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25 B.6.25 C.7.25 D.8.25
A.脂肪 B.蛋白质 C.矿物质 D.维生素
A.阶段性 B.行业性 C.规范性 D.社会性
A.对待工作可以应付了事 B.对待工作勤奋努力,精益求精,尽职尽责 C.努力工作只为挣钱养家 D.认真工作是为了受到领导、群众的好评
A.遵纪守法 B.诚实守信 C.科学发展 D.团结协作
A.与时俱进 B.礼之用,和为贵 C.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D.见利思义
A.12~14 B.20~22 C.24~26 D.28~32
A.职业选择意味着可以不断变换工作岗位 B.提倡自由选择职业会导致无政府主义 C.职业选择有利于个人自由的无限扩展 D.职业选择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维生素A B.维生素B1 C.维生素B12 D.维生素B3
A.半胱氨酸 B.酪氨酸 C.精氨酸 D.丝氨酸
A.生物价 B.氨基酸评分 C.蛋白质功效比值 D.蛋白质利用率
A.花生四烯酸和软脂酸 B.硬脂酸和花生四烯酸 C.二十二碳六烯酸和软脂酸 D.花生四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
A.钙、铁、碘 B.锰、铁、锌 C.铁、碘、锌 D.铜、碘、锌
A.0.2 B.0.3 C.0.6 D.0.9
A.钙和铁 B.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和铁 C.必需氨基酸和钙 D.维生素D和铁
A.乳糖 B.糖原 C.半乳糖 D.淀粉
A.2~4 B.3~5 C.4~6 D.5~7
A.20%~25% B.30%~35% C.25%~30% D.40%~45%
A.25 B.30 C.35 D.50
A.蔬菜 B.米饭 C.面粉 D.肉类
A.果冻 B.早餐饼 C.酱油 D.冰激凌
A.腌渍保藏 B.高温杀菌法 C.熏制法 D.辐射保藏法
A.大米 B.高粱 C.玉米 D.木薯
A.口蹄疫病毒 B.鼻疽杆菌 C.炭疽杆菌 D.布氏杆菌
A.增加香味 B.防止蛋白质腐败 C.保持水分 D.阻断亚硝铵合成
A.甲醛 B.杂醇油 C.甲醇 D.氢氰酸
A.榨油,加碱、水洗法 B.碾压加工法 C.加水搓洗法 D.挑选霉粒法
A.干眼病 B.佝偻病 C.脚气病 D.癞皮病
A.1982 B.1985 C.1989 D.1993
A.铁 B.叶酸 C.蛋白质 D.维生素B2
A.检查个体摄入量过高的可能 B.作为健康个体营养素摄入量的目标 C.评估人群中摄入不足的比例 D.作为群体营养素摄入量的目标
A.分析营养问题 B.收集营养教育材料 C.有针对性地设计营养教育计划 D.执行营养教育计划
A.类黄酮 B.多酚类 C.皂苷类 D.有机硫化合物 E.植物凝血素
A.腹泻、皮炎、出血 B.皮炎、痴呆、腹泻 C.痴呆、脱发、腹泻 D.皮炎、腹泻、疲倦
A.社会学方法 B.社会认识学方法 C.社会心理学方法 D.社会价值学方法
A.心 B.肝 C.脾 D.肾
A.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B.NRVs C.DRIs D.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A.260 B.390 C.420 D.630
A.>50 B.>40 C.20-40 D.<20
A.游离原卟啉浓度升高 B.血红蛋白浓度下降 C.运铁蛋白浓度升高 D.出现临床症状
A.骨痛 B.O型腿 C.肌无力 D.骨压痛
A.皮肤症状 B.免疫功能下降 C.眼部症状 D.骨骼发育迟缓
A.尿核黄素测定 B.核黄素负荷实验 C.治疗实验 D.全血谷胱甘肽还原酶活力系数测定
A.食品清洁状态和耐储藏程度的指标 B.食品被粪便污染的指标 C.肠道致病菌污染的指标 D.食品腐败变质的指标
A.0. 5 B.1 C.5 D.10
A.1 B.2 C.3 D.4
A.油脂和盐B.奶类和豆类C.油脂D.蔬菜水果
A.15% B.25% C.30% D.50%
A.营养素损失系数(VRI) B.营养素损失常数(VFC) C.营养素损失率(VRF) D.营养素损失比(VRR)
A.大豆 B.牛奶 C.小麦 D.酸奶
A.1—2天 B.3—4天 C.一周 D.二周
A.赤小豆 B.大豆 C.芝麻 D.玉米
A.分子为特定时间所调查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 B.分子为一定时期暴露人群中新发生的病例数 C.由横断面调查获得的疾病频率 D.是一种静态指标
A.食物加工过程营养素损失率 B.食物从购买到可食部的重量变化损失率 C.食物摄入与剩余部分比 D.食物生熟之间营养素变化
A.制定目标,社区诊断,确定目标人群,营养干预计划 B.确定目标人群,制定目标,社区诊断,营养干预计划 C.社区诊断,制定目标,确定目标人群,营养干预计划 D.社区诊断,制定目标,营养干预计划和选择,确定目标人群
A.铁 B.锌 C.硒 D.硫胺素
A.平衡需要量 (EAR) B.推荐的营养素供给量(RDA) C.推荐摄入量 (RNI) D.适宜摄入量(AI)
A.馒头 B.柚子 C.酸奶 D.牛肉
A.维生素C B.维生素B1 C.维生素A D.维生素B2
A.青椒 B.白菜 C.油菜 D.芹菜
A.卵磷脂 B.EPA C.花生四烯酸 D.DHA
A.蛋白质和热能 B.钙和维生素D C.锌 D.维生素A
A.确定运动目标 B.选择运动方式 C.确定运动速度 D.确定运动时间和频率
A.主观资料 B.评估 C.客观资料 D.计划
A.100 B.300 C.250 D.350
A.使之升高 B.使之降低 C.无变化 D.先升高,后降低
A.项目评价 B.制定经费预算 C.制定营养干预策略 D.制定项目目标
A.自身免疫 B.非特异性和特异性 C.内分泌 D.免疫分子
A.消化率 B.表现消化率 C.利用率 D.真消化率
A.过去称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B.因摄食而引起的能量额外消耗 C.这种额外能量消耗有体温升高 D.这种额外能量消耗与摄食无关
A.着色剂 B.防腐剂 C.抗氧化剂 D.发色剂
A.200 B.300 C.400 D.500
A.脂肪 B.蛋白质 C.矿物质 D.乳糖
A.供给婴儿生长需要 B.恢复孕期铁丢失 C.预防婴儿缺铁性贫血 D.胎儿铁储备
A.增加红细胞 B.增加脂肪的储留 C.预防新生儿溶血 D.增强胎儿免疫
A.乳清蛋白 B.酪蛋白 C.短链脂肪酸 D.乳糖
A.9 B.8 C.7 D.6
A.神经毒 B.肝脏毒 C.肾脏毒 D.血液毒
A.感官检验 B.挥发性盐基氮 C.过氧化物值 D.菌落总数
A.组胺 B.龙葵素 C.皂 D.氰
A.类秋水仙碱 B.植物血凝素 C.皂素 D.龙葵素
A.维生素C B.维生素A C.钙 D.铁
A.粮谷 B.蔬菜 C.奶豆类 D.肉类
A.知识、态度、信息、服务的变化 B.营养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变化 C.行为和相关危险因素的变化 D.目标人群根据食品营养来选择食物
A.血红蛋白 B.醇溶蛋白 C.红血球 D.肌红蛋白
A.素质教育 B.德育教育 C.健康教育 D.价值观教育
A.甲苯 B.碳酸钠 C.氯仿 D.浓盐酸
A.25 B.30 C.35 D.40
A.面粉 B.大米 C.鸡蛋 D.牛肉
A.5% B.10% C.15% D.20%
A.1:2:1 B.1:1:1 C.2:2:1 D.1:2:2
A.氮平衡指数 B.蛋白质生物价 C.蛋白质净利用率 D.蛋白质功效比值
A.PDCAAS-AAS×n% B.PDCAAS=AAS×真消化率 C.PDCAAS=AAS×表现消化率 D.PDCAAS=AAS×氮吸收量
A.UL值的营养成分 B.RNI值的营养成分 C.DRIs值的营养成分 D.NRV值的营养成分
A.EAR与AL之间 B.EAR与UL之间 C.RNI与UL之间 D.RNI与AL之间
A.蛋白质变质 B.脂肪酸败 C.碳水化合物变质 D.蔬菜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