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0℃,30min B.95℃,30min C.20℃,30min D.60℃,60min E.60℃,120min
A.1.025 B.1.010 C.1.020 D.1.015 E.1.030
A.二氧化碳计算有误 B.未换算到标准状况下 C.一氧化碳计算有误 D.两种气体分子量不同 E.两种气体计算都有误
A.液相色谱法 B.离子色谱法 C.气液色谱法 D.气固色谱法 E.气相色谱法
A.温度 B.总硬度 C.色度 D.浑浊度 E.臭和味
A.283.3,57.9,228.8,253.7 B.283.3,253.7,228.8,357.9 C.357.9,253.7,228.8,283.3 D.228.8,283.3,253.7,357.9 E.357.9,253.7,228.8,283.3
A.1μg/g B.4μg/g C.10μg/g D.40μg/g E.100μg/g
A.强碱 B.光照 C.中性溶液 D.酸性溶液 E.强酸
A.窄气动力学当量直径 B.质量中值直径 C.扩散直径 D.几何直径 E.球体直径
A.酸水解洪 B.酶水解法 C.高效液相法 D.紫外分光光度法 E.X线衍射法
A.3.0+0.2 B.4.0+0.2 C.5.0+0.4 D.4.0±0.4 E.3.6+0.3
A.锌与碘化钾 B.碘化钾与硫脲 C.硫脲与锌 D.碘化钾与氯化亚锡 E.锌与氯化亚锡
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样品处理时,在CuSO4和K2SO4存在下,与样品物质一起加热的是()。
A.浓HNO3 B.浓H2SO4 C.浓HClO4 D.浓HCl E.王水
A.除去氯化物的干扰 B.除去碘化物的干扰 C.作为还原剂 D.作为氧化剂 E.除去硫化氢的干扰
A.二硫腙二钠 B.二氮杂菲二钠 C.变色酸二钠盐 D.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 E.邻苯二甲碳二钠盐
A.碘化钾 B.苯芴酮 C.氯化亚锡 D.二硫腙 E.1-萘酚
A.酸性洗涤剂法 B.中性洗涤剂法 C.酶重量法 D.酶化学法 E.吸附重量法
A.紫外光检测器 B.红外线检测器 C.荧光检测器 D.示差折光检测器 E.电化学检测器
A.浑浊度 B.温度 C.游离氯 D.氧化性 E.还原性
A.温度 B.相对湿度 C.气压 D.风速 E.新风量
A.Mg2+ B.Al3+ C.Zn2+ D.Cu2+ E.Pb2+
A.从样品含量中扣除空白管含量 B.重做现场空白管直到合格为止 C.下次采样增加空白管的密封程度 D.空白管低温保存 E.此次采样检测结果为可疑数据,应该重新采样检测
A.防止形成碳酸钡沉淀 B.防止磷酸盐对结果的干扰 C.减少沉淀的吸附作用 D.使沉淀结晶增大 E.利于称重
A.三乙醇胺 B.盐酸羟胺 C.氨水 D.硫化钠 E.硫代硫酸钠
A.相同 B.近似 C.不同 D.无法判断 E.略同
A.消解前,如样品含有乙醇等有机溶剂,应先将其挥发至近干 B.含有较多的甘油,消解时应特别注意安全 C.消解样品过程中,如发现样品液呈棕色,要及时添加硝酸,以防止样品炭化,否则会造成砷的损失 D.样品消解的终点是样品液澄清或微黄澄清 E.样品消解达终点后,冷至室温,定容
A.MgCO3 B.SlO2 C.Na2SiO3 D.CaCO3 E.Na2CO3
A.峰高 B.峰面积 C.峰宽 D.保留时间 E.死时间
A.分光光度法 B.络合滴定法 C.酸碱滴定法 D.原子吸收法 E.冷原子吸收法
A.CHCl=4mol/L B.CHCl=1mol/L C.CHCl=2mol/L D.CHCl=0.5mol/L E.CHCl=3mol/L
A.固体吸附剂法 B.液体吸收法 C.冷冻浓缩法 D.注射器法 E.无泵型采样法
A.体积较大 B.使用不方便 C.不能用于短时间的采样 D.分析操作复杂 E.噪声大
A.二价汞离子 B.甲基汞 C.乙基汞 D.二甲基汞 E.有机汞
A.电子捕获检测器 B.火焰光度检测器 C.热导检测器 D.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E.氮磷检测器
A.ZnSO4 B.乙酸锌 C.铁氰化钾 D.硫氰化钾 E.亚铁氰化钾
A.直接滴定法 B.间接滴定法 C.返滴定法 D.置换滴定法 E.替换滴定法
A.铅 B.汞 C.二氧化硫 D.二氧化碳 E.苯
A.红色 B.橙色 C.绿色 D.蓝色 E.黑色
A.新银盐分光光度法 B.氢化物原子吸收法 C.原子荧光法 D.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分光光度法 E.砷斑法
A.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B.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C.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D.冷原子吸收光谱法 E.原子荧光光谱法、原子光谱分析法
A.二硫腙二钠 B.二氮杂菲二钠 C.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 D.变色酸二钠盐 E.邻苯二甲碳二钠盐
A.10~20μg B.5~10μg C.50~100μg D.10~100μg E.5~50μg
A.固定相和流动相都是极性的 B.固定相和流动相都是非极性的 C.固定相是极性的,流动相是非极性的 D.固定相是非极性的,流动相是极性的 E.固定相和流动性极性相差大的
A.标准应用液浓度大小 B.操作技术熟练程度 C.系统误差的大小 D.样品浓度大小 E.空白本底值的大小
A.正确 B.正确,在200℃下灰化 C.不正确,只能用湿法 D.正确,在300℃以下灰化 E.正确,400℃以下灰化
A.显色原理 B.吸收液配制 C.采样时温度控制 D.显色时间 E.空白值的吸光度
A.化学耗氧量 B.阴离子洗涤剂 C.氯化物 D.铬(六价) E.浑浊度
A.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分配情况 B.在固定相上的扩散情况 C.在流动相中的扩散情况 D.在色谱柱中的扩散情况 E.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扩散情况
A.增加汞离子在消解液中的稳定性 B.消除消解液中氧化性物质的干扰 C.消除消解液中还原性物质的干扰 D.协同氯化亚锡对汞离子的还原作用,缩短汞的出峰时间,增加峰高以增加方法灵敏度 E.缓和氯化亚锡对汞离子的还原作用,防止汞快速逸出影响测定值
A.注射器法 B.溶液吸收法 C.吸附型采样管法 D.分配型采样管法 E.反应型采样管法
A.硫酸 B.蒸馏水 C.硝酸 D.盐酸 E.氢溴酸
A.0.01 B.0.03 C.0.05 D.0.08 E.1
A.考察实验中是否存在过失误差 B.直接在实验中纠正可能引起的误差 C.消除由试剂、蒸馏水及器皿引入的杂质所造成的系统误差 D.作为标准曲线的一点 E.实验要求,没有实际意义
A.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B.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C.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D.冷原子吸收光谱法 E.原子荧光光谱法
A.常温下点不着火 B.常温下即使点着火,检测器也没有响应 C.常温下点火,气体比例不是最佳范围 D.常温下点火后,产生的水蒸气易凝结,污染检测器 E.常温下点火的灵敏度下降
A.容量法 B.称量法 C.分光光度法 D.沉淀分析法 E.稀释法
A.从样品含量中扣除空白管含量 B.下次采样增加空白管的密封程度 C.此次采样检测结果为可疑数据,应该重新采样检测 D.重做现场空白管直到合格为止 E.空白管低温保存
A.过氧化氢 B.过硫酸钾 C.高锰酸钾 D.铬酸钾 E.铁氰化钾
A.分离效能不够高 B.选择性较差 C.灵敏度较低 D.应用范围不广 E.直接用色谱峰定性不是完全可靠
A.甲液是硫酸铜,乙液是氢氧化钾 B.甲液是硫酸铜,乙液是酒石酸钾钠 C.甲液是硫酸铜,乙液是氢氧化钠和酒石酸钾钠 D.甲液是酒石酸钾钠,乙液是氢氧化钾 E.甲液是硫酸钠,乙液是氢氧化钾和酒石酸钾钠
A.黄色 B.红色 C.橙红 D.蓝色 E.绿色
A.pH影响灵敏度 B.pH越高,灵敏度越高 C.pH越高,灵敏度越低 D.pH只影响金属元素测定的灵敏度 E.pH只影响非金属元素测定的灵敏度
A.毒物的物理性质决定 B.生物接触限值规定 C.作用场所的浓度决定 D.根据待测物的主要存在器官决定 E.毒物的化学性质决定
A.蒸发样品中的溶剂 B.破坏和消除样品中的有机物,保留待测元素 C.破坏和消除样品中的无机物,保留待测元素 D.破坏和消除样品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保留待测元素 E.破坏和消除样品中的所有物质
A.原子吸收光谱法 B.原子荧光光谱法 C.原子发射光谱法 D.离子发射光谱法 E.分子荧光法
A.粒径和吸附效率 B.密度和解吸效率 C.粒径和解吸效率 D.密度和吸附效率 E.吸附效率和解吸效率
A.聚乙烯 B.酚醛树脂 C.聚丙烯 D.聚苯乙烯 E.三聚氰胺
A.判断污染物在空气中存在的状态 B.将采样条件下的采样体积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采样体积 C.判断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的高低 D.决定选用哪个分析方法 E.决定选用哪种采样方法
A.1天 B.3天 C.30天 D.2天 E.7天
A.乙醚 B.二氯甲烷 C.三氯甲烷 D.乙酸乙酯 E.丙酮
A.亚油酸 B.亚麻酸 C.油酸 D.α-亚麻酸 E.花生四烯酸
A.中子活化法 B.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C.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D.气相色谱法 E.高效液相色谱法
A.光谱干扰 B.记忆效应 C.物理干扰 D.化学干扰 E.背景吸收
A.117.9mg/m3 B.305mg/m3 C.600mg/m3 D.1170mg/m3 E.1179mg/m3
A.常温常压下以蒸气态挥发到大气中的污染物 B.常温常压下以气体形式分散在大气中的污染物 C.当任何固态或液态物质以微小的颗粒形式分散在气流或大气中时 D.对流层中的空气 E.由于人们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形成的气态污染物
A.赖氨酸 B.色氨酸 C.异亮氨酸 D.苯丙氨酸 E.半胱氨酸
A.试剂空白 B.方法检测限 C.采样器在现场是否受到污染 D.现场有无干扰物 E.采样时间是否足够
A.苯并[a]芘 B.一氧化碳 C.甲苯 D.乙醇 E.丙烯醛
A.溴化物 B.碳酸盐 C.磷酸盐 D.硝酸盐 E.硫酸盐
A.塑料容器 B.玻璃容器 C.橡胶容器 D.纸制容器 E.透明容器
A.>0.999 B.>0.99 C.>0.995 D.>0.95 E.>0.9995
A.与砷化氢协同作用,以增加其荧光强度,增加方法的灵敏度 B.与硼氢化钠协同作用,以加速砷化氢的产生 C.消除干扰离子的影响 D.消除消解液中残余氧化性,增加测定结果的重现性 E.减弱空白的荧光
A.易结冰,能溶解溶质 B.不易结冰,能溶解溶质 C.不易结冰,不能溶解溶质 D.易结冰,不易溶解溶质 E.渗透在食品组织细胞中,不易游离除去
A.只能配制气体化合物 B.只能配制液体化合物 C.只能配制固体化合物 D.能配制气体和低沸点液体化合物 E.配制气溶胶
A.加固体Na2CO3,pH>10,室温保存 B.加固体NaOH,pH>10,室温保存 C.加固体NaOH,pH>12,4℃保存 D.加固体Na2CO3,pH>10,4℃保存 E.加固体NaOH,pH>12,室温保存
A.pH=12~14 B.pH=10~12 C.pH=8~10 D.pH=4~6 E.pH=6.8
A.pH试纸法 B.比色法 C.滴定法 D.重量法 E.电位计法
A.与溶液的吸光程度成正比,与溶液中荧光物质的荧光效率成反比 B.与溶液的吸光程度成反比,与溶液中荧光物质的荧光效率成正比 C.与溶液的吸光程度以及溶液中荧光物质的荧光效率成正比 D.与溶液的吸光程度以及溶液中荧光物质的荧光效率成反比 E.与溶液的吸光程度以及溶液中荧光物质的荧光效率的对数成正比
A.甲苯、铅、镉、铬、一氧化碳、三氯乙烯 B.苯、甲苯、铅、镉、铬、三氯乙烯 C.苯、甲苯、铅、镉、铬、一氧化碳 D.甲苯、铅、镉、铬、一氧化碳、氯仿 E.甲苯、铅、镉、一氧化碳、三氯乙烯、有机磷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