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庆大霉素培养基 B.高渗培养基 C.NAC培养基 D.BCYE培养基 E.高盐培养基
A.埃及伊蚊 B.三带喙库蚊 C.微小按蚊 D.大劣按蚊 E.嗜人按蚊
A.支原体 B.钩端螺旋体 C.结核分枝杆菌 D.放线菌 E.衣原体
A.溶血素 B.霍乱毒素CT C.类志贺毒素 D.内毒素 E.杀白细胞素
A.黑色 B.绿色 C.蓝绿色 D.蓝黑色 E.紫红色
A.大肠埃希菌 B.金黄色葡萄球菌 C.军团菌 D.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E.空肠弯曲菌
A.按蚊 B.吸血蜱 C.虱 D.蚤 E.伊蚊
A.粪大肠菌群数和大肠菌群数均高 B.粪大肠菌群数和大肠菌群数无变化 C.粪大肠菌群数和大肠菌群数均低 D.粪大肠菌群数无变化而大肠菌群数高 E.粪大肠菌群数低或者大肠菌群数无变化
A.暗视野显微镜 B.偏光显微镜 C.倒置显微镜 D.相差显微镜 E.电子显微镜
A.1:1 B.1:4 C.1:10 D.1:20 E.1:15
A.56℃,60min B.56℃,30min C.60℃,30min D.57℃,30min E.56℃,15min
A.细菌性痢疾 B.沙门菌肠炎 C.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性肠炎 D.空肠弯曲菌肠炎 E.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A.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B.空肠弯曲菌 C.福氏志贺菌 D.肠炎沙门菌 E.O157:H7大肠埃希菌
A.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B.福氏志贺菌 C.奇异变形杆菌 D.肠炎沙门菌 E.空肠弯曲菌
二氧化碳培养法中CO2的浓度一般为()
A.1%~5% B.2%~5% C.5%~10% D.5%~15% E.8%~10%
A.过冷或过热之物对培养箱无影响 B.最好不放装水的容器 C.培养物直接放在培养箱底层 D.不要随手关门 E.箱内培养物不应放置过挤
A.5~10g/L碳酸氢钠 B.10~20g/L碳酸氢钠 C.10~15g/L碳酸氢钠 D.15~20g/L碳酸氢钠 E.20~30g/L碳酸氢钠
A.1% B.3% C.5% D.10% E.30%
A.ETEC B.EAggEC C.EPEC D.EHEC E.EIEC
A.发病第1周 B.发病第2周 C.发病第3周 D.发病第4周 E.病程全程
A.芽胞 B.鞭毛 C.荚膜 D.菌毛 E.微荚膜
A.葡萄糖肉汤 B.罗氏培养基 C.蛋白胨水 D.高渗盐增菌培养基 E.GN肉汤
A.直接涂片镜检 B.基因序列分析 C.生化试验 D.药物敏感试验 E.分离培养
A.胞膜表面的作用点 B.刺突表面的作用点 C.糖蛋白表面的作用点 D.表面的受体作用点 E.脂多糖表面的作用点
A.分区划线接种 B.斜面接种 C.液体接种 D.穿刺接种 E.涂布接种
A.EIEC B.EIEC和EPEC C.EPEC和ETEC D.EHEC E.ETEC、EPEC和EAggEC
A.红色 B.紫红色 C.微黄色或无色 D.深灰色 E.黑色
A."鱼群"样 B."竹节"样 C."流星"样 D."球拍"样 E."梭子"样
A.发酵葡萄糖 B.不发酵甘露糖 C.不发酵乳糖 D.发酵麦芽糖 E.触酶试验阳性
A.蜡样芽孢杆菌 B.副溶血性弧菌 C.金黄色葡萄球菌 D.肉毒杆菌 E.肠炎沙门菌
A.103~106个 B.104~105个 C.106~108个 D.108~109个 E.1010~1012个
A.115℃,30~60min B.120℃,15~30min C.115℃,15~30min D.121℃,15~30min E.125℃,15~30min
A.从一般细胞株(系)的培养物中获得一个细胞后代增殖的细胞群体,以达到细胞纯化筛选的目的 B.在单个细胞悬液中加入营养液,使其增殖 C.病毒感染细胞后,形成多核细胞 D.复制多个品系的细胞 E.病毒在已长成单层的细胞上形成局限性病灶
A.1市尺以内的表层水 B.中层水 C.底层水 D.表层或中层水 E.底部淤泥
A.双价抗体 B.单价抗体 C.中和抗体 D.多价抗体 E.抗体Fc段
A.已知抗原 B.待检抗体 C.溶血素 D.补体 E.绵羊红细胞
A.IgA B.IgD C.IgE D.IgG E.IgM
A.植物血凝素 B.刀豆蛋白A C.美洲商陆 D.脂多糖 E.花生凝集素
A.EDTA B.溴化乙锭 C.PEG D.异丙醇 E.HAT
A.溴化乙锭 B.聚乙二醇 C.过硫酸铵 D.氯化铵 E.硫酸铵
A.IgM类抗体 B.IgG类抗体 C.IgE类抗体 D.IgD类抗体 E.致敏T细胞释放LF
A.IgG类抗体 B.IgA类抗体 C.IgM类抗体 D.IgE类抗体 E.IgD类抗体
A.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和溶解性的不同 B.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和等电点的不同 C.蛋白质的溶解性和分子大小的不同 D.蛋白质的空间构象和分子大小的不同 E.蛋白质的分子大小和等电点的不同
A.提高电压和延长凝胶的长度 B.降低琼脂糖凝胶的浓度和延长凝胶的长度 C.降低电压和增高琼脂糖凝胶的浓度 D.降低电压和降低琼脂糖凝胶的浓度 E.增高琼脂糖凝胶的浓度和延长凝胶的长度
A.电压控制器、脉冲程序控制器、电泳槽、输出装置 B.脉冲程序控制器、电泳槽、图像处理器、水循环恒温装置 C.电泳槽、水循环恒温装置、电压控制器、输出装置 D.图像处理器、水循环恒温装置、电压控制器、脉冲程序控制器 E.水循环恒温装置、电压控制器、脉冲程序控制器、电泳槽
A.碳酸盐缓冲液 B.碳酸氢盐缓冲液 C.醋酸盐缓冲液 D.磷酸盐缓冲液 E.巴比妥缓冲液
A.大分子蛋白质 B.小分子多肽 C.大分子染色体DNA D.小片段染色体DNA E.脂多糖
A.应加盖玻片 B.不加盖玻片 C.可加可不加 D.找到视野后加盖玻片 E.将高倍镜物镜头移到标本片上,再加盖玻片
A.异丙醇 B.丙三醇 C.无水乙醇 D.二甲苯 E.冰乙酸
A.0.02μm B.0.01μm C.0.2nm D.0.1nm E.0.01nm
A.需制成超薄切片,再固定、脱水干燥 B.不需制成超薄切片,再固定、脱水干燥 C.需制成超薄切片,再固定、脱水干燥、表面喷金膜后即可 D.不需制成超薄切片,经固定、脱水干燥、表面喷金膜后即可 E.需制成超薄切片,表面喷金膜即可
A.具有细胞壁 B.呈多形态性 C.可通过滤器 D.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E.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
A.支原体多为椭圆型,细菌L型具多形性 B.支原体有细胞壁,细菌L型无细胞壁 C.支原体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形成明显的"油煎蛋"状集落,而细菌L型则"油煎蛋"状菌落不典型 D.细菌L型可使用人工培养基培养,支原体需细胞培养 E.细菌L型对抗生素敏感,支原体对抗生素不敏感
A.空气污染 B.空调系统的冷却塔水污染 C.自来水管道污染 D.淋浴器污染 E.水源污染
A.α溶血 B.β溶血 C.γ溶血 D.δ溶血 E.θ溶血
A.血液 B.粪便 C.尿液 D.痰液 E.骨髓
A.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B.斑点热立克次体 C.恙虫病立克次体 D.汉塞巴通体 E.五日热巴通体
A.蔗糖 B.甘油 C.氯化铯 D.Renografin肾造影剂 E.乙醇
A.斑疹伤寒 B.洛矶山斑点热 C.恙虫病 D.猫抓病 E.纽扣热
A.多糖 B.脂质 C.蛋白质 D.单糖 E.核酸
A.增菌培养 B.分离培养 C.纯培养 D.选择培养 E.鉴别培养
A.0.15kg/cm2 B.0.20kg/cm2 C.0.35kg/cm2 D.0.50kg/cm2 E.0.45kg/cm2
A.溴化乙锭 B.二甲苯 C.双丙烯酰胺 D.考马斯亮蓝 E.过硫酸铵
A.先恒压,再恒流 B.先恒流,再恒压 C.先恒流,再恒压,再恒流 D.先恒压,再恒流,再恒压 E.一直恒流
A.对组织有选择性 B.主要由革兰阴性菌产生 C.主要成分是脂多糖 D.抗原性不强 E.不能转化为类毒素
A.外源性感染为主 B.原为正常菌群,特定条件而感染 C.与细菌寄生部位无关 D.与机体免疫力无关 E.易感人群为婴幼儿
A.≤1:20 B.≥1:160 C.≥1:80 D.≥1:320 E.≥1:40
A.氨基黑染色法 B.考马斯亮蓝染色法 C.银染色法 D.EB染色法 E.苏丹黑染色法
A.Tris-乙酸缓冲液 B.Tris-硼酸缓冲液 C.Tris-磷酸缓冲液 D.Tris-甘氨酸缓冲液 E.碱性缓冲液
A.耐青霉素葡萄球菌 B.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C.耐苯唑西林葡萄球菌 D.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E.耐苯唑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A.铁离子 B.半胱氨酸 C.尿素 D.酵母浸膏 E.生长因子
A.山梨醇发酵试验 B.霍乱红试验 C.鸡红细胞凝集试验 D.V-P试验 E.靛基质试验
A.沉淀试验 B.补体结合试验 C.血凝与血凝抑制试验 D.试管凝集试验 E.玻片凝集试验
A.紫外分光光度计使用石英比色皿 B.紫外光分光光度计可检测蛋白 C.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可检测细菌浓度 D.可见光分光光度计使用玻璃比色皿 E.选定分光光度计测定颜色反应光的波长是260nm
A.可见光 B.红外线 C.紫外线 D.X射线 E.γ射线
A.次黄嘌呤 B.氨基蝶呤 C.胸腺嘧啶 D.叶酸 E.DNA聚合酶
A.70℃ B.75℃ C.72℃ D.82℃ E.95℃
A.阳性反应 B.无反应 C.假阴性反应 D.阴性反应 E.假阳性反应
A.败血症 B.血液白细胞减少 C.血管坏死和血栓形成,周围血管出血 D.休克 E.DIC
A.1ml灭菌生理盐水 B.5ml灭菌生理盐水 C.10ml灭菌生理盐水 D.15ml灭菌生理盐水 E.20ml灭菌生理盐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