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临床症状严重,有死亡危险 B.能够排出病原体 C.传染病管理办法规定要隔离 D.可以及时抢救治疗 E.要保护易感人群
A.1969年 B.1986年 C.1972年 D.1993年 E.1997年
A.7.0% B.6.5% C.6.0% D.5.5% E.5.0%
A.95%的正常值在此范围 B.95%的样本率在此范围 C.95%的总体率在此范围 D.总体率在此范围内的可能性为95% E.样本率在此范围内的可能性为95%
A.灵敏度 B.特异度 C.阳性预测值 D.似然比 E.患病率
A.电视 B.广播 C.杂志 D.报纸 E.电影
A.流感流行期间主动接受预防注射 B.发现霍乱疫情及时报告 C.高血压病人坚持正规治疗 D.发现乳腺肿块及时就医 E.给晚期病人以临终关怀
A.干预组与对照组不均衡 B.自然灾害 C.调查问卷效度不好 D.接受第二次调查 E.调查员判断的主观性
A.资源的稀缺性和消费欲望的无限性 B.消费者有购买能力且有购买欲望 C.资源的最优使用 D.卫生资源的开发、筹集和合理分配 E.资源的稀缺性和资源的最优使用
A.给患者提供信息支持和适当的解释 B.给予支持、提出用药的建议 C.开处方、进行持续性的预防和随访 D.适当的转诊和实验室检查 E.以上全部内容
A.变异系数较小 B.标准差较小 C.标准误较小 D.极差较小 E.四分位数间距较小
A.了解有关腹泻的知识 B.了解脱水的危害 C.识别脱水的体征 D.相信腹泻的孩子需要继续进食 E.了解口服补液的好处
A.商品关系 B.主从关系 C.私人关系 D.信托关系 E.买卖关系
A.动机与目的、效果与手段的统一 B.动机与效果、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C.动机与手段、目的与效果的统一 D.目的与效果、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E.目的与动机、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A.平等医疗权 B.知情同意权 C.要求保密权 D.保管病志权 E.免除一定社会责任权
A.医务工作者应履行的职责和使命 B.医务工作者应享有的权利和利益 C.医务工作者对自己应尽义务的自我认知和评价 D.医务工作者表现出行为前的周密思考和行为中的谨慎负责 E.医务工作者对周围人、事以及自身的内心体验和感受
A.人体试验研究要求对研究资料保密 B.没有征得患者允许,医师没有权力泄露患者的个人信息 C.盲法的实施违背了保密原则 D.医护人员在公共场合议论患者的情况属于不道德行为,也违背了保密的原则 E.在特殊情况下,医师有责任做到有选择地向有关部门报告患者的有关情况
A.生物医学模式 B.机械论医学模式 C.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D.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E.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A.1~3个月 B.4~6个月 C.7~9个月 D.10~12个月 E.1周岁
A.控制欲自杀患者的行为 B.依法对需要进行隔离治疗的传染病病人进行隔离 C.中止出现高度危险情况的试验性治疗 D.对患者隐瞒不良诊断和预后 E.拒绝病人放弃治疗的要求
A.人群生活质量评估 B.干预策略的预试验 C.教育服务利用情况 D.行为影响因素的变化 E.了解目标人群对干预措施的看法
A.P<0.05 B.P=0.05 C.P>0.05 D.P<0.01 E.P=0.01
A.猜疑与妒忌心理 B.办事谨小慎微 C.自我为中心 D.适应能力下降 E.以上都是
A.经济支持 B.医疗处理 C.爱的支持 D.结构支持 E.信息支持
A.加强社区领导 B.建立组织网络 C.开展人员培训 D.开发利用社区资源 E.进行社会动员
A.医患问力量抗衡 B.对病程进展或用药问题有误解 C.缺少家庭支持 D.害怕其他药物产生副作用 E.经济上不能承受
A.体格发育比婴儿期减慢 B.语言、动作、心理方面显著发展 C.前囟闭合,乳牙出齐 D.学会控制大小便 E.识别危险的能力强
A.通过宣传鼓动激发目标人群对健康问题的关注 B.提供信息,进行说服教育 C.提供方法,鼓励尝试健康行为 D.支持强化,鼓励人们保持新行为 E.批评教育,矫正不良态度和行为
A.防止意外创伤 B.定期健康检查 C.防止风湿热 D.防止营养缺乏 E.语言训练
A.碘试验 B.妇科三合诊检查 C.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 D.阴道镜检查 E.宫颈活组织检查
A.居民社区 B.企业社区 C.城市社区 D.农村社区 E.以上均正确
A.多吸吮 B.多喝汤 C.多休息 D.保持精神愉快 E.按时哺乳
A.尊重患者自主权,同意其回家,医生不负任何责任 B.尊重患者自主权,但应尽力劝导患者住院,无效时办好相关手续 C.尊重患者自主权,但应尽力劝导患者住院,无效时行使干涉权 D.行使医生特殊干涉权,强行把患者留在医院 E.行使医生自主权,为救治患者强行把患者留在医院
A.服务对象的稳定性与流动性 B.对服务对象承担责任的持续性与间断性 C.处理的健康问题常见与少见 D.技术水平要求 E.服务质量的考核指标为治愈率与病人满意度
A.等级资料 B.计数资料 C.定性指标 D.数值变量 E.定性因素
A.神经精神症状 B.颅骨软化 C.方颅 D.鸡胸 E.肋骨串珠
A.统计描述与统计图表 B.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 C.区间估计和点估计 D.统计预测与统计控制 E.参数估计与统计预测
A.封闭型问题 B.开放型问题 C.试探型问题 D.倾向型问题 E.索究型问题
A.年龄分布 B.性别分布 C.职业分布 D.民族分布 E.城乡分布
A.持续性原则 B.针对性原则 C.速度快原则 D.可及性原则 E.经济性原则
A.卫生行政机构 B.社会各个领域和部门 C.各级医疗机构 D.社区管理机构 E.个人与家庭
A.因果推断 B.寻找病因线索,提出病因假设 C.验证病因 D.确定病因 E.以上均不正确
A.常染色体畸变 B.性染色体畸变 C.先天性糖代谢异常 D.氨基酸代谢异常 E.脂类代谢异常
A.增进健康 B.预防疾病 C.随访患者 D.治疗病伤 E.康复服务
A.外周淋巴器官 B.补体 C.骨髓 D.淋巴结 E.T及B淋巴细胞
A.啼哭应考虑系看见陌生人所致 B.会大笑 C.尚未出牙 D.骨缝已闭合 E.能抬头与挺胸
A.全科医生以多种方式执业 B.全科医生不可以在基层医疗机构兼职工作 C.全科医生可以独立开办个体诊所 D.全科医生可与他人联合开办合伙制诊所 E.全科医生可与居民建立契约服务关系
A.麻疹 B.鼠疫 C.天花 D.血吸虫病 E.地方性甲状腺肿
A.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 B.高血压相关行为的变化 C.居民健康档案是否建立 D.血压控制率的变化 E.高血压健康教育资料的发放情况
A.信息偏倚 B.测量偏倚 C.失访偏倚 D.回忆偏倚 E.混杂偏倚
A.病原体、宿主、传染过程 B.传染源、传播途径、自然因素 C.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D.病原体、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E.传染源、传播途径、社会因素
A.选择人群流动量大且易于驻足的地点 B.张贴在适宜的高度 C.选择光线充足的地方 D.定期进行调查 E.组织专人讲解
A.GnRH B.FSH C.LH D.雄激素 E.甲状腺素
A.基础免疫 B.加强免疫 C.自动免疫 D.被动免疫 E.应急接种
A.系统抽样 B.方便抽样 C.目的抽样 D.雪球抽样 E.整群抽样
A.维护病人和社会公益 B.维护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的声誉 C.维护医院人员和医疗机构的自身利益 D.维护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的经济利益 E.彼此平等,相互尊重
A.危险因素是该病的原因 B.危险因素与疾病有因果联系 C.该病与危险因素存在联系 D.该疾病与危险因素无关 E.以上均不正确
A.收缩压小于140mmHg,舒张压小于90mmHg B.收缩压140~160mmHg,舒张压小于90mmHg C.收缩压小于160mmHg,舒张压小于100mmHg D.收缩压140~160mmHg,舒张压90~95mmHg E.收缩压140~180mmHg,舒张压90~105mmHg
A.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 B.总体均为同质 C.总体是所有观察单位的所有变量值的集合 D.样本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 E.可以用样本信息推断总体特征
A.研究对象可能失访 B.一些疾病很罕见 C.可能更易估计随机误差 D.队列研究中更可能出现混杂偏倚 E.有时只能计算比值比,而不能直接测量相对危险度
A.生理因素 B.饮食因素 C.活动减少 D.心理因素 E.各种因素的综合
A.皮肤瘙痒 B.皮肤角化 C.恶心呕吐 D.神经衰弱 E.骨质硬化
A.范围宽广、内容丰富,与各专科有交叉,有独特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价值观 B.不分科、大综合 C.强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D.坚持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E.通全而不专
A.胎盘位置 B.胎心搏动 C.胎肺成熟度 D.胎方位 E.胎头双顶径
A.罹患率 B.患病率 C.发病率 D.续发率 E.感染率
A.目的是早期发现患者 B.目的是及时发现高危人群 C.其观察对象是健康人群 D.目的是为研究疾病自然史提供依据 E.为流行病学检测提供资料
A.三类,35种 B.四类,35种 C.二类,35种 D.五类,36种 E.三类,37种
A.在我国初步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 B.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 C.基本形成"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 D.全科医生与城乡居民基本建立比较稳定的服务关系 E.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4~5名合格的全科医生
A.防止呼吸道感染 B.母乳喂养 C.饮温水 D.保暖 E.环境卫生
A.12周之内 B.12~15周 C.16~20周 D.21~24周 E.25~28周
A.自主性原则 B.差异性原则 C.信赖性原则 D.主导性原则 E.保密性原则
A.教育性传播策略 B.咨询性传播策略 C.劝服性传播策略 D.指导性传播策略 E.培训性传播策略
A.防治弱视 B.预防学习疲劳 C.定期体格检查 D.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E.发展身心健康
A.制定和执行的工作规划和措施,是否符合国家的卫生方针、政策和任务 B.制定的卫生规划和措施中的各种问题是否明确、肯定,并给予重视 C.根据实际执行的活动与计划比较,将实际活动的结果与预期比较,评价进展状况 D.是否能用比较小的资源获取较大的成果 E.既定目标是否达到,有关居民团体是否满意
A.相关知识 B.诊疗技术手段 C.救护常识和技术 D.检测手段和服务 E.知识、技能与服务
A.身体健康 B.人格健全 C.情绪乐观稳定 D.智力正常 E.行为和生活方式健康
A.基本健康行为 B.预警行为 C.保健行为 D.遵医行为 E.病人角色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