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血液成分的量与质 B.有无出血倾向 C.有无坏血病 D.有无抗感染能力降低 E.有无紫癜
A.正确恢复颌间距离 B.正确恢复面下1/3距离 C.正确恢复面下1/3距离和髁突的生理后位 D.正确恢复面部的外形 E.纠正侧向咬合和下颌前伸习惯
A.2个月 B.6个月 C.1岁半 D.2岁 E.2岁半
A.生理盐水 B.血液 C.牛奶 D.葡萄糖溶液 E.唾液
A.严重根尖周病拔除 B.治疗意外拔除 C.外伤 D.先天性牙缺失 E.恒牙异位萌出
A.外伤根折近颈部1/2 B.继承恒牙已萌乳牙未脱 C.根尖周炎严重松动 D.松动的多生牙 E.牙冠破坏严重无法修复
A.2~4岁 B.3~8岁 C.2~5岁 D.4~7岁 E.3~6岁
A.剩余间隙 B.发育间隙 C.切牙间隙 D.灵长间隙 E.磨牙间隙
A.普鲁卡因 B.利多卡因 C.布比卡因 D.丁卡因 E.阿替卡因
A.拔牙前记录 B.面部形态观察法 C.息止颌间隙法 D.X线头影测量 E.参照旧义齿法
A.移位和畸形 B.鼻出血 C.鼻通气障碍 D.眼睑部瘀斑 E.复视
A.经龈下刮治后牙周袋≤5mm,探诊后有出血或溢脓 B.牙槽骨外形不规则 C.后牙根分叉病变达Ⅱ度或Ⅲ度 D.个别牙牙龈退缩 E.基础治疗不能彻底清除根面刺激物
A.牙周炎时龈下菌斑的量不变 B.健康牙周菌斑薄,细菌量少 C.牙龈炎时,菌斑中的细菌以革兰氏阳性杆菌为主 D.牙周炎时龈下菌斑中的革兰氏阴性菌增多 E.牙周炎时龈下菌斑中厌氧菌增多
A.口腔环境不佳 B.菌丛变化 C.缺乏舌运动 D.食物和唾液酸性增高 E.不良义齿刺激
A.换用树脂充填 B.树脂嵌体 C.烤瓷熔附金属冠 D.桩核+烤瓷熔附金属冠 E.3/4冠
A. B. C. D. E.
A.药疹 B.荨麻疹 C.血管神经性水肿 D.过敏性紫癜 E.哮喘
A.高度抛光 B.与牙槽嵴黏膜接触 C.最好为凹形 D.与牙槽嵴黏膜接触面要尽量小 E.选用生物相容性好的材料
A.过敏反应 B.中毒反应 C.肾上腺素反应 D.癔病 E.晕厥
A.上颌斜面导板 B.平面导板 C.下颌塑料联冠式斜面导板 D.唇挡 E.Herbst矫治器
A.麻疹 B.猩红热 C.垂体功能亢进 D.甲亢 E.佝偻病
A.上颌后缘基托伸展过度 B.义齿后缘与基托不贴合 C.厌食症 D.前伸障碍 E.义齿后缘基托太厚
A.10° B.15° C.18° D.20° E.24°
A.糖尿病 B.肝炎活动期 C.高血压 D.肺病 E.甲亢
A.健康教育 B.牙周洁治 C.有效刷牙 D.合理饮食 E.重建功能
A.预备体表面粗糙度 B.粘接剂的调和比例 C.粘接剂的种类 D.预备体的龈边缘形态 E.粘接剂的厚度
A.基牙牙龈萎缩 B.基托与天然牙之间有间隙 C.基托与组织不密合 D.卡环和基牙不贴合 E.该义齿是金属支架局部义齿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C.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D.肺炎双球菌 E.表皮葡萄球菌
A.种植义齿 B.嵌体 C.全冠 D.桩冠 E.部分冠
A.颊、唇、舌、口角区 B.口角区、唇、颊、舌 C.唇、颊、口角区、舌 D.舌、前庭沟、软腭、牙龈 E.口角区、牙龈、舌、软腭
A.就位道不一致 B.与邻牙接触点过紧 C.有早接触 D.出现电位差刺激 E.邻牙有根尖病变
A.远中错 B.近中错 C.中性错 D.锁 E.对刃
A.一般采用单侧设计 B.卡环设计越多越好 C.大连接体要贴近龈缘 D.小连接体应平行于龈缘 E.尽量少磨除牙体组织
A.基托面积小 B.牙槽嵴低平 C.卡环过紧 D.基牙松动 E.对颌为天然牙
A.血运丰富,出血多,组织水肿发生快而重,组织抗感染能力弱 B.牙列移位和咬合错乱是诊断颌骨骨折的主要特征 C.髁突骨折易伴发颅底骨折 D.上颌骨折易伴发颈部损伤 E.创伤后窒息均由气道阻塞引起
A.0.20% B.0.50% C.0.10% D.0.02% E.0.05%
A.龋病 B.楔状缺损 C.磨损 D.酸蚀症 E.四环素牙
A.波动试验 B.穿刺法 C.B超 D.CT E.MRI
A.个人体质差异 B.翻瓣时创伤过大 C.瓣的切口过低 D.缝合过严 E.术后发生感染
A.常为扁根,多为双根 B.根周骨质腭侧较颊侧疏松 C.脱位方向应向腭侧牵引 D.拔除时以摇动力为主 E.脱位时可适当使用扭转力
A.创伤性溃疡 B.结核性溃疡 C.腺周口疮 D.鳞状细胞癌 E.恶性淋巴瘤
A.咬合创伤 B.慢性根尖周炎 C.慢性稍整炎急性发作 D.急性牙髓炎 E.慢性牙周炎
A.确定义齿的共同就位道 B.确定卡环臂的位置 C.确定卡环的数目 D.确定基牙的倒凹深度 E.确定组织的倒凹深度
A.数目 B.位置 C.根长 D.形态 E.松动与否
A.拔牙后2个月,下颌骨尖压痛明显 B.上颌无牙颌牙槽突前凸明显 C.上下颌间牙槽嵴间隙过小,义齿修复时无法排牙 D.上颌无牙颌一侧上颌结节存在倒凹 E.义齿基托下方牙槽嵴严重突出
A.干燥、脱屑、渗出、结痂 B.红斑、水疱、水肿、糜烂 C.红斑、水疱、渗出、脱屑 D.水疱、脱屑、糜烂、色素沉着 E.水疱、结痂、糜烂、色素沉着
A.恢复缺失牙的形态和功能 B.保证义齿良好的固位、支持和稳定 C.完全恢复患者原有的咀嚼能力 D.保护口腔组织健康 E.坚固耐用
A.颊向倾斜阻生 B.远中倾斜阻生 C.低位垂直阻生 D.高位垂直阻生 E.舌向倾斜阻生
A.丝圈式保持器 B.固定矫治器保持间隙 C.活动矫治器保持间隙 D.唇挡矫正器 E.下颌舌弓
男性,65岁,因严重根分叉感染而拔除,牙槽嵴低平,其余牙的面及切端磨耗明显,有夜磨牙症史,无松动,叩(-),X线片示牙周组织无异常。
A.选用的材料应力极限值大 B.桥体的结构形态呈平面形 C.桥体的龈端与牙槽嵴顶黏膜紧密接触 D.桥体的牙尖斜度增大 E.以上都不可采用
A.尽量设计卫生桥 B.教会病人正确刷牙 C.要求病人定期洁治 D.桥体龈端与黏膜接触尽量小 E.扩大桥体的舌外展隙
患者,女,52岁,牙列缺失,拔除最后余留牙已5月余,拟镶全口义齿。
A.颌弓形状 B.唾液黏稠度 C.腭弓高度 D.牙槽嵴宽度 E.牙槽嵴高度
A.将托盘旋转进入患者口中 B.轻压使盛印模材料托盘就位 C.在印模材料可塑期内牵颊部向上前内方向活动 D.在印模材料可塑期内拉下唇向下外方向活动 E.嘱患者将舌尖上抬、前伸并左右活动
A.在模型上用有色铅笔画出个别托盘的范围 B.在前庭的最深处与牙槽嵴之间画出托盘边缘线此线比功能边缘低出1~2mm C.唇、颊、舌系带处留出足够空间,以不妨碍终印模肌能修整对它们的自由活动 D.后堤区要放在软腭处超过颤动线2~3mm E.下颌个别托盘不应包括磨牙后垫及颌舌骨线
A.上总基托过薄 B.上总基托过窄 C.牙槽嵴过于低平 D.人工牙排列过于偏向牙槽嵴顶颊侧 E.人工牙排列偏向牙槽嵴顶舌侧
A.上颌牙槽嵴吸收向下向外 B.下颌牙槽嵴吸收向上向内 C.上颌牙槽嵴内侧吸收多 D.上颌牙槽嵴外侧吸收多 E.下颌牙槽嵴外侧吸收多
女,30岁,上前牙冠修复体粘固后冷热刺激痛三天。无自发痛。查:烤瓷全冠修复,龈边缘密贴,叩痛(-),不松动,牙髓活力正常,咬合无早接触。
A.急性牙髓炎 B.慢性牙髓炎 C.创伤 D.粘固剂中的游离酸刺激 E.根尖周炎
A.拆除修复体观察 B.拆除修复体局麻下开髓 C.在冠修复体上开窗行牙髓治疗 D.调改咬合 E.不予处理,继续观察
患者,9岁。前牙反,反覆盖浅,上颌发育不足,ANB角-2°,下颌平面角40°。
A.在上牙弓前部,向前、向下方牵引 B.在上牙弓前部,向前、向上方牵引 C.在上牙弓前部,水平向前牵引 D.在上牙弓后部,水平向前牵引 E.在上牙弓后部,向前、向下方牵引
A.不锈钢圆丝 B.镍钛圆丝 C.不锈钢方丝 D.镍钛方丝 E.澳丝(圆丝)
A.牙根已完全进入上颌窦内 B.牙根位于窦底黏膜下 C.牙槽窝内可见牙根,但已逸出牙槽窝外 D.窦底黏膜已穿破,但牙根仍附于窦底黏膜上 E.牙根已脱位,进入颊间隙
A.每次拔除一个残根 B.根据不同区段分次拔除 C.第1次拔除少量,以后逐渐增多 D.一次拔除所有残根 E.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决定
男,12岁,恒牙,磨牙远中尖对尖。上颌略前突,下颌略后缩,U1-SN107°L1-MP96°,ANB5°,上下牙弓Ⅱ度拥挤,前牙Ⅱ度深覆,采用拔牙矫正。
A.0.014NiTi丝 B.0.016NiTi丝 C.0.018NiTi丝 D.0.018澳丝 E.0.018×0.025不锈钢丝
A.前牙冠唇向,后牙冠舌向转矩 B.前牙冠唇向,后牙冠颊向转矩 C.前牙冠舌向,后牙冠颊向转矩 D.前牙冠舌向,后牙冠舌向转矩 E.前牙根舌向,后牙无转矩
A.上颌强支抗,下颌弱支抗 B.上颌强支抗,下颌中支抗 C.上颌中支抗,下颌强支抗 D.上颌弱支抗,下颌强支抗 E.上颌弱支抗,下颌中支抗
患者,男,20岁,远中邻面龋坏中等深,进行嵌体修复。
A.根管治疗不完善 B.残髓炎 C.创伤 D.根折 E.继发龋
A.拆除修复体,进行安抚治疗 B.拆除修复体,进行根管治疗 C.调整咬合 D.待粘固剂充分结固后,观察疼痛变化情况再进行处理 E.不做处理
女,9岁,替牙,磨牙远中关系,上颌略前突,前牙Ⅲ度深覆盖,上前牙散隙,下颌后缩,下切牙舌倾,Ⅰ度拥挤。
A.功能性矫治器 B.活动矫治器 C.固定矫治器 D.口外力矫治器 E.磁力矫治器
A.方丝矫治器 B.直丝弓矫治器 C.上颌平面导板 D.功能性矫治器 E.上颌垫矫治器
A.钢丝弹力 B.肌肉力量 C.口外力 D.皮圈力量 E.转矩力
A.吐舌 B.口呼吸 C.舔上牙 D.咬上唇 E.咬下唇
A.预防性矫治 B.双期矫治 C.外科矫治 D.一般矫治 E.阻断矫治
A.阵发痛 B.讲话痛 C.洗脸痛 D.冷热痛 E.病史长
A.急性牙髓炎-慢性牙髓炎-牙髓坏死 B.急性牙髓炎-牙髓坏死 C.急性牙髓炎-牙髓坏死-根尖周炎 D.急性牙髓炎-慢性牙髓炎 E.急性浆液性牙髓炎-急性化脓性牙髓炎
A.X线检查 B.扪诊 C.检查左上后牙 D.探诊 E.咬诊
A.上下切牙和尖牙 B.尖牙和双尖牙 C.双尖牙和磨牙 D.第一磨牙和切牙 E.所有磨牙
A.探诊深度 B.袋底与釉牙骨质界的关系 C.釉牙骨质界至龈缘的距离 D.牙齿松动度 E.咬合关系
A.切开脓肿引流,继续正畸 B.将牙齿移回唇侧一些 C.正畸同时进行牙周基础治疗 D.正畸同时进行翻瓣术 E.停止正畸进行牙周治疗
A.正畸正常加力的影响 B.减数拔牙的影响 C.原有的重度牙龈炎未治疗 D.将牙齿过度向舌侧移位 E.正畸前未做牙周翻瓣术
A.牙槽骨水平吸收1/3 B.牙槽骨水平吸收1/2 C.牙槽骨垂直吸收 D.骨嵴顶凹陷,骨硬板消失 E.无骨吸收
A.基托组织面与黏膜密合 B.基托组织面与黏膜不密合 C.基托磨光面呈凹型 D.基托覆盖下唾液黏稠度高,流动性小 E.基托覆盖下黏膜厚度过厚,移动性大
A.唾液黏稠度 B.黏膜厚度 C.基托与组织的密合情况 D.边缘封闭 E.牙齿排列
A.特纳牙 B.壳状牙 C.哈钦森牙 D.诞生牙 E.氟牙症
A.磨牙后垫 B.P切迹 C.上颌牙槽嵴 D.内斜线 E.下颌舌骨嵴
A.丝圈式缺隙保持器 B.固定舌弓式缺隙保持器 C.扩弓式缺隙保持器 D.活动义齿式缺隙保持器 E.全冠式缺隙保持器
A.不规则透光阴影,骨质破坏明显,呈火山口样 B.单房性透光阴影,有一牙位于透光边缘,其冠向阴影内,根部位于阴影外 C.单房性透光阴影,局部有残根 D.多房性透光阴影,沿下颌长轴呈轴向生长 E.多房性透光阴影,房差大,牙根呈锯状吸收
A.激光治疗 B.化学药物治疗 C.手术治疗 D.冷冻治疗 E.加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