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黏液细胞 B.壁细胞 C.胃窦部G细胞 D.胃D细胞 E.主细胞
A.相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B.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低常期-超常期 C.绝对不应期-低常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 D.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E.绝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相对不应期
A.对Na+、K+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B.对Na+、K+通透性增加,发生去极化 C.对Ca2+、K+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D.对Ca2+、K+通透性增加,发生去极化 E.对ACh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A.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B.毛细血管血压增高 C.组织液静水压降低 D.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增高 E.淋巴回流受阻
A.分泌盐酸的壁细胞主要分布在胃底及胃体部,胃窦部基本上没有 B.H+,K+-ATP酶在H分泌中起关键作用 C.H+的分泌与K+的向细胞内转运相耦联 D.甲氰眯呱是壁细胞上胃泌素受体的阻断剂 E.胃窦和十二指肠内pH降低到一定程度对胃酸分泌有负反馈作用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 D.继发主动转运 E.出胞作用
A.自律性高 B.传导慢 C.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快 D.0期去极化速度快 E.收缩强
A.房室瓣关闭 B.心室不再充盈 C.心室达到最大充盈 D.室内压等于心房压 E.心室充盈血量占总充盈量的70%以上
A.胆色素 B.胆盐 C.胆固醇 D.脂肪酶 E.蛋白酶
A.潮气量减半和呼吸频率加倍时,肺通气量不变 B.潮气量加倍和呼吸频率减半时,肺通气量不变 C.潮气量减半和呼吸频率加倍时,肺泡通气量减小 D.潮气量加倍和呼吸频率减半时,肺泡通气量增大 E.潮气量加倍和呼吸频率减半时,肺泡通气量不变
A.近球小管 B.远曲小管 C.集合管 D.髓袢降支细段 E.髓袢降支粗段
A.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称IPSP B.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称EPSP C.细胞外Ca2+进入末梢轴浆内,触发突触囊泡的出胞 D.突触前末梢在接受一短串高频刺激后可产生强直后增强现象 E.突触后膜上电位改变的总趋势决定于同时产生的EPSP和IPSP的代数和
A.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B.甲状腺激素 C.生长激素 D.肾上腺素 E.去甲肾上腺素
A.天然蛋白质分子均有这种结构 B.主要靠次级键维系稳定 C.亲水集团大多聚集在分子表面 D.决定盘曲折叠的因素是R基团 E.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都具有生物活性
A.A+G B.C+T C.A+T D.C+C E.A+C
A.Vm不变,Km增大 B.Vm不变,Km减小 C.Vm增大,Km不变 D.Vm减小,Km不变 E.Vm增大,Km增大
A.丙酮酸激酶 B.丙酮酸羧化酶 C.3-磷酸甘油酸脱氢酶 D.己糖激酶 E.果糖-1,6-二磷酸酯酶
A.6.25% B.25% C.50% D.75% E.20%
A.9或10mol B.20或22mol C.25或27mol D.28或30mol E.30或32mol
A.只有存在DNA时,RNA聚合酶才催化磷酸二酯键的生成 B.在转录过程中RNA聚合酶需要一个引物 C.链延长方向是5′→3′ D.在多数情况下,只有一条DNA链作为模板 E.合成的RNA链不是环形
A.部分碱基不同,戊糖相同 B.部分戊糖不同,部分碱基相同 C.碱基和戊糖均有所不同 D.所有碱基均相同,戊糖不同 E.所有碱基都不同
A.肽酰基从P位点的转移到A位点,同时形成一个新的肽键,P位点上的tRNA无负载,而A位点的tRNA上肽键延长了一个氨基酸残基 B.肽键形成是由肽酰转移酶作用下完成的,此种酶属于核糖体的组成成分 C.嘌呤霉素对蛋白质合成的抑制作用,发生在转肽过程这一步 D.肽酰基是从A位点转移到P位点,同时形成一个新肽键,此时A位点tRNA空载,而P位点的tRNA上肽链延长了一个氨基酸残基 E.多肽链合成都是从N端向C端方向延伸的
A.羧基碳 B.羟基碳上 C.甲基碳上 D.羟基和羧基碳上 E.羧基和甲基碳上
A.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B.丙酮酸激酶 C.醛缩酶 D.磷酸丙糖异构酶 E.乳酸脱氢酶
A.物质代谢率降低 B.糖原分解减弱 C.脂肪分解减弱 D.蛋白质代谢平衡 E.维生素消耗增加
A.中心静脉压 B.平均主动脉压 C.肺动脉楔压 D.肺总阻力 E.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
A.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B.呼吸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 C.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 D.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酸中毒 E.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
A.应激原作用后,机体出现的快速动员期 B.GAS可分为三个时期 C.GAS体现了应激反应的全身性和特异性 D.在抵抗期中,以交感,肾上腺髓质兴奋为主 E.GAS是指警觉期
A.低张性缺氧 B.血液性缺氧 C.循环性缺氧 D.组织性缺氧 E.以上都不是
A.理化因素 B.生物学因素 C.遗传因素 D.营养性因素 E.种族因素
A.芽孢 B.荚膜 C.菌毛 D.细胞壁 E.鞭毛
A.肽聚糖 B.磷壁酸 C.外膜 D.脂多糖 E.核心多糖
A.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 B.链球菌M蛋白 C.肺炎双球菌荚膜 D.志贺菌菌毛 E.以上均不具有抗吞噬作用
A.生活史有滋养体和包囊两个期 B.滋养体按其形态可分为小滋养体和大滋养体 C.小滋养体是组织致病型滋养体 D.包囊对外界抵抗力强,四核包囊具有感染性 E.溶组织内阿米巴又称痢疾阿米巴
A.质粒、噬菌体、拟核 B.质粒、噬菌体、转位因子 C.质粒、核糖体、转位因子 D.质粒、中介体、拟核 E.体核糖体、噬菌体、噬菌体
A.水醇法 B.盐析法 C.酸碱法 D.醇丙酮法 E.醇醚法
A.结构类型的差异 B.分配系数的差异 C.化学性质的差异 D.酸碱性的差异 E.存在状态的差异
A.左旋 B.右旋 C.外消旋 D.内消旋 E.无旋光性
A.黑芥子苷 B.山慈菇苷 C.芦荟苷 D.巴豆苷 E.毛茛苷
A.黄酮 B.强心苷 C.青蒿素 D.三萜 E.龙脑
A.仲醇羟基 B.不饱和内酯环 C.甾环 D.叔醇羟基 E.伯醇羟基
A.酯 B.苷 C.多糖 D.糖苷 E.游离苯丙酸
A.2分子 B.5分子 C.6分子 D.3分子 E.4分子
A.穿心莲内酯 B.丹参素 C.青蒿素 D.冰片 E.紫杉醇
A.碱性 B.挥发性 C.香味 D.水溶性 E.甜味
A.甲基橙 B.盐酸 C.酚酞 D.乙醚 E.醋酸苯酯
A.变红 B.变紫 C.变蓝 D.变橙 E.变黄
A.红色 B.黄色 C.白色 D.紫色 E.棕色
A.2010年1月7日 B.2012年1月7日 C.2012年6月26日 D.2012年8月27日 E.2013年1月1日
A.对症下药 B.合理配伍 C.医生权力有限 D.节约费用 E.用药安全
A.卡托普利 B.硝酸异山梨酯 C.单硝酸异山梨酯 D.美西律 E.硝苯地平
A.化学名称:2,6-二甲基-4-(2-硝基苯基)-1,4.二氢-3,5-吡啶二1甲酸二甲酯 B.其含量测定可使用中和滴定法 C.是变异型心绞痛的首选药物 D.硝苯地平口服或舌下含化 E.硝苯地平控释片可以碾碎服用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 D.载体协助 E.离子泵转运
A.Ca2+ B.Mg2+ C.Na+ D.K+ E.Cl-
A.促红细胞生成素 B.雌激素 C.肾素 D.生长素 E.甲状腺素
A.等容舒张期 B.快速充盈期 C.快速射血期末 D.等容收缩期 E.减慢充盈期末
A.去甲肾上腺素 B.肾上腺素 C.乙酰胆碱 D.血管升压素 E.血管紧张素Ⅱ
A.口径大 B.管壁厚 C.管壁有良好的弹性 D.血流速度快 E.管壁光滑
A.吸气初 B.呼气初 C.吸气末 D.呼气末 E.呼吸停止时
A.口腔 B.胃 C.小肠 D.升结肠 E.横结肠
A.口腔温度>腋窝温度>直肠温度 B.直肠温度>腋窝温度>口腔温度 C.直肠温度>口腔温度>腋窝温度 D.腋窝温度>口腔温度>直肠温度 E.口腔温度>直肠温度>腋窝温度
A.血管紧张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抗利尿激素 D.醛固酮 E.多巴胺
A.NAD+ B.NADH+H+ C.NADP+ D.NADPH+H+ E.FAD
A.甲酰CoA B.乙酰CoA C.丙二酰CoA D.丁酰CoA E.CO2
A.CM B.VLDL C.LDL D.IDL E.HDL
A.作为丝氨酸的类似物 B.作为甘氨酸的类似物 C.作为天冬氨酸的类似物 D.作为谷氨酰胺的类似物 E.作为天冬酰胺的类似物
A.革兰阳性细菌产生的外毒素 B.革兰阳性细菌产生的内毒素 C.体内的抗体复合物 D.体内肾上腺皮质激素代谢产物本胆烷醇酮 E.吞噬细胞被激活后释放的致热原
A.疏通微循环,扩张小血管 B.稳定细胞膜和细胞器 C.阻断儿茶酚胺的有害作用 D.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 E.抗感染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A.肾器质性损伤 B.肾血管反射性痉挛收缩 C.心力衰竭 D.休克 E.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A.引起失血性休克 B.肠道细菌作用下产生氨 C.脑组织缺血缺氧 D.血液苯乙胺和羟乙胺增加 E.破坏血脑屏障
A.去甲肾上腺素 B.肾上腺素 C.5-羟色胺 D.乙酰胆碱 E.多巴胺
A.丙酮酸 B.谷氨酸 C.α-酮戊二酸 D.甘氨酸 E.草酰乙酸
A.细菌 B.病毒 C.真菌 D.类固醇 E.肿瘤坏死因子
A.紫草素 B.丹参醌Ⅰ C.大黄素 D.番泻苷A E.大黄素蒽酮
A.四氢硼钠 B.盐酸镁粉 C.三氯化铝 D.锆盐.枸橼酸试液 E.三氯化铁
A.盐酸左旋咪唑 B.阿苯达唑 C.磷酸伯氨喹 D.乙胺嘧啶 E.磷酸氯喹
A.活疫苗 B.死疫苗 C.类毒素 D.抗毒素 E.转移因子
A.细菌 B.支原体 C.立克次体 D.螺旋体 E.真菌
A.巴比妥类 B.氨基醚类 C.氨基甲酸酯类 D.苯二氮草类 E.三环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