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选择题

患者,女性,21岁,主因左侧躯干部起皮疹2年就诊。2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于左侧肋间出现红斑,不痛不痒,面积渐扩大,之后皮肤变硬。在当地诊所诊断为“皮炎”,间断使用“激素类”药膏外用,病情未控制。患者无遗传性家族史,无药物过敏史,无有毒有害物质接触史。查体:心肺腹未见异常。患者左侧乳房部位肿胀性红斑,左侧躯干部肋间皮肤象牙色,皮肤变薄,质硬,不能捏起。患者皮损活检显示了真皮纤维增加,血管壁增厚纤维化等特征性变化;血常规、血沉、ENA多肽谱、食道钡餐检查均未见异常,患者需要如何治疗

A.口服羟氯喹
B.窄波紫外线照射治疗
C.口服维生素E
D.外用卤米松乳膏
E.外用0.1%他克莫司乳膏
题目列表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单项选择题

患者,男性,40岁,农民。颜面、胸背部反复发作的红色丘疹、小脓疱6个月。患者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于颜面部出现红色丘疹及小脓疱,偶觉瘙痒或刺痛感,数天后蔓延至前胸和后背。当地医院曾诊断过“脂溢性湿疹、螨皮炎、面癣”等,使用过“皮质类固醇激素软膏、抗生素软膏、抗真菌乳膏及口服甲硝唑”等治疗,皮疹可好转或消退,但停药后又复发,且无明显的季节性。近1个月来皮疹加重,外用药膏无效。患者平日体健,无药物过敏史及传染病史,发病以来也无发热等全身症状。查体:一般情况尚可,各系统检查无特殊。专检:面颊、下颏部及上胸背部见大小不等、边界较清的红色丘疹,其上有与毛囊一致的粟粒状脓疱,呈环形排列,周围糠状鳞屑。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1.0×10 9 /L,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为10.0%,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为1.29×10 9 /L。皮肤组织病理:毛囊口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毛囊漏斗部见多数嗜酸性粒细胞及嗜中性粒细胞浸润。真皮血管及皮脂腺周围有大量嗜酸性、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少许组织细胞混合性浸润,并在皮脂腺内形成脓肿。脓疱液细菌培养阴性,皮屑真菌镜检与培养阴性,毛囊虫多次检查阴性。依据病史、皮疹特点及辅助检查,本病的诊断为

A.日光性皮炎
B.脂溢性湿疹
C.面癣
D.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
E.马拉色菌毛囊炎
单项选择题

患者,女性,50岁。因“颜面部及双上肢出现紫红色斑块、刺痛感一周”就诊。患者一周前无明显诱因于左面颊、右上肢出现紫红色斑块、刺痛感,并逐渐扩大。于当地医院输液“消炎”治疗5天,皮疹无好转,且双手背静脉穿刺处出现新的红色结节。患者平日体健,无药物过敏史及传染病史。查体:一般情况尚可,体温37.8℃,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腹部均无异常征象。专检:左眼眶周围及左面颧部、右前臂可见境界较清楚的紫红色斑块及结节,其边缘有针尖状水疱,双手背静脉穿刺处亦见红色结节,皮疹均有触痛。辅助检查:血WBC 1.3×10 9 ,N 89%,ESR 56.0mm/h,尿常规:阴性。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示:真皮乳头水肿,血管周围大量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可见核尘,小血管轻度扩张,内皮细胞肿胀,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该病的皮肤组织病理学特征为

A.早期炎症不明显,仅有真皮乳头层胶原纤维增粗肿胀
B.早期炎症不明显,仅有真皮网状层胶原纤维增粗肿胀
C.早期炎症明显,真皮血管周围有炎细胞浸润、乳头层胶原纤维增粗肿胀
D.早期炎症明显,真皮血管周围有炎细胞浸润、网状层胶原纤维增粗肿胀
E.晚期炎症明显,真皮乳头层胶原纤维增粗肿胀、血管壁增厚、管腔变窄
多项选择题

患者,男性,40岁,农民。颜面、胸背部反复发作的红色丘疹、小脓疱6个月。患者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于颜面部出现红色丘疹及小脓疱,偶觉瘙痒或刺痛感,数天后蔓延至前胸和后背。当地医院曾诊断过“脂溢性湿疹、螨皮炎、面癣”等,使用过“皮质类固醇激素软膏、抗生素软膏、抗真菌乳膏及口服甲硝唑”等治疗,皮疹可好转或消退,但停药后又复发,且无明显的季节性。近1个月来皮疹加重,外用药膏无效。患者平日体健,无药物过敏史及传染病史,发病以来也无发热等全身症状。查体:一般情况尚可,各系统检查无特殊。专检:面颊、下颏部及上胸背部见大小不等、边界较清的红色丘疹,其上有与毛囊一致的粟粒状脓疱,呈环形排列,周围糠状鳞屑。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1.0×10 9 /L,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为10.0%,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为1.29×10 9 /L。皮肤组织病理:毛囊口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毛囊漏斗部见多数嗜酸性粒细胞及嗜中性粒细胞浸润。真皮血管及皮脂腺周围有大量嗜酸性、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少许组织细胞混合性浸润,并在皮脂腺内形成脓肿。脓疱液细菌培养阴性,皮屑真菌镜检与培养阴性,毛囊虫多次检查阴性。本病的诊断依据为

A.好发于男性
B.原发皮疹为毛囊性丘疹、小脓疱
C.皮疹主要分布于面部脂溢性区域
D.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增高
E.皮肤组织病理为毛囊漏斗部及真皮血管、皮脂腺内有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及嗜中性粒细胞浸润
多项选择题

患者,男性,40岁,农民。颜面、胸背部反复发作的红色丘疹、小脓疱6个月。患者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于颜面部出现红色丘疹及小脓疱,偶觉瘙痒或刺痛感,数天后蔓延至前胸和后背。当地医院曾诊断过“脂溢性湿疹、螨皮炎、面癣”等,使用过“皮质类固醇激素软膏、抗生素软膏、抗真菌乳膏及口服甲硝唑”等治疗,皮疹可好转或消退,但停药后又复发,且无明显的季节性。近1个月来皮疹加重,外用药膏无效。患者平日体健,无药物过敏史及传染病史,发病以来也无发热等全身症状。查体:一般情况尚可,各系统检查无特殊。专检:面颊、下颏部及上胸背部见大小不等、边界较清的红色丘疹,其上有与毛囊一致的粟粒状脓疱,呈环形排列,周围糠状鳞屑。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1.0×10 9 /L,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为10.0%,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为1.29×10 9 /L。皮肤组织病理:毛囊口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毛囊漏斗部见多数嗜酸性粒细胞及嗜中性粒细胞浸润。真皮血管及皮脂腺周围有大量嗜酸性、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少许组织细胞混合性浸润,并在皮脂腺内形成脓肿。脓疱液细菌培养阴性,皮屑真菌镜检与培养阴性,毛囊虫多次检查阴性。本病可选择的治疗药物有

A.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
B.口服皮质类固醇激素
C.口服氨苯砜
D.口服雷公藤制剂
E.口服抗真菌药物
微信扫码免费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