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兔 B.绵羊 C.马 D.猴 E.豚鼠
A.甘油 B.乙醇 C.伊红 D.草酸铵 E.EDTA
A.血细胞计数板法 B.单通道电阻抗计数法 C.流式细胞分析技术 D.手工血涂片镜检法 E.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法
A.>1% B.>5% C.>10% D.>15% E.>25%
A.存在抗A B.存在抗B C.存在抗H D.同时存在抗A、抗B E.不存在血型抗体
A.盐水介质法 B.凝聚胺法 C.抗球蛋白法 D.间接血凝法 E.微柱凝胶法
A.溃疡性结肠炎 B.急性细菌性痢疾 C.急性阿米巴痢疾 D.上消化道出血 E.肠易激综合征
下列关于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与病毒感染有关 B.抗体主要是IgM C.补体参与溶血 D.冷热溶血试验阳性 E.以儿童多见
A.血清铁增高 B.骨髓环形铁粒幼红细胞占15%以上 C.血清总铁结合力增高 D.运铁蛋白饱和度增高 E.血清铁蛋白增高
患者女性,32岁。突然呕血、黑便及皮肤紫癜入院。血液一般检查:Hb65g/L,RBC2.3×1012/L,WBC3.5×109/L,PLT38×109/L,此患者目前首选检查是()
A.骨髓细胞学检查 B.Ham试验 C.Coombs试验 D.毛细血管脆性试验 E.染色体检查
A.因子Ⅱ、Ⅶ、Ⅸ、Ⅺ B.因子Ⅰ、Ⅴ、Ⅶ、Ⅹ C.因子Ⅷ、Ⅸ、Ⅹ、Ⅴ D.因子Ⅸ、Ⅹ、Ⅺ、Ⅻ E.因子Ⅰ、Ⅴ、Ⅷ、
A.某些凝血因子缺乏 B.血小板减少 C.血液中抗凝物质增多 D.维生素K缺乏 E.组织因子缺乏
A.多发生在青少年 B.先天性造血干细胞克隆疾病 C.最终演变成慢性白血病 D.骨髓象中细胞形态尚正常 E.常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和病态造血
A.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B.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D.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E.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A.<2.8mmol/L B.<3.0mmol/L C.<3.2mmol/L D.<3.4mmol/L E.<3.8mmol/L
A.乳糜微粒 B.极低密度脂蛋白 C.中间密度脂蛋白 D.低密度脂蛋白 E.高密度脂蛋白
A.儿童 B.Paget病 C.骨质软化症 D.胆汁淤积 E.骨折
A.中性粒细胞趋化能力下降 B.中性粒细胞趋化能力上升 C.中性粒细胞吞噬能力显著低下 D.中性粒细胞吞噬能力显著升高 E.中性粒细胞NBT试验阳性率显著下降
A.可将单个核细胞与其他血细胞分离 B.根据淋巴细胞的体积大小进行分离 C.可将B细胞与T细胞分开 D.根据淋巴细胞的表面标记进行分离 E.能将T细胞从其他淋巴细胞中分离出来
A.补体结合试验 B.ADCC效应 C.E花环试验 D.对玻璃和塑料制品的黏附性 E.凝集反应
A.反向溶血空斑试验 B.酶联免疫斑点试验 C.LDH释放试验 D.免疫电泳 E.流式细胞仪法
A.补体结合试验 B.双向扩散试验 C.补体依赖的细胞毒试验 D.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E.放射免疫检测
A.质控物的S/CO比值 B.P/N比值 C.质控物的OD值 D.阴性对照的OD比值 E.阳性对照的OD比值
A.抗Scl-70抗体 B.抗ds-DNA抗体 C.抗Sm抗体 D.抗ss-DNA抗体 E.抗着丝点抗体
A.间接血凝试验 B.补体结合试验 C.沉淀反应 D.免疫荧光试验 E.ELISA
A.挑刺试验 B.斑贴试验 C.PPD试验 D.SK-SD皮肤试验 E.OT试验
A.定植→黏附→侵入→转归 B.侵入→定植→黏附→转归 C.黏附→定植→侵入→转归 D.转归→定植→黏附→侵入 E.定植→转归→黏附→侵入
A.尿培养 B.痰培养 C.血培养 D.脑脊液培养 E.骨髓培养
A.菊糖发酵试验 B.葡萄糖发酵试验 C.乳糖发酵试验 D.甘露醇发酵试验 E.甲基红试验
A.铜绿假单胞菌 B.荧光假单胞菌 C.斯氏假单胞菌 D.恶臭假单胞菌 E.大肠埃希菌
A.37℃生长 B.酚氧化酶试验 C.尿素酶试验 D.糖发酵试验 E.糖同化试验
A.流感病毒 B.流行性腮腺炎病毒 C.呼吸道合胞病毒 D.森林脑炎病毒 E.乙型脑炎病毒
A.急性淋病 B.细菌性阴道炎 C.滴虫性阴道炎 D.念珠菌阴道炎 E.老年性阴道炎
A.急性甲型黄疸型肝炎 B.急性丙型肝炎 C.急性乙型黄疸型肝炎 D.急性甲型黄疸型肝炎,乙肝病毒携带者 E.急性乙型肝炎,既往感染甲型肝炎
A.窦性心动过速 B.一度房室阻滞 C.二度房室阻滞 D.三度房室阻滞 E.房室内传导阻滞
A.一般上午8时左右分泌最多,午夜0时最少 B.一般上午8时左右分泌最多,下午8时最少 C.一般上午10时左右分泌最多,下午6时最少 D.一般上午10时左右分泌最多,午夜0时最少 E.无昼夜节律变化
A.GB/T20468-2006 B.GB/T20469-2006 C.GB/T20470-2006 D.GB/T4901-2001 E.GB/T4902-2001
A.41S B.13S C.22S D.10Xbar E.R4S
A.参评实验室检测项目终末质量的综合比较 B.通过参加室间质评可以对检测系统进行校正 C.通过参加室间质评达到量值溯源的目的 D.重视室间质评工作就必须由专人负责完成质评样本的检测 E.检测室间质评样本时宜先对仪器进行专门保养和校正
A.常规检验报告任何人均可领取 B.抗HIV初筛阳性的结果直接告知患者本人 C.性病化验阳性结果要上报公安机关 D.检验报告原则上只发送给申请者 E.就业体检时肝炎标志物阳性者应先告知直系亲属
A.BSP排泄试验 B.内生肌酐清除率 C.PAH清除率 D.浓缩稀释试验 E.ICG排泄试验
A.体外培养 B.小鼠腹腔内接种 C.大白鼠体内接种 D.小鼠肌肉内接种 E.小鼠皮下注射
A.自身溶血率升高,被葡萄糖纠正 B.红细胞镰变试验阳性 C.HbF明显升高 D.自身溶血率升高,不被葡萄糖纠正 E.G-6-PD活性降低
A.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B.多数病人最终可转化为急性白血病 C.骨髓铁染色常显示细胞外铁缺如 D.35%~70%病人有染色体异常 E.多数病例骨髓造血组织过度增生,并有未成熟前体细胞异常定位
A.外周血或骨髓中原始细胞≥20% B.外周血原粒与早幼粒细胞之和≥30% C.骨髓中原粒与早幼粒细胞之和≥15% D.骨髓中原粒与早幼粒细胞之和≥50% E.有髓外原始细胞浸润
A.SS琼脂 B.血琼脂 C.普通营养琼脂 D.沙保弱琼脂培养基 E.玉米一吐温80培养基
A.细胞分类一般以淋巴细胞为主 B.在早期葡萄糖含量明显下降 C.氯化物含量明显下降 D.可见腺苷脱氨酶活性明显增高 E.标本静置后可出现薄膜
A.红细胞管型 B.白细胞管型 C.蜡样管型 D.颗粒管型 E.透明管型
A.2小时 B.8小时 C.24小时 D.6小时 E.12小时
A.红细胞表面的不完全抗体 B.红细胞表面的完全抗体 C.血清中的不完全抗体 D.血清中的完全抗体 E.血清中的寒冷性溶血抗体
A.金黄葡萄球菌 B.A群链球菌 C.肠球菌 D.大肠埃希菌 E.表皮葡萄球菌
A.因为HK特异性好,推荐做为测定的参考方法 B.因为HK特异性差,不推荐做为测定参考方法 C.因为G-6-PDH特异性好,推荐做为葡萄糖测定的参考方法 D.因为G-6-PDH特异性差,不推荐为测定的参考方法 E.因为HK和G-6-PDH特异性都不好,所以常规测定多采用GOD-POD法
A.Auer小体多少 B.过氧化物酶染色阳性程度 C.中性粒细胞碱性碱性磷酸酶活性程度 D.原始粒细胞比例和早幼粒细胞以下阶段所占比例 E.原始粒细胞形态异常程度
A.0℃ B.2℃ C.18℃ D.37℃ E.56℃
A.>1∶300 B.>1∶400 C.>1∶500 D.>1∶100 E.>1∶200
A.1小时 B.5小时 C.3小时 D.7小时 E.10小时
A.硝酸盐还原试验 B.霍乱红试验 C.枸橼酸盐试验 D.VP试验 E.丙二酸盐试验
A.联苯胺法 B.胶体金法 C.氨基比林(匹拉米洞)法 D.愈创木酯法 E.邻甲苯胺法
A.1% B.3% C.5% D.10% E.30%
A.中性粒细胞 B.淋巴细胞 C.纤毛柱状上皮细胞 D.嗜酸性粒细胞 E.鳞状上皮细胞
A.12小时 B.24小时 C.3天 D.4天 E.5天
A.钩虫卵 B.蛔虫卵 C.痢疾杆菌 D.巨噬细胞 E.阿米巴滋养体
A.AFP B.NSE C.AFU D.CEA E.PAP
A.存在于Dane颗粒的核心中 B.血液中不易检出游离的HBcAg C.含HBV-DNA D.可刺激机体产生抗-HBc E.HBcAg存在于靶细胞核内和胞质中
A.在妊娠期,发现各种程度的糖耐量降低,分娩后这一情况可持续 B.在妊娠期,发现各种程度的糖耐量降低,分娩后这一情况消失 C.在妊娠期,发现明显的糖尿病,需要用药或饮食治疗 D.在妊娠期发现的糖尿病,可不需要用药仅用饮食治疗 E.妊娠糖尿病对胎儿发育无影响
A.缺铁性贫血 B.巨幼细胞性贫血 C.骨髓纤维化 D.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E.尿毒症
A.非白血性白血病 B.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脾功能亢进 E.恶性组织细胞病
A.比密<1.015 B.细胞数<0.1×109/L C.黏蛋白定性阴性 D.不自凝 E.积液乳酸脱氢酶/血清乳酸脱氢酶>0.6
A.嗜碱性粒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中性中幼粒细胞 D.早幼粒细胞 E.原始粒细胞
A.成熟红细胞 B.晚幼红细胞 C.中幼红细胞 D.早幼红细胞 E.原始红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