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花生和大豆 B.大豆和奶粉 C.小米和大米 D.玉米和大豆 E.赤豆和大米
A.患病率 B.感染率 C.引入率 D.发病率 E.续发率
A.掌握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 B.提供疾病病因研究的线索 C.评价疾病监测、预防接种等预防措施的效果 D.进一步验证疾病病因 E.确定高危人群
A.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病人 B.计算得到发病率 C.了解慢性疾病的患病率 D.了解当地居民健康水平 E.了解各类生理生化指标的正常值范围
A.描述疾病的分布特征,寻找病因线索,为行政决策提供依据 B.比较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发病情况,验证病因假说 C.比较干预措施在干预组与非干预组的效果 D.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暴露因素的差别,检验病因假说 E.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的阳性率,评价实验措施
A.计算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 B.观察并评价干预措施的效果 C.型题描述疾病的分布特征 D.提出病因假设 E.检验病因假设,评价预防效果,研究疾病的自然史
A.职业人群 B.特殊暴露人群 C.有该病的前驱症状者 D.一般人群 E.有组织的人群团体
A.人群中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 B.暴露组与对照组人群发病率之差 C.显著性水平 D.抽样方法 E.把握度
A.发病率 B.患病率 C.发病密度 D.累计发病率 E.死亡率
A.在各阶层的人群中调查某病的患病情况 B.分析以往疾病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的分布,以确立研究假设 C.在吸烟和不吸烟的男子中调查肿瘤的发病率 D.从已知病例组和对照组获得暴露史和其他资料,以比较两组中各因素的暴露比例 E.调查以往患病率的趋势,以便预测将来疾病的发生
A.23 B.11 C.12 D.10 E.10.5
A.色素沉着 B.杀菌 C.红斑 D.抗佝偻病 E.镇静
A.三级学科 B.分支学科 C.子学科 D.一级学科 E.重要学科
A.工人 B.农民 C.体力劳动者 D.劳动者 E.脑力劳动者
A.森林脑炎病毒 B.流行性乙脑病毒 C.炭疽杆菌 D.布氏杆菌 E.禽流感病毒
A.能量消耗水平不高 B.氧需通常不超过1L/min C.不易疲劳 D.静力作业时没有做功 E.作业维持时间短
A.疾病恢复期病人 B.健康成年人 C.儿童、青少年 D.老年人 E.孕妇
A.花生蛋白 B.葵子蛋白 C.棉籽蛋白 D.大豆蛋白 E.燕麦蛋白
A.1:1 B.1:2~3 C.1:4~6 D.1:7~8 E.1:10~12
A.效应 B.反应 C.剂量-效应关系 D.剂量-反应关系 E.有的个体不遵循剂量(效应)反应关系规律
A.物质分子由浓度高的部位向浓度低的部位分散 B.消耗能量 C.需要载体 D.转运系统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E.具有竞争抑制性
A.氧化反应 B.生物转化 C.生物代谢 D.代谢活化 E.结合反应
A.性别 B.年龄 C.生理状态 D.动物种属 E.血液流量
A.化学毒物连续或反复多次与机体接触 B.化学毒物的吸收速度超过生物转化和排泄速度时,在体内贮存 C.是发生慢性中毒的基础 D.可以分为物质蓄积和功能蓄积 E.物质蓄积和功能蓄积不能同时存在
A.感觉 B.信念 C.记忆 D.思维 E.想象
A.需要DNA-polα参与 B.需要DNA连接酶参与 C.是细胞内最重要和有效的修复方式 D.可修复紫外线照射造成的DNA损伤 E.需要XPA、XPB、XPC、XPD等相关蛋白参与
A.糖脂 B.氨基酸 C.甘油 D.磷酸 E.葡萄糖
A.所有电子传递体处于氧化态 B.所有电子传递体处于还原态 C.细胞色素c处于氧化态 D.细胞色素a大量被还原 E.呼吸链传递不受影响
A.单向传递 B.属于电化学反应 C.具有时间延搁 D.不衰减 E.易疲劳
A.CD4T+淋巴细胞 B.CD8+T淋巴细胞 C.红细胞 D.B细胞 E.吞噬细胞
A.免疫荧光技术 B.放射免疫分析法 C.单向琼脂扩散法 D.双向琼脂扩散法 E.普通电泳法
A.红细胞生成减少、造血功能不良两类 B.红细胞生成减少、造血功能不良及红细胞过度破坏三类 C.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过度破坏及失血三类 D.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过度破坏,失血及造血功能不良四类 E.红细胞生成减少、溶血、失血、再生障碍及缺铁五类
A.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减少 B.肝糖原合成代谢降低 C.胰岛B细胞功能亢进 D.葡萄糖异生增加 E.肝糖原分解代谢加速
A.右侧胸髓3~4节段病损 B.右侧胸髓5~6节段病损 C.右侧胸髓7~8节段病损 D.右侧胸髓9~10节段病损 E.右侧胸髓11~12节段病损
A.8小时内 B.12小时内 C.24小时内 D.48小时内 E.72小时内
A.胃多发溃疡 B.复合性溃疡 C.胃底和胃体部溃疡 D.烧伤所致的应激性溃疡 E.中枢神经病变所致的应激性溃疡
A.应用增加血液凝固性药物 B.将胃内容物pH提高到5以上 C.降低胃壁温度,以减少血流量 D.应用保护胃黏膜的药物 E.应用垂体后叶加压素静脉滴注
A.直线型曲线 B.抛物线型曲线 C.正态曲线型 D.对数曲线 E.“S”状曲线
A.致癌 B.致畸 C.衰老 D.遗传性疾病 E.动脉粥样硬化
A.4.0 B.4.6 C.5.0 D.5.6 E.6.0
A.需转氨酶和L-谷氨酸脱氢酶协同作用 B.可达到脱氨基目的 C.可用于合成非必需氨基酸 D.L-谷氨酸脱氢酶的辅酶是NAD+或NADP+ E.是肝脏、骨骼肌、心肌中主要的脱氨基方式
A.每搏输出量减少 B.射血分数增加 C.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减少 D.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减少 E.心室收缩期延长
A.接种卡介苗 B.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C.使用人免疫球蛋白制剂 D.移植造血干细胞 E.输入血小板
A.问卷法 B.作业法 C.投射法 D.观察法 E.调查法
A.对社会的贡献 B.个人之间的平均分配 C.个人的实际需要 D.家庭中的地位 E.支付能力
A.水肿 B.低蛋白血症 C.高脂血症 D.尿蛋白>3.5g/24h E.尿中α-巨球蛋白阳性
A.氢化可的松 B.醋酸可的松 C.泼尼松 D.泼尼松龙 E.地塞米松
A.肌收缩时,糖酵解生成乳酸 B.乳酸经血液入肝 C.肝内异生成糖 D.不需要消耗能量 E.可防止因乳酸堆积引起的酸中毒
A.鸟苷酸环化酶 B.蛋白激酶A C.鸟苷酸结合蛋白 D.蛋白激酶C E.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
A.乙酰胆碱 B.肾上腺素 C.去甲肾上腺素 D.尿素 E.血管升压素
A.碳酸氢根 B.胰淀粉酶 C.胰脂肪酶 D.胰蛋白酶 E.糜蛋白酶原
A.转化 B.转导 C.溶原性转换 D.接合 E.细胞融合
A.核糖核蛋白 B.RNA聚合酶 C.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 D.基质蛋白 E.包膜
A.抗焦虑 B.镇静催眠 C.抗惊厥 D.中枢性肌松作用 E.抗晕动症
A.扩张型心肌病所致的心功能不全 B.心房颤动伴心室率快的心力衰竭 C.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所致的心功能不全 D.高血压性心脏病所致的心功能不全 E.中度二尖瓣狭窄所致的心功能不全
A.柏拉图 B.桑德斯 C.希波克拉底 D.巴斯德 E.马克思
A.对症下药,剂量安全 B.合理配伍,细致观察 C.减轻痛苦,加速康复 D.节约费用,公正分配 E.操作正规,称量准确
A.省级人民政府 B.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C.各级医疗机构 D.各级卫生行政机构 E.任何单位和个人
A.高胆固醇血症时可出现假阳性反应 B.滴度不升高可否定链球菌感染史 C.滴度高低与链球菌感染严重性相关 D.滴度高与肾炎的预后无关 E.滴度升高仅表明近期有过链球菌感染史
A.低氧血症导致肺循环压力下降 B.病原体毒素直接作用于心肌 C.体内毒性代谢产物作用于心肌 D.静脉输液过速使血容量急剧增加 E.缺血、缺氧导致心肌损害
A.右心室增大 B.右心房、右心室增大 C.左心房增大 D.左心室增大 E.左心房、左心室增大
A.4.0 B.5.0 C.6.0 D.7.0 E.8.0
A.表皮生长因子 B.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C.血小板源生长因子 D.转化生长因子β E.神经生长因子
A.没有细胞核 B.受刺激后按顺序出现黏附,聚集和释放的过程 C.ADP可以刺激血小板聚集 D.血小板中存在着类似肌肉的收缩蛋白系统 E.肝脏疾病可以造成血小板减少
A.0期去极化依赖于Na+的大量内流 B.0期去极化时Ca2+通道处于失活状态 C.3期复极化依赖于Ca2+的外流 D.4期自动去极化依赖于K+电流的进行性衰减 E.4期自动去极化时Ca2+
A.HBsAg B.PreS1 C.PreS2 D.HBcAg E.HBeAg
A.提高脑内多巴胺浓度,增强左旋多巴的疗效 B.减慢左旋多巴由肾脏排泄,增强左旋多巴的疗效 C.卡比多巴直接激动多巴胺受体,增强左旋多巴的疗效 D.卡比多巴阻断胆碱受体,增强左旋多巴的疗效 E.抑制多巴胺的再摄取,增强左旋多巴的疗效
A.伯氨喹 B.青蒿素 C.氯喹 D.乙胺嘧啶 E.乙胺丁醇
A.项目在本单位的可行性 B.受试者的可及性和公平性 C.试验方案设计的科学性 D.研究者的收益与风险 E.试验成果的社会效益
A.有与从事的精神障碍诊断、治疗相适应的具备高级职称的医师 B.有与从事的精神障碍诊断、治疗相适应的护士 C.有满足开展精神障碍诊断、治疗需要的设施和设备 D.有完善的精神障碍诊断、治疗管理制度和质量监控制度 E.从事精神障碍诊断、治疗的专科医疗机构还应当配备从事心理治疗的人员
A.宫颈细胞学检查 B.碘试验 C.阴道镜 D.宫颈和颈管活检 E.B超
A.主要在小肠进行 B.氨基酸脱羧基、脱氨基的分解作用 C.肠道细菌对蛋白质或蛋白质消化产物的作用 D.腐败作用产生的都是有害物质 E.细菌本身的代谢过程,以有氧分解为主
A.静脉回心血量减少 B.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减低 C.心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 D.心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加 E.心率降低
A.外周血管舒张 B.静脉回流增加 C.心率减慢 D.心迷走神经向中枢神经系统传递的抑制信号减少 E.心肌收缩力减弱
A.IgM B.IgD C.IgE D.IgG E.IgA
A.供体内预存有抗受体的ABO血型抗体 B.受体内有针对供体组织器官的Tc细胞 C.受体内预存有抗供体组织抗原的抗体 D.供体内预存有抗受体的HLAⅠ类抗原的抗体 E.供受者HLA配型不符
A.高血压 B.冠心病 C.癌症 D.糖尿病 E.艾滋病
A.蛋白尿 B.肾功能不全 C.早期少尿或无尿 D.镜下或肉眼血尿 E.早期出现贫血
A.浆膜下子宫肌瘤 B.黏膜下子宫肌瘤 C.肌壁间子宫肌瘤 D.阔韧带内肌瘤 E.宫颈肌瘤
A.苄胺唑啉 B.硝苯地平 C.先用苄胺唑啉,后用普萘洛尔 D.先用普萘洛尔,后用苄胺唑啉 E.同时合用苄胺唑啉与普萘洛尔
A.未满1月 B.未满3周 C.未满2周 D.未满1周 E.未满2个月
A.淋病 B.生殖器疱疹 C.梅毒 D.阴道念珠菌病 E.尖锐湿疣
A.溶素 B.杀白细胞素 C.透明质酸酶 D.血浆凝固酶 E.链激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