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刺痛 B.闷痛 C.切割痛 D.撕裂样痛
A.及时 B.准确 C.完整 D.笼统
A.进行踝部按摩 B.涂擦镇痛药 C.放置热毛巾 D.给予局部冷湿敷
A.将水温调低 B.改用热湿敷 C.立即停用局部涂凡士林 D.立即停用局部涂酒精
A.A型 B.B型 C.A、B型 D.O型
A.圆形隆起 B.皮肤变白 C.毛孔变大 D.皮肤微红
A.处理医嘱时,应先处理长期医嘱,再执行临时医嘱 B.长期医嘱自医生开出,至医嘱停止,有效期在24小时以上 C.医嘱必须经医生签名后方为有效 D.对有疑问的医嘱,必须核对清楚后方可执行
A.饭后 B.饭前 C.临睡前 D.上午
A.胎盘球蛋白 B.碘酊 C.乙醇 D.过氧乙酸
A.常规标本 B.培养标本 C.隐血标本 D.寄生虫或虫卵标本
A.心电图机 B.洗胃机 C.B超机 D.呼吸机
A.蛋白质 B.脂肪 C.碳水化合物 D.矿物质
A.粥 B.豆浆 C.果汁 D.面条
A.保护皮肤,减少摩擦,防止水泡破裂感染 B.去除致病原因,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 C.尽量保持局部创面整洁 D.清洁创面,去除坏死组织,保持引流通畅,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A.半坐卧位 B.头高足低位 C.膝胸卧位 D.头低足高位
A.轻度疼痛 B.中度疼痛 C.重度疼痛 D.极重度疼痛
A.常温下保存3天 B.0℃冰箱中保存1周 C.5℃冰箱中保存2天 D.4℃冰箱中保存1天
A.心前区 B.腹部 C.足心部位 D.肘部
A.动脉硬化 B.休克 C.心动过速 D.心包积液
A.肺部 B.肾脏 C.皮肤 D.肝脏
A.38℃ B.39℃ C.40℃ D.41℃
A.疟疾 B.风湿热 C.伤寒 D.流行性感冒
A.循环系统 B.呼吸系统 C.神经系统 D.消化系统
A.1~3 B.3~5 C.5~7 D.7~9
A.病原体在机体内的异位 B.空气传播 C.飞沫传播 D.注射传播
A.鼾声呼吸 B.库斯莫尔呼吸 C.吸气性呼吸困难 D.蝉鸣样呼吸
A.霍乱患者 B.破伤风患者 C.腮腺炎患者 D.器官移植患者
A.过氧乙烷 B.碘伏 C.福尔马林 D.次氯酸钠
A.取用前只检查瓶内药液有无沉淀浑浊 B.倒溶液时,溶液瓶口紧贴无菌容器 C.取用时,将无菌敷料直接伸入瓶内蘸溶液 D.无菌溶液未用完,立即塞好瓶塞、消毒,并注明开瓶日期和时间
A.食欲下降 B.厌食 C.便血 D.营养不良
A.发作性睡眠 B.失眠 C.梦魇 D.遗尿
A.3个月 B.6个月 C.9个月 D.12个月
A.瘫痪患者 B.大面积烧伤患者 C.高热患者 D.大出血患者
A.乘坐飞机 B.接触X线 C.接触化学制剂 D.靠近微波设备
A.室内温度16℃,湿度30%B.室内温度22℃,湿度50%C.室内温度24℃,湿度70%D.室内温度28℃,湿度70%
A.个性特征 B.情绪状态 C.知识水平 D.社会背景
A.记录资料写下自己的主观判断和结论 B.用专业术语描述客观资料 C.记录内容反应专科疾病的特点 D.记录简洁、清晰,不写错别字
A.克扣护士工资 B.降低或者取消护士福利 C.不为护士提供卫生防护用品 D.对直接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护士,适当给予补贴
A.多食腌制食品 B.清淡饮食 C.多食水果 D.多吃蔬菜
A.原因不明的持续发热 B.淋巴结肿大 C.饮酒痛 D.皮肤瘙痒
A.X线图 B.超声心电图 C.心电图 D.左心室造影
A.血清学检查 B.胃镜检查 C.胃肠钡餐检查 D.B超检查
A.呈透明色 B.呈黄绿色脓样 C.呈果酱样 D.呈红棕色胶冻样
A.奇脉 B.丝脉 C.交替脉 D.洪脉
A.餐后1小时内 B.餐前1小时内 C.睡眠时 D.晨起时
A.初乳中钙磷比例合适 B.初乳易于消化吸收 C.初乳具有轻泻作用 D.初乳营养丰富
A.蛛网膜→软膜→硬膜 B.硬膜→软膜→蛛网膜 C.软膜→蛛网膜→硬膜 D.软膜→硬膜→蛛网膜
A.0级 B.1级 C.2级 D.3级
A.立即停用西地兰 B.口服氯化钾 C.停用排钾氯化剂 D.进行电复律
A.10~20 B.20~40 C.40~50 D.50~60
A.花粉 B.病毒 C.动物毛屑 D.霉菌
A.起病比较急剧 B.不易发生酮症酸中毒 C.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 D.体内胰岛素绝对不足
A.病毒性肝炎 B.慢性酒精中毒 C.血吸虫病 D.药物毒性作用
A.糖尿病 B.高血压 C.吸烟 D.酗酒
A.心包摩擦音 B.体温 C.湿度 D.心前区震颤
A.将75g无水葡萄糖溶于100ml水中 B.嘱病人试验前禁食4~6小时 C.试验前1天停服利尿剂、避孕药等 D.试验前3天每天饮食需含碳水化合物至少150g
A.可适当用止痛药 B.常规留置导尿管3天 C.卧床休息 D.若有血尿,增加饮水量
A.肌纤维呈纵形走向 B.食管癌组织坏死 C.吻合口发生感染 D.食管血液供应呈节段性
A.尽快使伤员脱离寒冷环境,去除潮湿衣服、鞋袜,尽早进行全身和局部复温,饮用热饮料等 B.妥善处理创面 C.在复温过程中及复温后,冻伤肢体会出现剧烈的疼痛,可口服或肌注镇痛剂 D.对病人态度和蔼,给予其真诚的安慰和劝导,利用社会支持系统的力量,鼓励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A.大面积撕脱伤 B.全身多发性骨折 C.大面积烧伤 D.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A.2.5 B.3.0 C.4.0 D.5.5
A.适当饮食 B.胃肠减压 C.补液 D.应用抗生素
A.一级预防 B.一级预防 C.三级预防 D.四级预防
A.清洗伤口周围的皮肤 B.根据伤口部位和伤情以及手术所需时间,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 C.彻底清除血凝块和异物,切除失活组织和明显挫伤的创口边缘组织并用无菌盐水反复冲洗 D.伤口彻底止血,再用高渗盐水冲洗,然后按组织层次缝合伤口
A.恩氟烷 B.异氟烷 C.地氟烷 D.氯胺酮
A.进行心肺复苏术 B.反复测血压、听心音 C.立即做心电图检查 D.立即通知医师,等医师到达后再作进一步处理
A.骨折严重程度 B.骨折处血液供应情况 C.伤口清洁程度 D.患者年龄
A.葡萄糖 B.微量元素 C.氨基酸 D.水
A.1周 B.2周 C.1月 D.2月
A.高压蒸汽灭菌法 B.环氧乙烷灭菌法 C.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法 D.低温甲醛蒸汽灭菌法
A.7分 B.8分 C.9分 D.10分
A.急性硬脑膜下血肿 B.硬脑膜外血肿 C.颅内动静脉畸形 D.脑震荡
A.1200ml B.1000ml C.800ml D.500ml
A.头皮裂伤 B.头皮撕脱伤 C.颅骨骨折 D.颅内压增高
A.长期反复咳嗽 B.时有喘息 C.少量咯血 D.咳痰
A.主动脉瓣 B.肺动脉瓣 C.三尖瓣 D.二尖瓣
A.潮红、潮热 B.焦虑、多疑 C.假性心绞痛 D.乳房萎缩、下垂
A.发热 B.褥汗 C.产后压抑 D.乳腺炎
A.月经第一次来潮,称为初潮 B.两次月经第1日的间隔时间,称为月经周期 C.每次月经量一般为100ml以上 D.月经期一般为3~7日
A.在此期间避免空腹,清晨起床时可先吃几块饼干或面包 B.起床时宜缓慢,避免突然起身 C.要增加每次进食的量,多食多餐,多吃油腻的食物以补充营养 D.给予精神鼓励和支持,以减少心理的困扰和忧虑
A.密切监测胎心,仔细观察胎儿有无急性缺氧情况 B.宫口开全后,指导产妇正确运用腹压 C.胎头娩出后,迅速娩出胎肩,尽快结束分娩 D.经产妇宫口扩张4cm且宫缩规律有力时,做好接产准备
A.进行性头痛加剧 B.三偏征 C.频繁呕吐 D.呼吸深沉
A.盘状红斑 B.网状红斑 C.蝶形红斑 D.环形红斑
A.典型症状是稀薄的泡沫状阴道分泌物增多及外阴瘙痒 B.分泌物可呈脓性、黄绿色、有臭味 C.若尿道口有感染,可有尿频、尿痛,有时可见血尿 D.潜伏期1~2个月,大多数病人感染初期即有明显症状
A.深红色 B.淡红色 C.黄色 D.白色
A.阴道前庭→小阴唇→大阴唇→阴阜→大腿内侧上1/3→肛门周围及肛门 B.阴阜→大腿内侧上1/3→大阴唇→小阴唇→会阴体→肛门周围及肛门 C.阴阜→大腿内侧上1/3→小阴唇→大阴唇→会阴体→肛门周围及肛门 D.阴阜→小阴唇→大阴唇→阴阜→大腿内侧上1/3→会阴体→肛门周围及肛门
A.下生殖道感染 B.机械性刺激 C.羊膜腔内压力升高 D.营养因素
A.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B.各系统器官发育的不平衡性 C.生长发育顺序遵循由下到上、由细到粗的规律 D.生长发育有个体差异
A.低热 B.腹泻 C.头痛 D.脑膜刺激征
A.信任对不信任 B.自主对羞怯或怀疑 C.主动对内疚或罪恶感 D.勤奋对自卑
A.食欲不振 B.贫血 C.出血 D.高血压
A.胰岛素瘤 B.高血糖 C.低血糖反应 D.酮症酸中毒
A.羊水感染 B.胎膜早破 C.产道感染 D.脐部感染
A.皮肤接触 B.血液 C.粪便 D.呼吸道
A.出生时 B.1个月 C.2个月 D.3个月
A.烦躁不安 B.吸气费力 C.呼气费力 D.鼻翼翕动
A.1.3 B.1.55 C.1.75 D.2.25
A.每日测体温6次,注意体温的变化 B.早产儿与足月儿不用分室居住 C.加强口腔、皮肤及脐部的护理 D.体重小于2000g者,应尽早置婴儿培养箱保暖
A.自胎儿娩出后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 B.出生至1周岁 C.1~3周岁 D.2~4周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