长为8m的扩底挖孔灌注桩
A.主裂缝 B.拉张裂缝 C.剪切裂缝 D.鼓胀裂缝
A.小于1 B.等于1 C.大于1 D.不确定
A.Sn=0.15,Quk=2.9×103kN B.Sn=0.092,Quk=2.7×103kN C.Sn=0.092,Quk=2.5×103kN D.Sn=0.13,Quk=3.0×103kN
A.土料的天然含水量 B.土料的可塑性 C.土料中的粗颗粒含量 D.击实试验的击实能量
桩径d=800mm的钻孔灌注桩,桩端扩底直径D=1.6m,桩端持力层为硬塑黏性土,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94)关于确定大直径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的规定,如果以分别表示扩底桩和不扩底桩的单桩总极限端阻力,请问比值将等于下列哪一个数值()
A.3.36 B.3.17 C.4.0 D.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