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 B.2~8℃ C.10~15℃ D.18~25℃ E.37℃
A.铁剂 B.含过氧化物酶的新鲜蔬菜 C.维生素C D.动物血 E.粪便中血红蛋白浓度过高
A.应作阳性对照,不必作阴性对照 B.抗原过剩时会出现前带现象,应将标本稀释 C.抗原过剩时会出现后带现象,应加大标本量 D.抗原过剩时会出现后带现象,应将标本稀释 E.抗原过剩时会出现前带现象,应加大标本量
A.抗精子抗体 B.抗磷脂抗体 C.抗子宫内膜抗体 D.抗红细胞抗体 E.抗血小板抗体
A.抗Scl-70抗体 B.抗ds-DNA抗体 C.抗Sm抗体 D.抗ss-DNA抗体 E.抗着丝点抗体
A.前列腺癌 B.乳腺癌 C.肝癌 D.肺癌 E.生殖系统肿瘤
A.抗原变质或污染 B.抗原注入太深 C.抗原剂量小 D.抗原注入太浅 E.抗组胺药影响
A.抗原与抗体的比例 B.温度 C.盐浓度 D.抗体的质量 E.显色剂
A.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 B.几秒钟至几分钟内即完成 C.可用散射比浊测定反应结果 D.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线或沉淀环 E.肉眼见不到免疫复合物
A.絮状沉淀试验 B.环状沉淀试验 C.凝胶内沉淀试验 D.免疫浊度法 E.单向免疫扩散
A.流行性出血热 B.恙虫病 C.钩体病黄疸出血型 D.登革热 E.重型肝炎
A.5.0~6.0mmol/L B.4.5~6.5mmol/L C.4.0~7.0mmol/L D.3.5~7.5mmol/L E.5.5~8.0mmol/L
A.1~5/1 B.1~4/1 C.1~3/1 D.1~2/1 E.2~3/1
A.PNH可由AA转化而来,也可演变成AA,或两者同时存在 B.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主要检测患者血清中有无游离抗体或补体,但诊断价值不如DAT C.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的溶血主要发生在血管内 D.Coombs试验阴性可排除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诊断 E.冷凝集素是一种IgM冷反应性抗体
A.肝炎后肝硬化 B.肝肾综合征 C.原发性肝癌 D.慢性病毒性肝炎 E.肝脓肿
A.IL-1 B.IL-2 C.IL-3 D.IL-4 E.IL-5
A.尿毒症 B.溶血性贫血 C.酒精中毒性肝脏疾病 D.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E.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A.比浊方法 B.免疫扩散方法 C.分光光度法 D.荧光方法 E.酶联免疫分析法
A.反应速度最大 B.反应速度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 C.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度不受影响 D.增加底物可使反应速度降低 E.只能增加酶量来提高反应速度
A.IL-1 B.IL-2 C.IL-3 D.IL-5 E.IL-13
A.变性的酶蛋白 B.失活的酶蛋白 C.未结合辅基的酶蛋白 D.表现酶活性的酶蛋白 E.无激活剂的酶蛋白
A.血沉增高 B.尿本-周蛋白试验阴性 C.血清β2微球蛋白增高 D.血清乳酸脱氢酶含量增高 E.出现异常免疫球蛋白
A.5s内出现凝集 B.10s内出现凝集 C.15s内出现凝集 D.20s内出现凝集 E.25s内出现凝集
A.自然主动免疫 B.人工主动免疫 C.自然被动免疫 D.人工被动免疫 E.非特异性抵抗力
A.70% B.50%~80% C.50%~90% D.50%~100% E.30%
A.与致病菌毒力强弱有关 B.与致病菌进入机体的数量有关 C.毒力愈强,致病所需菌量愈多 D.病原菌要经过适当侵入门户,到达一定的器官和组织细胞才能致病 E.机体的防御能力也影响病原菌的致病作用
A.Ⅰ型 B.Ⅲ型 C.Ⅱ型 D.Ⅳ型 E.Ⅴ型
A.甲状旁腺功能低下 B.骨折愈合期 C.肾病晚期 D.佝偻病活动期 E.维生素D中毒
A.血小板 B.凝血酶 C.活化的因子X D.纤维蛋白原 E.组织因子
A.PT B.APTT C.TT D.BT E.PLT
A.血管壁异常 B.生理性抗凝蛋白缺乏 C.凝血功能缺陷 D.血小板功能减低 E.血小板数量减少
A.肾病综合征 B.急性肾功能不全多尿期 C.慢性腹泻 D.酒精性肝硬化 E.急性肾功能不全少尿期
A.主侧凝集,次侧不凝集 B.主侧不凝集,次侧凝集 C.主、次侧均不凝集 D.主、次侧均凝集 E.无法判断
A.溶血反应 B.过敏反应 C.空气栓塞 D.输血后紫癜 E.移植物抗宿主病
A.大细胞均一性贫血 B.大细胞不均一性贫血 C.小细胞均一性贫血 D.小细胞不均一性贫血 E.正细胞不均-性贫血
A.少白细胞的红细胞 B.洗涤红细胞 C.浓缩红细胞 D.冰冻红细胞 E.全血
A.10μg B.20μg C.30μg D.120μg E.300μg
A.正常血浆中含有14种凝血因子 B.凝血因子大都在肝脏中合成,肝病患者常并发出血 C.凝血因子并不都是蛋白质 D.凝血因子Ⅴ是体内最不稳定的凝血因子 E.凝血因子Ⅱ、Ⅶ、Ⅸ和Ⅹ在肝脏合成,均须依赖维生素K
A.系统性红斑狼疮 B.类风湿关节炎 C.恶性贫血 D.重症肌无力 E.皮肌炎
A.<1.5g/L B.<1.0g/L C.<0.5g/L D.<2.0g/L E.<1.8g/L
A.4.5 B.5 C.6 D.8 E.9
A.常用肝素作为抗凝剂 B.可用丙二醛法或PGI法 C.丙二醛法检测血小板生存时间在血小板数过低时敏感性较低 D.过敏性紫癜患者可出现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 E.试验中聚蔗糖-泛影葡胺液的作用是激活血小板
A.小细胞为主,大小较一致 B.核形规则,偶有凹陷和折叠 C.核仁大而清楚,一个或多个 D.胞质量少,轻或中度嗜碱性 E.易见细胞成堆分布
A.PAIgG B.PAIgA C.PAIgM D.PAIgD E.PAC3
A.热原质 B.外毒素 C.侵袭性酶 D.肽聚糖 E.抗生素
A.亚胺培南 B.万古霉素 C.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D.阿米卡星 E.四代头孢菌素
A.痛风 B.肾小管性酸中毒 C.慢性肾小球肾炎 D.糖尿病 E.呼吸性酸中毒
A.一种抗体 B.一种抗体形成细胞 C.一个细胞 D.一种细胞 E.一个抗体形成细胞
A.CK、LDH B.CK、CK-MB C.CK-MB.AST D.cTnI、Mb E.CK、LDH、AST
A.乙酰基 B.硫酸根 C.甲基 D.葡萄糖醛酸 E.甘氨酸基
A.1 B.1.5 C.2 D.2.4 E.3
A.ALT B.ALP C.AST D.GGT E.LD
A.细菌的抗原物质 B.细菌的酶 C.细菌的代谢产物 D.细菌的核酸 E.以上均不是
A.外周血中异常浆细胞必须超过20% B.大多数患者血清免疫电泳可见大量IgM型的M蛋白 C.骨髓象中可找到含有Russel小体的异常浆细胞 D.外周血中出现缗钱状排列的红细胞即可诊断本病 E.有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尿液中均能找到本-周蛋白
A.C1 B.C2 C.C3 D.C5 E.C6
A.C-反应蛋白 B.白蛋白 C.β<2微球蛋白 D.前白蛋白 E.铜蓝蛋白
A.下限为5mmol/L,上限为6mmol/L B.下限为4mmol/L,上限为7mmol/L C.下限为4.5mmol/L,上限为6.5mmol/L D.下限为4mmol/L,上限为6.5mmol/L E.下限为3.5mmol/L,上限为7.5mmol/L
A.血清TT3、TT4的测定 B.血清FT3、FT4的测定 C.TBG的测定 D.血清TSH测定 E.TRH兴奋试验
A.HLA-A B.HLA-B C.HLA-C D.HLA-DR E.HLA-B27
A.生长缓慢 B.生长最快 C.形态不典型 D.死菌数增多 E.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多在此期内产生
A.肾盂 B.髓袢 C.肾小球 D.集合管 E.肾小囊
A.波峰左移、峰底变窄 B.波峰左移、峰底变宽 C.波峰右移、峰底变宽 D.波峰不变、峰底变宽 E.波峰不变、峰底不变
A.过氧化物酶染色 B.碱性磷酸酶染色 C.酸性磷酸酶染色 D.醋酸AS-D萘酚染色 E.醋酸α萘酚染色
A.直接排出酮体 B.排H+保Na+ C.重生HCO3-以恢复血中HCO3-浓度 D.排出乳酸 E.排出铵盐
A.CD10 B.CD19 C.TdT D.CyIg E.SmIg
A.白血病发病在儿童和青少年的恶性肿瘤中居首位 B.欧美国家白血病发病率较我国为高 C.我国多种白血病中以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为多见体 D.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病率成人与儿童接近 E.我国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比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见,而欧美国家则相反
A.37℃孵育30min B.45℃孵育30min C.56℃加热30min D.60℃加热15min E.室温下2h
A.卵磷脂小体 B.嗜酸性粒细胞 C.滴虫 D.淀粉样小体 E.前列腺颗粒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