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题库
网课
在线模考
搜标题
搜题干
搜选项
单项选择题
某底部带转换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丙类建筑,建于Ⅱ类建筑场地。该建筑物地上31层,地下2层;地下室在主楼平面以外部分,无上部结构。地下室顶板±0.000处可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纵向两榀边框架在第三层转换层设置托柱转换梁,如图所示。上部结构和地下室混凝土强度等级均采用C40。
关于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抗震变形验算的观点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及《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下列关于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抗震变形验算(弹性工作状态)的观点,哪一种相对准确
A.结构楼层位移和层间位移控制值验算时,采用CQC的效应组合,位移计算时不考虑偶然偏心影响;扭转位移比计算时,不采用各振型位移的CQC组合计算,位移计算时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
B.结构楼层位移和层间位移控制值验算以及扭转位移比计算时,均采用CQC的效应组合,位移计算时,均考虑偶然偏心影响
C.结构楼层位移和层问位移控制值验算以及扭转位移比计算时,均采用CQC的效应组合,位移计算时,均不考虑偶然偏心影响
D.结构楼层位移和层问位移控制值验算时,采用CQC的效应组合,位移计算时考虑偶然偏心影响;扭转位移比计算时,不采用CQC组合计算,位移计算时不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在线练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单项选择题
某12层现浇框架结构,其中一榀中部框架的剖面如图所示,现浇混凝土楼板,梁两侧无洞。底层各柱截面相同,2~12层各柱截面相同,各层梁截面均相同。梁、柱矩形截面线刚度i
b0
、i
c0
(单位:10
10
N·mm)注于构件旁侧。假定,梁考虑两侧楼板影响的刚度增大系数取《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中相应条文中最大值。
提示:(1)计算内力和位移时,采用D值法。(2)D=
,式中a是与梁柱刚度比有关的修正系数,对底层柱:
,对一般楼层柱:
,式中,
为有关梁柱的线刚度比。底层每个中柱分配的剪力值 假定各楼层所受水平作用如图所示。试问:底层每个中柱分配的剪力值(kN)应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A.3P
B.3.5P
C.4P
D.4.5P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某环形截面钢筋混凝土烟囱,如图所示,烟囱基础顶面以上总重力荷载代表值为18000kN,烟囱基本自振周期T
1
=2.5s。
烟囱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时,风荷载的考虑 如果烟囱建于非地震区,基本风压w
0
=0.5kN/m
2
,地面粗糙度为B类。试问:烟囱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时,风荷载按下列何项考虑 提示:假定烟囱第2及以上振型,不出现跨临界的强风共振。 A.由顺风向风荷载效应控制,可忽略横风向风荷载效应 B.由横风向风荷载效应控制,可忽略顺风向风荷载效应 C.取顺风向风荷载效应与横风向风荷载效应之较大者 D.取顺风向风荷载效应与横风向风荷载效应组合值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某大底盘单塔楼高层建筑,主楼为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裙房为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主楼与裙楼连为整体,如图所示。抗震设防烈度7度,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场地Ⅲ类,采用桩筏形基础。
偏心距 假定该建筑物塔楼质心偏心距为e
1
,大底盘质心偏心距为e
2
,见图。如果仅从抗震概念设计方面考虑,试问:偏心距(e
1
;e
2
,单位m)选用下列哪一组数值时结构不规则程度相对最小
A.0.0;0.0
B.0.1;5.0
C.0.2;7.2
D.1.0;8.0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某24层商住楼,现浇钢筋混凝土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如图所示。一层为框支层,层高6.0m,二至二十四层布置剪力墙,层高3.0m,首层室内外地面高差0.45m,高度75.45m。抗震设防烈度8度,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20g,场地类别Ⅱ类,结构基本自振周期T
1
=1.6s。混凝土强度等级:底层墙、柱为C40(f
c
=19.1N/mm
2
,f
t
=1.71N/mm
2
),板C35(f
c
=16.7N/mm
2
,f
t
=1.57N/mm
2
),其他层墙、板为C30(f
c
=14.3N/mm
2
)。钢筋均采用HRB335级(
,f
y
=300N/mm
2
)。
楼板的最小厚度及穿过墙的楼板双层配筋中每层配筋的最小值 在第③轴底层落地剪力墙处,由不落地剪力墙传来按刚性楼板计算的框支层楼板组合的剪力设计值为3000kN(未经调整)。②~⑦轴处楼板无洞口,宽度15400mm。假定剪力沿③轴墙均布,穿过③轴墙的梁纵筋面积A
s1
=10000mm
2
,穿墙楼板配筋宽度10800mm(不包括梁宽)。试问:③轴右侧楼板的最小厚度t
f
(mm)及穿过墙的楼板双层配筋中每层配筋的最小值为下列何项时,才能满足规范、规程的最低抗震要求 提示:(1)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作答;(2)框支层楼板按构造配筋时满足楼板竖向承载力和水平平面内抗弯要求。 A.t
f
=180;
12@200 B.t
f
=180;
12@100 C.t
f
=200;
12@200 D.t
f
=200;
12@100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某11层办公楼,无特殊库房,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首层室内外地面高差0.45m,房屋高度39.45m,质量和刚度沿竖向分布均匀,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建于Ⅱ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其标准层平面和剖面如图所示。初步计算已知:首层楼面永久荷载标准值为12500kN,其余各层楼面永久荷载标准值均为12000kN,屋面永久荷载标准值为10500kN;各楼层楼面活荷载标准值均为2500kN,屋面活荷载标准值为650kN;折减后的基本自振周期T
1
=0.85s。
底部剪力法进行方案比较时,结构顶层附加地震作用标准值 试问:采用底部剪力法进行方案比较时,结构顶层附加地震作用标准值(kN)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提示:相应于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α
1
=0.144。
A.2430
B.2460
C.2550
D.2570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某底部带转换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丙类建筑,建于Ⅱ类建筑场地。该建筑物地上31层,地下2层;地下室在主楼平面以外部分,无上部结构。地下室顶板±0.000处可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纵向两榀边框架在第三层转换层设置托柱转换梁,如图所示。上部结构和地下室混凝土强度等级均采用C40。
确定抗震等级 试确定主体结构第三层的核心筒、框支框架,以及无上部结构部位的地下室中地下一层框架(以下简称无上部结构的地下室框架)的抗震等级,下列何项符合规程要求
A.核心筒一级;框支框架特一级;无上部结构的地下室框架一级
B.核心筒一级;框支框架一级;无上部结构的地下室框架二级
C.核心筒二级;框支框架一级;无上部结构的地下室框架三级
D.核心筒二级;框支框架二级;无上部结构的地下室框架三级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某12层现浇框架结构,其中一榀中部框架的剖面如图所示,现浇混凝土楼板,梁两侧无洞。底层各柱截面相同,2~12层各柱截面相同,各层梁截面均相同。梁、柱矩形截面线刚度i
b0
、i
c0
(单位:10
10
N·mm)注于构件旁侧。假定,梁考虑两侧楼板影响的刚度增大系数取《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中相应条文中最大值。
提示:(1)计算内力和位移时,采用D值法。(2)D=
,式中a是与梁柱刚度比有关的修正系数,对底层柱:
,对一般楼层柱:
,式中,
为有关梁柱的线刚度比。不考虑柱子的轴向变形影响时,该榀框架的顶层柱顶侧移值 假定P=10kN,底层柱顶侧移值为2.8mm,且上部楼层各边梁、柱及中梁、柱的修正系数分别为α
边
=0.56,α
中
=0.76。试问:不考虑柱子的轴向变形影响时,该榀框架的顶层柱顶侧移值(mm)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A.9
B.11
C.13
D.15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某大底盘单塔楼高层建筑,主楼为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裙房为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主楼与裙楼连为整体,如图所示。抗震设防烈度7度,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场地Ⅲ类,采用桩筏形基础。
柱截面设计时,轴压比限值及剪力设计值 裙房一榀横向框架距主楼18m,某一顶层中柱上、下端截面组合弯矩设计值分别为320kN·m,350kN·m(同为顺时针方向);剪力计算值为125kN,柱断面为500mm×500mm,H
n
=5.2m,λ>2,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在不采用有利于提高轴压比限值的构造措施的条件下,试问:该柱截面设计时,轴压比限值[μ
N
]及剪力设计值(kN)应取下列何组数值才能满足规范的要求
A.0.90;125
B.0.75;170
C.0.85;155
D.0.75;155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某环形截面钢筋混凝土烟囱,如图所示,烟囱基础顶面以上总重力荷载代表值为18000kN,烟囱基本自振周期T
1
=2.5s。
采用简化方法进行抗震计算时,烟囱底部由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产生的剪力 如果上题中烟囱建于设防烈度为8度地震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g,设计地震分组第二组,场地类别Ⅲ类。试问:采用
简化方法
①
进行抗震计算时,烟囱底部(基础顶面处)由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产生的剪力(kN)最接近下列何项数值
A.680
B.740
C.820
D.960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某24层商住楼,现浇钢筋混凝土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如图所示。一层为框支层,层高6.0m,二至二十四层布置剪力墙,层高3.0m,首层室内外地面高差0.45m,高度75.45m。抗震设防烈度8度,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20g,场地类别Ⅱ类,结构基本自振周期T
1
=1.6s。混凝土强度等级:底层墙、柱为C40(f
c
=19.1N/mm
2
,f
t
=1.71N/mm
2
),板C35(f
c
=16.7N/mm
2
,f
t
=1.57N/mm
2
),其他层墙、板为C30(f
c
=14.3N/mm
2
)。钢筋均采用HRB335级(
,f
y
=300N/mm
2
)。
截面竖向及水平向分布筋至少应按何项配置 假定第③轴底层墙肢A的抗震等级为一级,墙底截面见图墙厚度400mm,墙长h
w
=6400mm,h
w0
=6000mm,A
w
/A=0.7,剪跨比λ=1.2,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剪力计算值V
w
=4100kN,对应的轴向压力设计值N=19000kN,已知竖向分布筋为构造配置。试问:该截面竖向及水平向分布筋至少应按下列何项配置,才能满足规范、规程的抗震要求 提示: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作答。 A.
10@150(竖向);
10@150(水平) B.
12@150(竖向);
12@150(水平) C.
12@150(竖向);
14@150(水平) D.
12@150(竖向);
16@150(水平)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某11层办公楼,无特殊库房,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首层室内外地面高差0.45m,房屋高度39.45m,质量和刚度沿竖向分布均匀,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建于Ⅱ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其标准层平面和剖面如图所示。初步计算已知:首层楼面永久荷载标准值为12500kN,其余各层楼面永久荷载标准值均为12000kN,屋面永久荷载标准值为10500kN;各楼层楼面活荷载标准值均为2500kN,屋面活荷载标准值为650kN;折减后的基本自振周期T
1
=0.85s。
连梁在抗震设计时的端部剪力设计值 第五层某剪力墙的连梁,截面尺寸为300mm×600mm,净跨l
n
=30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纵筋及箍筋均采用HRB400(
)。在考虑地震作用效应组合时,该连梁端部起控制作用且同时针方向的弯距为
=185kN·m,
=220kN·m,同一组合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和竖向地震作用下按简支梁分析的梁端截面剪力设计值V
Gb
=20kN,该连梁实配纵筋上下均为3
20,箍筋为
10@100,a
s
=
=35mm。试问:该连梁在抗震设计时的端部剪力设计值V
b
(kN)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A.185
B.200
C.215
D.230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某底部带转换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丙类建筑,建于Ⅱ类建筑场地。该建筑物地上31层,地下2层;地下室在主楼平面以外部分,无上部结构。地下室顶板±0.000处可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纵向两榀边框架在第三层转换层设置托柱转换梁,如图所示。上部结构和地下室混凝土强度等级均采用C40。
节点下柱柱顶及底层柱柱底的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弯矩设计值 假定某根转换柱抗震等级为一级,X向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二、三层B、A节点处的梁、柱端弯矩组合值分别为: 节点A上柱柱底弯矩
,下柱柱顶弯矩
,节点左侧梁端弯矩
,节点右侧梁端弯矩
; 节点B上柱柱底弯矩
,下柱柱顶弯矩
,节点左侧梁端弯矩
,底层柱底弯矩组合值M
c
=400kN·m。 试问:该转换柱配筋设计时,节点A、B下柱柱顶及底层柱柱底的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弯矩设计值M
A
、M
B
、M
C
(kN·m)应取下列何组数值 提示:柱轴压比0.15,按框支柱。
A.1800;500;400
B.2520;700;400
C.2700;500;600
D.2700;750;600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某12层现浇框架结构,其中一榀中部框架的剖面如图所示,现浇混凝土楼板,梁两侧无洞。底层各柱截面相同,2~12层各柱截面相同,各层梁截面均相同。梁、柱矩形截面线刚度i
b0
、i
c0
(单位:10
10
N·mm)注于构件旁侧。假定,梁考虑两侧楼板影响的刚度增大系数取《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中相应条文中最大值。
提示:(1)计算内力和位移时,采用D值法。(2)D=
,式中a是与梁柱刚度比有关的修正系数,对底层柱:
,对一般楼层柱:
,式中,
为有关梁柱的线刚度比。在罕遇水平地震作用下,按弹性分析时作用于底层框架的总水平组合剪力标准值 假定该建筑物位于7度抗震设防区,调整构件截面后,经抗震计算,底层框架总侧移刚度∑D=5.2×10
5
N/mm,柱轴压比大于0.4,楼层屈服强度系数为0.4,不小于相邻层该系数平均值的0.8。试问:在罕遇水平地震作用下,按弹性分析时作用于底层框架的总水平组合剪力标准值V
Ek
(kN)最大不能超过下列何值才能满足规范对位移的限值要求 提示:(1)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作答;(2)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薄弱层弹塑性变形计算可采用简化计算法;不考虑重力二阶效应;(3)不考虑柱配箍影响。
A.5.6×10
3
B.1.1×10
4
C.3.1×10
4
D.6.2×10
4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某大底盘单塔楼高层建筑,主楼为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裙房为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主楼与裙楼连为整体,如图所示。抗震设防烈度7度,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场地Ⅲ类,采用桩筏形基础。
梁的中支座上部纵向钢筋配置 某框架结构抗震等级为一级,框架梁局部配筋图如图所示。梁混凝土强度等级C30(f
c
=14.3N/mm
2
),纵筋采用HRB400(
)(f
y
=360N/mm
2
),箍筋采用HRB335(
)梁h
0
=440mm。试问:下列关于梁的中支座(A—A处)上部纵向钢筋配置的选项,如果仅从规范、规程对框架梁的抗震构造措施方面考虑,哪一项相对准确
A.A
s1
=4
22;A
s2
=4
22 B.A
s1
=4
22;A
s2
=2
22 C.A
s1
=4
25;A
s2
=2
20 D.前三项均不正确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某24层商住楼,现浇钢筋混凝土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如图所示。一层为框支层,层高6.0m,二至二十四层布置剪力墙,层高3.0m,首层室内外地面高差0.45m,高度75.45m。抗震设防烈度8度,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20g,场地类别Ⅱ类,结构基本自振周期T
1
=1.6s。混凝土强度等级:底层墙、柱为C40(f
c
=19.1N/mm
2
,f
t
=1.71N/mm
2
),板C35(f
c
=16.7N/mm
2
,f
t
=1.57N/mm
2
),其他层墙、板为C30(f
c
=14.3N/mm
2
)。钢筋均采用HRB335级(
,f
y
=300N/mm
2
)。
边缘构件阴影部分的纵筋及箍筋 第四层某剪力墙边缘构件如下图所示,阴影部分为纵向钢筋配筋范围,纵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20mm。已知剪力墙轴压比大于0.3。试问:该边缘构件阴影部分的纵筋及箍筋为下列何选项时,才能满足规范、规程的最低抗震构造要求
提示:(1)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作答;(2)箍筋体积配箍率计算时,扣除重叠部分箍筋。 A.16
16;
10@100 B.16
14;,
10@100 C.16
16;
8@100 D.16
14;
8@100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某11层办公楼,无特殊库房,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首层室内外地面高差0.45m,房屋高度39.45m,质量和刚度沿竖向分布均匀,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建于Ⅱ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其标准层平面和剖面如图所示。初步计算已知:首层楼面永久荷载标准值为12500kN,其余各层楼面永久荷载标准值均为12000kN,屋面永久荷载标准值为10500kN;各楼层楼面活荷载标准值均为2500kN,屋面活荷载标准值为650kN;折减后的基本自振周期T
1
=0.85s。
工程T
1
最大为何值时,底层水平地震剪力仍能满足规范规定的剪重比 假定结构基本自振周期T
1
≤2s,但具体数值未知,若采用底部剪力法进行方案比较,试问本工程T
1
最大为何值时,底层水平地震剪力仍能满足规范规定的剪重比(底层剪力与重力荷载代表值之比)要求
A.0.85s
B.1.00s
C.1.25s
D.1.75s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某底部带转换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丙类建筑,建于Ⅱ类建筑场地。该建筑物地上31层,地下2层;地下室在主楼平面以外部分,无上部结构。地下室顶板±0.000处可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纵向两榀边框架在第三层转换层设置托柱转换梁,如图所示。上部结构和地下室混凝土强度等级均采用C40。
截面B处梁的箍筋 第三层转换梁如下图所示,假定抗震等级为一级,截面尺寸为b×h=1m×2m,箍筋采用HRB335(
)。试问:截面B处梁的箍筋为下列何值时,最接近并符合规范、规程的最低构造要求 提示:按框支梁作答。
A.8
10@100 B.8
12@100 C.8
14@150 D.8
14@100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某大底盘单塔楼高层建筑,主楼为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裙房为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主楼与裙楼连为整体,如图所示。抗震设防烈度7度,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场地Ⅲ类,采用桩筏形基础。
柱进行截面配筋设计时所采用的组合弯矩设计值 某框架结构,抗震等级为一级,底层角柱如图所示。考虑地震作用组合时按弹性分析未经调整的构件端部组合弯矩设计值:柱:M
cA上
=300kN·m,M
cA下
=280kN·m(同为顺时针方向),柱底M
B
=320kN·m;梁:M
b
=460kN·m。已知梁h
0
=560mm,
=40mm,梁端顶面实配钢筋(HRB400级)面积A
s
=2281mm
2
(计入梁受压筋和相关楼板钢筋影响)。试问:该柱进行截面配筋设计时所采用的组合弯矩设计值(kN·m)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提示: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作答。
A.780
B.600
C.545
D.365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某24层商住楼,现浇钢筋混凝土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如图所示。一层为框支层,层高6.0m,二至二十四层布置剪力墙,层高3.0m,首层室内外地面高差0.45m,高度75.45m。抗震设防烈度8度,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20g,场地类别Ⅱ类,结构基本自振周期T
1
=1.6s。混凝土强度等级:底层墙、柱为C40(f
c
=19.1N/mm
2
,f
t
=1.71N/mm
2
),板C35(f
c
=16.7N/mm
2
,f
t
=1.57N/mm
2
),其他层墙、板为C30(f
c
=14.3N/mm
2
)。钢筋均采用HRB335级(
,f
y
=300N/mm
2
)。
边缘构件纵向钢筋最小构造配筋率及配箍特征值最小值 假定该建筑物使用需要,转换层设置在三层,房屋总高度不变,一至三层层高为4m,上部21层层高均为3m,第四层某剪力墙的边缘构件仍如上题图所示。试问:该边缘构件纵向钢筋最小构造配筋率ρ
v
(%)及配箍特征值最小值λ
v
取下列何项数值时,才能满足规范、规程的最低抗震构造要求 提示: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作答。
A.1.2;0.2
B.1.4;0.2
C.1.2;0.24
D.1.4;0.24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某底部带转换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丙类建筑,建于Ⅱ类建筑场地。该建筑物地上31层,地下2层;地下室在主楼平面以外部分,无上部结构。地下室顶板±0.000处可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纵向两榀边框架在第三层转换层设置托柱转换梁,如图所示。上部结构和地下室混凝土强度等级均采用C40。
确定边缘构件b、L
1
、L
2
值 底层核心筒外墙转角处,墙厚400mm,如图所示;轴压比为0.5,满足轴压比限值的要求。如在第四层该处设边缘构件(其中b为墙厚、L
1
为箍筋区域、L
2
为箍筋或拉筋区域),试确定b(mm)、L
1
(mm)、L
2
(mm)为下列何组数值时,最接近并符合相关规范、规程的最低构造要求
A.350;350;0
B.350;350;630
C.400;400;250
D.400;650;0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某11层办公楼,无特殊库房,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首层室内外地面高差0.45m,房屋高度39.45m,质量和刚度沿竖向分布均匀,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建于Ⅱ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其标准层平面和剖面如图所示。初步计算已知:首层楼面永久荷载标准值为12500kN,其余各层楼面永久荷载标准值均为12000kN,屋面永久荷载标准值为10500kN;各楼层楼面活荷载标准值均为2500kN,屋面活荷载标准值为650kN;折减后的基本自振周期T
1
=0.85s。
抗倾覆力矩M
R
与倾覆力矩M
ov
的最小比值 假定本工程设有两层地下室,如下图所示,总重力荷载合力作用点与基础底面形心重合,基础底面反力呈线性分布,上部及地下室基础总重力荷载标准值为G,水平荷载与竖向荷载共同作用下基底反力的合力点到基础中心的距离为e
0
。试问:当满足规程对基础底面与地基之间零应力区面积限值时,抗倾覆力矩M
R
与倾覆力矩M
ov
的最小比值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提示:地基承载力符合要求,不考虑侧土压力,不考虑重力二阶效应。
A.1.5
B.1.9
C.2.3
D.2.7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某40层高层办公楼,建筑物总高度152m,采用型钢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体系,楼面梁采用钢梁,核心筒采用普通钢筋混凝土,经计算地下室顶板可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该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水平分布钢筋最小配筋 首层核心筒某偏心受压墙肢截面如图所示,墙肢1考虑地震组合的内力设计值(已按规范、规程要求作了相应调整)如下:N=32000kN,V=9260kN,计算截面的剪跨比λ=1.91,h
w0
=5400mm,墙体采用C60混凝土(f
c
=27.5N/mm
2
,f
t
=2.04N/mm
2
),HRB400级钢筋(f
y
=360N/mm
2
)。试问:其水平分布钢筋最小用下列何项配筋时,才能满足《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的最低构造要求
提示:假定A
w
=A。 A.
12@200(4) B.
14@200(2)+
12@200(2) C.
14@200(4) D.
16@200(2)+
14@200(2)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某24层商住楼,现浇钢筋混凝土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如图所示。一层为框支层,层高6.0m,二至二十四层布置剪力墙,层高3.0m,首层室内外地面高差0.45m,高度75.45m。抗震设防烈度8度,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20g,场地类别Ⅱ类,结构基本自振周期T
1
=1.6s。混凝土强度等级:底层墙、柱为C40(f
c
=19.1N/mm
2
,f
t
=1.71N/mm
2
),板C35(f
c
=16.7N/mm
2
,f
t
=1.57N/mm
2
),其他层墙、板为C30(f
c
=14.3N/mm
2
)。钢筋均采用HRB335级(
,f
y
=300N/mm
2
)。
剪力墙布置的说法 长矩形平面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高层结构,楼、屋盖抗震墙之间无大洞口,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时,下列关于剪力墙布置的几种说法,其中何项不够准确
A.结构两主轴方向均应布置剪力墙
B.楼、屋盖长宽比不大于3时,可不考虑楼盖平面内变形对楼层水平地震剪力分配的影响
C.两方向的剪力墙宜集中布置在结构单元的两尽端,增大整个结构的抗扭能力
D.剪力墙的布置宜使结构各主轴方向的侧向刚度接近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某底部带转换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丙类建筑,建于Ⅱ类建筑场地。该建筑物地上31层,地下2层;地下室在主楼平面以外部分,无上部结构。地下室顶板±0.000处可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纵向两榀边框架在第三层转换层设置托柱转换梁,如图所示。上部结构和地下室混凝土强度等级均采用C40。
关于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抗震变形验算的观点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及《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下列关于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抗震变形验算(弹性工作状态)的观点,哪一种相对准确
A.结构楼层位移和层间位移控制值验算时,采用CQC的效应组合,位移计算时不考虑偶然偏心影响;扭转位移比计算时,不采用各振型位移的CQC组合计算,位移计算时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
B.结构楼层位移和层间位移控制值验算以及扭转位移比计算时,均采用CQC的效应组合,位移计算时,均考虑偶然偏心影响
C.结构楼层位移和层问位移控制值验算以及扭转位移比计算时,均采用CQC的效应组合,位移计算时,均不考虑偶然偏心影响
D.结构楼层位移和层问位移控制值验算时,采用CQC的效应组合,位移计算时考虑偶然偏心影响;扭转位移比计算时,不采用CQC组合计算,位移计算时不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某11层办公楼,无特殊库房,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首层室内外地面高差0.45m,房屋高度39.45m,质量和刚度沿竖向分布均匀,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建于Ⅱ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其标准层平面和剖面如图所示。初步计算已知:首层楼面永久荷载标准值为12500kN,其余各层楼面永久荷载标准值均为12000kN,屋面永久荷载标准值为10500kN;各楼层楼面活荷载标准值均为2500kN,屋面活荷载标准值为650kN;折减后的基本自振周期T
1
=0.85s。
柱的轴压比限值 某高层框架结构,房屋高度37m,位于抗震设防烈度7度区,设计地震加速度为0.15g,丙类建筑,其建筑场地为Ⅲ类。第三层某框架柱截面尺寸为750mm×75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配置
10井字复合箍(加密区间距为100mm);柱净高2.7m,反弯点位于柱子高度中部;a
s
=
=45mm。试问:该柱的轴压比限值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A.0.80
B.0.75
C.0.70
D.0.65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某底层带托柱转换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筒体结构办公楼,地下一层,地上25层,地下-6.0m,地上一至二层高均为4.5m,其余各层层高均为3.3m,房屋高度为85.2m,转换层位于地上二层,如图所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设计分组为第一组,丙类建筑,Ⅲ类场地,混凝土强度等级:地上二层及以下均为C50,地上三至五层为C40,其余各层均为C35。
进行梁端截面设计时,梁端考虑水平地震作用组合时的弯矩设计值 假定地上第二层转换梁的抗震等级为一级,某转换梁截面尺寸为700mm×1400mm,经计算求得梁端截面弯矩标准值(kN·m)如下:恒载M
gk
=1304kN·m;活载(按等效均布荷载计)M
qk
=169kN·m;风载M
wk
=135kN·m;水平地震作用M
Ehk
=300kN·m。试问:在进行梁端截面设计时,梁端考虑水平地震作用组合时的弯矩设计值M(kN·m)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A.2100
B.2200
C.2350
D.2450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某40层高层办公楼,建筑物总高度152m,采用型钢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体系,楼面梁采用钢梁,核心筒采用普通钢筋混凝土,经计算地下室顶板可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该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抗震设计时,相应水平地震作用的内力标准值 该结构中框架柱数量各层保持不变,按侧向刚度分配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如下:结构基底总剪力标准值V
0
=29000kN,各层框架承担的地震剪力标准值最大值V
f,max
=3828kN。某楼层框架承担的地震剪力标准值V
f
=3400kN,该楼层某柱的柱底弯矩标准值M=596kN·m,剪力标准值V=156kN。试问:该柱进行抗震设计时,相应于水平地震作用的内力标准值M(kN·m)、N(kN)最小取下列何项数值时,才能满足规范、规程对框架部分多道防线概念设计的最低要求
A.600,160
B.670,180
C.1010,265
D.1100,270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某24层商住楼,现浇钢筋混凝土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如图所示。一层为框支层,层高6.0m,二至二十四层布置剪力墙,层高3.0m,首层室内外地面高差0.45m,高度75.45m。抗震设防烈度8度,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20g,场地类别Ⅱ类,结构基本自振周期T
1
=1.6s。混凝土强度等级:底层墙、柱为C40(f
c
=19.1N/mm
2
,f
t
=1.71N/mm
2
),板C35(f
c
=16.7N/mm
2
,f
t
=1.57N/mm
2
),其他层墙、板为C30(f
c
=14.3N/mm
2
)。钢筋均采用HRB335级(
,f
y
=300N/mm
2
)。
关于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的观点 以下关于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的4种观点: Ⅰ.扭转周期比大于0.9的结构(不含混合结构)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 Ⅱ.结构宜限制出现过多的内部、外部赘余度; Ⅲ.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振型可存在较大差异,但结构周期宜相近; Ⅳ.控制薄弱层使之有足够的变形能力,又不使薄弱层发生转移。 试问:针对上述观点是否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相关要求的判断,下列何项正确
A.Ⅰ、Ⅱ正确,Ⅲ、Ⅳ错误
B.Ⅱ、Ⅲ正确,Ⅰ、Ⅳ错误
C.Ⅰ、Ⅱ错误,Ⅲ、Ⅳ正确
D.Ⅰ、Ⅳ正确,Ⅱ、Ⅲ错误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某底部带转换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丙类建筑,建于Ⅱ类建筑场地。该建筑物地上31层,地下2层;地下室在主楼平面以外部分,无上部结构。地下室顶板±0.000处可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纵向两榀边框架在第三层转换层设置托柱转换梁,如图所示。上部结构和地下室混凝土强度等级均采用C40。
关于高层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的观点 下列关于高层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的观点,哪一项不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的要求
A.选定性能目标应不低于“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和大震不倒”的性能设计目标
B.结构构件承载力按性能3要求进行中震复核时,承载力按标准值复核,不计入作用分项系数、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和内力调整系数,材料强度取标准值
C.结构构件地震残余变形按性能3要求进行中震复核时,整个结构中变形最大部位的竖向构件,其弹塑性位移角限值,可取常规设计时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
D.结构构件抗震构造按性能3要求确定抗震等级时,当构件承载力高于多遇地震提高1度的要求时,构造所对应的抗震等级可降低1度,且不低于6度采用,不包括影响混凝土构件正截面承载力的纵向受力钢筋的构造要求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某底层带托柱转换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筒体结构办公楼,地下一层,地上25层,地下-6.0m,地上一至二层高均为4.5m,其余各层层高均为3.3m,房屋高度为85.2m,转换层位于地上二层,如图所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设计分组为第一组,丙类建筑,Ⅲ类场地,混凝土强度等级:地上二层及以下均为C50,地上三至五层为C40,其余各层均为C35。
转换柱加密区箍筋的体积配箍率 假定某转换柱的抗震等级为一级,其截面尺寸为900mm×9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0(f
c
=23.1N/mm
2
,f
t
=1.89N/mm
2
),纵筋和箍筋分别采用HRB400(f
y
=360N/mm
2
)和HRB335(f
y
=300N/mm
2
),箍筋形式为井字复合箍,柱考虑地震作用效应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为N=9350kN。试问:该转换柱加密区箍筋的体积配箍率p
v
(%)最小取下列何项数值时才能满足规范、规程规定的最低要求
A.1.50
B.1.20
C.0.90
D.0.80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某40层高层办公楼,建筑物总高度152m,采用型钢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体系,楼面梁采用钢梁,核心筒采用普通钢筋混凝土,经计算地下室顶板可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该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柱所能承受的考虑地震组合满足轴压比限值的轴力最大设计值 首层某型钢混凝土柱的剪跨比不大于2,其截面为1100mm×1100mm,按规范配置普通钢筋,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5(f
c
=29.7N/mm
2
),内十字形钢骨面积为51875mm
2
(f
a
=295N/mm
2
),如图下所示。试问:该柱所能承受的考虑地震组合满足轴压比限值的轴力最大设计值(kN)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A.34900
B.34780
C.32300
D.29800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某24层商住楼,现浇钢筋混凝土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如图所示。一层为框支层,层高6.0m,二至二十四层布置剪力墙,层高3.0m,首层室内外地面高差0.45m,高度75.45m。抗震设防烈度8度,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20g,场地类别Ⅱ类,结构基本自振周期T
1
=1.6s。混凝土强度等级:底层墙、柱为C40(f
c
=19.1N/mm
2
,f
t
=1.71N/mm
2
),板C35(f
c
=16.7N/mm
2
,f
t
=1.57N/mm
2
),其他层墙、板为C30(f
c
=14.3N/mm
2
)。钢筋均采用HRB335级(
,f
y
=300N/mm
2
)。
关于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的观点 以下关于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的4种观点: Ⅰ.分段搭设的悬挑脚手架,每段高度不得超过25m; Ⅱ.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体的里表温差不宜大于25℃,混凝土浇筑表面与大气温差不宜大于20℃; Ⅲ.混合结构核心筒应先于钢框架或型钢混凝土框架施工,高差宜控制在4~8层,并应满足施工工序的穿插要求; Ⅳ.常温施工时,柱、墙体拆模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1.2N/mm
2
。 试问:针对上述观点是否符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相关要求的判断,下列何项正确
A.Ⅰ、Ⅱ正确,Ⅲ、Ⅳ错误
B.Ⅰ、Ⅲ正确,Ⅱ、Ⅳ错误
C.Ⅱ、Ⅲ正确,Ⅰ、Ⅳ错误
D.Ⅲ、Ⅳ正确,Ⅰ、Ⅱ错误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某底层带托柱转换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筒体结构办公楼,地下一层,地上25层,地下-6.0m,地上一至二层高均为4.5m,其余各层层高均为3.3m,房屋高度为85.2m,转换层位于地上二层,如图所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设计分组为第一组,丙类建筑,Ⅲ类场地,混凝土强度等级:地上二层及以下均为C50,地上三至五层为C40,其余各层均为C35。
柱上端和下端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弯矩设计值 地上第二层某转换柱KZZ,如下题图所示,假定该柱的抗震等级为一级,柱上端和下端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弯矩组合值分别为580kN·m、450kN·m,柱下端节点A左右梁端相应的同向组合弯矩设计值之和∑M
b
=1100kN·m。假设转换柱KZZ在节点A处按弹性分析的上、下柱端弯矩相等。试问:在进行柱截面设计时,该柱上端和下端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弯矩设计值M
t
、M
b
(kN·m)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A.870,770
B.870,675
C.810,770
D.810,675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某底层带托柱转换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筒体结构办公楼,地下一层,地上25层,地下-6.0m,地上一至二层高均为4.5m,其余各层层高均为3.3m,房屋高度为85.2m,转换层位于地上二层,如图所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设计分组为第一组,丙类建筑,Ⅲ类场地,混凝土强度等级:地上二层及以下均为C50,地上三至五层为C40,其余各层均为C35。
转角处边缘构件中的箍筋最小配置 假定地面以上第六层核心筒的抗震等级为二级,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5(f
c
=16.7N/mm
2
,f
t
=1.57N/mm
2
),筒体转角处剪力墙边缘构件的配筋形式如下图所示,墙肢底截面的轴压比为0.42,箍筋采用HPB300(f
yv
=270N/mm
2
)级钢筋,纵筋保护层厚为30mm。试问:转角处边缘构件中的箍筋最小采用下列何项配置时,才能满足规范、规程的最低构造要求 提示:计算复合箍筋的体积配箍率时,应扣除重叠部分的箍筋体积。
A.
10@80 B.
10@100 C.
10@125 D.
10@150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某高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其抗震等级为二级,框架梁局部配筋如图所示,梁、柱混凝土强度等级C40(f
c
=19.1N/mm
2
),梁纵筋为HRB400(f
y
=360N/mm
2
),箍筋HRB335(f
y
=300N/mm
2
),a
s
=60mm。
仅从框架抗震构造措施方面考虑,合理配筋 关于梁端A—A剖面处纵向钢筋的配置,如果仅从框架抗震构造措施方面考虑,下列何项配筋相对合理 提示: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作答。 A.A
s1
=4
28,A
s2
=4
25,A
s
=4
25 B.A
s1
=4
28,A
s2
=4
25,A
s
=4
28 C.A
s1
=4
28,A
s2
=4
28,A
s
=4
28 D.A
s1
=4
28,A
s2
=4
28,A
s
=4
25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某底层带托柱转换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筒体结构办公楼,地下一层,地上25层,地下-6.0m,地上一至二层高均为4.5m,其余各层层高均为3.3m,房屋高度为85.2m,转换层位于地上二层,如图所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设计分组为第一组,丙类建筑,Ⅲ类场地,混凝土强度等级:地上二层及以下均为C50,地上三至五层为C40,其余各层均为C35。
每根暗撑纵筋的截面积 假定地面以上第二层(转换层)核心筒的抗震等级为二级,核心筒中某连梁截面尺寸400mm×1200mm,净跨l
n
=1200mm,如下图所示。连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0(f
c
=23.1N/mm
2
,f
t
=1.89N/mm
2
),连梁梁端有地震作用组合的最不利组合弯矩设计值(同为顺时针方向)如下:左端
=815kN·m;右端
=-812kN·m;梁端有地震作用组合的剪力V
b
=1360kN。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按简支梁计算的梁端剪力设计值为V
Gb
=54kN,连梁中设置交叉暗撑,暗撑纵筋采用HRB400(f
y
=360N/mm
2
)级钢筋,暗撑与水平线夹角为40°。试问:计算所需的每根暗撑纵筋的截面积A
s
(mm)与下列何项的配筋面积最为接近
提示: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计算。 A.4
28 B.4
32 C.4
36 D.4
40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某高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其抗震等级为二级,框架梁局部配筋如图所示,梁、柱混凝土强度等级C40(f
c
=19.1N/mm
2
),梁纵筋为HRB400(f
y
=360N/mm
2
),箍筋HRB335(f
y
=300N/mm
2
),a
s
=60mm。
柱纵向钢筋最小配筋 假定该建筑物较高,其所在建筑场地类别为Ⅳ类,计算表明该结构角柱为小偏心受拉,其计算纵筋面积A
s
=3600mm
2
,采用HRB400级钢筋(f
y
=360N/mm
2
),配置如下图所示。试问:该柱纵向钢筋最小取下列何项配筋时才能满足规范、规程的最低要求
A.12
25 B.4
25(角筋)+8
20 C.12
22 D.12
20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某商住楼地上16层地下2层(未示出),系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如图所示(仅表示1/2,另一半对称),2~16层均匀布置剪力墙,其中第①、②、④、⑥、⑦轴线剪力墙落地,第③、⑤轴线为框支剪力墙。该建筑位于7度地震区,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场地类别Ⅲ类,结构基本周期为1s。墙、柱混凝土强度等级:底层及地下室为C50(f
c
=23.1N/mm
2
),其他层为C30(f
c
=14.3N/mm
2
),框支柱截面为800mm×900mm。
提示:(1)计算方向仅为横向;(2)剪力墙墙肢满足稳定性要求。
墙的最小厚度 假定承载力满足要求,试判断第④轴线落地剪力墙在第三层时墙的最小厚度b
w
(mm)应为下列何项数值时,才能满足《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的最低要求
A.160
B.180
C.200
D.220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某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浇筑为穿层柱、柱顶支承托柱转换梁,如图所示。该穿层柱抗震等级为一级,实际高度L=10m,考虑柱端约束条件的计算长度系数μ=1.3,采用钢管混凝土柱,钢管钢材采用Q345(f
a
=300N/mm
2
),外径D=1000mm,壁厚20mm;核心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0(f
c
=23.1N/mm
2
)。
提示:(1)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作答;(2)按有侧移框架计算。穿层柱按轴心受压短柱计算的承载力设计值 试问:该穿层柱按轴心受压短柱计算的承载力设计值N
0
(kN)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A.24000
B.26000
C.28000
D.47500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某商住楼地上16层地下2层(未示出),系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如图所示(仅表示1/2,另一半对称),2~16层均匀布置剪力墙,其中第①、②、④、⑥、⑦轴线剪力墙落地,第③、⑤轴线为框支剪力墙。该建筑位于7度地震区,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场地类别Ⅲ类,结构基本周期为1s。墙、柱混凝土强度等级:底层及地下室为C50(f
c
=23.1N/mm
2
),其他层为C30(f
c
=14.3N/mm
2
),框支柱截面为800mm×900mm。
提示:(1)计算方向仅为横向;(2)剪力墙墙肢满足稳定性要求。
横向落地剪力墙的最小厚度 假定承载力满足要求,第一层各轴线横向剪力墙厚度相同,第二层各轴线横向剪力墙厚度均为200mm。试问:第一层横向落地剪力墙的最小厚度b
w
(mm)为下列何项数值时,才能满足《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有关侧向刚度的最低要求 提示:(1)一层和二层混凝土剪变模量之比为G
1
/G
2
=1.15;(2)第二层全部剪力墙在计算方向(横向)的有效截面面积A
w2
=22.96m
2
。
A.200
B.250
C.300
D.350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某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浇筑为穿层柱、柱顶支承托柱转换梁,如图所示。该穿层柱抗震等级为一级,实际高度L=10m,考虑柱端约束条件的计算长度系数μ=1.3,采用钢管混凝土柱,钢管钢材采用Q345(f
a
=300N/mm
2
),外径D=1000mm,壁厚20mm;核心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0(f
c
=23.1N/mm
2
)。
提示:(1)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作答;(2)按有侧移框架计算。柱考虑偏心率影响的承载力折减系数 假定考虑地震作用组合时,轴向压力设计值N=25900kN,按弹性分析的柱顶、柱底截面的弯矩组合值分别为M
t
=1100kN·m、M
b
=1350kN·m。试问:该穿层柱考虑偏心率影响的承载力折减系数
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A.0.55
B.0.65
C.0.75
D.0.85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某42层高层住宅,采用现浇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层高为3.2m,房屋高度134.7m,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抗震设防烈度7度,Ⅱ类场地,丙类建筑。采用C40混凝土,纵向钢筋和箍筋分别采用HRB400(
)和HRB335(
)钢筋。边缘构件阴影部分的纵筋及箍筋的配置 7层某剪力墙(非短肢墙)边缘构件如下图所示,阴影部分为纵向钢筋配筋范围,墙肢轴压比μ
N
=0.4,纵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30mm。试问:该边缘构件阴影部分的纵筋及箍筋选用下列何项能满足规范、规程的最低抗震构造要求 提示:(1)计算体积配箍率时,不计入墙的水平分布钢筋;(2)箍筋体积配箍率计算时,扣除重叠部分箍筋。
A.8
18;
8@100 B.8
20;
8@100 C.8
18;
10@100 D.8
20;
10@100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某商住楼地上16层地下2层(未示出),系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如图所示(仅表示1/2,另一半对称),2~16层均匀布置剪力墙,其中第①、②、④、⑥、⑦轴线剪力墙落地,第③、⑤轴线为框支剪力墙。该建筑位于7度地震区,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场地类别Ⅲ类,结构基本周期为1s。墙、柱混凝土强度等级:底层及地下室为C50(f
c
=23.1N/mm
2
),其他层为C30(f
c
=14.3N/mm
2
),框支柱截面为800mm×900mm。
提示:(1)计算方向仅为横向;(2)剪力墙墙肢满足稳定性要求。
底层每根框支柱承受的地震剪力标准值 1~16层总重力荷载代表值为246000kN。假定该建筑物底层为薄弱层,地震作用分析计算出的对应于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底层地震剪力为V
Ek
=16000kN,试问:底层每根框支柱承受的地震剪力标准值V
Ekc
(kN)最小取下列何项数值时,才能满足《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的最低要求
A.150
B.240
C.320
D.400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某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浇筑为穿层柱、柱顶支承托柱转换梁,如图所示。该穿层柱抗震等级为一级,实际高度L=10m,考虑柱端约束条件的计算长度系数μ=1.3,采用钢管混凝土柱,钢管钢材采用Q345(f
a
=300N/mm
2
),外径D=1000mm,壁厚20mm;核心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0(f
c
=23.1N/mm
2
)。
提示:(1)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作答;(2)按有侧移框架计算。穿层柱轴向受压承载力设计值与按轴心受压短柱计算的承载力设计值之比 假定该穿层柱考虑偏心率影响的承载力折减系数
=0.60,
。试问:该穿层柱轴向受压承载力设计值(N
u
)与按轴心受压短柱计算的承载力设计值N
0
之比值
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A.0.32
B.0.41
C.0.53
D.0.61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某42层高层住宅,采用现浇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层高为3.2m,房屋高度134.7m,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抗震设防烈度7度,Ⅱ类场地,丙类建筑。采用C40混凝土,纵向钢筋和箍筋分别采用HRB400(
)和HRB335(
)钢筋。反向地震作用的内力设计值 底层某双肢剪力墙如下图所示。假定,墙肢1在横向正、反向水平地震作用下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内力计算值见表1;墙肢2相应于墙肢1的正、反向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内力计算值见表2。试问:墙肢2进行截面设计时,其相应于反向地震作用的内力设计值M(kN·m)、V(kN)、N(kN)应取下列何组数值
表1 (墙肢1)
M/(kN·m)
V/kN
N/kN
X向正向水平地震作用
3000
600
12000(压力)
X向反向水平地震作用
-3000
-600
-1000(拉力)
表2 (墙肢2)
M/(kN·m)
V/kN
N/kN
X向正向水平地震作用
5000
1000
900(压力)
X向反向水平地震作用
-5000
-1000
14000(拉力)
提示:(1)剪力墙端部受压(拉)钢筋合力点到受压(拉)区边缘的距离
=a
s
=200mm;(2)不考虑翼缘,按矩形截面计算。
A.5000、1600、14000
B.5000、2000、17500
C.6250、1600、17500
D.6250、2000、14000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某商住楼地上16层地下2层(未示出),系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如图所示(仅表示1/2,另一半对称),2~16层均匀布置剪力墙,其中第①、②、④、⑥、⑦轴线剪力墙落地,第③、⑤轴线为框支剪力墙。该建筑位于7度地震区,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场地类别Ⅲ类,结构基本周期为1s。墙、柱混凝土强度等级:底层及地下室为C50(f
c
=23.1N/mm
2
),其他层为C30(f
c
=14.3N/mm
2
),框支柱截面为800mm×900mm。
提示:(1)计算方向仅为横向;(2)剪力墙墙肢满足稳定性要求。
确定相应于烟囱基本自振周期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某环形截面钢筋混凝土烟囱,如图所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设计分组为第二组,场地类别为Ⅲ类。试确定相应于烟囱基本自振周期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提示:按《烟囱设计规范》(GB 50051—2013)计算烟囱基本自振周期。
A.0.021
B.0.027
C.0.033
D.0.038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某商住楼地上16层地下2层(未示出),系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如图所示(仅表示1/2,另一半对称),2~16层均匀布置剪力墙,其中第①、②、④、⑥、⑦轴线剪力墙落地,第③、⑤轴线为框支剪力墙。该建筑位于7度地震区,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场地类别Ⅲ类,结构基本周期为1s。墙、柱混凝土强度等级:底层及地下室为C50(f
c
=23.1N/mm
2
),其他层为C30(f
c
=14.3N/mm
2
),框支柱截面为800mm×900mm。
提示:(1)计算方向仅为横向;(2)剪力墙墙肢满足稳定性要求。
关于剪力墙结构抗震设计的观点 下列关于高层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抗震设计的观点,哪一项不符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的要求
A.剪力墙墙肢宜尽量减小轴压比,以提高剪力墙的抗剪承载力
B.楼面梁与剪力墙平面外相交时,对于梁截面高度与墙肢厚度之比小于2的楼面梁,可通过支座弯矩调幅实现梁端半刚接设计,减少剪力墙平面外弯矩
C.进行墙体稳定验算时,对于翼缘截面高度小于截面厚度2倍的剪力墙,考虑翼墙的作用,但应满足整体稳定的要求
D.剪力墙结构存在较多各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大于4但不大于8的剪力墙时,只要墙肢厚度大于300mm,在规定的水平地震作用下,该部分较短剪力墙承担的底部倾覆力矩可大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某商住楼地上16层地下2层(未示出),系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如图所示(仅表示1/2,另一半对称),2~16层均匀布置剪力墙,其中第①、②、④、⑥、⑦轴线剪力墙落地,第③、⑤轴线为框支剪力墙。该建筑位于7度地震区,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场地类别Ⅲ类,结构基本周期为1s。墙、柱混凝土强度等级:底层及地下室为C50(f
c
=23.1N/mm
2
),其他层为C30(f
c
=14.3N/mm
2
),框支柱截面为800mm×900mm。
提示:(1)计算方向仅为横向;(2)剪力墙墙肢满足稳定性要求。
关于高层混凝土结构重力二阶效应的观点 下列关于高层混凝土结构重力二阶效应的观点,哪一项相对准确
A.当结构满足规范要求的顶点位移和层间位移限值时,高度较低的结构重力二阶效应的影响较小
B.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重力附加弯矩大于初始弯矩的10%时,应计入重力二阶效应的影响,风荷载作用时,可不计入
C.框架柱考虑多遇地震作用产生的重力二阶效应的内力时,尚应考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承载力计算时需要考虑的重力二阶效应
D.重力二阶效应影响的相对大小主要与结构的侧向刚度和自重有关,随着结构侧向刚度的降低,重力二阶效应的不利影响呈非线性关系急剧增长,结构侧向刚度满足水平位移限值要求,有可能不满足结构的整体稳定要求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问答题
某商住楼地上16层地下2层(未示出),系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如图所示(仅表示1/2,另一半对称),2~16层均匀布置剪力墙,其中第①、②、④、⑥、⑦轴线剪力墙落地,第③、⑤轴线为框支剪力墙。该建筑位于7度地震区,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场地类别Ⅲ类,结构基本周期为1s。墙、柱混凝土强度等级:底层及地下室为C50(f
c
=23.1N/mm
2
),其他层为C30(f
c
=14.3N/mm
2
),框支柱截面为800mm×900mm。
提示:(1)计算方向仅为横向;(2)剪力墙墙肢满足稳定性要求。
从结构体系、净高要求及楼层结构混凝土用量考虑,方案的相对合理性 某拟建现浇钢筋混凝土高层办公楼,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0.2g),丙类建筑,Ⅱ类建筑场地,平、剖面如图所示。地上18层,地下2层,地下室顶板±0.000处可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房屋高度受限,最高不超过60.3m,室内结构构件(梁或板)底净高不小于2.6m,建筑面层厚50mm。方案比较时,假定±0.000以上标准层平面构件截面满足要求,如果从结构体系、净高要求及楼层结构混凝土用量考虑,下列四种方案中哪种方案相对合理
A.方案一:室内无柱,外框梁L1(500X 800),室内无梁,400厚混凝土平板楼盖
B.方案二:室内A、B处设柱,外框梁L1(400×700),梁板结构,沿柱中轴线设框架梁L2(400×700),无次梁,300厚混凝土楼板
C.方案三:室内A、B处设柱,外框梁L1(400×700),梁板结构,沿柱中轴线设框架梁L2(800×450),无次梁,200厚混凝土楼板
D.方案四:室内A、B处设柱,外框梁L1,沿柱中轴线设框架梁L2,L1、L2同方案三,梁板结构,次梁L3(200×400),100厚混凝土楼板
答案:
[解析] 根据结构体系,《高规》(JGJ 3—2010)第9.1.5条,抗震设计大于12m时,宜采取增设内柱的措施,排...
点击查看完整答案
单项选择题
某商住楼地上16层地下2层(未示出),系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如图所示(仅表示1/2,另一半对称),2~16层均匀布置剪力墙,其中第①、②、④、⑥、⑦轴线剪力墙落地,第③、⑤轴线为框支剪力墙。该建筑位于7度地震区,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场地类别Ⅲ类,结构基本周期为1s。墙、柱混凝土强度等级:底层及地下室为C50(f
c
=23.1N/mm
2
),其他层为C30(f
c
=14.3N/mm
2
),框支柱截面为800mm×900mm。
提示:(1)计算方向仅为横向;(2)剪力墙墙肢满足稳定性要求。
结构布置合理,减墙方案的合理性 某16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办公室,房屋高度为64.3m,如图所示,楼板无削弱。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丙类建筑、Ⅱ级建筑场地。假定,方案比较时,发现X、Y方向每向可以减少两片剪力墙(减墙后结构承载力及刚度满足规范要求)。试问:如果仅从结构布置合理性考虑,下列四种减墙方案中哪种方案相对合理
A.X向:W
1
;Y向:W
5
B.X向:W
2
;Y向:W
6
C.X向:W
3
;Y向:W
4
D.X向:W
2
;Y向:W
7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某商住楼地上16层地下2层(未示出),系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如图所示(仅表示1/2,另一半对称),2~16层均匀布置剪力墙,其中第①、②、④、⑥、⑦轴线剪力墙落地,第③、⑤轴线为框支剪力墙。该建筑位于7度地震区,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场地类别Ⅲ类,结构基本周期为1s。墙、柱混凝土强度等级:底层及地下室为C50(f
c
=23.1N/mm
2
),其他层为C30(f
c
=14.3N/mm
2
),框支柱截面为800mm×900mm。
提示:(1)计算方向仅为横向;(2)剪力墙墙肢满足稳定性要求。
楼层扭转位移比控制值验算时,其扭转位移比的取值 某20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办公楼,某层层高3.5m,楼板自外围竖向构件外挑,多遇水平地震标准值作用下,楼层平面位移如图所示。该层层间位移采用各振型位移的CQC组合值,如表1所示;整体分析时采用刚性楼盖假定,在振型组合后的楼层地震剪力换算的水平力作用下楼层层间位移,如表2所示。试问:该楼层扭转位移比控制值验算时,其扭转位移比应取下列何组数值
表1
Δu
A
/mm
Δu
B
/mm
Δu
C
/mm
Δu
D
/mm
Δu
E
/mm
不考虑偶然偏心
2.9
2.7
2.2
2.1
2.40
考虑偶然偏心
3.5
3.3
2.0
1.8
2.5
考虑双向地震作用
3.8
3.6
2.1
2.0
2.7
表2
Δu
A
/mm
Δu
B
/mm
Δu
C
/mm
Δu
D
/mm
Δu
E
/mm
不考虑偶然偏心
3.0
2.8
2.3
2.2
2.5
考虑偶然偏心
3.5
3.4
2.0
1.9
2.5
考虑双向地震作用
4.0
3.8
2.2
2.0
2.8
表中 Δu
A
——同一侧楼层角点(挑板)处最大层间位移; Δu
B
——同一侧楼层角点处竖向构件最大层间位移; Δu
C
——同一侧楼层角点(挑板)处最小层间位移; Δu
D
——同一侧楼层角点处竖向构件最小层间位移; Δu
E
——楼层所有竖向构件平均层间位移。
A.1.25
B.1.28
C.1.31
D.1.36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某商住楼地上16层地下2层(未示出),系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如图所示(仅表示1/2,另一半对称),2~16层均匀布置剪力墙,其中第①、②、④、⑥、⑦轴线剪力墙落地,第③、⑤轴线为框支剪力墙。该建筑位于7度地震区,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场地类别Ⅲ类,结构基本周期为1s。墙、柱混凝土强度等级:底层及地下室为C50(f
c
=23.1N/mm
2
),其他层为C30(f
c
=14.3N/mm
2
),框支柱截面为800mm×900mm。
提示:(1)计算方向仅为横向;(2)剪力墙墙肢满足稳定性要求。
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
t
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T
1
之比 某平面不规则的现浇钢筋混凝土高层结构,整体分析时采用刚性楼盖假定计算,结构自振周期如表所示。试问:对结构扭转不规则判断时,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
t
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
1
之比值最接近下列何项数值
表
不考虑偶然偏心
考虑偶然偏心
扭转方向因子
T
1
2.8
3.0(2.5)
0.0
T
2
2.7
2.8(2.3)
0.1
T
3
2.6
2.8(2.3)
0.3
T
4
2.3
2.6(2.1)
0.6
T
5
2.0
2.2(1.9)
0.7
A.0.71
B.0.82
C.0.87
D.0.93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某商住楼地上16层地下2层(未示出),系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如图所示(仅表示1/2,另一半对称),2~16层均匀布置剪力墙,其中第①、②、④、⑥、⑦轴线剪力墙落地,第③、⑤轴线为框支剪力墙。该建筑位于7度地震区,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场地类别Ⅲ类,结构基本周期为1s。墙、柱混凝土强度等级:底层及地下室为C50(f
c
=23.1N/mm
2
),其他层为C30(f
c
=14.3N/mm
2
),框支柱截面为800mm×900mm。
提示:(1)计算方向仅为横向;(2)剪力墙墙肢满足稳定性要求。
框架梁配筋 某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等级为一级,梁局部平面图如图所示。梁L1截面300mm×500mm(h
0
=440mm),混凝土强度等级C30(f
c
=14.3N/mm
2
),纵筋采用HRB400(
)(f
y
=360N/mm
2
),箍筋采用HRB335(
)。关于梁L1两端截面A、C梁顶配筋及跨中截面B梁底配筋(通长,伸入两端梁、柱内,且满足锚固要求),有以下4组配置。试问:哪一组配置与规范、规程的最低构造要求最为接近 提示:不必验算梁抗弯、抗剪承载力。
A.
B.
C.
D.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某普通办公楼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房屋高度116.3m,地上31层,地下2层,三层设转换层,采用桁架转换构件,平、剖面如图所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0.1g),丙类建筑,设计地震分组第二组,Ⅱ类建筑场地,地下室顶板±0.00处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
控制罕遇地震作用下薄弱层的层间位移,参数取值 该结构需控制罕遇地震作用下薄弱层的层间位移。假定主体结构采用等效弹性方法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弹塑性计算分析时,结构总体上刚刚进入屈服阶段。电算程序需输入的计算参数分别为连续刚度折减系数S1;结构阻尼比S2;特征周期值S3。试问:下列各组参数中(依次为S1、S2、S3),其中哪一组相对准确
A.0.4、0.06、0.45
B.0.4、0.06、0.40
C.0.5、0.05、0.45
D.0.2、0.06、0.40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某普通办公楼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房屋高度116.3m,地上31层,地下2层,三层设转换层,采用桁架转换构件,平、剖面如图所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0.1g),丙类建筑,设计地震分组第二组,Ⅱ类建筑场地,地下室顶板±0.00处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
结构竖向规则性判断时,宜取哪种方法及结果作为结构竖向不规则的判断 假定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求得的2~4层的水平地震剪力标准值(V
i
)及相应层间位移值(Δ
i
)见表。在P=1000kN水平力作用下,按下图模型计算的位移分别为Δ
1
=7.8mm;Δ
2
=6.2mm。试问:进行结构竖向规则性判断时,宜取下列哪种方法及结果作为结构竖向不规则的判断根据 提示:三层转换层按整层计。
表
2层
3层
4层
V
i
(kN)
900
1500
900
Δ
i
(mm)
3.5
3.0
2.1
A.等效剪切刚度比验算方法,侧向刚度比不满足要求
B.楼层侧向刚度比验算方法,侧向刚度比不满足规范要求
C.考虑层高修正的楼层侧向刚度比验算方法,侧向刚度比不满足规范要求
D.等效侧向刚度比验算方法,等效刚度比不满足规范要求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某70层办公楼,平、立面如图所示,采用钢筋混凝土筒中筒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丙类建筑,Ⅱ类建筑场地。房屋高度地面以上为250m,质量和刚度沿竖向分布均匀。已知小震弹性计算时,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求得的底部地震剪力为16000kN,最大层间位移角出现在k层,θ
k
=1/600。
进行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时,选用哪一组地震波最为合理 该结构性能化设计时,需要进行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补充计算,现有7条实际地震记录加速度时程曲线P1~P7和4组人工模拟加速度时程曲线RP1~RP4,假定任意7条实际记录地震波及人工波的平均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在统计意义上相符,各条时程曲线同一软件计算所得的结构底部剪力见表1。试问:进行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时,选用下列哪一组地震波最为合理
表1
P1
P2
P3
P4
P5
P6
P7
V/kN(小震弹性)
14000
13000
9600
13500
11000
9700
12000
V/kN(大震)
72000
66000
60000
69000
63500
60000
62000
表2
RP1
RP2
RP3
RP4
W/kN(小震弹性)
14500
10700
14000
12000
V/kN(大震)
70000
58000
72000
63500
A.P1、P2、P4、P5、RP1、RP2、RP4
B.P1、P2、P4、P5、P7、RP1、RP4
C.P1、P2、P4、P5、P7、RP2、RP4
D.P1、P2、P3、P4、P5、RP1、RP4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某70层办公楼,平、立面如图所示,采用钢筋混凝土筒中筒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丙类建筑,Ⅱ类建筑场地。房屋高度地面以上为250m,质量和刚度沿竖向分布均匀。已知小震弹性计算时,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求得的底部地震剪力为16000kN,最大层间位移角出现在k层,θ
k
=1/600。
估算的大震下楼层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参与值 假定正确选用的7条时程曲线分别为AP1~AP7,同一软件计算所得的第k层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同一层)见下表。试问:估算大震下该层的弹塑性层问位移角参考值最接近下列何项数值 提示: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作答。
表
Δu/h(小震)
Δu/h(大震)
AP1
1/725
1/125
AP2
1/870
1/150
AP3
1/815
1/140
AP4
1/1050
1/175
AP5
1/945
1/160
AP6
1/81 5
1/140
AP7
1/725
1/125
A.1/90
B.1/100
C.1/125
D.1/145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