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1秒
B.0.12~0.2Q秒
C.<0.3.秒
D.0.06~0.10秒
E.<0.04秒
正常 P 波时间为
A.P 波
B.QRS 波
C.J 波
D.T 波
E.U 波
反映心室早期复极电变化的波
A.P-R 间期
B.PR 段
C.sr 段
D.QT 间期
E.TP 段
反映心室除极复极总时间的是
A.0 相
B.1 相
C.2 相
D.3 相
E.4 相
与Na+内流有关的是
反映心室晚期复极电变化的波
反映房室传导时间的是
与Ca2+内流有关的是
A.R 波
B.J 点
C.ST 段
动作电位 1 相大致相当于
动作电位相 0 相大致当于
A.二尖瓣型 P 波
B.肺性 P 波
C.逆行 P 波
D.低平 P 波
E.双向 P 波
提示左房肥大的 P 波是
A.预激综合征
B.β受体亢进综合征
C.早期复极综合征
D.SISuSm 综合征
E.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P-R 间期缩短常见于
提示右房肥大的 P 波是
A.单源性期前收缩
B.多源性期前收缩
C.多形性期前收缩
D.并行性期前收缩
E.插入性期前收缩
联律间期不等,波型不一致为
J 波常见于
联律间期不等,波型一致,但可出现融合波为
A.心内膜下心肌缺血
B.心外膜下心肌缺血
C.心内膜下心肌损伤
D.心外膜下心肌损伤
E.心肌梗死
ST 段抬高常提示
A.窦性心律失常
B.被动性异位心律失常
C.主动性异位心律失常
D.干扰
E.旁路传导
室性逸搏属
A.提早出现的房性 P 波
B.提早出现的正常 QRS 波
C.提早出现的窦性 P 波
D.提早出现的室性 QRS 波
E.长间歇后出现的室性 QRS 波
窦性期前收缩有
A.0°~90°
B.90°~120°
C.0°~30°
D.90°~±180°
E.-30°~-60°
正常心电轴为
房性心动过速属
室性逸搏有
无人区心电轴为
A.窦性心动过速
B.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C.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D.心房颤动
E.心室颤动
无 P 波,R-R 间期绝对规整,QRS 波形正常,且频率快,多见于
未见 P 波,R-RI 间期绝对不规整,QRS 波形态正常,多见于
A.房性心动过速
B.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C.慢旁路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D.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E.快旁路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R-p’间期<70 毫秒,提示
A.P-R 间期延长
B.P-R 间期缩短
C.P-R 间期正常
D.QT 问期延长
E.QT 间期缩短
L-G-L,综合征可出现
R-P’间期>70 毫秒,且 RP’/P’R<1,提示
A.Ⅱ导联
B.Ⅲ导联
C.AVR 导联
D.V1导联
E.V2导联
窦性 P 波时 P 波一定倒置的导联是
低血钙可出现
A.心房率 40~59 次/min
B.心房率 100~150 次/min
C.心房率 60~100 次/min
D.心房率 250~350 次 min
E.心房率 350~600 次/min
窦性心动过速
窦性 P 波时 P 波一定直立的导联是
心房扑动
正常 Q 波宽度为
A.Delta 波
B.Brugada 波
C.Osbord 波
D.Epsilod 波
E.Lardbda 波
预激综合征
A.右上肢(+),左上肢(-)
B.右上肢(-),左下肢(+)
C.右上肢(-),左上肢(+)
D.右上肢(+)左下肢(-)
E.左上肢(-)左下肢(+)
标Ⅱ导联的连接方式是
致心律失常右室发育不良心肌病
标Ⅲ导联的连接方式是
反映心室后继电位电变化的波
A.<0.11s
B.0.12~0.20s
C.<0.30s
D.0.06~0.10s
E.<0.04s
正常 P-R 间期
反映心房除极电变化的波
正常 QRS 波宽度
A.高血压
B.高血钙
C.低血钙
D.高血钾
E.冠心病
ST 段延长见于
A.P波高尖,PⅡ为0.28mV B.P波呈双峰,两峰间距为0.04s C.P波增宽为0.14s,振幅为0.25mV D.Rv5+SV1:4.2mV E.Vl导联R/S>1,Rv1+Sv5>1.05mV
右心房肥大
ST 段缩短见于
动作电位 2 相大致相当于
左心房肥大
A.不偏
B.轻度左偏
C.轻度右偏
D.显著左偏
E.显著右偏
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心电轴
动作电位 3 相大致相当于
左后分支传导阻滞,心电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