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医学研究者的思维方式 B.临床医生的工作方法 C.医学发展的轨迹 D.医学生的学习策略 E.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基本观点
A.指非营养性物质在体内各种代谢转变 B.氧化、还原和水解为第一相反应 C.第二相为结合反应 D.生物转化可减弱毒性,也可增高毒性 E.生物转化只在肝中进行
A.tRNA是细胞内分子量最小的一种RNA B.RNA主要有mRNA、tRNA和rRNA三类 C.胞质中只有mRNA和tRNA D.RNA并不全是单链结构 E.rRNA可与蛋白质结合
A.A=C;T=G B.A=T;G=C C.A+T=G+C D.A=G=T=C E.(A+T)/(C+G)=1
A.各类激素有其特异性的受体 B.各类生长因子有其特异性受体 C.神经递质有其特异性受体 D.受体的本质是蛋白质 E.受体只存在于细胞膜上
A.DNA的某段序列 B.RNA的某段序列 C.mRNA的表达产物 D.作用于转录调控的蛋白质因子 E.组蛋白及非组蛋白
A.IMP B.XMP C.GMP D.CMP E.UMP
A.Km值不变,Vmax降低 B.Km值不变,Vmax增高 C.Km值降低,Vmax降低 D.Km值降低,Vmax不变 E.Km值增高,Vmax不变
A.酪氨酸转氨酶 B.苯丙氨酸转氨酶 C.苯丙酮酸羟化酶 D.酪氨酸羟化酶 E.酪氨酸酶
A.酶蛋白决定反应性质 B.辅酶与酶蛋白结合才具有酶活性 C.辅酶决定酶的专一性 D.酶与辅酶多以共价键结合 E.体内大多数脂溶性维生素转变为辅酶
A.缝隙连接 B.曲张体 C.混合性突触 D.交互性突触 E.串联性突触
A.胃液中不含有可消化胃黏膜的酶 B.黏液碳酸氢盐屏障的作用 C.胃液中的内因子对胃黏膜具有保护作用 D.胃液中的糖蛋白可中和胃酸 E.胃液中含有大量HCO-3可中和胃酸
A.雌激素 B.孕激素 C.雄激素 D.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E.孕酮
A.近端小管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 B.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 C.远端小管,集合管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 D.髓袢升支粗段对尿素的主动重吸收 E.远端小管,集合管对尿素的主动重吸收
A.促胃液素 B.缩胆囊素 C.促胰液素 D.迷走神经 E.胆盐
PCO2升高引起呼吸加深加快最主要是通过哪部分引起的()
A.直接刺激呼吸中枢 B.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转而兴奋呼吸中枢 C.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 D.刺激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E.刺激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A.A抗原 B.B抗原 C.O抗原 D.H抗原 E.D抗原
A.受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支配 B.节前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 C.神经递质作用于嗜铬细胞上的N型受体 D.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为主 E.在应急反应时激素释放增加
A.单纯扩散 B.载体易化扩散 C.通道易化扩散 D.主动转运 E.入胞作用
A.乙型脑炎病毒 B.森林脑炎病毒 C.登革热病毒 D.狂犬病病毒 E.黄热病病毒
A.属条件致病菌 B.培养呈类酵母型菌落 C.可引起皮肤和粘膜感染 D.可引起全身脏器感染 E.对青、链霉素敏感
A.ELISA B.中和试验 C.红细胞凝集试验 D.血凝抑制试验 E.补体结合试验
A.1ml水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经37℃24h培养后所生长的细菌数 B.在37℃生长时能使乳糖发酵,在24h内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 C.在37℃生长时能使乳糖发酵,在24h内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阳性无芽孢杆菌 D.在44.5℃的温水浴内能生长繁殖发酵乳糖而产酸、产气的大肠菌 E.在44.5℃培养条件下不能生长而能存活于自然环境中的大肠菌
A.G-菌裂解后释放出 B.化学成分是脂多糖 C.不耐热,60℃30分钟可被破坏 D.引起发烧、休克、DIC等症状 E.甲醛处理不能形成类毒素
A.EB病毒—鼻咽癌 B.汉坦病毒—肺癌 C.乙型肝炎病毒—原发性肝癌 D.人乳头瘤病毒—子宫颈癌 E.人嗜T细胞病毒—成人T细胞白血病
A.竹节状排列G+大杆菌 B.无氧时易形成芽胞 C.荚膜和外毒素是重要毒力因素 D.无鞭毛,无动力 E.有毒株产生荚膜
A.迟缓期 B.对数期 C.减数期 D.稳定期 E.衰退期
A.自身免疫性疾病 B.免疫复合物性疾病 C.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D.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性疾病 E.宿主抗移植物反应性疾病
A.肥大细胞 B.B细胞 C.巨噬细胞 D.树突状细胞 E.NK细胞
A.IL–1 B.IL–2 C.IL–4 D.IL–7 E.IL–15
A.是补体激活传统途径的固有成分 B.是补体激活替代途径的固有成分 C.是补体激活传统途径和替代途径的共同成分 D.是替代途径的激活物 E.是传统途径的激活物
A.非特异杀伤肿瘤靶细胞 B.非特异杀伤某些病毒感染的靶细胞 C.通过ADCC作用杀伤肿瘤和病毒感染的靶细胞 D.通过释放穿孔素杀伤肿瘤靶细胞 E.通过释放蛋白水解酶杀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
A.白喉类毒素 B.BCG C.白喉抗毒素 D.丙种球蛋白 E.胎盘球蛋白
A.是抗体,不是抗原 B.是抗原,不是抗体 C.即是抗原,又是抗体 D.即非抗原,又非抗体 E.是异嗜性抗原
A.氟尿嘧啶 B.长春新碱 C.环磷酰胺 D.强的松龙 E.柔红霉素
A.阿卡波糖 B.格列齐特 C.甲福明 D.苯乙福明 E.珠蛋白锌胰岛素
A.吗啡 B.哌替啶 C.氨茶碱 D.异丙肾上腺素 E.沙丁胺醇
A.四环素 B.红霉素 C.链霉素 D.青霉素 E.氯霉素
A.α1 B.α2 C.β D.γ E.δ
A.硫酸鱼精蛋白 B.叶酸 C.维生素K D.尿激酶 E.维生素B12
A.直接和GABA受体结合,增加GABA神经元的功能 B.与苯二氮卓受体结合,生成新的抑制性蛋白起作用 C.不通过受体,直接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D.与其受体结合后促进GABA与相应受体结合,增加Cl-通道开放频率 E.与其受体结合后促进GABA与相应受体结合,增加Cl-通道开放的时间
A.人格特征 B.生活经历 C.应激源性质 D.对应激源的敏感度 E.当时个体的心身状态
A.医患隔离 B.医患对立 C.医患交往信息少 D.医患交往障碍 E.医患冲突
A.人际关系紧张 B.适应障碍 C.情绪障碍 D.负性生活事件 E.人格障碍
A.精神分析理论 B.行为主义理论 C.人本主义理论 D.认知理论 E.心理生理学理论
A.常模 B.信度和效度 C.代表性 D.标准化 E.以上都不是
A.在发病的原因中心理社会因素是重要的因素一 B.具有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症状 C.具有明显的器质性病理改变或病理生理变化 D.不是神经症和精神病 E.以上都是
A.十全十美的心理状态 B.适应环境和适应自我 C.没有疾病 D.适应自我 E.适应环境
A.医技工作道德直接影响着医院的医疗、教学和科研 B.医技工作道德影响着医疗中的人际关系 C.医技科室与临床科室共同配合协作,才能很好完成医疗、教学和科研任务 D.医技工作道德影响着医院的经济,环境管理 E.医技工作的道德作风好坏也直接或间接影响患者的人身健康
A.弥补传统的死亡标准的不足 B.有利于科学地判断死亡 C.更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 D.直接地达到开展器官移植的目的 E.客观上有利于节约卫生资源
A.黄帝 B.扁鹊 C.张仲景 D.孙思邈 E.华佗
A.因急于手术抢救患者,未由家属或患者签手术同意书 B.发生故意伤害 C.造成本可避免的残疾 D.造成本可避免的病人自杀 E.造成本可避免的人格伤害
A.1989年由世界医学会发布的 B.1988年由国际移植学会发布的 C.1986年由国际移植学会发布的 D.1968年由世界医学会发布的 E.1996年由国际移植学会发布的
A.放弃自己的责任 B.听命于患者 C.无需具体分析 D.必要时限制病人自主性 E.不伤害患者
A.“医乃仁术” B.有能力做的就应该去做 C.“大医精诚” D.临床医学决策同时也是伦理决策 E.前沿医学技术应用于临床必须有医德参与
A.执业医师法 B.艾滋病防治条例 C.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D.传染病防治法 E.保密法
A.保障妇女和儿童的健康,提高人口素质 B.保障母亲和儿童的健康,提高人口素质 C.保证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 D.保障母亲和婴儿的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E.保障母亲和婴儿的健康,提高人口素质
A.候车室 B.候诊室 C.办公室 D.理发室(店) E.公共浴室
A.伤寒带菌者 B.澳抗阳性者 C.活动性肺结核病人 D.脓皮病患者 E.以上全不是
A.国家教育行政部门 B.国家卫生行政部门 C.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D.所在地的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E.所在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A.保证制剂质量的设施 B.管理制度 C.检验仪器 D.相应的卫生条件 E.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
A.二名以上 B.三名以上 C.四名以上 D.五名以上 E.六名以上
A.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 B.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C.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D.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 E.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A.甲型肝炎 B.乙型肝炎 C.脊髓灰质炎 D.霍乱 E.丙型肝炎
A.发病率 B.死亡率 C.效果指数 D.病死率 E.感染率
A.血吸虫病 B.流行性腮腺炎 C.流行性感冒 D.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 E.麻风病
A.传染源所在地 B.病人所在地 C.疫点或疫区 D.有病原体的地区 E.上述均错
A.联系的强度愈大,成为因果关系的可能性愈大 B.具有联系的特异性 C.现场获得的实验证据只能作为病因判断的参考 D.疾病的病因在前,发病在后 E.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A.无应答偏倚 B.混杂偏倚 C.抽样误差 D.易感性偏倚 E.报告偏倚
A.患病率低的疾病 B.危害不严重的疾病或缺陷 C.任何疾病 D.早期诊断可改善预后的疾病 E.没有有效治疗方法的疾病
A.同一总体的患某病的病人 B.同一总体的健康人 C.同一总体的暴露人群和非暴露人群 D.同一总体的干预人群和非干预人群 E.同一总体的病例人群和非病例人群
A.死亡病例 B.自觉症状病例 C.现患病例 D.新发病例 E.典型的重病例
A.患该病的病人 B.未患该病的人 C.具有所要调查该项因素的人 D.具有该病家族史的人 E.没有所要调查该项因素的人
A.为病因研究提供线索 B.了解疾病自然史 C.了解疾病的分布 D.了解人群的健康水平 E.早期发现病例
A.散发、流行 B.流行或大流行 C.流行和大流行 D.散发、流行或大流行 E.以上均不是
A.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与健康有关状态和事件的分布及决定因素,以及应用这些研究以维持和促进健康的问题 B.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类疾病的分布及决定疾病频率的决定因子的科学 C.流行病学是医学中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疾病的分布、生态学及防治对策 D.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E.流行病学是关于流行的科学,它研究流行发生的原因、规律及扑灭的条件,并研究与流行做斗争的措施
A.医院感染发生率 B.医院感染续发率 C.医院感染患病率 D.医院感染漏报率 E.医院感染例次发生率
A.未发现慢性带菌者 B.潜伏期末已有传染性 C.呈周期性 D.无季节性 E.感染早期即可测出抗甲肝抗原的抗体
A.临床症状期一定是传染性最强的时期 B.病人是所有传染病的唯一的传染源 C.某些传染病,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D.隐性感染者因在人群中随意活动,故为人群中唯一的传染源 E.以上均不对
A.一级预防 B.二级预防 C.三级预防 D.病因预防 E.初级预防
A.试验检出阴性认为无病的人占无病者总数的比例 B.试验检出阳性的人占已知病人总数的比例 C.筛检阳性者中患该病者的可能性 D.筛检阴性者中真正为非患者的可能性 E.以上都不对
A.检验和评价干预措施(含临床和预防)的效果 B.评价治疗药物和方法对解除病痛,提高生存率的效果 C.评价干预措施后对预防疾病发生的效果 D.评价新疫苗对预防某种传染病发生的效果 E.评价自动戒烟对降低某疾病发生和死亡的效果
A.能直接估计因素和疾病的关联强度,可计算发病率 B.暴露人年的计算繁重 C.结果可靠,多用于稀有之病 D.队列研究每次只列因素一个或一组 E.因素的作用可分为等级,以便计算剂量反应关系
A.队列研究 B.前瞻性队列研究 C.回顾性队列研究 D.双向队列研究 E.病例对照研究
A.前者用于医院人群,后者用于社区人群 B.某病的病死率和死亡率都反映疾病对人群的危害程度 C.某病死亡率和病死率都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 D.某病死亡率反映疾病对人群的危害程度,而病死率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 E.两者计算的分子、分母都不同
A.探索病因及影响因素 B.评价预防策略和措施的效果 C.疾病监测 D.研究疾病的自然史 E.以上都对
A.普查 B.因症就诊 C.筛检 D.定期体检 E.抽样调查
A.性接触传播 B.医源性传播 C.血液感染 D.母婴垂直传播 E.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A.实验地区或单位的人口相对稳定 B.实验研究的疾病在该地区有较高而稳定的发病率 C.选择近期发生过该病流行的地区 D.实验地区有较好的医疗卫生条件 E.实验地区(单位)领导重视,群众愿意接受,有较好的协作配合的条件
A.策略是指导全局的总体方针 B.疾病预防要贯彻现代医学模式为指导的策略 C.要从医学预防走向社会预防 D.为人民健康服务 E.以治疗为主
A.病人、传播途径、易感者 B.宿主、传播途径、体弱者 C.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D.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 E.传染源、肌体、自然环境
A.常有周期性 B.常有季节性 C.易暴发 D.A+C E.A+B+C
A.充分病因 B.必要病因 C.非充分病因 D.非必要病因 E.危险因素
A.对人群中的早期病人作出诊断 B.早期发现病人或高危个体的一种措施 C.评价筛检试验的真实性 D.评价筛检试验的可靠性 E.了解筛检试验和金标准在诊断病人方面的符合程度
A.引入率、患病率、病死率 B.生存率、治愈率、保护率 C.发病率、引入率、病死率 D.发病率、有效率、续发率 E.发病率、流行率、罹患率
A.平衡配比因素对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影响 B.平衡混杂因素对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影响 C.控制混杂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D.提高研究效率 E.消除已知混杂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A.在队列研究中可用人年数来表示 B.由发病率可计算出危险度 C.队列研究各种率都可作显著性检验 D.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都主要用于检验病因假设 E.各种研究都要估算样本含量
A.出生率 B.发病率 C.患病率 D.病死率 E.罹患率
A.移民流行病学 B.血清流行病学 C.地理流行病学 D.健康流行病学 E.行为流行病学
A.某人群中死于某病的人数 B.一定时期内,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平均人数之比 C.按年龄或者性别、病种等计算的某病的所有死亡者占相应人群的比例 D.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患者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 E.实际死亡人数与根据一般人群死亡率计算的预期死亡数之比
A.梦的分析 B.移情 C.自由联想 D.系统脱敏 E.自我调节
A.移情 B.阐释 C.阻抗 D.自由联想 E.宣泄
A.未依法履行疫情报告职责 B.拒绝服从卫生行政部门调遣 C.未按照规定及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 D.未按照规定履行监测职责 E.对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督察不配合
A.不能结婚 B.应当暂缓结婚 C.可以结婚,但不能生育 D.可以结婚,治愈后可生育 E.不影响结婚生育
A.可以计算狂犬病死亡率 B.可以计算狂犬病死亡专率 C.可以计算狂犬病病死率 D.可以计算狂犬病标化死亡率 E.资料不全,不能计算率
A.0.2% B.1.8% C.1.9% D.2.0% E.以上都不对
A.2.0倍 B.3.0倍 C.2.5倍 D.1.0倍 E.1.5倍
A.历史资料分析 B.病例对照研究 C.实验研究 D.历史性队列研究 E.横断面调查
A.常吃酸菜是胃癌的危险因素 B.常吃酸菜的人发生胃癌的危险是不吃酸菜的人的1.5倍 C.如果不吃酸菜,发生胃癌的可能性会降低 D.常吃酸菜的归因危险度为50% E.常吃酸菜与胃癌的关联为“正”关联
A.空白对照 B.实验对照 C.标准对照 D.相互对照 E.安慰剂对照
A.饮酒与冠心病的联系强度是与糖尿病联系强度的4倍 B.不饮酒者中,发生糖尿病的人数将是发生冠心病人数的4倍 C.饮酒者中,发生冠心病的人数将是发生糖尿病人数的2倍 D.如果都戒酒,减少的糖尿病发病人数和减少的冠心病发病人数将不同 E.饮酒对于糖尿病发生的危险高于对冠心病发生的危险
A.简单随机抽样 B.分层抽样 C.机械抽样 D.多级抽样 E.系统抽样
A.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B.流行性感冒 C.病毒性肝炎 D.麻疹 E.艾滋病
A.甲实验的灵敏度比乙实验高 B.甲实验的特异度比乙实验高 C.用甲实验假阳性数比乙实验多 D.甲实验的阳性预测值比乙实验低 E.用甲实验假阴性数比乙实验少
A.求同法 B.求异法 C.共变法 D.排除法 E.类推法
A.奈曼偏倚 B.检出偏倚 C.排除偏倚 D.伯克森偏倚 E.易感性偏倚
A.蛋白质紫外吸收的最大波长280nm B.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 C.蛋白质分子大小不同 D.蛋白质多肽链中氨基酸是借肽键相连 E.蛋白质溶液为亲水胶体
A.辐射散热 B.传导散热 C.对流散热 D.蒸发散热 E.发汗
A.荚膜 B.鞭毛 C.普通菌毛 D.性菌毛 E.芽孢
A.抗毒素 B.减毒疫苗 C.IFN-a D.造血干细胞移植 E.免疫抑制剂
A.可引起瞳孔扩大 B.可引起呼吸抑制 C.可引起精神紊乱 D.可引起急性心力衰竭 E.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A.医生对病人的呼叫或提问给予应答 B.医生使某个病人受益,但却给别的病人带来了严重损害 C.妊娠危及妇女的生命时,医生给予引产 D.医生给病人检查时动作粗暴 E.医生有意泄露病人的隐私
A.根据预防接种工作的需要,制定第一类疫苗的需求计划和第二类疫苗购买计划 B.接种第二类疫苗可以收取服务费、接种耗材费 C.应当遵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和接种方案 D.责任区内的预防接种工作,并接受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技术指导 E.及时向接种单位分发第一类疫苗
A.现况研究 B.病例对照研究 C.队列研究 D.流行病学实验研究 E.分析性研究
A.脊髓灰质炎 B.麻疹 C.狂犬病 D.黄热病 E.登革热
已知某医院2003年全年住院患者总数为20000例,该年上报的医院感染病例数为30例,漏报医院感染病例数为20例,所有医院感染病例中当年新发生的病例数为40例。
A.0.1% B.0.15% C.0.25% D.40% E.60%
A.0.1% B.0.15% C.0.2% D.0.25% E.40%
普查中对400例有乳腺癌史的妇女和400名正常妇女进行活检诊断,结果是前者中100例阳性,后者50例阳性
A.87% B.67% C.25% D.33% E.12%
A.87.5% B.67% C.25% D.33% E.12%
A.60/1000,000 B.140/2000 C.200/8000 D.140/10,000 E.200/10,000
A.8000/1000,000 B.10,000/1,000,000 C.8000/990,000 D.10,000/990,000 E.9,800/990,000
A.粪-口途径 B.献血 C.性接触 D.接触污染的医疗器械 E.母婴垂直传播
A.接种乙肝疫苗 B.接种甲肝疫苗 C.隔离治疗 D.仍可继续工作,但要接受药物治疗 E.痊愈后也不能在饮食行业工作