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垂体 B.松果体 C.胸腺 D.肾上腺 E.甲状腺
A.额骨眶板、蝶骨小翼 B.上颌骨眶突、颧骨、腭骨 C.上颌骨额突、泪骨和筛骨板 D.额骨眶突、颧骨、蝶骨大翼 E.上颌骨、颧骨
A.是心血管的组成部分 B.由淋巴管和淋巴结构成 C.淋巴结产生淋巴液 D.全身的淋巴经右静脉角回流 E.是人体重要的防护屏障
A.神经 B.淋巴管 C.肾动脉 D.肾静脉 E.肾大盏
A.300~500ml B.100~2000ml C.700~800ml D.500~700ml E.100~300ml
A.前列腺 B.尿道球腺 C.睾丸 D.精囊 E.附睾
A.端脑、间脑、小脑、脑干、脑桥、延髓 B.端脑、间脑、小脑、中脑、脑干、延髓 C.端脑、间脑、小脑、中脑、脑桥、延髓 D.端脑、大脑、小脑、中脑、脑桥、延髓 E.端脑、间脑、小脑、中脑、脑桥、脑干
A.汗腺 B.胰腺 C.泪腺 D.腮腺 E.舌下腺
A.低级中枢位于脊髓内 B.神经元分为节前神经元、节后神经元 C.也称植物性神经 D.调节内脏、心血管的运动和腺体的分泌 E.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
A.分泌活性物质 B.没有排泄管道 C.分泌的激素影响一定器官 D.腺体小 E.持续分泌
A.背侧丘脑的后方 B.背侧丘脑的下后方 C.背侧丘脑的上前方 D.背侧丘脑的前上方 E.背侧丘脑的后上方
A.耳蜗螺旋器 B.内淋巴与蜗管 C.外淋巴与前庭窗 D.鼓膜与听骨链 E.椭圆囊和球囊
A.角加速运动 B.角减速运动 C.角匀速运动 D.直线变速运动 E.直线匀速运动
A.蜗管 B.咽鼓管 C.前庭阶 D.鼓阶 E.鼓室
A.KHCO3/H2CO3 B.K2HPO4/KH2PO4 C.NaHCO3/H2CO3 D.Na2HPO4/NaH2PO4 E.蛋白质-Na/蛋白质
A.与血清容积之比 B.与血浆容积之比 C.与血管容积之比 D.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百分比 E.在血液中所占重量百分比
A.棘上韧带 B.前纵韧带 C.后纵韧带 D.黄韧带 E.椎间盘
A.半月板 B.前交叉韧带 C.后交叉韧带 D.翼状襞 E.胫、腓侧副韧带
A.生长素 B.胰岛素 C.肾上腺素 D.甲状腺素 E.催乳素
A.包括小脑半球和蚓部 B.有齿状核、豆状核和栓状核 C.中脚连中脑 D.分上、中、下三叶 E.位于小脑幕的上方
A.甲状旁腺 B.胸腺 C.睾丸 D.垂体 E.甲状腺
A.儿期的蝶枕结合--透明软骨结合 B.颅骨矢状缝--骨性结合 C.骨棘突间的棘间韧带--纤维连接 D.指关节--多轴关节 E.邻椎骨间的椎间盘--纤维软骨结合
A.增感屏的感速 B.X线对比度 C.胶片的反差系数 D.显影液的反差度 E.胶片感光度
A.管壁玻璃 B.管套窗口 C.管套内油层 D.活动滤线器 E.固定滤过板
A.影像的重叠 B.影像的放大 C.影像的对称关系 D.影像的三维显示 E.影像的切线效果
A.降低照片密度 B.降低照片对比度 C.降低照片灰雾度 D.提高照片信噪比 E.提高影像分辨力
A.血管 B.肺泡 C.淋巴 D.神经 E.结缔组织
A.横膈又称膈肌 B.左膈顶高于右膈顶 C.膈松弛时,肺呼出气体 D.膈顶向外下斜行与胸侧壁形成肋膈角 E.立位下横膈位于第5、第6前肋间隙水平
A.肾脏 B.脾脏 C.肝脏 D.子宫 E.胰腺
A.脑桥 B.延髓 C.间脑 D.脊髓 E.脑神经
A.血浆 B.血小板 C.红细胞 D.白细胞 E.单核细胞
A.1~1.5h B.2~3.5h C.4~6h D.10~14h E.16~20h
A.照射量 B.摄影距离 C.被照体密度 D.被照体厚度 E.显影液的疲劳度
A.使用r值大的胶片获得照片对比度大 B.使用增感屏可提高照片对比度 C.高千伏摄影可提高照片的对比度 D.降低散射线可提高照片对比度 E.冲洗技术可直接影响照片对比度
A.尺骨--大粗隆 B.颞骨--乳突 C.肩胛骨--喙状突 D.胸骨--剑突 E.腰椎--棘突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④⑤ D.②③④ E.③④⑤
A.不随意运动器官的移动是主要矛盾 B.同体厚的两个健康人的胸片,摄影条件应一致 C.厚度的慢性骨髓炎与骨结核相比,需增加摄影条件 D.被照体构成组织比例是重要可变因素 E.病理因素对摄影条件的影响十分复杂
A.胶片对比度 B.胶片感色性 C.胶片卤化银颗粒 D.X线量子斑点(噪声) E.增感屏荧光体尺寸和分布
A.椎孔 B.椎间孔 C.椎间盘 D.棘突 E.横突
A.称蜂窝组织 B.在体内分布广泛 C.有储存能量的作用 D.有传送营养物质的作用 E.有连接与支持各种组织或器官功能
A.阑尾 B.盲肠 C.结肠 D.直肠 E.肛管
A.动眼神经 B.滑车神经 C.上颌神经 D.上眼静脉 E.展神经
A.趾部 B.直线部 C.肩部 D.顶点 E.反转部
A.椎体较小 B.棘突分叉 C.有横突孔 D.关节突不明显 E.椎孔较小
A.A型 B.B型 C.AB型 D.O型 E.Rh阳性
A.散射线含有率随管电压升高而加大 B.80~90kV以上时散射线含有率趋向平稳 C.散射线光子能量随原发射线能量增加而增加 D.原发射线能量越大散射光子散射角越大 E.散射线几乎全部来自康普顿散射
A.人工对比度 B.天然对比度 C.射线对比度 D.胶片对比度 E.照片对比度
A.左下腹 B.右下腹 C.右上腹 D.左上腹 E.脐区
A.中耳-声波和位觉感受器 B.听小骨-位于内耳 C.咽鼓管-位于中耳 D.前庭-膜迷路 E.蜗管-骨迷路
A.域值为0≤T≤1 B.它是指照片上某处的透光程度 C.T=1时,表明人射光全部被吸收 D.T=1时,表明入射光全部通过照片 E.在数值上等于透光程度与入射光强之比
A.内分泌腺有排泄管道 B.其分泌的物质是激素 C.分泌物直接透入血液或淋巴 D.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组织有甲状腺 E.其机能是对机体的新陈代谢等进行调节
A.消化道、血管、脂肪 B.血管、生殖系统、脂肪 C.泌尿系统、血管、脂肪 D.消化道、血管、生殖系统 E.生殖系统、泌尿系统、脂肪
A.被照体作为信息源 B.X线作为信息载体 C.经显影处理形成可见密度影像 D.第一阶段的信息传递取决于胶片特性 E.X线诊断是X线影像信息传递与转换的过程
A.照片阻光率的对数值称照片光学密度 B.照片光学密度值用D表示 C.照片光学密度也称黑化度 D.密度值是一个对数值,无量纲 E.照片密度值与观片灯光的强弱有关
A.管电压升高,对比度指数上升 B.软组织间的对比度指数较大 C.使用低kV摄影,可提高对比度指数 D.肺部高kV摄影,对比度指数上升 E.骨骼用120kV摄影,对比度指数最大
A.呼吸 B.痉挛 C.说话 D.心脏搏动 E.肠管蠕动
A.第12胸椎 B.第1腰椎 C.第2腰椎 D.第3腰椎 E.第4腰椎
A.低电压技术提高乳腺等各种软组织的对比 B.骨骼与肌肉间的对比度高 C.消化道必须通过对比剂,才能形成组织对比 D.离体的肺组织照片,具有很高的对比 E.高电压摄影的照片,对比度较低
A.胃底 B.贲门部 C.幽门部 D.胃体的中部 E.胃体的下部
A.密度 B.对比度 C.颗粒度 D.失真度 E.模糊度
A.锁骨骨折 B.顶骨骨折 C.肩关节脱位 D.乳突炎症 E.髂骨肿瘤
A.平行线束 B.锥形线束 C.交叉线束 D.垂直线束 E.不规则线束
A.5~2.0LP/mm B.0.5~3.0LP/mm C.0.5~5.0LP/mm D.0.5~8.0LP/mm E.0.5~10.0LP/mm
A.尺骨桡切迹 B.尺骨头 C.肱骨小头 D.肱骨滑车 E.滑车切迹
A.0.5~1.0 B.0.5~2.0 C.0.25~2.0 D.0.25~2.5 E.0.5~2.5
A.蝶骨 B.腭骨 C.颞骨 D.额骨 E.筛骨
A.12对、31对 B.10对、31对 C.11对、31对 D.10对、26对 E.12对、26对
A.咽 B.食管 C.胃 D.空肠 E.十二指肠
A.大脑-由左、右大脑半球构成 B.脑桥和小脑之间 C.小脑-位于颅后窝内 D.脑干-由延髓、脑桥和中脑组成 E.间脑-位于大脑半球之间
A.右心室居心脏最前部 B.有3个口 C.入口为右房室口 D.右房室口周缘附有三尖瓣 E.出口部为肺动脉口
A.用前后和左右几个方向的摄影表现人体结构 B.胸片中看不到胸骨影像,是因大物体(纵隔)密度大于小物体 C.膝关节正位片能看到髌骨影像,是因大小物体组织密度相等 D.肺野中的肋骨阴影很明显,是大小物体组织密度相差很大 E.放大摄影可使重叠的影像分开
A.骨骼 B.关节 C.神经 D.骨骼肌 E.血管
A.提高管电压 B.延长曝光时间 C.使用滤线栅 D.选用高速屏 E.选用大焦点
A.同位素 B.放射性衰变 C.人工放射性核素 D.放射现象 E.X线
A.显影液特性 B.显影温度 C.显影时间 D.药液补充 E.水洗时间
A.10倍 B.8倍 C.6倍 D.4倍 E.2倍
A.颈椎 B.胸椎 C.腰椎 D.骶骨 E.尾骨
A.降低管电流 B.降低曝光时间 C.降低球管产热量 D.降低组织吸收剂量 E.降低X线影像对比度
A.肱骨 B.尺骨 C.桡骨 D.股骨 E.肩胛骨
A.钩型 B.横型 C.长型 D.牛角型 E.瀑布型
A.膀胱是储存尿液的肌性囊状器官 B.体、底三部 C.膀胱三角区位于膀胱后部 D.膀胱三角区膀胱壁缺少黏膜下层 E.两输尿管口之间为输尿管间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