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事务故障的恢复DBA必须参与 B.事务故障的恢复需要数据库复本 C.事务故障的恢复只需要日志,不需DBA参与 D.事务故障的恢复需要日志和数据库复本
A.原子性 B.一致性 C.隔离性 D.持久性
A.事务日志记录了对数据库的所有操作 B.事务日志必须严格按服务数据库进行修改的时间次序记录 C.事务日志文件应该与数据库文件放在同一存储设备上 D.事务日志的主要目的是应用于审计
A.ENDTRANSACTION B.COMMIT C.ROLLBACK D.COMMIT或ROLLBACK
A.将该事务对数据库的修改进行恢复 B.将事务对数据库的更新写入硬盘 C.跳转到事务程序的开头重新执行 D.将事务中修改的变量值恢复到事务开始时的初值
A.Ⅰ->Ⅱ->Ⅲ B.Ⅱ->Ⅰ->Ⅲ C.Ⅰ->Ⅲ->Ⅱ D.Ⅱ->Ⅲ->Ⅰ
A.加共享锁成功,加排他锁失败 B.加排他锁成功,加共享锁失败 C.加共享锁、加排他锁都成功 D.加共享锁、加排他锁都失败
A.事务故障 B.系统故障 C.介质故障 D.病毒引起故障
A.数据丢失修改 B.数据不可重复读 C.读脏数据 D.数据重复修改
A.静态备份应经常进行 B.动态备份适合在事务请求频繁时进行 C.数据更新量小时适合做动态备份 D.海量备份适合在事务请求频繁时进行
A.提交 B.中止 C.活动 D.失败
A.指数据库的内容不出现矛盾的状态。 B.若事务正常结束,即使发生故障,更新结果也不会从数据库中消失。 C.事务中的所有操作要么都执行,要么都不执行。 D.若多个事务同时进行,与顺序实现的处理结果是一致的。
A.采用静态副本恢复后 B.事务执行过程中 C.突然断电后 D.缓冲区数据写入数据库后
A.丢失修改 B.不可重复读 C.读脏数据 D.不可重复写
A.事务日志用来记录事务执行的频度 B.采用增量备份,数据的恢复可以不使用事务日志文件 C.系统故障的恢复只需进行重做(Redo)操作 D.对日志文件设立检查点目的是为了提高故障恢复的效率
A.日志 B.目录 C.用户 D.系统
A.系统信息显示出错 B.丢失了某售票点修改 C.售票点重复读数据 D.售票点读了“脏”数据
A.两段锁协议 B.一次封锁法 C.2级封锁法协议 D.3级封锁协议
A.事务故障 B.系统故障 C.介质故障 D.网络故障
数据库系统运行的基本工作单位是事务。事务通常以BEGIN TRANSACTION语句开始,以COMMIT或ROLLBACK吾句结束。COMMIT表示 (22) ,ROLLBACK表示 (23) 。从终端用户的角度看,事务是一个 (24) 。 在数据库的并发控制中,事务T若要更新记录Q,必须先执行操作 (25) 。在封锁技术方面,SQL 2提供如下4种“事务的一致性级别”:可读未提交数据、读提交数据、可重复读、可串行化。其中 (26) 允许事务读“脏”数据。
A.物理数据库尚未更新,事务执行失败 B.物理数据库尚未更新,事务执行成功 C.物理数据库已更新,事务执行失败 D.物理数据库已更新,事务执行成功
A.回退到上一操作 B.回退到上一事务 C.事务执行失败,并做相应的回退动作 D.事务执行成功,并做相应的回退动作
若系统中存在一个等待事务集(T0,T1,T2,…,Tn),其中T0正等待被T1锁住的数据项A1,T1正等待被T2锁住的数据项A2,…,Tn-1正等待被Tn锁住的数据项An,Tn正等待被T0锁住的数据项A0,则系统处于()的工作状态。
A.并发处理 B.封锁 C.循环 D.死锁
事务T1、T2、T3分别对数据D1、D2和D3并发操作如下所示,其中T1与T2间并发操作 (27) ,T2与T3间并发操作 (28) 。
A.不存在问题 B.将丢失修改 C.不能重复读 D.将读“脏”数据
A.子程序 B.对象 C.原子 D.操作
关系数据库设计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其中起核心作用的是 (30) 。在关系模型的完整性约束中,实体完整性规则是指关系中 (31) 。引用完整性规则要求 (32) 。
A.范式 B.数据模式 C.数据依赖 D.范式和数据依赖
A.Lock_S(Q) B.Lock_X(Q) C.Read(Q) D.Write(Q)
A.不允许有主行 B.属性值不允许为空 C.主键值不允许为空 D.外键值不允许为空
A.不允许引用不存在的元组 B.允许引用不存在的元组 C.不允许引用不存在的属性 D.允许引用不存在的属性
A.可读未提交数据 B.读提交数据 C.可重复读 D.可串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