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干燥温度和时间 B.灰化温度和时间 C.干燥、灰化温度和时间 D.原子化温度和时间 E.干燥和原子化温度和时间
A.8-羟基喹啉 B.铜试剂 C.双硫腙 D.甲基紫 E.氢氧化钠
A.100 B.500 C.1000 D.1500 E.2000
A.氯化钠 B.氢氧化钠 C.冰醋酸 D.柠檬酸钠 E.冰醋酸和氢氧化钠
A.滴定法 B.比色法 C.电位计法 D.pH试纸法 E.电导法
A.香水可用直接法 B.香波用气液平衡法 C.护肤乳用气液平衡法和蒸馏法 D.育发类产品可用气液平衡法和蒸馏法 E.发胶类产品可用气液平衡法和蒸馏法
A.碳酸盐硬度 B.水中钙、镁与碳酸盐结合形成的硬度 C.水中钙、镁与重碳酸盐结合形成的硬度 D.水中钙、镁与碳酸盐、重碳酸盐结合形成的硬度 E.非碳酸盐硬度
A.4-氨基安替比林→铁氰化钾→缓冲液 B.缓冲液→4-氨基安替比林→铁氰化钾 C.缓冲液→铁氰化钾→4-氨基安替比林 D.铁氰化钾→4-氨基安替比林→缓冲液 E.铁氰化钾→缓冲液→4-氨基安替比林
A.加10ml石油醚,用硝酸(10%)提取2次,合并硝酸液,定容 B.加10ml石油醚,用硫酸(10%)提取2次,合并硫酸液,定容 C.加10ml石油醚,用盐酸提取2次,合并盐酸液,定容 D.加10ml石油醚,用磷酸提取2次,合并磷酸液,定容 E.加10ml石油醚,用乙酸提取2次,合并乙酸液,定容
A.70% B.80% C.56% D.41.2% E.条件不足
A.化学活性颗粒物 B.化学惰性颗粒物 C.颗粒物与蒸气共存 D.惰性气体 E.永久性气体
A.二氧化碳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硫 D.甲醛 E.苯
A.两端密封,低温保存,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分析 B.两端密封,低温保存,在任何时间内完成分析 C.两端密封,常温保存,在任何时间内完成分析 D.两端敞口,低温保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分析 E.两端敞口,低温保存,在任何时间内完成分析
A.一价的汞离子 B.二价的汞离子 C.汞分子 D.汞原子 E.汞化合物
A.放射性 B.浸出毒性 C.易燃性 D.水生生物毒性 E.吸入毒性
A.水加NaOH加碘化钾 B.氯化钠加碘化钾加NaOH C.氯化汞加溴化钾加NaOH D.氯化汞加碘化钾加NaOH E.氯化秉加硫酸钾加NaOH
A.铝 B.铁 C.OH D.硅酸盐 E.铅
A.烟酸 B.叶酸 C.烟酰胺 D.吡哆醇 E.吡哆醛
A.表面十点采样 B.两层五点采样 C.三层五点采样 D.中层三点采样 E.底层三点采样
A.单色光线 B.紫外光线 C.自然光线 D.钠光线 E.荧光灯下
A.1.010 B.1.015 C.1.020 D.1.025 E.1.030
A.甲苯 B.苯 C.邻二甲苯 D.对二甲苯 E.间二甲苯
A.加入柠檬酸铵掩蔽 B.加入酒石酸钾钠掩蔽 C.加入氰化钾掩蔽 D.加入盐酸羟胺保护 E.控制pH在8.5~11测定铅,控制pH在强碱性条件下测定镉
A.二氧化硫 B.氯乙烯 C.乙酸乙酯 D.汞 E.二氧化硅
A.铁 B.铜 C.钴 D.镍 E.砷
A.锂盐 B.铝盐 C.铁盐 D.镁盐 E.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
用盐酸萘乙二胺法测定空气中NOx时,哪种物质对测定可产生干扰()。
A.HCHO B.H2S C.O3 D.SO2 E.CO
A.2~5mm B.≤10mm C.≤2mm D.≤5mm E.≥5mm
A.放置 B.悬浮物的分离 C.待测组分的浓缩和分离 D.消解 E.加热
A.防止污染 B.保持原有水分 C.防止腐败变质 D.稳定待测成分 E.以上全部
A.采样流量 B.显色液的配制 C.样品溶液的保存 D.蒸馏水和试剂本底值的增高 E.H2S的干扰
A.4个 B.1个 C.3个 D.2个 E.5个
A.加高锰酸钾及硝酸至酸性后进行蒸馏 B.加硫酸至酸性后进行蒸馏 C.加硝酸至酸性后进行蒸馏 D.加高锰酸钾及硫酸至酸性后进行蒸馏 E.加氢氧化钠至pH12以上进行蒸馏
A.测定有机碳含量 B.测定速效氮含量 C.测定氨氮含量 D.测定全氮含量 E.测定全氮、速效氮和全磷、钾含量
A.透明的清解液呈现橘红色,而不是蓝绿色,表明未消解完全 B.样品硝酸加入量不够,导致样品炭化 C.透明的消解液呈现蓝绿色,而不是橘红色,表明未消解完全 D.消解温度过低,导致消解时间过长 E.消解时间不够长
A.钠光线 B.单色光线 C.自然光线 D.紫外线 E.荧光灯下
A.气泡吸收管 B.冲击式吸收管 C.多孔板吸收管 D.撞击式采样器 E.静电采样器
A.聚乙烯 B.聚氯乙烯 C.聚丙烯 D.聚苯乙烯 E.三聚氰胺
空气中NOx,可在现场用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采样测定,采样终止的确定是根据()。
A.吸收液体积的变化 B.现场温度的高低 C.样品量的大小 D.吸收液显色程度 E.采样点大气压的变化
A.硫酸保存 B.硝酸保存 C.盐酸保存 D.氢氧化钠保存 E.氨水保存
A.480分钟 B.60分钟 C.15分钟 D.20分钟 E.30分钟
A.溶解性物质总量 B.悬浮性物质总量 C.胶体物质总量 D.无机物和各种生物体总量 E.固体物质总量
A.40g B.20g C.2g D.4g E.0.2g
A.0.01~0.05mg B.0.01~0.02mg C.0.5~1.0mg D.0.1~0.2mg E.1.0~2.0mg
A.毫升/秒 B.毫升/小时 C.升/秒 D.升/分 E.升/小时
将1.00mg维生素B12(摩尔质量为1355)溶于25.00ml蒸馏水中,用1.0cm比色杯,在361nm波长下,测得吸光度为0.400,计算得摩尔吸光系数为()。
A.1.2×104 B.1.3×104 C.1.35×104 D.1.355×104 E.1.40×104
A.吸光系数 B.摩尔吸光系数 C.摩尔吸收系数 D.摩尔吸收常数 E.摩尔吸光常数
A.节省桌面空间 B.注射器芯不会滑出 C.不会遭到其他物品重压 D.使注射器腔内略呈正压,外界空气不会进入 E.注射器口向下,漏气对人危害小
A.3个浓度 B.4个浓度 C.5个浓度 D.6个浓度 E.7个浓度
A.有机磷类 B.有机氯类 C.氨基甲酸酯类 D.拟除虫菌酯类 E.有机砷类
A.稀盐酸 B.稀硝酸 C.蒸馏水 D.无铅蒸馏水 E.稀硫酸
A.直射阳光 B.灯光 C.白色背景 D.黄色背景 E.黑色背景
A.紫红色 B.红色 C.橙色 D.蓝绿色 E.绿色
A.液相色谱法 B.离子色谱法 C.气固色谱法 D.气液色谱法 E.气相色谱法
A.硫酸 B.盐酸 C.硝酸 D.氢氧化钠 E.甲醛
A.40g B.20g C.4g D.2g E.0.2g
A.≥0.9995 B.≥0.999 C.≥0.995 D.≥0.99 E.≥0.95
A.3 B.3.2 C.3.3 D.3.4 E.3.5
A.铬酸洗涤液 B.硝酸溶液(1+9) C.合成洗涤剂 D.肥皂液 E.盐酸溶液(1+9)
A.活性炭 B.硅胶 C.素陶瓷 D.GDX102 E.Tenax-GC
A.乙醇-硫酸 B.盐酸-异戊醇 C.乙醇-乙酸 D.甲醇-甲酸 E.乙酸
A.50mg B.75mg C.100mg D.150mg E.200mg
A.炭化时先大火,后小火 B.炭化温度不得超过600℃ C.在500~600℃灼烧至无炭粒 D.炭化前可滴加无灰植物油 E.液体样品可用无灰纸吸收后,再炭化
A.一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氮氧化合物 D.铅 E.二甲苯
A.水样送到实验室后4小时内测定 B.水样送到实验室后8小时内测定 C.水样送到实验室后24小时内测定 D.水样采集时现场测定 E.水样送到实验室后12小时内测定
A.固体吸附剂法 B.液体吸收法 C.注射器法 D.冷冻浓缩法 E.无泵型采样器法
A.每个月采样1次 B.每半年采样1次 C.丰、枯水期各采样1次 D.每3个月采样1次 E.1年采样1次
A.再用清洁空气吹气泡10秒 B.从吸收管内管进气口反复吸样品液洗进气管至少2次 C.从吸收管内管进气口反复吸样品液洗进气管至少3次 D.从吸收管内管进气口反复吸样品液洗进气管至少4次 E.从吸收管内管进气口反复吸样品液洗进气管至少5次
A.浓盐酸 B.浓硝酸 C.硝酸-高氯酸 D.氢氟酸 E.高氯酸
A.酸性高锰酸钾法测耗氧量 B.碱性高锰酸钾法测耗氧量 C.重铬酸钾法测化学需氧量 D.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化学需氧量 E.五日法测生化需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