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铁氰化钾→4-氨基安替比林→缓冲液 B.4-氨基安替比林→铁氰化钾→缓冲液 C.缓冲液→铁氰化钾→4-氨基安替比林 D.缓冲液→4-氨基安替比林→铁氰化钾 E.铁氰化钾→缓冲液→4-氨基安替比林
A.第一激发态与第二激发态之间发射的共振线 B.第一激发态与基态之间发射的共振线 C.第三激发态与基态之间发射的共振线 D.第二激发态与基态之间发射的共振线 E.第一激发态与第三激发态之间发射的共振线
A.甲基紫 B.8-羟基喹啉 C.二硫腙 D.铜试剂 E.氢氧化钠
A.分配型采样管 B.注射器取样 C.固体吸附剂采样管 D.溶液吸收法 E.反应型采样管
A.原子化温度和时间 B.干燥温度和时间 C.干燥、灰化温度和时间 D.灰化温度和时间 E.干燥和原子化温度和时间
A.0.005% B.0.01% C.0.05% D.0.009% E.0.001%
A.14.4mg/m3 B.5.00mg/m3 C.17.5mg/m3 D.75mg/m3 E.14.2mg/m3
A.采用标准加入法 B.采用氘灯背景扣除法 C.用氢卤酸-甲基异丁基酮缔合-萃取除去 D.采用化学分离法 E.采用乙炔/氧化亚氮以提高火焰温度
A.色谱柱污染 B.汽化室污染 C.进样速度太慢 D.汽化室漏气 E.检测器污染
A.碱性氯化亚锡溶液 B.酸性氯化亚锡溶液 C.碱性高锰酸钾溶液 D.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E.硫酸溶液
A.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化学需氧量 B.酸性高锰酸钾法测耗氧量 C.重铬酸钾法测化学需氧量 D.碱性高锰酸钾法测耗氧量 E.五日法测生化需氧量
A.先放水1小时后再取样 B.由自来水管龙头处直接取样 C.先放水数分钟后再取样 D.先放入储存器中,再取样 E.到水源地取样
A.8-羟基喹啉 B.铜试剂 C.双硫腙 D.甲基紫 E.氢氧化钠
A.pH、苯酚、氢醌 B.苯酚、氢醌、性激素 C.氢醌、性激素、汞 D.性激素、汞、甲醛 E.汞、甲醛、pH
A.100 B.500 C.1000 D.1500 E.2000
A.氯化钠 B.氢氧化钠 C.冰醋酸 D.柠檬酸钠 E.冰醋酸和氢氧化钠
A.香水可用直接法 B.香波用气液平衡法 C.护肤乳用气液平衡法和蒸馏法 D.育发类产品可用气液平衡法和蒸馏法 E.发胶类产品可用气液平衡法和蒸馏法
A.岸边取样 B.水面下30~50cm处取样 C.距水底的距离10~15cm处取样 D.岸边1~2m处取样 E.距水面下30~50cm,岸边1~2m,距水底的距离10~15cm处取样
A.二硫化碳可提取完全,其他溶剂不能提取完全 B.二硫化碳无毒无气味 C.二硫化碳在FID上响应低,不干扰其他成分峰 D.二硫化碳沸点低,易气化 E.二硫化碳保留时间不与苯、甲苯、二甲苯重叠
A.30μg/g B.40μg/g C.50μg/g D.60μg/g E.70μg/g
A.橙色 B.黄色 C.洋红色 D.玫瑰紫色 E.深紫色
A.加盐酸煮沸 B.加入氯化钡 C.加入氢氧化镁 D.加入氢氧化钙 E.加入钙氨溶液
A.铅、镉、砷 B.总汞 C.有机磷 D.全量金属 E.氰化物
A.氢氧化铁 B.铵盐 C.硫化物 D.二硫腙 E.氢氧化镁
A.从采样管流出气中发现被采集物 B.采样管流出气中的浓度是流入气中浓度的5% C.采样管流出气中的浓度是流入气中浓度的10% D.采样管流出气中的浓度是流入气中浓度的15% E.采样管流出气中的浓度是流入气中浓度的20%
A.极谱法 B.色谱法 C.红外光谱法 D.紫外光谱法 E.核磁共振法
A.加入柠檬酸铵掩蔽 B.加入酒石酸钾钠掩蔽 C.加入氰化钾掩蔽 D.加入盐酸羟胺保护 E.控制pH在8.5~11测定铅,控制pH在强碱性条件下测定镉
A.毒理学指标 B.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 C.有机物指标 D.有机综合指标 E.生物学指标
水中氯化物在强酸条件下与NO-3反应,生成NO或NOCl,使NO-3损失,结果偏低,必须消除氯化物的干扰。因此应先测氯化物含量,当水样含有200mg/L氯化物时,应加入()。
A.含219.8mg硫酸银溶液 B.含439.7mg硫酸银溶液 C.659.6mg固体硫酸银 D.879.4mg固体硫酸银 E.含879.4mg硫酸银的溶液
A.三聚氰胺涂料 B.环氧酚醛涂料 C.聚酰胺聚丙烯涂料 D.环氧树脂涂料 E.聚乙烯涂料
A.氨基安替比林→铁氰化钾→缓冲液 B.缓冲液→4-氨基安替比林→铁氰化钾 C.缓冲液→铁氰化钾→4-氨基安替比林 D.铁氰化钾→4-氨基安替比林→缓冲液 E.铁氰化钾→缓冲液→氨基安替比林
A.夏季不高于30℃,冬季不低于18℃ B.夏季不高于28℃,冬季不低于16℃ C.夏季不高于33℃,冬季不低于20℃ D.夏季不高于28℃,冬季不低于18℃ E.夏季不高于25℃,冬季不低于20℃
A.严格控制显色温度和时间,防止化妆品中某些组分会受热分解并产生微量甲醛 B.另取待测溶液加入不含乙酰丙酮的醋酸铵溶液,是为了消除溶液浑浊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C.另取待测溶液加入不含乙酰丙酮的醋酸铵溶液,是为了消除样品中其他组分在显色温度下色度改变的影响 D.另取待测溶液加入不含乙酰丙酮的醋酸铵溶液,是为了消除带色样品液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E.乙酰丙酮在40℃会分解,要另取不加乙酰丙酮的作对照
A.酸性高锰酸钾法测耗氧量 B.碱性高锰酸钾法测耗氧量 C.重铬酸钾法测化学需氧量 D.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化学需氧量 E.五日法测生化需氧量
A.1次萃取效果好 B.分多次萃取效果好 C.1次萃取与多次萃取效果相同 D.分4次萃取效果好 E.分3次萃取效果好
A.放射性 B.浸出毒性 C.易燃性 D.水生生物毒性 E.吸入毒性
A.干灰化法 B.酸消解法 C.固相萃取法 D.衍生反应法 E.溶剂萃取法
A.紫红色 B.红色 C.蓝绿色 D.橙色 E.绿色
A.丙酮 B.丙三醇 C.四氯化碳 D.三氯甲烷 E.润滑油
A.酸性高锰酸钾法测耗氧量 B.重铬酸钾法测化学需氧量 C.五日法测生化需氧量 D.碱性高锰酸钾法测耗氧量 E.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化学需氧量
A.75%、60% B.80%、70% C.85%、75% D.90%、75% E.90%、70%
A.氩气 B.氦气 C.氮气 D.高纯氮 E.经过净化的高纯氮
A.样品名称 B.采样地点 C.水分含量 D.样品数量 E.采样日期
A.易粘合被采集物,可以提高采样效率 B.对被采集物有较大溶解度 C.使滤料表面潮湿,有利捕集颗粒物 D.使滤料表面湿润,有利于试剂与被采气体起反应 E.甘油与被采集物发生化学反应
A.余氯 B.四氯化碳 C.铬(六价) D.硝酸盐氮 E.苯并A.芘
A.铝盐 B.镁盐 C.铁盐 D.锂盐 E.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
A.冷的稀沉淀剂 B.热的电解质溶液 C.沉淀剂加有机溶剂 D.热水 E.冷水
A.温度和大气压变化对浓度无影响 B.温度对浓度有影响,大气压对浓度无影响 C.温度对浓度无影响,大气压对浓度有影响 D.温度对浓度影响大,大气压对浓度影响小 E.温度对浓度影响小,大气压对浓度影响大
A.面色红润 B.高热 C.嘴唇、脸部青紫 D.面部皮肤黄色 E.昏迷
A.±0.5mg B.±0.2mg C.±0.1mg D.±0.05mg E.±0.01mg
A.钙试剂 B.酸性铬蓝K C.酚酞络合剂 D.甲基百里酚酞 E.铬黑T
A.可以 B.控制一定压力可以 C.选择吸附性小的容器可以 D.控制一定温度可以 E.不可以
A.80%以上 B.85%以上 C.90%以上 D.75%以上 E.70%以上
A.调整保留体积 B.相对保留值 C.调整保留时间 D.保留时间 E.保留体积
A.脱脂、加水 B.加盐、加水 C.加糖、加豆浆 D.加水、加尿素 E.加碱、加糖
A.A=lgT B.A=-lg(1/T) C.A=lnT D.A=-lgT E.A=ln(1/T)
A.黄色 B.蓝色 C.蓝绿色 D.红色 E.绿色
A.玻璃瓶 B.塑料瓶 C.棕色玻璃瓶 D.生理盐水瓶 E.啤酒瓶
A.气温20℃,大气压103.1kPa B.气温10℃,大气压110.3kPa C.气温10℃,大气压101.3kPa D.气温0℃,大气压101.3kPa E.气温0℃,大气压103.1kPa
A.pKin+1 B.pKin-1 C.pKin±1 D.pKin+00.1 E.pKin+0.1
A.磁裂 B.污染 C.爆炸 D.燃烧 E.炭化
A.由自来水管龙头处直接取样 B.先放水数分钟后再取样 C.到水源地取样 D.先放入储存器中,再取样 E.先放水1小时后再取样
A.常量分析 B.半微量分析 C.超微微量分析 D.微量分析 E.超微量分析
A.极性强 B.溶解度大 C.空白低 D.挥发性小 E.价格低
A.3~5 B.5~6 C.6.0~8.5 D.8.5~11.0 E.10~12
A.0~0.2 B.0.1~0.3 C.0.2~0.7 D.0.3~1.0 E.1.0~2.0
A.煤气-氧气火焰 B.氢气-氧气火焰 C.乙炔-空气火焰 D.乙炔-氧化亚氮火焰 E.丙烷-氧气火焰
A.二氧化硫 B.三氧化硫 C.硫化氢 D.氮氧化物 E.氢气
A.定量滤纸 B.定性滤纸 C.微孔滤膜 D.测尘滤膜 E.玻璃纤维滤纸
A.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B.红外分光光度计 C.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D.发射光谱分析仪 E.质谱仪
A.加硫酸至酸性后进行蒸馏 B.加高锰酸钾及硫酸至酸性后进行蒸馏 C.加氢氧化钠至pH达12以上进行蒸馏 D.加高锰酸钾及硝酸至酸性后进行蒸馏 E.加硝酸至酸性后进行蒸馏
A.检测的目的和要求 B.检测的要求和样品的性状 C.检测的要求和样品的数量 D.待测物的性质和所用分析方法 E.待测物的数量和所用分析方法
A.固体吸附剂量 B.解吸的温度和时间 C.解吸的开始时间 D.解吸的结束时间 E.固体吸附剂管的内径
A.水样不加酸保存,当天测定 B.水样加酸保存,1星期测定 C.水样中性或弱碱性保存,2星期内测定 D.水样中性或弱碱性保存,当天测定 E.水样中性保存,1星期测定
测定样品中Na2CO3的含量,称试样0.1000g,滴定到终点时,消耗C(1/2H2SO4)=0.2020mol/L硫酸溶液9.16ml,求样品中Na2CO3的含量是()
A.98.00% B.98.06% C.97.85% D.98.01% E.97.06%
A.上游设采样点 B.中游设采样点 C.下游设采样点 D.受人类活动不显著的区域设采样点 E.上、中、下游各设采样点
A.石墨炉原子吸收法 B.火焰原子吸收法(碘化钾-4-甲基戊酮-2法) C.火焰原子吸收法(二硫腙-乙酸丁酯法) D.ICP法 E.原子荧光法
A.硝酸消解法 B.硝酸-高氯酸消解法 C.电炉上煮沸 D.硝酸-硫酸消解法 E.干灰化法
A.玻璃瓶 B.葡萄糖瓶 C.内壁无磨损的玻璃瓶 D.药瓶 E.啤酒瓶
A.光谱干扰和电离干扰 B.光谱干扰和物理干扰 C.物理干扰和电离干扰 D.化学干扰和电离干扰 E.背景吸收和电离干扰
A.质量 B.分子数量 C.体积 D.压力 E.重量
A.无铅蒸馏水 B.无氨蒸馏水 C.重蒸水 D.不含氧化剂的蒸馏水 E.不含二氧化碳的蒸馏水
A.固定相所占体积 B.固定液和单体所占体积 C.单体所占体积 D.固定液和气体所占体积 E.气相所占体积
A.顶空气相色谱法 B.液相色谱法 C.原子吸收光谱法 D.原子荧光光谱法 E.紫外分光光度法
A.不同性质而互溶 B.不同性质而互不溶 C.性质相近而互溶 D.性质相近而互不溶 E.极性不同而互溶
A.1.01 B.1.015 C.1.025 D.1.02 E.1.03
A.密闭酸瓶 B.用水稀释时,应将浓酸慢慢倒入水中 C.用水稀释时,应将水慢慢倒入酸中 D.用水稀释时,应边搅拌边将水慢慢倒入酸中 E.皮肤黏膜接触硫酸后,应尽快用纸擦去
A.水俣病 B.痛痛病 C.贫血 D.肿瘤 E.肝脏坏死
A.非水溶液滴定 B.络合滴定 C.沉淀滴定 D.反滴定 E.氧化还原滴定
A.钨灯 B.氘灯 C.无极放电灯 D.氢灯 E.空心阴极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