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综合平衡,稳定物价 B.城乡统筹发展,缩小地区差距 C.增加就业,稳定物价 D.生态平衡,增加就业
A.生产、投资、储蓄、消费 B.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C.储蓄、消费、投资、折旧 D.三次产业部门的生产、经营
A.常住单位 B.物质生产部门 C.企业、事业单位 D.居民
A.全社会劳动力 B.全社会从业人员 C.全社会经济活动人口 D.全国总人口
A.提高资本装备水平 B.增加要素投入 C.提高要素生产率 D.增加劳动投入
A.制造业 B.工业 C.制造业和建筑业 D.工业和建筑业
A.法令性 B.指令性 C.指导性 D.行政性
A.国家统借统还外债 B.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金融资产 C.政策性金融 D.国家外汇储备和重要物资储备
A.购买证券 B.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的支出 C.购买土地 D.企业并购
A.2.0 B.2.5 C.4.5 D.5.5
A.400 B.625 C.2500 D.900
A.固定资产投资 B.流动资产投资 C.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产投资之和 D.固定资产投资和铺底流动资产投资之和
A.国有单位基本建设大中型项目 B.国有单位经营性基本建设大中型项目 C.国有单位非经营性基本建设大中型项目 D.政府投资项目
A.3 B.5 C.7 D.9
A.项目建议书 B.可行陛研究报告 C.开工报告 D.资金申请报告
A.县级 B.地级 C.市级 D.省级
A.15% B.20% C.25% D.30%
A.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B.处理竞争活力与规模经济的关系 C.优化公司管理结构 D.处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A.降低卖方集中度或制止集中度上升 B.降低进入障碍或制止其上升 C.降低产品差别化程度 D.禁止企业垄断的联合
A.企业 B.科研机构 C.科技人员 D.城市
A.同等对待 B.差别对待 C.同等优先 D.绝对优先
A.全国人大常委会 B.国务院 C.各级人民政府 D.中国银行业监督和管理委员会
A.发行货币,经营储蓄业务 B.代理证券发行,办理转账结算 C.经营存贷款,办理转账结算 D.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经营存贷款
A.股票 B.承销政府债券 C.代理买卖外汇 D.发行金融债券
A.国家开发银行 B.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C.中国农业银行 D.中国进出口银行
A.中国人民保险公司 B.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C.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D.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A.低于 B.高于 C.等于 D.不低于
A.卖出证券 B.买进证券 C.不买不卖 D.不确定
A.国家预算是政府的财政收支计划 B.国家预算是财政收支计划执行的总结 C.国家预算的执行是财政资金的筹措与使用 D.国家预算的编制反映政府的政策意图
A.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 B.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 C.国家机关 D.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
A.收入型 B.混合型 C.消费型 D.生产型
A.货币国债、实物国债和折实国债 B.内债和外债 C.凭证式国债和记账式国债 D.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国债和定期付息国债
A.30% B.40% C.50% D.60%
A.18.75% B.25% C.30% D.75%
A.中央政府 B.地方政府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A.征税权 B.税收立法权 C.管理权 D.财权
A.GDP平减指数 B.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C.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D.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A.直接标价法:即一单位人民币折合的美元(或英镑)单位数 B.间接标价法:即一单位美元(或英镑)折合的人民币单位数 C.直接标价法:即一单位美元(或英镑)折合的人民币单位数 D.间接标价法:即一单位人民币折合的美元(或英镑)单位数
A.供求状况 B.需求状况 C.供给能力 D.满足程度
A.所有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的人口 B.与劳动力资源相同的统计范围 C.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 D.劳动力资源扣除在校学生和16岁以下实际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员
A.1 B.8 C.20 D.40
A.贸易顺差,又称入超 B.贸易逆差,又称出超 C.贸易顺差,又称出超 D.贸易逆差,又称入超
A.对幼稚产业采用贸易保护措施,培植其国际竞争力 B.大力实施进口替代战略 C.鼓励出口创汇,实施“走出去”战略 D.发展本国科技教育,用先进技术改造幼稚产业,提高产品竞争力
A.要求借款方财务及项目收益等信息公开 B.属于股本投资,不会发生资本流动的突然性逆转 C.具有融资成本低的优势,但审批程序比较复杂 D.受国际市场利率波动和信用评级影响大,要求借款方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偿债信誉
A.增加外汇储备,促进生产 B.降低外债风险,保持币值稳定 C.增加资本流动的稳定性,维护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D.防止资本外逃,维护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保持币值稳定
A.《可持续发展报告》 B.《我们共同的未来》 C.《21世纪议程》 D.《世界首脑会议宣言》
A.《中国21世纪议程》 B.《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 C.《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领》 D.《中国环境与发展的十大对策》
A.实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 B.实现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 C.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 D.实现201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
A.以科研院所为主体,政府规划为导向 B.以企业为主体,政府规划为导向 C.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 D.以企业需求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先导
A.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C.加强宏观调控 D.发展循环经济
A.二氧化碳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硫 D.粉尘
A.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 B.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补偿 C.谁开发谁受益、谁受益谁补偿 D.谁开发谁保护、谁保护谁受益
A.对垄断企业实行分拆重组 B.放宽市场准入,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 C.积极引进外资 D.加强行业管理
A.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B.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制度 C.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制度 D.国有企业产权管理制度
A.消费税 B.所得税 C.增值税 D.关税
A.经常项目 B.资本项目 C.商品贸易项目 D.服务贸易项目
A.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B.综合治理、强化责任、严格执法 C.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重点治理 D.安全第一、重点防范、加大处罚
A.解决好“三农”问题 B.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C.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D.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A.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B.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C.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 D.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A.知识创新 B.体系创新 C.管理创新 D.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