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量子斑点 B.屏结构斑点 C.胶片结构斑点 D.分辨率 E.增感率
A.使用小焦点 B.使用滤线器 C.降低管电压 D.缩短物片距 E.缩短曝光时间
A.显示椎间盘 B.显示小关节间隙 C.增加对比度 D.缩短物片距 E.缩短曝光时间
A.仰卧前后位 B.俯卧前后位 C.倒立正位 D.侧卧侧位 E.侧卧水平正位
A.头颅前后位 B.头颅侧位 C.颅底位 D.斯氏位 E.许氏位
A.许氏位 B.梅氏位 C.斯氏位 D.颅底位 E.瓦氏位
A.单位距离内,铅条与其间距形成的线对数即栅密度 B.栅条呈倾斜排列,半径相同,并聚焦于空间的为聚焦栅 C.滤线栅铅条高度与充填物幅度的比值为栅比 D.栅铅条纵轴排列的方位是相互平行的,称为线形栅 E.栅比值越低消除散射线的作用越好
A.内踝 B.内踝前1cm C.内踝下1cm D.内踝后1cm E.内踝下2cm
A.足部 B.平坦部 C.肩部 D.反转部 E.直线部
A.听鼻线 B.听眶线 C.听眉线 D.听口线 E.眉间线
A.颅内出血 B.脑梗死 C.脑萎缩 D.脑血管畸形 E.先天性无脑
A.向头侧倾斜35° B.向足侧倾斜35° C.向头侧倾斜23° D.向足侧倾斜23° E.垂直床面入射
A.锁骨左、右各一,全长可在体表扪及 B.肩胛骨位于背部外上方,内侧角平第4肋骨 C.肱骨大结节突出于肩峰外下方 D.尺骨鹰嘴位于肘关节的后侧突起处 E.桡骨茎突为前臂近腕部的外侧突起
A.长骨摄影时,必须包括邻近一个关节 B.长骨摄影时,长骨长轴不必与胶片长轴平行 C.一张胶片同时摄取两个位置时,肢体的同一端应放在胶片的同一端 D.胶片应充分包括周围软组织 E.合理使用滤线器,较厚部位及增生性病变使用滤线器
A.正位投影 B.侧位投影 C.斜位投影 D.切线位投影 E.轴位投影
A.腹部仰卧前后位 B.腹部侧卧侧位 C.腹部站立前后位 D.腹部侧卧前后位 E.腹部倒立前后位
A.1、2颈椎脱位--开口位 B.肢端肥大症--头颅侧位 C.腕舟骨骨折--腕部外展位 D.胫骨缺血性坏死--膝关节侧位(双侧) E.颅底骨折--颅底顶颏位
A.尽可能地使用小焦点,提高影像的分辨率 B.胶片不宜太小,应包括周围软组织 C.管电压超过60kV时,应使用滤线器 D.远端四肢关节摄影可采用乳腺摄影用片 E.急性骨髓炎应增加摄影条件
A.肝 B.胆 C.胰 D.脾 E.肾
A.2.5mm B.5mm C.10mm D.15mm E.20mm
A.被照体的厚度 B.被照体的深度 C.被照体的密度 D.照射角的大小 E.被检病变的大小
A.增大放大率 B.缩小放大率 C.正确的体位 D.增大肢-片距 E.缩短曝光时间
A.<50cm B.>50cm C.>100cm D.>150cm E.>220cm
A.X线曝光方式 B.图像显示方式 C.图像重建方式 D.图像采集方式 E.常规运动方式
A.颅骨正侧位片 B.颅脑CT平扫 C.颅脑增强扫描 D.颅脑MRI检查 E.PET检查
A.显示3-7颈椎正位影像 B.颈椎棘突位于椎体正中 C.颈椎骨质、椎间隙与钩椎关节显示清晰 D.第1肋骨及颈旁软组织包括在照片内 E.下颌骨显示在第3颈椎高度
A.与人体组织密度对比度相差大,显影清晰 B.无毒性,刺激性小,副作用小 C.包装安全,易于运输质 D.理化性能稳定,能久储不变 E.使用方便,价格力求低廉
A.输入患者的资料 B.患者体位处置 C.扫描前定位 D.受检部位扫描 E.打印出报告
A.CT检查前患者须携带有关检查资料 B.检查并去除被检部位的金属物品 C.对做胸腹部检查的患者,做必要的呼吸训练 D.对于做腹部检查的患者必须事先口服对比剂 E.做盆腔扫描的患者,需要提前一天做好口服对比剂的准备
A.浅呼吸屏气 B.深呼气屏气 C.深吸气屏气 D.平静呼吸屏气 E.腹式呼吸屏气
A.2mm B.5mm C.10mm D.15mm E.20mm
A.第5胸椎 B.第6胸椎 C.第7胸椎 D.胸骨角水平 E.腋中线前5cm水平
A.头足位 B.足头位 C.复合位 D.左前斜位 E.右前斜位
A.吃海带、紫菜过敏者 B.不明原因的血尿 C.泌尿系急性感染 D.肾功能衰竭,严重的心血管疾患 E.严重血尿及肾绞痛发作者
A.检查前两天不吃产气及多渣食物 B.禁服吸收X线的药物 C.检查前6小时禁水,当日禁食 D.检查前日晚,可服缓泻剂清洁肠道 E.让病人憋尿,以保持膀胱充盈
A.腹部巨大肿瘤患者可用俯卧位 B.曝光时可让被检查者深吸气后屏住呼吸 C.对肥胖患者可以超过动脉压压迫 D.中心线对准肚脐与剑突连线的中点 E.代谢体循环慢的病人可以提前结束造影检查
A.1~2ml B.3~5ml C.5~10ml D.15~25ml E.25~35ml
A.患者俯卧于摄影台上 B.右侧腹抬高,使人体冠状面与台面呈20°角 C.中心线经过第1腰椎椎体中心垂直暗盒射入 D.使用滤线器,距离为100cm E.屏气曝光
A.层厚5mm B.层距5mm C.采用小FOV D.观察窦壁骨质有否破坏改用薄扫 E.薄扫时需降低条件
A.MRI B.超声 C.X线透视 D.CT E.心电图
A.静脉肾盂造影 B.逆行肾盂造影 C.膀胱造影 D.男性尿道造影 E.肾动脉造影
A.视神经孔--Rhees’s B.岩骨半轴位--Towne’s C.瓦氏位--Water’s D.柯氏位--Caldweell’s E.许氏位--Stenever’s
A.由胸部侧位片定位 B.由胸部正位片定层 C.圆形病灶不可采用圆轨迹 D.人体冠状面平行于台面 E.取标准侧卧体位
A.第1~5腰椎及腰骶关节呈斜位,于照片正中显示 B.各椎弓根投影子椎体正中或前1/3处 C.各椎弓根投影于椎体后1/3处 D.椎间隙显示良好,第3腰椎上、下面的两侧缘应重合 E.与椎体相重叠的椎弓部结构应显示清晰
A.容易测量 B.病灶范围比较大 C.是病灶的实质所在 D.减少容积效应影响 E.此层面增强效果好
A.曝光方式 B.胶片类型 C.照片冲洗 D.灰度调节 E.图像格式
A.碘帕醇 B.碘苯酯 C.碘番酸 D.碘化油 E.碘肽葡胺
A.钡灌肠造影 B.逆行肾盂造影 C.口服胆囊造影 D.子宫输卵管造影 E.冠状动脉造影
A.正位 B.侧位 C.斜位 D.轴位 E.切线位
A.-30~-40 B.30~40 C.80~150 D.100~250 E.350~600
A.肝炎及肝硬化 B.急性胆道感染 C.胆系肿瘤及囊肿 D.肾功能衰竭 E.严重的甲状腺功能亢进
A.仰卧、听眦线与床面垂直 B.仰卧或俯卧 C.俯卧、听眶线垂直床面 D.坐位,头后仰 E.半蹲位,下颌前伸
A.5° B.10° C.15° D.20° E.25°
A.菲尼酮 B.米吐尔 C.邻苯二酚 D.对苯二酚 E.对苯二胺
A.腰椎前后位 B.腰椎侧位 C.腰椎斜位 D.腰椎关节突关节位 E.腰椎横突前后位
A.防止灰雾 B.停止显影 C.中和碱性显影液 D.使乳剂膜收缩 E.有坚膜效果
A.10° B.15° C.30°~45° D.50° E.55°~60°
A.硫酸钡 B.胆影葡胺 C.复方泛影葡胺 D.碘化钠 E.乙碘油
A.肺脏病变 B.锁骨病变 C.胸骨病变 D.心脏病变 E.肋骨病变
A.摄影试验 B.口服试验 C.皮内试验 D.静脉注射试验 E.眼结合膜试验
A.50cm B.85cm C.100cm D.180cm E.300cm
A.50~100ml B.100~200ml C.300~500ml D.800~1000m E.500~1500ml
A.23°角 B.37°角 C.0°角 D.67°角 E.90°角
A.脐上3cm B.肚脐 C.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中点 D.耻骨联合上3cm E.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中点至耻骨联合上缘连线的中点
A.显影 B.漂洗 C.定影 D.水洗 E.干燥
A.15° B.23° C.37° D.45° E.53°
A.确定有无异物 B.确定异物大小 C.确定异物位置 D.确定异物性质 E.确定手术方案
A.完全分开 B.相邻贴 C.小部分重叠 D.大部分重叠 E.完全重叠
A.头颅冠状面 B.头颅矢状面 C.头颅水平面 D.躯干冠状面 E.躯干矢状面
A.显影时间短 B.显影温度低 C.抑制剂量大 D.显影能力差 E.安全灯过亮
A.胆囊炎 B.胆囊结石 C.胆囊肿瘤 D.严重阻塞性黄疸 E.胆总管外压性疾病
A.1、3、5分钟 B.3、7、15分钟 C.7、15、30分钟 D.15、30、60分钟 E.30、60、90分钟
A.第1胸椎 B.第4胸椎 C.第7胸椎 D.第10胸椎 E.第12胸椎
A.剑突与耻骨联合上缘连线中点 B.剑突与肚脐连线中点 C.脐上3cm D.两侧髂嵴连线中点上3cm E.剑突末端
A.垂直向上 B.内旋10°~15° C.外旋10°~15° D.内收10°~15° E.外展10°~15°
A.加入清水 B.补允陈旧显影液 C.追加特别配制的补充液 D.追加新鲜的原液 E.延长显影时间
A.高分辨率模式、连续扫描 B.标准模式、间隔扫描 C.软组织模式、间隔扫描 D.超高分辨率模式、连续扫描 E.标准模式、连续扫描
A.显影 B.中间处理 C.定影 D.水洗 E.干燥
A.骨骼照片占主要比例时,补充量要加大 B.处理液放置时间较长时,补充量要加大 C.连续大工作量时,补充量要加大 D.小容量比大容量冲洗机的补充量要大 E.显影液补充量一般小于定影液补充量
A.膝关节正、侧位 B.踝关节正、侧位 C.腕关节正、侧位 D.肘关节正、侧位 E.手正、侧位
A.头颅后前位 B.头颅侧位 C.瑞氏位 D.头颅局部切线位 E.头颅颏顶位
A.发现结节性病灶 B.遇大血管疾病 C.侵犯胸膜的病变 D.严重肺气肿的病人 E.疑有骨转移者
A.趾骨 B.跖骨 C.足舟骨 D.跟骨 E.骰骨
A.显影剂-菲尼酮-海得 B.保护剂-无水亚硫酸钠 C.促进剂-醋酸 D.缓冲剂-偏硼酸钠 E.抑制剂-5-甲基-苯骈三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