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杀灭肿瘤细胞 B.提高肿瘤致死剂量 C.提高正常组织耐受剂量 D.提高治疗增益比 E.提高剂量率
A.颞窝 B.翼窝 C.下颌窝 D.垂体窝 E.颈静脉窝
A.治疗区包括原发灶 B.治疗区包括转移的淋巴结 C.治疗区包括受侵的临近组织 D.尽量保护正常的肺组织 E.不用考虑脊髓受量
A.胸部、腹部、盆腔等各部位的原发性、转移性实体性肿瘤 B.手术失败或手术后残存实体性肿瘤 C.一般要求Ks评分大于60分 D.病人伴高热或大量胸水腹水时也可伽玛刀治疗 E.伴有其他背景性疾病,只要病情平稳亦可伽玛刀治疗
A.改变附加的滤过板,应重测半价层 B.X线机安装时必须测量半价层 C.X线机大修后必须测量半价层 D.更换X线球管时应重测半价层 E.只有更换X线机时,才需测量半价层
A.手术治疗 B.放射治疗 C.化学治疗 D.靶向治疗 E.中药治疗
A.改变机架角 B.改变照射角 C.旋转小机头 D.平移床 E.加楔形板
A.靶体积小、离重要器官远、病变对放射不敏感、体质好;则分割剂量小,总次数多 B.靶体积大、离重要器官近、病变对放射敏感、年小或体质差;则分割剂量大,总次数少 C.分割剂量越小越好、次数和总治疗时间越多越好 D.靶体积大、离重要器官近、病变对放射敏感、年小或体质差;则分割剂量小,总次数多,总剂量不足时需综合治疗 E.无论何种情况,全和常规普通外照射一样用常规分割
A.杏仁核 B.半月神经节 C.苍白球内侧 D.桥脑 E.扣带回
A.腺癌 B.鳞癌 C.未分化癌 D.低分化癌 E.高分化癌
A.≤2% B.≤3% C.≤4% D.≤5% E.≤10%
A.尽量减少肺的照射量 B.尽量减少肿瘤的照射量 C.尽量减少纵隔的照射量 D.尽量减少脊髓的照射量 E.尽量减少淋巴的照射量
A.提高肿瘤的控制率 B.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期 C.改善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 D.可能在放射治疗的个案化中有一定作用 E.有一定的放射增敏作用
A.单次剂量大 B.靶区周边剂量变化梯度大 C.要求高精确度定位 D.对辐射抗拒的病灶细胞无效 E.靶区剂量分布不均匀
A.4mm、8mm、14mm、18mm B.4mm、8mm、12mm、18mm C.4mm、12mm、14mm、18mm D.8mm、12mm、14mm、18mm E.4mm、8mm、12mm、14mm
A.0~10cm B.15~40cm C.45~55cm D.60~150cm E.150cm以上
A.糜烂型 B.结节型 C.菜花型 D.溃疡型 E.转移型
A.加速管 B.速调管 C.消半影装置 D.微波传输系统 E.电子枪
A.肿瘤的大小 B.肿瘤的各种运动误差 C.肿瘤周围组织的敏感程度 D.肿瘤生长的快慢 E.体位的重复误差
A.高剂量分布区与靶区的三维形状的适合度较常规治疗大有提高 B.进一步减少了周围正常组织和器官卷入射野的范围 C.靶区处方剂量的进一步提高和周围正常组织并发症的减低 D.能使所有患者的生存率得到提高 E.有可能改变传统的剂量分次模式,加大分次剂量和减少疗程分次数,使疗程缩短
A.镭-226 B.铱-192 C.铯-137、钴-60 D.碘-125、钯-103 E.金-198、锎-252
A.立体定向技术不同 B.小野空间聚焦方式不同 C.剂量分割方式不同 D.治疗的病变大小不同 E.剂量分布不同
A.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 B.头部垫固定枕 C.下颌上扬 D.下颌内收 E.双手贴于体侧
A.1rad=1cGy B.1rad=100cGy C.1rad=1000cGy D.1rad=1R E.1rad=10cGy
A.放疗定位专用螺旋CT B.常规X线模拟定位机 C.三维治疗计划系统 D.固定式钴-60治疗机 E.具有三维实时影像验证功能的加速器
A.低度恶性NHL B.中度恶性NHL C.高度恶性NHL D.原发鼻腔NHL E.原发韦氏环NHL
A.排尿困难 B.大便习惯改变 C.体重下降 D.进食困难 E.下肢水肿
A.4.5 B.5.0 C.5.5 D.6.0 E.6.5
A.腰4上缘 B.腰4 C.腰4下缘 D.腰5上缘 E.腰5下缘
A.靠固定楔形板 B.靠计划剂量分布 C.靠旋转治疗 D.靠独立准直器运动 E.靠铅挡块移动
A.缩短准直器到皮肤的距离,可以减少几何半影 B.增加准直器厚度,可以减少穿射半影 C.射野面积小,散射半影大 D.射线能量高,散射半影小 E.散射半影与被照射介质密度原子系数有关
A.40~50Gy/4~5W B.51~19Gy/5~6W C.60~70Gy/6~7W D.71~80Gy/7~8W E.90Gy/9W
A.立体定向定位框架和摆位框架的使用 B.三维坐标重复的高精度 C.靶区定位和摆位的准确以及剂量在靶区内高度集中 D.直线加速器的等中心的高精度 E.CT、MRI与PET等先进影像工具的辅助和图像融合技术的应用
A.局部脑组织坏死 B.照射局部周围脑组织水肿 C.相关的功能损害 D.继发颅内压增高 E.骨髓抑制
A.剂量补块式填充物 B.腊块 C.油纱 D.敷料 E.衣物
A.CRT B.IMRT C.SRS D.SRT E.IGRT
A.2000cGy/2周 B.3000cGy/3周 C.4000cGy/4周 D.5000cGy/5周 E.6000cGy/6周
A.4~6MeV B.6~16MeV C.16~25MeV D.4~16MeV E.4~25MeV
A.使病人皮肤上所画出的照射野暴露 B.患者平躺于治疗床上 C.身体放松,躺正 D.准备好固定装置 E.升降治疗床
A.手术治疗 B.放射治疗 C.化学治疗 D.激光治疗 E.靶向治疗
A.早期乳腺癌做局部切除加术后根治性放射治疗,可取代根治术 B.软组织肿瘤以局部扩大切除加术后放射治疗取代截肢等创伤大的手术 C.直肠癌术后加放射治疗,可提高局部控制率同时降低肝转移率 D.恶性淋巴瘤、白血病等,因有效的化学治疗的进展,已取代放射治疗 E.手术、放射治疗、化疗加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手段在不同肿瘤治疗中的应用都在探索
A.锁骨上区 B.内乳区 C.对侧乳腺 D.根治术后的胸壁 E.腋窝
A.两维放射治疗 B.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C.调强适形放射治疗 D.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E.后装放射治疗
A.1% B.1.5% C.5% D.2.5% E.3%
A.±1% B.±2% C.±3% D.±4% E.±5%
A.机器运转不正常,不予治疗 B.放射治疗计划经主管医生和上级医师审核后签名方可治疗 C.治疗模式和维修模式均可用于日常治疗 D.剂量监督系统失灵时不予治疗 E.机器保护连锁系统失灵时,不可强行断开保护系统进行治疗
A.前后倾斜度 B.左右倾斜度 C.头颈位高低 D.大小 E.厚薄
A.单平面旋转照射、多个非共面聚焦弧照射和全动态旋转照射 B.单平面旋转、多个非共面聚焦弧照射 C.多个非共面旋转、全动态旋转照射 D.多野照射、多个非共面聚焦弧照射 E.单野照射、多野照射、全动态旋转照射
A.3野 B.4野 C.5野 D.6野 E.7野
A.是指游加速器产生的高能X射线通过组织中产生的次级电子 B.在组织中具有一定射程 C.到达一定深度后,剂量迅速下降 D.不同组织对其吸收差别不显著 E.适用于表浅或偏心部位肿瘤的治疗
A.31~35℃ B.36~40℃ C.41~45℃ D.46~50℃ E.51~55℃
A.2% B.3% C.4% D.5% E.7%
A.头部后仰 B.头部前倾 C.腿部伸直 D.脊柱拉直 E.上肢紧贴大腿部并伸直
A.可直接确定病人的外轮廓 B.可对正常组织和器官定位 C.可确定肿瘤的范围 D.可确定不均匀组织的密度 E.不能同时了解各种不同截面内的剂量分布
A.3cm×3cm B.4cm×4cm C.5cm×5cm D.6cm×6cm E.7cm×7cm
A.颈髓 B.锁骨上下 C.纵隔 D.肺门淋巴结 E.腋窝
A.患者的患侧上方 B.患者的健侧上方 C.患者头的方向 D.患者脚的方向 E.患者的健侧后方
A.与外照射相比,腔内照射放射源强度较小,在几个毫居里到几个居里 B.体外照射大部分能量被准直器、限束器屏蔽,只有少部分能量达到组织 C.腔内照射少部分能量被组织吸收 D.体内照射的距离较体外照射短 E.体外照射放射线必须经过皮肤,正常组织才达到肿瘤,肿瘤剂量受到皮肤和正常组织耐受量限制
A.电子束极易散射 B.50%等剂量线的扩散角与射野的几何扩散角不一致 C.50%等剂量线的扩散角随能量改变 D.50%等剂量线的扩散角不随射野改变 E.在作相邻野设计时,首先进行测量,找出50%等剂量线扩散角(倾角)与射野入射角间的关系
A.5~10Gy B.10~15Gy C.15~20Gy D.20~30Gy E.30~35Gy
A.避开重要器官 B.减少重要器官及正常组织的受量 C.采用最佳角度治疗 D.提高肿瘤靶区剂量 E.解决了共面相邻野间的匹配问题
A.2~3cm B.3~4cm C.4~5cm D.5~6cm E.6~7cm
A.两野对穿照射 B.三野等中心照射 C.四野盒式照射 D.五野等中心照射 E.旋转照射
A.术后吻合口 B.瘤床 C.胃右淋巴结 D.胃左淋巴结 E.受侵的邻近组织
A.0° B.90° C.120°~130° D.150°~160° E.175°~180°
A.肺 B.心脏 C.肱骨头 D.喉 E.颈髓
A.27Co57 B.27Co58 C.27Co59 D.27Co60 E.27Co61
A.N:衰变到t时刻的原子数 B.N0:衰变前的原子数 C.e:自然对数的底,其值为2.718 D.λ:吸收系数 E.t:由N0到N的时间
A.1/2 B.1/3~1/4 C.1/5 D.1/6 E.1/10
A.配合者 B.参谋者 C.实施者 D.旁观者 E.计划者
A.下颌骨上缘2cm处 B.下颌骨上缘2cm处 C.下颌骨下缘2cm处 D.下颌骨上缘1cm处 E.下颌骨水平
A.白血病 B.肺癌全身骨转移 C.骨髓瘤 D.胃的晚期广泛转移 E.室管膜瘤
A.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B.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蕈样霉菌病 D.其他白血病 E.非霍奇金淋巴瘤
A.细胞内亚致死和潜在致死损伤的修复 B.细胞再群体化 C.细胞同步化 D.细胞再氧化 E.细胞分裂加快
A.冠状面 B.矢状面 C.横截面 D.水平面 E.中心
A.1mm B.2mm C.3mm D.4mm E.5mm
A.50Kev/μm B.40Kev/μm C.30Kev/μm D.20Kev/μm E.10Kev/μm
A.10MV B.15MV C.18MV D.25MV E.30MV
A.血管 B.骨髓 C.脊髓 D.肾脏 E.肺脏
A.皮肤毛细血管扩张 B.软组织或脏器的纤维化 C.中枢神经损伤 D.辐射致癌 E.造血系统损伤
A.CT扫描中头钉常存在伪影干扰 B.MRI在显示脑灰白质分界上较CT强 C.DSA定位片的图像是两维的 D.CT扫描后图像常产生偏畸,需要矫正后才可用于伽玛刀治疗 E.手术后脑内已放置银夹的患者应尽量避免MR定位
A.体模阶段 B.计划设计 C.计划确认 D.计划执行E.计划验证
A.解剖投影 B.骨性标志 C.有创体内金属物 D.纹身标记 E.治疗机坐标系
A.0.5cm B.1.0cm C.2.0cm D.3.0cm E.3.5cm
A.逆向蒙特卡罗模拟 B.模拟退火 C.穷尽搜寻 D.傅立叶变换 E.梯度技术
A.将机头转到右后野的角度位置,直接重读刻度,再用此刻度减去所用的距离80(100)cm B.将机头转到左后野的角度位置,直接重读刻度,再用此刻度减去所用的距离80(100)cm C.将机头转到右前野的对应角度位置,直接重读刻度,再用此刻度减去所用的距离80(100)cm D.将机头转到左前野的对应角度位置,直接重读刻度,再用此刻度减去所用的距离80(100)cm E.将机头转到零度角度位置,再根据CT片来量
A.科主任 B.物理师 C.护士长 D.主管技师 E.技师
A.物理补偿板技术 B.移动条形野技术 C.动态MLC技术D.独立准直器移动技术 E.MLC多个子野照射
A.X射线能量6MV,SSD=80cm B.X射线能量6MV,SSD=100cm C.X射线能量10MV,SSD=80cm D.X射线能量10MV,SSD=100cm E.X射线能量10MV,SSD=120cm
A.放射敏感性和放射治愈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B.射线造成DNA损伤包括单链断裂和双链断裂 C.正常组织的放射效应分为早期反应、中期反应和晚期反应 D.热疗可以增加放射敏感性 E.高LET射线对氧效应的依赖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