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高温下通空气烧掉催化剂表面的积碳 B.通水蒸气使催化剂表面碳发生水煤气反应而转化掉 C.浸渍法使其再生 D.不低于催化剂使用温度时煅烧
A.1.73kg/m3 B.1.80kg/m3 C.2.21kg/m3
已知物体质量为5kg,运动速度3m/s则其动能为()。
A.15J B.22.5J C.45J D.37.5J
已知密度为600kg/m3、μ=1.1mPa·s、流速0.2m/s的流体在内径为50mm的管中流动,其流动类型()。
A.层流 B.过渡流 C.湍流
直径为ф57mm×3.5mm的细管逐渐扩大到ф108mm×4mm的细管,若流体在细管内的流速为4m/s,则在粗管内的流速为()。
A.2m/s B.1m/s C.0.5m/s D.0.25m/s
A.其升扬高度大于它的扬程 B.其升扬高度等于它的扬程 C.其升扬高度小于它的扬程 D.无法确定
A.2倍 B.4倍 C.6倍 D.8倍
A.增大位能 B.增大流量 C.增大扬程 D.增大功率
A.调节出口阀开度 B.改变叶轮转速 C.改变叶轮直径 D.改变泵的高度
A.电磁波传递能量的方式 B.流体中质点间发生相对运动 C.物质的分子、原子、电子的热运动或振动 D.几种方式共同作用
A.螺纹连接 B.法兰连接 C.承插式连接
A.密闭装置 B.防爆泄压装置 C.隔绝装置 D.过载保护装置
A.q=0 B.q=1 C.0<q<1
A.依据各组分的沸点不同 B.各组分的溶解度不同 C.各组分的质量分率不同
在理想双组分溶液中,其中A为易挥发组分,液相组成xA=0.45时相应的泡点为t1,气相组成yA=0.34时相应的露点为t2,则()。
A.t1=t2 B.t1<t2 C.t1>t2
A.y=x B.y=2x/3+xD/3 C.y=xF
A.舌形塔 B.浮舌塔 C.斜孔塔 D.浮阀塔
A.气相→液相 B.液相→气相 C.平衡
A.气液相浓度逐渐升高 B.气相浓度逐渐升高,液相浓度逐渐降低 C.气液相浓度逐渐降低 D.气相浓度逐渐降低,液相浓度逐渐升高
A.不变 B.增大 C.减小 D.不能确定
A.E值很大,为易溶气体 B.E值很大为难溶气体 C.H值很大,为易溶气体
A.等H线群 B.等I线群 C.等t线群 D.等含量线群
A.相对湿度越大,吸水性越强 B.相对湿度越大,吸水性越弱 C.相对湿度越大,饱和度越小 D.以上都不对
A.25% B.20% C.0.2kg/kg干料
干燥时,温度为t0,湿度为H0,相对湿度为ψ0的湿空气经过间壁蒸汽加热预热后,空气的温度为t1,湿度为H1,相对湿度为ψ1,则().
A.H1>H0 B.ψ0>ψ1 C.H1< H0
A.2m B.4.5m C.5m
A.逐渐降低 B.逐渐升高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A.产率的实质是某反应物发生主、副反应的分配率。 B.只有反应物才有转化率。 C.目的产物的实际产量比理论产量要少。 D.主收率与副收率之和为1。
A.10%~20% B.20%~29% C.30%~50%
A.尾气中乙烯的损失 B.温度 C.压力
A.300℃ B.350℃ C.400℃ D.500℃
A.0~1 B.1~2.3 C.2.3 D.﹥2.3
A.常压 B.真空 C.1MPa D.2MPa
A.结构简单 B.结构复杂 C.动力消耗小
A.200~240℃ B.100~150℃ C.500~800℃
A.酸性气体的脱除 B.脱水 C.脱炔和脱一氧化碳
A.冷却水 B.乙烯 C. 丙烯
A.高温和合适的接触时间 B.高温和合适的压力 C.合适的接触时间和合适的压力 D.高温和合适的催化剂
A.含盐量≥0.05kg/m3,含水量≥0.2% B.含盐量≤0.05kg/m3,含水量<0.2% C.含盐量>0.05kg/m3,含水量<0.2%
A.脱甲烷塔 B.乙烯塔 C.丙烯塔
A.130-140g.L-1 B.120-130g.L-1 C.105tt
A.石灰乳 B.苏打 C.小苏打 D.碳酸化塔顶的尾气
A.皮疹 B.中毒性肝炎 C.肺尘埃沉着病
A.三~四段 B.四~五段 C.二~三段
A.-140℃ B.-96℃ C.-50℃
A.推杆下移,流通面积减小 B.推杆下移,流通面积增大 C.阀杆下移,流通面积不变
A.对象 B.调节器 C.调节阀
A.放大系数代表对象的静态特性,与变化过程无关 B.K0越大,控制作用对扰动补偿能力越强 C.Kf越大,反映了扰动作用对操作变量影响的灵敏程度
A.对同一个双位控制系统,如果要振幅小,则周期必然短 B.贮槽液位采用双位控制,液位变化是一个断续作用的等幅振荡过程 C.被控变量始终处在振荡过程中
A.q(t) B.f(t) C.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