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临床观察法 B.因素分析法 C.经验效标法 D.方差分析法
A.1—2个月 B.1—3个月 C.3—6个月 D.6—12个月
A.自私 B.说谎 C.古怪 D.粗鲁
A.机能主义 B.构造主义 C.人本主义 D.行为主义
A.替代学习 B.自我实现 C.自我奖赏 D.行为自控
A.内心冲突变形 B.获得性知识的丧失 C.内心冲突强烈 D.早期大脑发育不良
A.熟悉 B.互补 C.邻近 D.竞争
A.16B.8C.12D.4
A.who B.what C.why D.how
A.心理咨询对某些心理问题不一定能起作用 B.与心理有关系的问题都应彻底解决 C.心理咨询师要对解决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作承诺 D.心理咨询师要对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供指导意见
A.遵守职业道德 B.提供真实资料 C.提出终止咨询 D.完成自我探索
A.关键点 B.主导症状 C.参照点 D.必要条件
A.感觉障碍 B.知觉障碍 C.感知综合障碍 D.思维形式障碍
A.设身处地地听 B.适当地表示理解 C.给予价值评价 D.通过言语或非言语形式作出反应
A.10 B.15 C.22 D.30
A.感知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A.当前问题为主 B.咨询师的目标为主 C.长远发展为主 D.求助者的目标为主
A.现实的临床表现 B.成熟的治疗理论 C.丰富的临床经验 D.异常行为的原因
A.性格 B.能力 C.气质 D.智力
A.总体 B.群体 C.目标人群 D.样本
A.其中必须有一种非常熟练 B.必须都非常熟练 C.不能有内在的联系 D.必须使用同一感觉通道
A.变化的预测 B.内归因 C.准确的预测 D.外归因
A.咨询师的职业兴趣 B.咨询师的理论水平 C.求助者的心理强度 D.求助者的接受能力
A.良好的 B.无效的 C.有限的 D.未知的
A.积极 B.非评判性 C.顺从 D.有指导性
A.对求助者的恶习无动于衷 B.接纳求助者全部的优点和缺点 C.充分尊重求助者的价值观 D.接受求助者的光明面和消极面
A.3 B.5 C.7 D.9
A.110~119 B.110~129 C.120~129 D.120~139
A.诊断 B.咨询 C.巩固 D.评估
A.一年 B.一月 C.一周 D.二周
A.解释 B.自我开放 C.指导 D.内容表达
A.激情 B.喜欢 C.亲情 D.爱情
A.锥体细胞 B.双极细胞 C.杆体细胞 D.水平细胞
A.反馈咨询师的主要想法 B.解释心理问题的内容 C.反馈求助者的谈话内容 D.解释心理问题的原因
A.原型启发 B.迁移 C.特征启发 D.定势
A.大于61.5 B.56.7至61.5 C.38.5至43.3 D.小于38.5
A.能够进行自我校正 B.属于感知综合障碍 C.不能接受现实检验 D.属于思维形式障碍
A.胆汁质 B.多血质 C.抑郁质 D.粘液质
A.环境刺激 B.生理唤起 C.认知标签 D.身体素质
A.接受性失语症 B.失读症 C.表达性失语症 D.失写症
A.防御机制 B.本能动力 C.心理异常 D.快乐原则
A.8岁以下 B.15岁以下 C.16岁以上 D.18岁以上
A.未掌握守恒 B.不具有可逆性 C.理解补偿关系 D.相对性
A.SSRS B.SAS C.SCL-90 D.LES
A.通常主动求医 B.很少主动求医 C.一般无须陪伴 D.自知力稍有缺损
A.按临床资料的性质进行分类整理 B.按临床症状的性质进行分类整理 C.根据需要编制分类整理程序 D.根据需要使用恰当的分类表
A.智力年龄 B.百分等级 C.标准分数 D.十分位数
A.身体运动 B.身体接触 C.目光接触 D.身体倾斜
A.标准九分数 B.T分数 C.离差智商 D.Z分数
A.系统误差 B.随机误差 C.恒定效应 D.实验效应
A.标准九分 B.标准十分 C.标准二十分 D.离差智商
A.共情是最为关键的咨询特质 B.共情是体验求助者的内心世界 C.共情就是把握求助者的情感与思维 D.共情就是必须与求助者拥有同样的情感
A.饮食 B.睡眠 C.游戏 D.学习
A.被动地 B.主动地 C.积极地 D.客观的
A.消除症状 B.系统治疗 C.识别转诊 D.精神分析
A.难度 B.可靠性 C.理解性 D.有效性
A.视觉 B.听觉 C.嗅觉 D.味觉
A.100或500 B.20或25 C.800或1000 D.30或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