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八议制度自曹魏《魏律》正式入律,其思想渊源为《周礼。秋官》的八辟丽邦法之说 B.秋冬行刑制度自唐代始,其理论渊源为《礼记。月令》关于秋冬季节戮有罪,严断刑之述 C.大诰是明初的一种特别刑事法规,其法律形式源自《尚书。大诰》周公对臣民之训诫 D.明刑弼教作为明清推行重典治国政策的思想基础,其理论依据源自《尚书。大禹谟》明于五刑,以弼五教之语
A.“偶语诗书” B.“以古非今” C.“非所宜言” D.“失刑”
A.明朱元璋认为,“夫法度者,朝廷所以治天下也” B.明律确立“重其所重,轻其所轻”刑罚原则 C.《大明会典》仿《元六典》,以六部官制为纲 D.明会审制度为九卿会审、朝审、大审
A.近亲属之间相互首谋隐匿一般犯罪行为,不负刑事责任B.近亲属之间相互首谋隐匿所有犯罪行为,不负刑事责任C.亲亲得相首匿的本意在于尊崇伦理亲情D.亲亲得相首匿的法旨在于宽宥缘自亲情发生的隐匿犯罪亲属的行为
A.1910年《大清民律草案》完成后,修律大臣俞廉三上陈奏进民律前三编草案折,认为民律修订仍然没有超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格局 B.1911年《大清新刑律》作为中国第一部近代意义的专门刑法典,在吸纳近代资产阶级罪刑法定等原则的同时,仍然保留了部分不必科刑的民事条款 C.1910年颁行的《法院编制法》规定,国家司法审判实行四级三审制 D.1947年颁行的《中华民国宪法》,所列各项民主自由权利比以往任何宪法性文件都充分
A.中国西周时期的礼是对社会生活起着调整作用的习惯法 B.英国法的源头是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习惯法 C.法国公元九世纪至十三世纪是以习惯法为主的时期 D.德国学者萨维尼认为法律是分阶段发展的,最初是自然法或学术法阶段,接下来便形成了习惯法阶段
A.唐代的典当形成了明确的债权债务关系 B.唐代的典当契约称为“质剂” C.唐代的典当称为“活卖” D.唐代法律规定开典当行者构成“坐赃”
A.《宋刑统》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刊印颁行的法典 B.宋代法律因袭唐制,对借与贷作了区分 C.宋仁宗朝敕、例地位提高,“凡律所不载者,一断于敕、例” D.宋建隆四年颁行“折杖法”
A.这表明清廷实行公开审判原则 B.这表明外国人在租界内对中国司法裁判权的直接干涉 C.这表明外国人在租界内的领事裁判权受到了限制 D.这表明清廷变法修律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承认
A.德国统一前普鲁士曾制定过《禁止组织新党法》 B.德国1877年《民事诉讼法》确认了司法独立原则 C.德国1900年《民法典》被誉为19世纪“德国法律科学之大成” D.希特勒统治时期颁布了以种族主义和恐怖主义为指导的《加洛林纳法典》
A.傅别 B.质剂 C.券书 D.书券
A.《法经》中相当于近代刑法典总则部分的“具法”被置于六篇中的最后一篇 B.《魏律》对秦汉旧律有较大改革,如将“具律”改为“刑名”,并将其置于律首 C.《晋律》将刑名与法例律合为“名例律”一篇,并将法典篇章数定为二十篇 D.《永徽律疏》将疏议分附于律文之后颁行,分为十二篇三十卷
A.不制定法律 B.不规定刑罚种类 C.不需要判例法 D.不公布成文法
A.公法和私法 B.人法、物法和诉讼法 C.自然法、市民法和万民法 D.市民法与长官法
A.《大清新刑律》是中国刑法史上第一部具有近代意义的法典 B.《大清新刑律》规定刑罚分主刑、从刑 C.《大清新刑律》的内容完全属于资本主义刑法性质的内容 D.《大清新刑律》于1911年公布,但没有实施
A.乙享有全部财产继承权,丙没有继承权 B.丙享有全部财产继承权,乙没有继承权 C.乙享有1/4财产的继承权,丙享有3/4财产的继承权 D.乙、丙都没有继承权,财产收为官府所有
A.在公元前450年以前,成文法律是罗马法的一个主要渊源 B.关于法定继承人的顺序以及遗嘱继承的方式,罗马法的规定不完备 C.罗马法上的人格仅由自由权和市民权构成 D.评论法学派在复兴罗马法的运动中起了开创作用,为人们运用罗马法奠定了基础
A.联邦最高法院 B.位于亚特兰大的联邦地区法院 C.佐治亚州地区法院 D.联邦权利申诉法院
A.商鞅取消郡县制,实行分封制,剥夺了旧贵族对地方政权的垄断权 B.商鞅“改法为律”,突出了法律规范的伦理基础 C.商鞅推行“连坐”制度,鼓励臣民相互告发奸谋 D.商鞅提出“轻罪重刑”,反对赦免罪犯,认为凡有罪者皆应受罚
A.笞刑、羞辱刑、流放刑、经济刑、死刑 B.笞刑、徒刑、流放刑、株连刑、死刑 C.笞刑、杖刑、徒刑、流刑、死刑 D.杖刑、徒刑、流刑、肉刑、死刑
A.西周时期“七出”、“三不去”的婚姻解除制度为宗法制度下夫权专制的典型反映,然而“三不去”制度更着眼于保护妻子权益 B.西周的身份继承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而财产继承则实行诸子平分制 C.宋承唐律,但也有变通,如《宋刑统》规定,夫外出3年不归、6年不通问,准妻改嫁或离婚 D.宋代法律规定遗产除由兄弟均分外,允许在室女享有部分的财产继承权
A.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国家制度 B.《十九信条》取消了皇权至上,大大缩小了皇帝的权力,扩大了国会与内阁总理的权力 C.清末成立的资政院是中国近代第一届国家议会 D.清末各省成立了谘议局作为地方督抚的咨询机关,权限包括讨论本省兴革事宜、预决算等
A.在罗马法复兴运动中成长起来的法学家阶层,为近代民法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B.大陆法系国家民法中的法人制度和民商分立制度发源于古代罗马法时代 C.近现代法律中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之规定没有受到罗马私法精神的影响 D.《德国民法典》采用了潘德克顿法学派按照《十二铜表法》阐发的民法体例
A.陪审制度是民主原则在英国司法中的具体体现 B.陪审团既可以就案件事实部分进行判决,又可以对法律的适用提出意见 C.陪审团的裁决一般不能上诉,但当法官认为陪审团的裁决存在重大错误时,可以撤销该陪审团,重新组织陪审团审判 D.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由于对司法效率的日益重视,陪审制度的运用逐渐受到了限制
A.死刑 B.迁刑 C.城旦舂 D.笞一百
A.“论心定罪”是儒家思想在刑事司法领域的运用 B.以《春秋》经义决狱的主张是旨在建立一种司法原则 C.“论心定罪”仅为一家之言,历史上不曾被采用 D.“论心定罪”有可能导致官吏审判案件的随意性
A.适用当时甲国的法律 B.适用当时乙国的法律 C.当时甲国或乙国的法律任选其一 D.适用唐朝的法律
A.上报中央列入朝审复核定案 B.上报中央列入秋审复核定案 C.移送京师列入热审复核定案 D.上报中央列入三司会审复核定案
A.1532年颁布的《加洛林纳法典》是一部刑法和刑事诉讼法方面的法律,对德国封建法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B.“潘德克顿学派”的思想构成《德国民法典》的理论基础 C.希特勒当政期间的德国法坚持维护资产阶级议会制和联邦制 D.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法律强调“社会本位”
A.罗马法有市民法和长官法之分,其中长官法的内容多为私法 B.在罗马,早期采取“限定继承”的原则,后来逐步确立“概括继承”的原则 C.在罗马私法上,自然人的人格由自由权、市民权和家庭权三种身份权构成 D.罗马法的婚姻包括“有夫权婚姻”和“无夫权婚姻”两种
A.完全不负刑事责任 B.按包庇罪论处 C.与其丈夫同罪 D.按其丈夫之罪减一等处罚
A.发回原审州府重审 B.指定本路管辖的另一州级官府重审 C.直接上报中央刑部审理 D.直接上报中央御史台审理
A.汉高祖规定“上请”制度 B.汉文帝废除肉刑 C.汉文帝确立“官当”制度 D.汉景帝规定“八议”制度
A.一夫一妻制 B.同姓不婚 C.“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D.“七出”、“三不去”
A.清末修律在法典编纂形式上改变了传统的“诸法合体”形式,明确了实体法之间、实体法与程序法之间的差别 B.清末修律使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华法系开始解体,同时也为中国法律的近代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C.在司法机关改革方面,清末将大理寺改为大理院,作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改刑部为法部,掌管全国检察和司法行政事务,实行审检分立 D.清末初步规定了法官及检察官考试任用制度
A.该法典体现了“个人最大限度的自由,法律最小限度的干涉”这一立法精神 B.该法典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时代性 C.该法典的影响后来传播到美洲、非洲和亚洲广大地区 D.该法典首次全面规定了法人制度
A.衡平法是通过大法官法院的审判活动,以法官的“良心”和“正义”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B.英国15世纪正式形成了衡平法院,并逐渐发展为一个独立于普通法的衡平法体系 C.衡平法程序简便、灵活,法官判案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 D.衡平法对普通法来说是一种“补偿性”的制度,所以当二者的规则发生冲突时,普通法优先
A.德国封建时代最著名的习惯法汇编是1220年的《加洛林纳法典》 B.在拿破仑统治时期,法国制定了《民法典》、《商法典》、《刑法典》、《民事诉讼法典》和《刑事诉讼法典》,但尚未形成“六法”体系 C.魏玛共和国时期颁布了大量的“社会化”法律,如《消除人民和国家痛苦法》、《德国改造法》等 D.由于德国民法具有“潘德克顿学派”的理论基础,相对于19世纪大陆法系其他国家而言,其结构更加严谨,概念更加准确
A.《法经》为李悝所制定 B.《盗法》、《贼法》两篇列为《法经》之首,体现了“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的思想 C.《法经》的篇目为秦汉律及以后封建法律所继承并不断发展 D.《法经》系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
A.《大清民律草案》的结构顺序是:总则、债、物权、亲属、继承 B.日本法学家参与了《大清民律草案》的起草工作 C.《大清民律草案》的基本思路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精神 D.《大清民律草案》经正式公布,但未及实施,清王朝即告崩溃
A.意大利的波伦亚是罗马法复兴运动的发源地 B.14世纪的评论法学派在罗马法复兴运动中起了开创性的作用 C.经过罗马法复兴运动,在中世纪后期形成了一个世俗的法学家阶层 D.罗马法的复兴构成近代自然法学说的思想来源之一
A.张某将浦某拖倒在地,骑于身将其打伤。浦某胞弟见状,情急之下用木耙击中张某顶心,张某立时毙命 B.洪某因父为赵某所杀,立志复仇。后,洪某趁赵某独自上山之机,将其杀死 C.卢某欲拉林某入伙盗窃,林某不允并声称将其送官。卢某恐其败露欲杀之,当即将林某推倒在地,揢伤其咽喉并用腰带套其脖颈,林某窒息而死 D.雇主李朱氏责骂刘某干活不勤,刘某愧忿不甘,拿起菜刀将李朱氏砍倒。刘某逃跑之际,被李朱氏4岁的外孙韩某拉住衣服并大声呼救,刘某将其推倒在地并连砍数刀,致其立时毙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