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口唇期 B.肛门期 C.生殖器期 D.潜伏期 E.生殖期
A.主观体验、外部表现、生理唤醒 B.强度、肌张力水平、快感度、复杂度 C.愤怒、快乐、恐惧、悲哀 D.心境、激情、应激 E.积极情绪、消极情绪
A.①②③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E.②③④⑤
A.对心理活动的研究 B.研究心理生活的科学 C.关于行为的科学研究 D.对生物与外部世界接触中的行为的科学研究 E.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
A.实验心理学 B.生理心理学 C.神经生物学 D.临床心理学 E.认知神经科学
A.神经生物学的研究 B.社会学的研究 C.行为的研究 D.认知的研究 E.心理分析的研究
A.1798年 B.1789年 C.1897年 D.1879年 E.1914年
A.都强调对心理元素的研究 B.都强调意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 C.都把内省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 D.都把意识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E.都认为经验依赖于刺激所形成的模式和经验的组织结构
A.冯特 B.弗洛伊德 C.詹姆斯 D.华生 E.韦特海默
A.遗传作用的结果 B.环境作用的结果 C.遗传和环境平行作用的结果 D.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E.先遗传作用、后环境作用的结果
A.是在时间进程中个体基因的改变 B.是由于有机体和环境长期交互作用的结果 C.适应环境行为的遗传基因被全部保留下来 D.内部环境提供基因表达的可能性 E.适应环境行为在人的童年期是稳定不变的
A.计算机断层扫描(CT) B.磁共振成像(MRI) C.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 D.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摄影(SPECT) E.事件相关电位检查(ERP)
A.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都是通过电传递完成的 B.神经元只有动作电位,没有静息电位 C.脑电活动可单独用于对异常的心理活动的诊断 D.脑电图(EEG)可用于描记脑自发电位 E.事件相关电位属于脑自发电位
A.去甲肾上腺素 B.多巴胺 C.5-羟色胺 D.内膜素 E.乙酰胆碱
A.22小时 B.23小时 C.24小时 D.25小时 E.26小时
A.有100%的次数被察觉到的刺激值 B.有50%的次数被察觉到的刺激值 C.有25%的次数被察觉到的刺激值 D.有10%的次数被察觉到的刺激值 E.有1%的次数被察觉到的刺激值
A.视杆细胞只在明视觉中起作用,能看到无彩色和彩色 B.视锥细胞只在暗视觉中起作用,且只能看到无彩色 C.暗适应过程是指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降低的过程 D.四种心理原色是红、黄、黑、白 E.颜色的三种心理是色调、明度、饱和度
A.音高与声波的振幅关系最大 B.音高不受声波频率的影响 C.声波的频率决定响度 D.振幅相同但频率不同的声波响度不同 E.听觉的心理特性有频率、振幅和音色
A.知觉过程就是在背景中分出对象的过程 B.对象与背景的转换与注意的选择性有关 C.知觉中对整体的知觉优于对部分的知觉 D.理解可以帮助人们把不完整图形的缺失部分补充起来 E.听觉无恒常性
A.邻近性 B.熟悉性 C.相似性 D.对称性 E.简单性
A.对象重叠 B.运动视差 C.双眼视差 D.线条透视 E.空气透视
A.大小错觉 B.幻觉 C.形状错觉 D.时间错觉 E.运动错觉
A.随意性与不随意性 B.依从性与独立性 C.指向性与集中性 D.新异性与紧张性 E.选择性与持续性
A.对人格的依从性 B.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 C.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 D.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 E.对刺激物新异性的依从性
A.意识是一种知觉 B.意识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 C.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可分为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不同层次和水平 D.意识对个体身心系统具有统合、管理和调控作用 E.意识就是对外部事物或现象的觉察
A.第一阶段偶尔会出现“纺锤波”,个体处于浅睡眠状态 B.第二阶段主要为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个体很难被唤醒 C.第三阶段脑电频率降低波幅增大,大约持续20分钟 D.第四阶段大多数波开始呈现为Delta波,个体很容易被唤醒 E.第三、第四阶段的睡眠通常被称为“慢波睡眠”
A.学习是由于先前经验而产生的永久性的行为改变 B.条件化辨别通过部分强化和条件强化而形成 C.操作条件反射在行为塑造中起关键作用 D.强化的数量越大,学习的速度越快 E.顿悟主要依赖于学习主体而不是问题情景的安排
A.惩罚是一种阴性强化物,往往比奖赏的效果小 B.惩罚可以改变行为,但其后果较奖赏难以预测 C.惩罚都是消除了行为而不是巩固了行为 D.当不需要学习者对一个信号反应去逃避惩罚时,惩罚可以是有效的 E.惩罚没能提供信息
A.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期记忆的储存时间分别是0.25~2秒、5秒~2分钟、1分钟以上 B.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期记忆的主要编码形式分别是视觉编码、听觉编码、语义编码和表象编码 C.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期记忆的容量分别是:容量较大、(7±2)个组块、没有限度 D.复述是短时记忆信息储存的有效方法 E.遗忘过程最初进展较慢,以后逐渐加快
A.一种自然现象 B.一种符号系统 C.一种行为 D.语言的基本构成材料是语音 E.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
A.词语表征、表象表征、命题表征 B.词语表征、句子表征、课文表征 C.表象表征、命题表征、句子表征 D.表象表征、命题表征、课文表征 E.命题表征、句子表征、课文表征
A.思维既直接反映客观事物的表面特征,也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 B.思维的本质特征是间接性和可操作性 C.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D.幼儿一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 E.创造性思维有时并不需要对原有的知识进行明显的改组
A.表象是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B.表象的特征有直观性、新颖性、概括性 C.表象一般具有可操作性 D.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的基础 E.表象能够促进问题解决
A.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 B.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的一种稳定的要求 C.为需要所引导 D.有机体活动的基本动力 E.可通过努力程度和坚持性来判断动机强度的大小
A.成就动机 B.性 C.权利动机 D.交往动机 E.认识性动机
A.攻击行为 B.投射 C.自杀 D.情感淡漠 E.退行
A.态度 B.性格 C.气质 D.情绪 E.能力
A.表情可从面部、身体姿势、手势等方面表现出来 B.表情的基本方式是先天的 C.表情也可在成熟过程中自发发展 D.表情也可通过后天学习来抑制或者获得某些表情 E.语音、语调无法表达情绪
A.沙赫特认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 B.伊扎德认为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人格系统的动力核心 C.拉扎勒斯认为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一评估一情绪 D.阿诺德认为情绪是个体对环境事件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E.詹姆斯认为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
A.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 B.能力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 C.能力不是指现有的成就水平 D.能力是个体具有的潜力和可能性 E.能力以知识技能为前提
A.观察力、理解力、记忆力 B.观察力、计算能力、思维能力 C.理解力、计算能力、思维能力 D.理解力、音乐能力、记忆力 E.思维能力、音乐能力、记忆力
A.能力是发展的 B.能力发展存在个体差异 C.能力有发展水平的差异 D.能力有表现早晚的差异 E.能力发展无性别差异
A.先天性、可变性、统合性、功能性 B.独特性、可变性、统合性、功能性 C.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 D.先天性、独特性、稳定性、功能性 E.先天性、独特性、统合性、功能性
A.气质是先天的 B.气质受神经系统活动特性的制约 C.气质无好坏之分 D.不稳定而灵活的神经类型对应的气质是胆汁质 E.气质是可以改变的
A.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 B.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别人、事物等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 C.性格是在后天社会文化环境中逐渐形成的 D.性格不能掩盖气质 E.性格有好坏之分
A.遗传 B.自然环境 C.社会文化 D.家庭文化 E.早期童年经历
A.感觉 B.知觉 C.记忆 D.思维 E.想象
A.动机 B.情感 C.人格 D.自我意识 E.能力
A.口唇期 B.肛门期 C.生殖器期 D.潜伏期 E.青春期
A.出生1个月是婴儿脑电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脑电逐渐皮质化 B.约从3岁开始,内抑制开始发展起来,皮质对皮下的调控作用逐渐加强 C.12~36个月期间,婴儿脑电活动逐渐成熟 D.婴儿脑中的发展速度最快的是大脑额叶 E.婴儿的大脑具有巨大的可塑性和损伤的不可修复性
A.婴儿3个月时的颜色视觉的基本功能已接近成人水平 B.听觉对于正常、健康的婴儿来讲一生下来就有 C.味觉感受器在出生3个月时开始发育 D.嗅觉感受器在出生后七八个月时已相当成熟,且有了初步的嗅觉反应 E.婴儿在出生后49天时已具有初步的触觉反应
A.婴儿在2个月时具有了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 B.婴儿在6~7个月以前就获得了形状恒常性 C.婴儿在3个月以前就有了大小知觉恒常性 D.婴儿在6个月以前能辨别大小 E.婴儿在7个月时具有了分辨复杂形状的能力
A.道德成规前期、道德循规期 B.道德循规期、道德自律期 C.道德自律期、道德成规期 D.他律期、自律期 E.自律期、他律期
A.道德成规前期:2岁~小学低年级 B.道德成规前期:3岁~小学低年级 C.道德循规期:自小学中年级开始 D.道德循规期:自小学高年级开始 E.道德自律期:自青年初期接近人格成熟时开始
A.2岁左右 B.2.5~3岁 C.3~5岁 D.5~7岁 E.7~9岁
A.开始建立友谊 B.青春期结交的作为知己的亲密朋友的地位明显高于父母 C.同伴团体逐渐形成,同伴团体压力日益降低改善 D.青春期的异性交往关系由亲密到疏离 E.到了青春期,父母的榜样作用显著增强
A.人的身体在20~30岁期间达到生理和知觉能力的顶点 B.人的体力在30岁达到顶点,以后便开始衰退 C.女性更年期发生在45~55岁之间,平均年龄47岁 D.女性更年期持续时间一般8~12年 E.男性没有更年期
A.成年人的智力较青少年有进一步的提高 B.成年初期,个体的观察力具有主动性、单维性和短暂性的特点 C.记忆力全面下降 D.在想象力上,个体想象中的合理成分及创造性成分明显增加 E.成年中期,在智力操作方式上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
A.最早衰退的是视觉 B.味觉在55岁以后的感受性急剧下降 C.视觉在60岁后衰退严重 D.机械记忆减退,回忆力显著下降 E.智力全面减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 E.②③⑤
A.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一潜意识一前意识三个层次 B.意识、前意识是个体心里活动的有限外显部分 C.潜意识是被压抑到意识下面的、但可以从记忆中招回的部分 D.潜意识在正常心理功能中作用不大 E.潜意识决定了个体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也决定了神经症的症状
A.梦 B.口误 C.动作失误 D.力比多 E.神经症症状
A.人的一切活动都由本能决定,但对行为的影响都是间接的或乔装改扮的 B.性本能包括一切追求快乐的行为和情感活动 C.精神投入指阻碍本能愿望使之得不到满足,反精神投入指本能和满足本能的对象之间的一种联系 D.本能及其满足方式具有稳定不变的性质 E.反精神投入的移置作用是精神分析关于行为机制的普遍原则
A.爱的本能 B.遗传本能 C.生的本能 D.死的本能 E.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A.本能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行为的动力是本能 B.本能是生物体在适应过程中国定不变地支配行为的、具有倾向性的东西,是一种先天行为的模式 C.本能是操作个体行为的内部自然力,是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所获得的,只对个体的行为起作用 D.生的本能的原动力主要是性及性有关的活动 E.死的本能源自于攻击
A.强化是指行为带来的或招致的后果对行为的影响作用 B.正强化对行为有消极影响、约束抑制的作用 C.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D.个体的行为表现取决于他过去和当前所做出的某种行为时所经历到的强化体验 E.人的行为动机是由外界施加于个体的强化,决定了个体习惯行为活动的愿望强度和行为活动的方向目标
A.成就动机 B.抱负水平 C.社会赞许性动机 D.安全需要 E.亲和动机
A.满足个体某些社会性需要 B.获得信息 C.减轻心理压力 D.提高抱负水平 E.亲和可使个体避免窘境
A.满足个体某些社会性需要 B.减轻心理压力 C.学会社会规范,对自己的行为有所选择和约束 D.提高抱负水平 E.可使个体避免窘境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正惩罚 D.负惩罚 E.消退
A.感觉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进行 E.无法判断
A.道德成规前期的避罚服从取向阶段 B.道德成规前期的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C.道德循规期的寻求认可阶段 D.道德循规期的顺从权威阶段 E.道德自律期的法制观念阶段
A.焦虑症 B.恐惧症 C.躯体形式障碍 D.失眠症 E.更年期综合征
A.外倾思维型 B.内倾思维型 C.外倾感觉型 D.内倾感觉型 E.内倾直觉型
A.连续强化 B.部分强化 C.负强化 D.差别强化 E.塑造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正惩罚 D.负惩罚 E.替代性强化
A.结伴效应 B.观众效应 C.安慰剂效应 D.名人效应 E.从众效应
A.压抑 B.替代 C.认同 D.投射 E.合理化
A.角色间冲突 B.角色内冲突 C.角色不清 D.角色中断 E.角色失败
A.主观体验 B.面部表情 C.身段表情 D.言语表情 E.复合情绪
A.激情 B.心境 C.应激 D.冲动 E.快乐
A.压抑 B.替代 C.认同 D.转移 E.合理化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归属和爱的需要 D.尊重需要 E.自我实现的需要
A.按社会常模或以对方的好恶表现自己 B.隐藏自我 C.按社会期待表现自己 D.投人所好 E.伪装自己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刻板印象 E.财富效应
A.条件强化 B.部分强化 C.正强化 D.负强化 E.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