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三级公路,起讫桩号为K0+000~K4+300,双向两车道,里面结构形式为水泥混凝土路面。由于当地经济的发展,该路段已成为重要集散公路,路面混凝土出现脱空、错台、局部网状开裂等病害,对该段公路需进行路面改造。具有相应检测资质的检测单位采用探地雷达、弯沉仪对水泥混凝土板的脱空和结构层的均匀情况、路面承载能力进行了检测评估,设计单位根据检测评估结果对该路段进行路面改造方案设计。经专家会讨论,改造路面采用原水泥混凝土里面进行出之后加铺沥青混凝土面层的路面结构形式,如图所示:
施工中发生如下事件:
事件一:该改造路段中的K2+000~K3+200经过人口密集的村庄,设计方案在此路段设置隔离栅,建议施工单位隔离栅宜在A工程完成后尽早实施。
事件二:施工单位对原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块脱空的病害采用钻孔然后用水泥浆高压灌注处理的方案,具体的工艺包括:①钻孔②制浆③定位④交通控制⑤灌浆⑥注浆孔封堵。
事件三:施工单位对发生错台或板块网状开裂的原混凝土路面,将伤害范围的整体全部凿除,重新夯实路基及基层,对换板部位基层顶面进行清理维护,换板部分采用碎石,再浇筑同强度等级混凝土。
事件四:施工单位对板块脱空病毒进行压浆处理,强度达到要求后,复测压浆板四角的弯沉值,实测弯沉值在0.10-0.18mm之间。
事件五:施工单位对原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处治完成并检查合格后,按实验段摊**取得数据铺筑沥青混凝土面层,对于沥青混合料的生产,每日应做C试验和D试验。
某施工单位承建了一段二级公路的路基工程,路基宽度12m,其中K1+600~K3+050为填方路堤,路段填方需从取土场借方:K1+600~K2+300填方平均高度为1.6m,设计填方数量16200m3;K2+300~K3+050填方平均高度为2.1m,设计填方数量24000m3。
施工单位在工程项目开工之前,对施工图设计文件进行了复查和现场核对,补充了必要现场调查资料,发现该路段原地面下有50cm厚淤泥,设计文件中未进行处理,施工单位在施工图会审中提出处理意见后,经监理工程师和设计代表同意,按路堤坡脚每侧扩宽1m采用抛石挤淤的方法进行处理,抛石方量14193m3,要求采用粒径较大的未风华石料进行抛填。施工单位根据现场情况,确定了取土场位置,并拟定了新的施工便道A、B两个方案,施工便道A方案长度1420m,施工便道B方案长度1310m,终确定采用A方案,取土场位置屏幕示意图如图所示。施工过程中,路堤填筑两侧均加宽超填30cm。
1420+(16200x700+24000x750)/(16200+24000)=2149.85m
某施工单位承建了一段二级公路的路基工程,路基宽度12m,其中K1+600~K3+050为填方路堤,路段填方需从取土场借方:K1+600~K2+300填方平均高度为1.6m,设计填方数量16200m3;K2+300~K3+050填方平均高度为2.1m,设计填方数量24000m3。
施工单位在工程项目开工之前,对施工图设计文件进行了复查和现场核对,补充了必要现场调查资料,发现该路段原地面下有50cm厚淤泥,设计文件中未进行处理,施工单位在施工图会审中提出处理意见后,经监理工程师和设计代表同意,按路堤坡脚每侧扩宽1m采用抛石挤淤的方法进行处理,抛石方量14193m3,要求采用粒径较大的未风华石料进行抛填。施工单位根据现场情况,确定了取土场位置,并拟定了新的施工便道A、B两个方案,施工便道A方案长度1420m,施工便道B方案长度1310m,终确定采用A方案,取土场位置屏幕示意图如图所示。施工过程中,路堤填筑两侧均加宽超填30cm。
需要进行路堤试验施工。
理由:本工程为二级公路路基工程,路基填筑路段原地面下有50cm厚淤泥,为特殊地段路基。
某施工单位承建了一段二级公路的路基工程,路基宽度12m,其中K1+600~K3+050为填方路堤,路段填方需从取土场借方:K1+600~K2+300填方平均高度为1.6m,设计填方数量16200m3;K2+300~K3+050填方平均高度为2.1m,设计填方数量24000m3。
施工单位在工程项目开工之前,对施工图设计文件进行了复查和现场核对,补充了必要现场调查资料,发现该路段原地面下有50cm厚淤泥,设计文件中未进行处理,施工单位在施工图会审中提出处理意见后,经监理工程师和设计代表同意,按路堤坡脚每侧扩宽1m采用抛石挤淤的方法进行处理,抛石方量14193m3,要求采用粒径较大的未风华石料进行抛填。施工单位根据现场情况,确定了取土场位置,并拟定了新的施工便道A、B两个方案,施工便道A方案长度1420m,施工便道B方案长度1310m,终确定采用A方案,取土场位置屏幕示意图如图所示。施工过程中,路堤填筑两侧均加宽超填30cm。
某施工单位承建了一段二级公路的路基工程,路基宽度12m,其中K1+600~K3+050为填方路堤,路段填方需从取土场借方:K1+600~K2+300填方平均高度为1.6m,设计填方数量16200m3;K2+300~K3+050填方平均高度为2.1m,设计填方数量24000m3。
施工单位在工程项目开工之前,对施工图设计文件进行了复查和现场核对,补充了必要现场调查资料,发现该路段原地面下有50cm厚淤泥,设计文件中未进行处理,施工单位在施工图会审中提出处理意见后,经监理工程师和设计代表同意,按路堤坡脚每侧扩宽1m采用抛石挤淤的方法进行处理,抛石方量14193m3,要求采用粒径较大的未风华石料进行抛填。施工单位根据现场情况,确定了取土场位置,并拟定了新的施工便道A、B两个方案,施工便道A方案长度1420m,施工便道B方案长度1310m,终确定采用A方案,取土场位置屏幕示意图如图所示。施工过程中,路堤填筑两侧均加宽超填30cm。
施工单位承建了某大桥工程,该大桥桥址位于两山体之间谷地,跨越一小河流,河流枯水期水深0.5m左右,丰水期水深2m左右,地面以下地层依次为黏土、砂砾、强风化砂岩。
该桥基础原设计为40根钻孔灌注桩,桩长12.0-13.8m不等,施工中发生如下事件:
事件一:大桥基础施工时,恰逢河流枯水期且大旱无水。施工单位考虑现场施工条件、环保、工期等因素影响,提请将原设计大桥基础钻孔灌注桩全部变更为人工挖孔桩。监理单位与相关部门评估、审定,认为该变更属于对工程造价影响较大的重要工程变更,在履行相关审批程序后,下达了工程变更令。
事件二:开工前,施工单位编制了人工挖孔桩专项施工方案,为保证施工安全,人工挖孔桩施工采用分节现浇C25混凝土护壁支护,每节护壁高度为1m,桩孔混凝土护壁形式及结构如图所示,挖孔施工过程中,发现地层中有甲烷、一氧化碳等气体,施工单位重新修订了专项施工方案。
事件三:桩基础人工挖孔施工中,施工单位采取了如下做法:
(1)挖孔作业时,至少每2h检测一次有毒有害气体及含氧量,保持通风;孔深大于10m时,必须采取机械强制通风措施;
(2)桩孔内设有带罩防水灯泡照明,电压为220V;
(3)桩孔每开挖2m深度浇筑混凝土护壁。
施工单位承建了某大桥工程,该大桥桥址位于两山体之间谷地,跨越一小河流,河流枯水期水深0.5m左右,丰水期水深2m左右,地面以下地层依次为黏土、砂砾、强风化砂岩。
该桥基础原设计为40根钻孔灌注桩,桩长12.0-13.8m不等,施工中发生如下事件:
事件一:大桥基础施工时,恰逢河流枯水期且大旱无水。施工单位考虑现场施工条件、环保、工期等因素影响,提请将原设计大桥基础钻孔灌注桩全部变更为人工挖孔桩。监理单位与相关部门评估、审定,认为该变更属于对工程造价影响较大的重要工程变更,在履行相关审批程序后,下达了工程变更令。
事件二:开工前,施工单位编制了人工挖孔桩专项施工方案,为保证施工安全,人工挖孔桩施工采用分节现浇C25混凝土护壁支护,每节护壁高度为1m,桩孔混凝土护壁形式及结构如图所示,挖孔施工过程中,发现地层中有甲烷、一氧化碳等气体,施工单位重新修订了专项施工方案。
事件三:桩基础人工挖孔施工中,施工单位采取了如下做法:
(1)挖孔作业时,至少每2h检测一次有毒有害气体及含氧量,保持通风;孔深大于10m时,必须采取机械强制通风措施;
(2)桩孔内设有带罩防水灯泡照明,电压为220V;
(3)桩孔每开挖2m深度浇筑混凝土护壁。
某二级公路的一座隧道,根据施工图设计,起讫桩号K101+109~K101+404,长度295m,其中,明洞10m,Ⅳ级围岩203m,V级围岩82m。根据隧道的围岩级别、地质情况和监控量测单位提供的数据,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施工单位决定在该隧道中采用如图所示的工序进行开挖和支护,施工时从进口往出口方向掘进。
图中1~10代表开挖或支护的施工工序,开挖时每循环开挖长度为2m,开挖至K101+259时,仰拱与掌子面的距离为60m。施工过程中,在K101+244~K101+249处发生了塌方。事故发生后,现场有关人员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在规定时间内向当地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并按规定妥善处理。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0万元,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某二级公路的一座隧道,根据施工图设计,起讫桩号K101+109~K101+404,长度295m,其中,明洞10m,Ⅳ级围岩203m,V级围岩82m。根据隧道的围岩级别、地质情况和监控量测单位提供的数据,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施工单位决定在该隧道中采用如图所示的工序进行开挖和支护,施工时从进口往出口方向掘进。
图中1~10代表开挖或支护的施工工序,开挖时每循环开挖长度为2m,开挖至K101+259时,仰拱与掌子面的距离为60m。施工过程中,在K101+244~K101+249处发生了塌方。事故发生后,现场有关人员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在规定时间内向当地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并按规定妥善处理。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0万元,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某二级公路的一座隧道,根据施工图设计,起讫桩号K101+109~K101+404,长度295m,其中,明洞10m,Ⅳ级围岩203m,V级围岩82m。根据隧道的围岩级别、地质情况和监控量测单位提供的数据,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施工单位决定在该隧道中采用如图所示的工序进行开挖和支护,施工时从进口往出口方向掘进。
图中1~10代表开挖或支护的施工工序,开挖时每循环开挖长度为2m,开挖至K101+259时,仰拱与掌子面的距离为60m。施工过程中,在K101+244~K101+249处发生了塌方。事故发生后,现场有关人员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在规定时间内向当地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并按规定妥善处理。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0万元,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某二级公路的一座隧道,根据施工图设计,起讫桩号K101+109~K101+404,长度295m,其中,明洞10m,Ⅳ级围岩203m,V级围岩82m。根据隧道的围岩级别、地质情况和监控量测单位提供的数据,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施工单位决定在该隧道中采用如图所示的工序进行开挖和支护,施工时从进口往出口方向掘进。
图中1~10代表开挖或支护的施工工序,开挖时每循环开挖长度为2m,开挖至K101+259时,仰拱与掌子面的距离为60m。施工过程中,在K101+244~K101+249处发生了塌方。事故发生后,现场有关人员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在规定时间内向当地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并按规定妥善处理。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0万元,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事故发生后,单位负责人接到现场人员的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当地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