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原型化方法适应于需求不明确的软件开发 B.在开发过程中,可以废弃不用早期构造的软件原型 C.原型化方法可以直接开发出最终产品 D.原型化方法有利于确认各项系统服务的可用性
A.构件化方法 B.结构化方法 C.面向对象方法 D.快速原型法
A.把软件划分成模块 B.确定模块之间的调用关系 C.确定各个模块的功能 D.设计每个模块的伪代码
A.模块内各种元素结合的程度 B.模块内多个功能之间的接口 C.模块之间公共数据的数量 D.模块之间相互关联的程度
A.CAD B.CAI C.CAM D.CASE
A.需求分析 B.总体设计 C.详细设计 D.程序编码
A.选择时间效率高的算法 B.尽可能减少注释 C.选择空间效率高的算法 D.尽量用高级语言编写系统中对效率要求不高的部分
A.模块间的操作细节 B.模块间的相似性 C.模块间的组成关系 D.模块的具体功能
A.路径测试 B.可靠性测试 C.安装测试 D.安全测试
A.优化级 B.管理级 C.定义级 D.可重复级
A.需求分析 B.维护 C.编码 D.测试
A.只有结构化语言 B.有结构化语言和判定树 C.有结构化语言、判定树、判定表 D.有判定树和判定表
A.描述了数据对象之间的关系 B.描述了对数据的处理流程 C.说明了将要出现的逻辑判定 D.指明了系统对外部事件的反应
A.高级管理人员是否正式承诺支持该项目 B.开发人员和用户是否充分理解系统的需求 C.最终用户是否同意部署已开发的系统 D.开发需要的资金是否能按时到位
A.代码优化的程度 B.代码功能的集中程度 C.完成任务的及时程度 D.为了与其他模块连接所要完成的工作量
A.Gantt图表现了各个活动的持续时间 B.Gantt图表现了各个活动的起始时间 C.Gantt图反映了各个活动之间的依赖关系 D.Gantt图表现了完成各个活动的进度
A.类图 B.用例图 C.对象图 D.协作图
A.外部设计评审报告在概要设计阶段产生 B.集成测试计划在程序设计阶段产生 C.系统计划和需求说明在详细设计阶段产生 D.在进行编码的同时,独立地设计单元测试计划
A.需求分析 B.编译 C.程序编码 D.版本控制
A.分析软件系统的数据要求 B.确定软件系统的功能需求 C.确定软件系统的性能要求 D.确定软件系统的运行平台
A.数据流和事务流 B.变换流和数据流 C.变换流和事务流 D.控制流和事务流
A.开放性和可剪裁性 B.开放性和不可剪裁性 C.封闭性和可剪裁性 D.封闭性和不可剪裁性
A.Gantt图 B.PERT网图 C.因果分析图 D.流程图
A.面向对象语言 B.函数式语言 C.过程式语言 D.逻辑式语言
A.风险识别 B.风险预测 C.风险评估 D.风险控制
结构化设计方法在软件开发中用于 (27) ,它是一种面向 (28) 的设计方法。该方法使用的图形工具是 (29) , (29) 中矩形表示 (30) 。如果两矩形之间有直线相连,表示它们存在 (31) 关系。
A.测试用例设计 B.概要设计 C.程序设计 D.详细设计
结构化分析方法(SA)、结构化设计方法(SD)和Jackson方法是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常用的方法。人们使用SA方法时可以得到 (34) ,这种方法采用的基本手段是 (35) ;使用SD方法时可以得到 (36) ,并可以实现 (37) ,而使用Jackson方法可以实现 (38) 。
A.程序流程图 B.具体的语言程序 C.模块结构图及模块的功能说明书 D.分层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
在系统验收测试中, (32) 是在一个模拟的环境下使用模拟数据运行系统; (33) 是在一个实际环境中使用真实数据运行系统。
A.验证测试 B.审计测试 C.确认测试 D.模块测试
A.对象 B.数据结构 C.数据流 D.控制流
软件质量包含多方面的内容, (39) 、 (40) 、可移植性、可复用性等是较为重要的质量特性。在软件开发中,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以确保软件的质量,这些措施至少应包括: (41) 、 (42) 、 (43) 。
A.稳定性 B.可靠性 C.数据一致性 D.可维护性 E.可行性 F.数据独立性
软件开发模型用于指导软件的开发。演化模型是在快速开发一个 (49) 的基础上,逐步演化成最终软件的。螺旋模型综合了 (50) 的优点,并增加了 (51) 。喷泉模型描述的是面向 (52) 的开发过程,反映了该开发过程的 (53) 特征。
A.模块 B.运行平台 C.原型 D.一主程序
软件设计中划分程序模块通常遵循的原则是要使各模块间的耦合性尽可能 (54) 。三种可能的模块耦合是: (55) 。例如,一个模块直接引用另一模块中的数据。 (56) 。例如,一个模块把开关量作为参数传送给另一模块。 (57) 。例如,一个模块把一个数值量作为参数传送给另一模块。其中 (58) 的耦合性最强。
A.强 B.适中 C.弱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常用图作为描述工具。如DFD就是面向 (64) 分析方法的描述工具。在一套分层DFD中,如果某一张图中有N个加工(process),则这张图允许有 (65) 张子图。在一张DFD图中,任意两个加工之间 (66) 。在画分层DFD时,应注意保持 (67) 之间的平衡。
A.数据结构 B.数据流 C.对象 D.构件(component)
软件测试的目的是 (44) 。为了提高测试的效率,应该 (45) 。使用白盒测试方法时,确定测试数据应根据 (46) 和指定的覆盖标准。一般说来与设计测试数据无关的文档是 (47) 。软件的集成测试工作最好由 (48) 承担,以提高集成测试的效果。
A.评价软件的质量 B.发现软件的错误 C.发现软件的错误 D.证明软件是正确的
模块内聚度用于衡量模块内部各成分之间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 1.一组语句在程序中多处出现,为了节省内存空间把这些语句放在一个模块中,该模块的内聚度是 (59) 的。 2.将几个逻辑上相似的成分放在一个模块中,该模块的内聚度是 (60) 的。 3.模块中所有成分引用共同的数据,该模块的内聚度是 (61) 的。 4.模块内某成分的输出是另一些成分的输入,该模块的内聚度是 (62) 的。 5.模块中所有成分结合起来完成一项任务,该模块的内聚度是 (63) 的。它具有简明的外部界面,由它构成的软件易于理解、测试和维护。
A.功能性 B.顺序性 C.通信性 D.过程性 E.偶然性 F.瞬时性 G.逻辑性
A.分解与抽象 B.分解与综合 C.归纳与推导 D.试探与回溯
A.瀑布模型和演化模型 B.瀑布模型和喷泉模型 C.演化模型和喷泉模型 D.原型模型和喷泉模型
A.程序结构图 B.数据流程图 C.程序流程图 D.实体联系图
A.0 B.1 C.1~N D.0~N
在设计测试用例时, (68) 是用得最多的一种黑盒测试方法。在黑盒测试方法中,等价类划分方法设计测试用例的步骤是: 1.根据输入条件把数目极多的输入数据划分成若干个有效等价类和若干个无效等价类; 2.设计一个测试用例,使其覆盖 (69) 尚未被覆盖的有效等价类,重复这一步,直至所有有效等价类均被覆盖。 3.设计一个测试用例,使其覆盖 (70) 尚未被覆盖的无效等价类,重复这一步,直至所有无效等价类均被覆盖。 因果图方法是根据 (71) 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设计测试用例的。 在实际应用中,一旦纠正了程序中的错误后,还应选择部分或全部原先已测试过的测试用例,对修改后的程序重新测试,这种测试称为 (72) 。
A.等价类划分 B.边值分析 C.因果图 D.判定表
A.随机地选取测试数据 B.取一切可能的输入数据作为测试数据 C.在完成编码以后制订软件的测试计划 D.选择发现错误可能性大的数据作为测试数据
A.质量评价 B.进度控制 C.版本控制 D.风险分析
A.数据 B.加 C.模块 D.存储
A.在开发初期制订质量保证计划,并在开发中坚持实行 B.开发工作严格按阶段进行,文档工作应在开发完成后集中进行 C.严格执行阶段评审 D.要求用户参与全部开发过程,以监督开发质量 E.开发前选定或制定开发标准或开发规范,并遵照实施 F.争取足够的开发经费和开发人力的支持
A.程序的内部逻辑 B.程序的复杂程序 C.使用说明书 D.程序的功能
A.有且仅有一条数据流 B.至少有一条数据流 C.可以有0条或多条名字互不相同的数据流 D.可以有0条或多条数据流,但允许其中有若干条名字相同的数据流
A.公共耦合 B.数据耦合 C.逻辑耦合 D.外部耦合 E.内容耦合 F.控制耦合
A.1个 B.7个左右 C.一半 D.尽可能少的 E.尽可能多的 F.全部
A.链接 B.调用 C.并列 D.顺序执行
A.数据流 B.数据结构 C.对象 D.构件(component)
A.从数据结构导出程序结构 B.从数据流图导出初始结构图 C.从模块结构导出数据结构 D.从模块结构导出程序结构
A.需求规格说明书 B.设计说明书 C.源程序 D.项目开发计划
A.父图与其子图 B.同一父图的所有子图 C.不同父图的所有子图 D.同一子图的所有直接父图
A.迭代和有间隙 B.迭代和无间隙 C.无迭代和有间隙 D.无迭代和无间隙
A.该软件的设计人员 B.该软件开发组的负责人 C.该软件的编程人员 D.不属于该软件开发组的软件设计人员
在进行金融业务系统的网络设计时,应该优先考虑 (73) 原则。在进行企业网络的需求分析时,应该首先进行 (74) 。
A.先进性 B.开放性 C.经济性 D.高可用性
A.输入与输出 B.设计与实现 C.条件与结果 D.主程序与子程序
如果一个软件是给许多客户使用的,大多数软件厂商要使用几种测试过程来发现那些可能只有最终用户才能发现的错误。 (75) 测试是由软件的最终用户在一个或多个用户实际使用环境下来进行的。 (76) 测试是由一个用户在开发者的场所来进行的,测试的目的是寻找错误的原因并改正之。
A.Alpha B.Beta C.Gamma D.Delta
A.企业应用分析 B.网络流量分析 C.外部通信环境调研 D.数据流向图分析
采用UML进行软件建模过程中, (82) 是系统的一种静态视图,用 (83) 可表示两类事物之间存在的整体/部分形式的关联关系。
A.序列图 B.协作图 C.类图 D.状态图
在表示多个数据流与加工之间关系的符号中,下列符号分别表示 (86) 和 (87) 。
A.若A, 则((B或C)或(B与C)) B.若A或B,则C C.若A与B,则C D.若A,则(B或C)但非(B与C)
下列要素中,不属于DFD的是 (84) 。当使用DFD对一个工资系统进行建模时, (85) 可以被认定为外部实体。
A.加工 B.数据流 C.数据存储 D.联系
软件维护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它的花费常常要占软件生存周期全部花费的 (77) %左右。其工作内容为 (78) ,为了减少维护工作的困难;可以考虑采取的措施是 (79) 。而软件的可维护性包含 (80) 。所谓维护管理主要指的是 (81) 等。
A.10~20 B.20~40 C.60~80 D.90以上
在用白箱法设计测试用例时,常用的5种覆盖标准是:语句覆盖、判定覆盖、条件覆盖、判定/条件覆盖、多重条件组合覆盖。 假设A和B是两种覆盖标准,我们用AB表示A包含B,用AB表示B包含A,用A≡B表示A与B相同,用A≠B表示A和B互不包含。于是上述5种覆盖标准之间的某些关系可表示为: 语句覆盖 (88) 判定覆盖; 语句覆盖 (89) 条件覆盖; 判定覆盖 (90) 条件覆盖; 判定覆盖 (91) 判定/条件覆盖: 判定/条件覆盖 (92) 多重条件组合覆盖。
88()
A.A B.B C.C D.D
A.验收测试 B.强度测试 C.系统测试 D.回归测试
在系统转换的过程中,旧系统和新系统并行工作一段时间,再由新系统代替旧系统的策略称为 (93) :在新系统全部正式运行前,一部分一部分地代替旧系统的策略称为 (94) 。
A.直接转换 B.位置转换 C.分段转换 D.并行转换
A.依赖关系 B.聚合关系 C.泛化关系 D.实现关系
A.接收工资单的银行 B.工资系统源代码程序 C.工资单 D.工资数据库的维护
A.若A,则((B或C)或(B与C)) B.若A或B,则C C.若A与B,则C D.若A,则(B或C)但非(B与C)
89()
在UML提供的图中, (100) 用于描述系统与外部系统及用户之间的交互; (101) 用于按时间顺序描述对象间交互。
A.用例图 B.类图 C.对象图 D.部署图
A.纠正与修改软件中含有的错误 B.因环境已发生变化,软件需做相应的变更 C.为扩充功能,提高性能而做的变更 D.包括上述各点内容
在测试用例设计中,有语句覆盖、条件覆盖、判定覆盖(即分支覆盖)、路径覆盖等,其中 (95) 是最强的覆盖准则。为了对如图9-2所示的程序段进行覆盖测试,必须适当地选取测试数据组。若x,y是两个变量,可供选择的测试数据组共有Ⅰ,Ⅱ,Ⅲ,Ⅳ四组(如表9-3所示),则实现判定覆盖至少应采用的测试数据组是 (96) ;实现条件覆盖至少应采用的测试数据组是 (97) ;实现路径覆盖至少应采用的测试数据组是 (98) 或 (99) 。 表9-3测试数据组
A.语句覆盖 B.条件覆盖 C.判定覆盖 D.路径覆盖
A.网络图 B.状态图 C.协作图 D.序列图
A.设法开发出无错的软件 B.增加维护人员数量 C.切实加强维护管理,并在开发过程中采取有利于未来维护的措施 D.限制修改的范围
90()
A.Ⅰ和Ⅱ组 B.Ⅰ和Ⅲ组 C.Ⅲ和Ⅳ组 D.Ⅰ和Ⅳ组 E.Ⅰ,Ⅱ和Ⅲ组 F.Ⅱ,Ⅲ和Ⅳ组 G.Ⅰ,Ⅲ和Ⅳ组 H.Ⅱ,Ⅱ和Ⅳ组
在UML提供的图中,可以采用 (102) 对逻辑数据库模式建模; (103) 用于接口、类和协作的行为建模,并强调对象行为的时间顺序: (104) 用于系统的功能建模,并强调对象的控制流。
A.用例图 B.构件图 C.活动图 D.类图
(105) 在实现阶段进行,它所依据的模块功能描述和内部细节以及测试方案应在 (106) 阶段完成,目的是发现编程错误。 (107) 所依据的模块说明书和测试方案应在 (108) 阶段完成,它能发现设计错误。 (109) 应在模拟的环境中进行强度测试的基础上进行,测试计划应在软件需求分析阶段完成。
A.用户界面测试 B.输入/输出测试 C.集成测试 D.单元测试
A.正确性、灵活性、可移植性 B.可测试性、可理解性、可修改性 C.可靠性、可复用性、可用性 D.灵活性、可靠性、高效性
91()
A.需求分析 B.概要设计 C.详细设计 D.结构设计
A.协作图 B.状态图 C.序列图 D.对象图
A.加强需求分析 B.重新编码 C.判定修改的合理性并审查修改质量 D.加强维护人员管理
92()
A.状态图 B.用例图 C.活动图 D.类图
A.集成测试 B.可靠性测试 C.系统性能测试 D.强度测试
A.编程 B.概要设计 C.维护 D.详细设计
A.过程测试 B.函数测试 C.确认测试 D.逻辑路径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