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描述性研究 B.实验性研究 C.分析性研究 D.理论性研究 E.相关性研究
A.判断患者受感染时间,从而追踪传染源、查找传播途径 B.决定传染病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 C.确定免疫接种时间 D.评价预防措施的效果 E.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
A.此期的感染者人体内有HIV存在,但血清中并不能检测到HIV的抗体 B.处于窗口期的HIV感染者不具有感染性 C.此期的感染者体内有HIV的存在,并且血清中也能检测到HIV的抗体 D.绝大多数感染者的窗口期都超过3个月 E.以上均正确
A.日常生活接触传播、血源传播、性接触传播 B.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经血传播 C.性接触传播、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母婴传播 D.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性接触传播、经血传播 E.以上都不是
A.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实行综合防治策略 B.积极推进AIDS的法制化管理 C.广泛开展性教育和AIDS病防治健康教育 D.开展AIDS的监测 E.以上均是
A.医务人员HCV感染率较高 B.供血员的HCV感染率不高 C.性关系紊乱者是HCV感染的高危人群 D.吸毒者的HCV感染方式是经血传播 E.HCV可经母婴传播使其婴儿感染
A.细长略弯曲,无鞭毛 B.粗短且弯曲,无鞭毛 C.细长略弯曲,有鞭毛 D.细长、无弯曲、有鞭毛 E.粗短无弯曲,有鞭毛
A.6个月 B.12个月 C.18个月 D.2岁 E.3岁
A.安全预防 B.病例发现 C.采集标本 D.现场调查 E.个案调查
A.随机原则 B.重复原则 C.对照原则 D.均衡原则 E.抽样原则
A.实验研究中样本必须包含多个同质实验单位或多次重复实验 B.各实验组与对照组在非实验因素方面尽可能一致 C.每一实验单位具有同等机会被分配到各对比的组中去 D.使对比各组中每一受试对象具有同等机会处于任何序位上接受实验 E.没有均衡性的对照是无效的对照
A.粗死亡率上升 B.粗死亡率下降 C.年龄别生育率 D.总和生育率 E.自然增长率
A.0.07‰ B.0.1‰ C.0.1% D.0.07% E.7.0%
A.1000m2居住用地上的居住人数 B.1000m2住宅用地上的居住人数 C.10000m2居住用地上的居住人数 D.10000m2住宅用地上的居住人数 E.100000m2住宅用地上的居住人数
A.把某种污染物的排放量稀释到其相应排放标准时所需的介质量 B.为环境污染治理重点对象找出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 C.为制订卫生标准提供依据 D.分析污染物的排放量 E.评价对环境污染的程度
A.制定合理的卫生标准 B.进行工艺改革避免接触振动体 C.建立合理劳动休息制度 D.采取隔振减振措施 E.使用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
A.石棉矿工-胸膜间皮瘤 B.扫烟囱工-阴囊癌 C.接触放射性物质人员-肺癌、白血病 D.生产品红染料工人-膀胱癌 E.家具工-鼻窦癌
A.氯乙烯、氯甲醚、砷、铬酸盐 B.联苯胺、氯甲醚、砷、苯 C.苯、氯甲醚、砷、铬酸盐 D.氯甲醚、砷、焦炉逸散物、铬酸盐 E.联苯胺、氯甲醚、砷、铬酸盐
A.锰 B.二硫化碳 C.氟 D.甲醇 E.有机氯化物
A.环境污染 B.食品中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合成 C.食品在烘烤或熏制时的直接污染 D.在柏油路上晒粮食使粮食受到污染 E.高温烹调加工时食品成分的热解或热聚所形成
A.前列腺癌 B.甲状腺癌 C.胰腺癌 D.胃癌 E.骨癌
A.2小时 B.3小时 C.4小时 D.6小时 E.8小时
A.30min~1h B.2~5h C.6~12h D.14~24h E.48~72h
A.pH低于6 B.pH大于8 C.厌氧环境 D.环境温度低于15℃ E.环境温度高于30℃
A.熟肉类 B.乳制品 C.米饭及米粉 D.水果罐头 E.咸鱼
A.能使遗传物质发生突变的物质 B.能使胎儿生长迟缓的化学物质 C.能使子代出生后具有畸形的化合物 D.能使胚胎死亡的化合物 E.能产生母体毒性的物质
A.大鼠全胚胎培养 B.胚胎细胞微团培养 C.小鼠胚胎干细胞试验 D.致畸试验 E.发育毒性的体内预筛试验
A.5~8天 B.10~12天 C.9~17天 D.3~8周 E.11~20天
A.大鼠 B.小鼠 C.豚鼠 D.家兔 E.狗
A.从定性角度确定外源化学物是否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损害及损害的程度和性质 B.以损害作用评定、剂量-反应关系评定及接触评定的各种参数为依据,对外源化学物对人群健康的危害程度作出估计 C.以化学品的毒理学资料及危险度评定为依据,结合其他有关因素和实际情况,制定有关法规,对化学品进行卫生管理 D.从定量角度确定机体可能接触外源化学物的剂量与机体损害程度的关系 E.确定人类实际接触的剂量及情况
A.盐 B.碘盐 C.工业盐 D.专业用盐
A.麻醉药品 B.疫苗 C.精神药品 D.医疗用毒性药品 E.放射性药品
A.HAV B.HBV C.HCV D.HDV E.HEV
A.防病与治病 B.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 C.造福人类与危害人类 D.社会医学与医学社会学 E.医学科学与医学道德
A.8名妇女受孕 B.6名妇女受孕 C.15名妇女受孕 D.5名妇女受孕 E.10名妇女受孕
A.此期的感染者体内有HIV存在,但血清中并不能检测到HIV的抗体 B.处于窗口期的HIV感染者不具有感染性 C.此期的感染者体内有HIV的存在,并且血清中也能检测到HIV的抗体 D.绝大多数感染者的窗口期都超过3个月 E.以上选项均正确
A.99.0% B.97.5% C.97.0% D.49.5% E.47.5%
A.是正数 B.一定小于1 C.接近于1 D.不可能大于1 E.可能是负数
A.n>50 B.π=0.5 C.nπ=1 D.π=1 E.nπ>5
A.每1000个住院患者中平均有15人死于冠心病 B.每1000个心血管患者中平均有15人死于冠心病 C.每1000个冠心患者中有15人死于该病 D.每1000人中平均有15人死于冠心病 E.每1000个死亡患者中平均有15人死于冠心病
A.描述性研究 B.分析性研究 C.实验性研究 D.理论性研究 E.以上均是
A.混杂偏倚 B.测量偏倚 C.回忆偏倚 D.选择偏倚 E.报告偏倚
A.变异系数就是标准差与均数的差值 B.变异系数是指均数为标准差的倍数 C.变异系数的单位与原始数据相同 D.变异系数的数值一般为负数 E.比较同一人群的身高与体重两项指标的变异度时宜采用变异系数
A.a=0.05 B.a=0.01 C.a=0.10 D.a=0.15 E.a=0.20
A.Ⅰ型错误不变 B.Ⅰ型错误增大 C.Ⅱ型错误增大 D.Ⅱ型错误减少 E.Ⅱ型错误不变
A.下等 B.中等 C.中上等 D.中下等 E.上等
A.感染率 B.续发率 C.引入率 D.超额死亡率 E.累积死亡率
A.描述疾病的分布特征,寻找病因线索,为行政决策提供依据 B.比较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发病情况,验证病因假说 C.比较干预措施在干预组与非干预组的效果 D.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暴露因素的差别,检验病因假说 E.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的阳性率,评价实验措施
A.疾病在实验组/对照组中的预期发生率越低,需要的样本量越大 B.实验组和对照组结局事件比较指标的差异越小,需要的样本量越大 C.第一类错误(α)取0.01时,所需的样本量比0.05时大 D.第二类错误(β)取0.10时,所需的样本量比0.20时小 E.双侧检验比单侧检验所需样本量大
A.性接触 B.血、血制品、器官移植 C.与艾滋病患者拥抱 D.乳汁 E.污染的注射器
A.正态分布 B.近似正态分布 C.正偏态分布 D.负偏态分布 E.对称分布
A.大于0.10 B.小于0.10 C.等于0.10 D.等于β,而β未知 E.等于1-β,而β未知
A.它们是性质不同的两个概念 B.概率取值不可能大于1,而频率可以 C.同一事件的频率和概率值必定相等 D.有限次试验,事件的概率大小可以上下波动,而发生频率值是唯一的 E.有限次试验中,若某事件发生频率为m/n,当n趋向无穷大时,m/n的数值接近此事件的概率
A.各观测点距回归直线的纵向距离相等 B.各观测点距回归直线的垂直距离相等 C.各观测点距回归直线的纵向距离最小 D.各观测点距回归直线的纵向距离平方和最小 E.各观测点距回归直线的垂直距离平方和最小
A.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过早启动 B.下丘脑的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 C.肥胖引起的内分泌紊乱 D.摄入含有雌激素的食物或药物 E.与遗传有关
A.掌握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 B.提供疾病病因研究的线索 C.评价疾病监测、预防接种等预防措施的效果 D.进一步验证疾病病因 E.确定高危人群
A.可直接计算发病率 B.多数情况下要计算发病密度 C.多用于稀有疾病 D.每次调查能同时研究几种疾病 E.因素可分为几个等级,以便计算剂量一反应关系
A.来自同一总体的患某病的患者 B.来自同一总体的健康人 C.来自同一总体的暴露人群和非暴露人群 D.来自同一总体的干预人群和非干预人群 E.来自同一总体的病例人群和非病例人群
A.疾病监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B.疾病监测与疾病报告有关 C.疾病监测用来确定病因 D.疾病监测应对某病传播的可能性予以监测 E.疾病监测用来观察疾病的发生
A.传染源所处的医院 B.传染病暴发的地方 C.传染病流行过的地方 D.发生了新传染病的地方 E.可能发生新感染的范围
A.计数资料B.计量资料C.等级资料D.无序分类资料E.有序分类资料
A.总体中有95%的个体值在此范围内 B.若有100个人,其中95个人在此范围内 C.100个总体阳性率,有95个分布在此范围内 D.总体率一定,每100个阳性者中有95个在此范围内 E.总体阳性率在此区间范围内的可能性是95%
A.秩次范围为1,2,…,n1 B.秩次范围为1,2,…,n2 C.秩次范围为1,2,…,n1+n2 D.秩次范围为1,2,…,n2-n1 E.无限个秩次1,2,…
A.评价居民健康状况的主要指标,可概括地说明某人群的健康水平 B.预期寿命一般用直方图表示 C.仅取决于出生时年龄组死亡水平的大小 D.婴儿死亡率的高低对平均寿命的影响不太明显 E.就是平均死亡年龄
A.目标指向原则 B.参与性原则 C.整体发展原则 D.可行性原则 E.灵活性原则
A.研究非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学科 B.研究疾病和健康状况在人群中的分布的学科 C.现代医学中的一门方法学 D.研究常见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影响分布的因素以及防制对策的学科 E.研究疾病与健康状况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影响分布的因素以及防制对策的学科
A.常应用常规资料或现成资料,节省时间、人力和物力 B.可以确定两变量之间的因果联系 C.容易出现生态学谬误 D.可估计某种疾病发展的趋势 E.对病因未明的疾病可提供病因线索供深入研究
A.病例组中某因素的暴露比例是对照组的暴露比例的多少倍 B.暴露于某因素的发病率 C.因素与疾病之间是否相关 D.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发病比值 E.说明点估计值的可信度
A.病因研究的方法只有流行病学 B.流行病学主要从个体水平探讨病因 C.临床医学主要从群体水平探讨病因 D.流行病学可为临床及实验研究提供病因线索 E.临床医学验证病因最可靠
A.随机事件 B.必然事件 C.不可能发生的事件 D.发生可能性很小的事件 E.发生可能性很大的事件
A.标题应说明图的主要内容,一般在图的上方 B.纵轴尺度必须从“0”开始 C.纵横两轴应有标目,一般注明单位 D.图域的长宽比例习惯上为8:5 E.图域的长宽比例习惯上为6:5
A.因抽样误差随抽样样本含量的增大而减小,故在抽样研究中总是考虑样本含量越大越好 B.在其他条件固定时,若希望容许误差越小,则所需样本含量越大 C.重复实验次数越多,越能反映机遇变异的客观事实,从而消除非处理因素的影响 D.整群抽样的误差最小,系统抽样的误差次之,分层抽样的误差最大 E.一个良好的实验设计可以消除随机误差
A.个案调查 B.典型调查 C.现况调查 D.问卷调查 E.暴发调查
A.整群抽样、分层抽样、系统抽样、单纯随机抽样 B.整群抽样、单纯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系统抽样 C.分层抽样、系统抽样、单纯随机抽样、整群抽样 D.分层抽样、系统抽样、整群抽样、单纯随机抽样 E.系统抽样、单纯随机抽样、整群抽样、分层抽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